孔占奎 和洪范
(1.焦作大學人文學院,河南 焦作45003;2.焦作師專覃懷文化研究院,河南 焦作454000)
宋周敦頤《太極圖說》章句上: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朱熹注:有太極,則一動一靜而兩儀分(承上文而言);有陰陽,則一變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質具于地(得陰靜以為質),而氣行于天者也(得陽動以為氣)。以質而語其生之序(生,為始生,非相生之生),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一天)、木(三天),陽也,火(二地)、金(四地),陰也(此以天地奇偶而分陰陽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行,謂運行,即五行自相生之謂也),則曰木、火、土、金、水(則五氣順布之序也),而木(春旺)、火(夏旺)陽也,金(秋旺)、水(冬旺)陰也(此以四時生旺而分陰陽也)。又統(tǒng)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此以氣質清濁而言陰陽也)。又錯而言之,則陽動而陰靜也(此以動靜而言陰陽也)。蓋五行之變,至于不可窮(體無定屬)。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不外二氣)。至其所以為陰陽者,則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不離一理),夫豈有虧欠間隔哉(陰陽五行,總包括于一太極之中,復分而為二為五。陰陽共一太極,不為虧欠,五行各具一極,非有間隔也)。
集說:朱子曰:陽變陰合,初生水火,水火氣也。流動閃爍,其體尚虛,其成形猶未定。次生木金,則確然有定形矣。水火初是自生,木金則資于土。水質陰而性本陽,火質陽而性本陰。水外暗而內明,以其根于陽也,火外明而內暗,以其根于陰也。太極圖陽動之中有黑底,陰靜之中有白底,是也。橫渠言陰陽之精互藏其宅,正此意也。金木水火分屬春夏秋冬,土則寄旺四季。惟夏季十八日,土氣為最旺。以圖象考之,木生火,金生水之類,各有小畫相牽連;而火生土,土生金,獨穿乎土之內,余則從旁而過,為可見矣。
問以質而語其生之序,此豈就圖而指其序耶!而水木何以謂之陽,火金何以謂之陰,曰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一三陽也,二四陰也。問以氣而語其行之序,豈即其運用處而言之耶!而木火何以謂之陽,金水何以謂之陰,曰此以四時而言,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陰陽氣也,生此五行之質。天地生物,五行獨先,天地之間,何事而非五行?陰陽五行,七者袞合,便是生物的材料。問陽何言變,陰何言合?曰陽動而陰隨之。天地生物,先其輕清,以及濁重。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二物在五行之中,最輕清。金木又重于水火,土又重于金木。太極只是一個理,迤邐分作兩個氣,里面動底是陽,靜底是陰,又分作五行,又散為萬物。
黃氏榦(干)曰:五行之序,以質之所生而言,則水本是陽之濕氣,以氣初動為陰所陷而不得遂,故水陰勝。火本是陰之燥氣,以其初動為陽所掩而不得達,故火陽勝。木則陽之濕氣寖多,以感于陰而舒,其質柔,其性暖。金則陰之燥氣寖多,以感于陽而縮,其質剛,其性寒。土則陰陽之氣各盛,相交相博,凝而成質。以氣之行而言,則一陰一陽,往來相代,木火金水云者,各就其中而分老少爾。故其序各由少而老,土則分旺四季,而位居中者也。此五者,序若參差,而造化所以為發(fā)育之具,實并行而不相悖,質曰水火木金。蓋以陰陽相間言,猶曰東西南北,所謂對待者也,氣曰木火金水。蓋以陰陽相因言,猶曰東南西北,所謂流行者也。
葉氏采曰:水火木金土者,陰陽生五行之序也。木火土金水者,五行自相生之序也。問五行之生與五行之相生,其序不同,何也?曰五行之生也,蓋二氣之交,變合而各成。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所謂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是也。五行之相生也,蓋一氣之推,循環(huán)相因。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復生木。所謂五行順布,四時行焉是也。曰其所以有二端,何也?曰二氣變合而生者,原于對待之體也。一氣循環(huán)而生者,本于流行之用也。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朱熹注:五行具,則造化發(fā)育之具,無不備矣(承上文而言)。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渾然一體,莫非無極之妙(釋上三句)。而無極之妙,亦未嘗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釋下兩句)。蓋五行異質(始生)。四時異氣(運行)。而皆不能外乎陰陽。陰陽異位(定位),動靜異時(流行),而皆不能離乎太極。至于所以為太極者,又初無聲臭之可言(無極),是性之本體然也。天下豈有性外之物哉(性即太極。自其為天地萬物公共之理而言,謂之太極。自其在人物稟受而言,則謂之性。天地生物,凡有物必有則,故曰天下無性外之物)。然五行之生,隨其氣質,而所稟不同,所謂各一其性也(此性字,帶氣質上說)。各一其性,則渾然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于一物之中(在氣質上看,雖有各偏一性,而實具此全體之理),而性之無所不在,又可見矣(此性字,則專指理而言也)。
集說:朱子曰: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則非太極之后,別生二五,而二五之上,先有太極也。無極而太極,太極本無極,則非無極之后,別生太極,而太極之上,先有無極也。問無極太極,本非二物?曰無極而太極。而無極之中,萬象森列,不可為之無矣。太極本無極,則太極之體,沖漠無朕,不可為之有矣。問先生答書言陰陽五行之為性,各是一氣所稟,而性則一也。兩性字同否?曰一般。又曰同者理也,不同者氣也。金木水火土,雜曰五行,各一其性。然一物又各具五行之理,不可不知。
康節(jié)曾細推來,才生五行,便被氣質拘定,各為一物,亦各有一性,而太極無不在也。問五行之生,各一其性,理同否?曰同,而氣質異。曰既說氣質異,則理不相通,曰固然。仁作義不得,義作仁不得,氣質之性,只是此理墮在氣質之中,故隨氣質而自為一性也。周子所謂各一其性者,向使元無本然之性,則氣質之性,從何處得來?天下無性外之物,有此物即有此性,無此物則無此性。問各一其性,固是指五行之氣質,然水之潤下,火之炎上,木之曲直,金之從革,土之稼穡,此但可見其氣質之性。所稟不同,卻如何見得太極之全體,無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無不在也。曰氣質是陰陽五行所為,性即太極之全體。但論氣質之性,則此全體墮在氣質之中,非別為一性也。
張氏栻曰:性之本,一而已矣。而其流行發(fā)見,則人物所稟,有萬不同焉。蓋何莫而不由于太極,亦何莫而不具于太極,是其本之一也。然有太極,則有二氣五行,絪缊交感,其變不齊,故其發(fā)見于人物者,未嘗不各具于氣稟之內,故原其性之本一,而察其流行之各異。而本之一者,初未嘗不究也,而后可與論性矣。故程子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蓋論性而不及氣,則昧夫人物之分,而太極之用不行矣。論氣而不及性,則迷夫大本之一,而太極之體不立矣。陳氏淳曰:天下豈有性外之物,而不統(tǒng)于吾心是理之中也哉!理之所在太極于無際而無不通,細入于無倫而無不貫,前后乎萬古而無不徹。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朱熹注:夫天下無性外之物,而性無不在(通承上文而言)。此無極二五,所以混融而無間者也,所謂妙合者也。真以理言,無妄之謂也。精以氣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也。蓋性為之主,而陰陽五行,為之經緯錯綜,又各以類凝聚而成形焉(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陽而健者成男,則父之道也;陰而順者成女,則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氣化而生者也(人物始生,未有種類,不得不受天地之醇氣,而自然化生者也。男女猶曰牝牡雌雄之類,蓋通人物而言之也)。氣聚成形(既已氣化而成形矣),則形交氣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變化無窮矣(人物既有種類之后,則自以形氣交感而相生,嘿受化育之理。所以生生遂無復窮盡矣)。自男女而觀之,則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極也(氣化中事)。自萬物而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而萬物一太極也(形化中事)。蓋合而言之,萬物通體一太極也(共一天命之性)。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極也(人人物物,各具有天命之性)。所謂天下無性外之物(通體太極),而性無不在者(各具太極),于此尤可以見其全矣(前言五行之生,各一其性,已見性之無不在。至此成男成女,化生萬物,尤可以見性之全也)。子思子曰: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道包天地之外,以證通體太極),語小天下莫能破焉(道貫人物之中,以證各具太極),此之謂也。
集說:問周子,言無極之真,卻又不言太極,如何?朱子曰:無極之真,已該得太極在其中,真字便是太極。太極,如一本生上,分而為枝干,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子里面,又有生生無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個太極,更無停息。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表德。
問先天太極二圖,曰先天乃伏羲本圖,非康節(jié)所自作。雖無言語,而所該甚廣。凡今易中一字一義,無不自其中流出者。太極卻是濂溪自作,發(fā)明易中大概綱領意思而已。故論其格局,則太極不如先天之大而詳。論其義理,則先天不如太極之精而約。蓋合下規(guī)模不同,而太極終在先天范圍之內,又不若彼之自然,不假思慮安排也。若以數(shù)言之,則先天之數(shù)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以為八卦。太極之數(shù),亦自一而二,自二而四,逐加其一以為五行。而遂下及于萬物,蓋物理本同,而象數(shù)亦無二致,但得有大小詳略耳!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此數(shù)句甚妙,是氣與理合而成性也。天道流行,發(fā)育萬物,其所以為造化者,陰陽五行而已。而其所謂陰陽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后有是氣,及其生物,則又困是氣之聚而后有是形。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后可以為健順仁義理智之性,必得是氣,然后有以為魂魄五臟百體之身。周子所謂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正為是也。氣化是當初一個人無種,后自生出來底,形化卻是有一個人后,乃生生不窮底。天地之初,如何討個種,自是氣蒸結成兩個人,后方生許多物事。所以先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后方說化生萬物。若當初無那兩個人,如今如何有許多人,那兩個人便似而今人身上虱,自然變化出來。
陳氏埴曰:氣化謂未有種類之初,以陰陽之氣合而生;形化謂既有種類之后,以牝牡之形合而生。皆兼人物言之。
真氏德秀曰: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原,所謂萬理一原者,太極也。太極者,乃萬理總會之名。有理即有氣,分而二則為陰陽,分而五則為五行。萬事萬物,皆原于此。人與物得之則為性,性者太極也。仁義即陰陽,仁義禮智信即五行也。萬物各具一理,是物物一太極也;萬理同出一原,是萬物通體一太極也。
陳氏淳曰:總而言之,只是渾淪一個理,是一個太極。分而言之,則天地萬物各具此理,是各各有一太極,又都渾淪無欠缺處。自其分而言,既成許多,此道理似散了。然就萬物上總論,則萬物通體渾淪,又只是一個太極。人得此理,聚于吾心,則心為太極。所以邵子曰:道為太極。又曰:心為太極。謂道為太極者,言道即太極,無二理也。謂心為太極者,只是萬理總會于吾心,此心渾淪是一個理爾。只這道理流行,出而應事接物,千條萬緒,各得其理之當然,則是又各一太極。就萬物總言,其實依舊只是一個理,是渾淪一太極也。譬如一大塊水銀恁地圓,散而為萬萬小塊,個個皆圓。合萬萬小塊復為一大塊,依舊又恁地圓。陳幾叟月落萬川處處皆圓之譬,亦正如此。此太極所以立乎天地萬物之表,而行乎天地萬物之中,在萬古無極之前而貫乎萬古無極之后。自萬古而上,極萬古而下,看來只是渾淪一個理,總為一太極耳!此理流行,處處皆圓,無一處欠缺,才有一處欠缺便偏了,不得謂之太極。太極本體本自圓也。
作者附言
本文的核心要點是宋以來程朱理學之于陰陽五行學說的系統(tǒng)與確立。五行是對四象更為深入的動態(tài)理解,四象是五行學說產生的基礎。所謂四象,指的是少陰、少陽、老陰、老陽,代表的是陰陽二氣相互對立的狀態(tài);所謂五行,指的是對四象運動狀態(tài)更為深入的界定與把握。五行學說中,把運動中的少陽叫作木,把運動中的老陽叫作火,把運動中的少陰叫作金,把運動中的老陰叫作水,運動初始狀態(tài)的少陰、少陽、老陰、老陽,是一種暫時平衡,統(tǒng)稱為作土。陰陽五行學說,是國人最樸素的哲學思想,是近現(xiàn)代中國哲學的基石與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