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剛
胃惡性腫瘤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在我國逐年升高,嚴重影響著人民的健康[1]。外科手術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近年來,早期胃癌的發(fā)現(xiàn)率逐漸提高,以及腹腔鏡在胃腸道手術中的應用逐漸成熟,腹腔鏡下胃癌根治術在三級醫(yī)院開展越來越普及。文獻報道,手術方案的選擇會影響患者血清及血漿中IL-6及TNF-α含量[2]。為了驗證腹腔鏡手術切除胃惡性腫瘤對患者IL-6及TNF-α的影響,我院選取80例患者進行了相關探究,現(xiàn)報告如下。
隨機選擇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來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胃惡性腫瘤患者,并按隨機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參試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齡30~71歲,平均年齡(51.28±4.29)歲,病程時長1~18個月,平均病程(7.24±0.94)個月。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齡30~72歲,平均年齡(51.43±4.37)歲,病程時長1~18個月,平均病程(7.19±0.89)個月。2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性別比例及患病類型無顯著性差別(P>0.05)。納入標準:病理診斷符合胃惡性腫瘤標準的患者,年齡30~72歲,患者體征適合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排除標準:接受相關疾病治療方案的患者;伴有心肝腎腦等重要器官病變的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不能積極配合完成實驗方案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手術方案;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方案。
開放手術方案:患者全麻后,取平臥位,取上腹正中繞臍切口,探查腹部,探查確定腫瘤情況及腹腔有無遠處轉移,然后進行胃癌根治術。
腹腔鏡手術方案:患者全麻后,取平臥雙腿分叉位,建立臍部觀察孔,探查腹腔,確認無遠處轉移,評估腫瘤可切除,然后按照胃癌根治術方案操作,實施胃部分或全胃切除手術。
記錄患者的手術情況及術后恢復情況,統(tǒng)計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用放射免疫法測定患者血清及血漿中IL-6(試劑盒購于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TNF-α(試劑盒購于上海恒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含量。統(tǒng)計患者治療過程中的有效率及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167.82±17.43)ml、臥床時間為(19.68±2.41)h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為(41.67±4.46)h,明顯低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218.54±16.17)ml、臥床時間(24.18±2.33)h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48.16±4.17)h,手術時間(194.24±12.46)min多于對照組手術時間(157.56±12.19)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2組患者手術情況及術后恢復情況
治療前,2組患者血清及血漿中的IL-6,TNF-α含量無明顯差別;術后7 d,2組患者的血清及血漿中的IL-6,TNF-α含量均明顯降低,但觀察組的血清及血漿中的IL-6,TNF-α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清及血漿中的IL-6,TNF-α含量比較
注:a為與術前對比,P<0.05;b為術后7 d,與對照組對比,P<0.05。
觀察組治療的有效率為90.00%(36/40),優(yōu)于對照組的82.50%(33/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39,P=0.025)。見表3。
表3 對比2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例,%)
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5.00%(2/40),低于對照組的12.50%(5/4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47,P=0.017)。見表4。
表4 對比2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例,%)
胃惡性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腫瘤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了患者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臨床上常選擇行開放胃癌根治術,但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恢復時間長且術后恢復慢[3-5]。為了彌補開腹手術的不足,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手術技術的提高,腹腔鏡下行胃癌根治手術成為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案[6]。腹腔鏡手術是微創(chuàng)手術,并在操作過程中建立CO2人工氣腹,并促進患者手術的凝血過程[7-8]。研究顯示,手術過程對患者機體的刺激,損傷患者的正常機體,并引發(fā)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連鎖反應,不僅能改變血清中炎癥因子的改變,也能引發(fā)血漿中炎癥因子含量的改變。因此,臨床上可根據(jù)患者血清及血漿因子含量的變化判定患者的恢復狀況[9-10]。
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是內皮細胞、巨噬細胞產(chǎn)生的細胞因子,能誘導激活T、B細胞,增強NK細胞的殺傷靶細胞,促進吞噬功能等[11-12]。TNF-α是一種多活性細胞因子,當患者某些組織發(fā)生病變時,血清及血漿中的TNF-α含量會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臨床上,常用TNF-α含量輔助患者疾病診斷及預后判斷。另外,IL-6和TNF-α又協(xié)同作用于血管內皮細胞,能阻礙病理性損傷引發(fā)的感染及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13-14]。
研究顯示,采用腹腔鏡手術方案的患者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明顯低于采用開放胃癌根治手術方案治療的患者術中出血量、臥床時間及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但手術時間多于采用開放胃癌根治手術方案治療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7 d,患者的血清及血漿中的IL-6,TNF-α含量均明顯降低,但采用腹腔鏡手術方案的患者的血清及血漿中的IL-6,TNF-α含量明顯低于采用開放手術方案治療的患者。采用腹腔鏡手術方案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5.00%(2/40)優(yōu)于采用開放手術方案治療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采用腹腔鏡胃癌根治手術切除胃腸道腫瘤,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清及血漿中IL-6及TNF-α含量,提高治療有效率,值得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