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煒
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因其抽象性、測評難度大等原因,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常常被忽視。因此,結合課堂教學實踐,探索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策略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討論通過使用對比分析、文化旁白及情景體驗等方法,因“材”施教,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以生活化的方式滲透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 年版)》指出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四大要素。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要了解其蘊含的文化內涵,而理解其文化內涵又可以助力語言學習和思維品質培養(yǎng)。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關注語言的工具性外,還要關注語言學科表達的意義,從而發(fā)揮語言學科的育人價值。
文化意識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來的知識素質、人文修養(yǎng)和行為取向”(教育部 2018)。教師可以從初步文化感知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對比和分析能力,促使其經過學習和內化,形成一種文化立場和文化行為。簡而言之,要讓學生從“沒知識,沒文化”到“有知識,沒文化”最終到“有知識,有文化”階段。
雖然文化意識很重要,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英語課堂中往往不被教師和學生重視。究其原因,首先,高考不會直接涉及文化意識,在“唯分數(shù)論英雄”的情況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會選擇忽視這個和考試分數(shù)幾乎無關的因素;其次,文化意識的測評難度大,無法通過具體的方式檢測課堂中學生掌握了多少文化知識,更難以了解學生是否形成了文化理解,有沒有培養(yǎng)起文化鑒別能力;再次,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難以在短期內見效,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和慢慢滲透,教師不能寄希望于幾堂課。
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中包含了國內外的地理、歷史、科學、人物、文化習俗等方面的文化知識,如果教師加以挖掘和運用,能在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上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挖掘教材中文化元素時,教師需遵循“因材施教”或者“因文制宜”的原則。這里的“材”是指“教材或者文本”,不是指學生。對于不同的文體,適合采用不同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策略:記敘類文章適合采用文化旁白法,說明類文章適合采用對比分析法,而文學類文章適合采用情景體驗法。
1.文化旁白法
對于教材與文化相關程度一般的文章,教師可以采取旁白式介紹或者嵌入式介紹,引導學生學習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1 中《安妮日記》為例。通常情況下,教師只會簡單提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猶太人遭到屠殺之類的幾個單詞或者詞組,甚至一掠而過,直接進入課文。但是,介紹安妮寫日記的歷史背景對解讀文本和學生理解文本并獲得情感體驗有很大幫助。教師參考用書上有相關的背景知識介紹(英文版):詳細介紹了日記中提及的幾個人物、當時的處境和最后安妮一家被發(fā)現(xiàn)而送往集中營,并死在集中營的情況,以及人們將她家建成紀念館,用來銘記這一歷史和她的經歷。筆者摘錄了其中的三個段落:
This is a true story.It took place in Amsterdam,Holland in the early 1940s after the German Nazis had occupied most of Europe. The Nazi Party ruled Germany from 1933 to 1945. One of their key policies was to kill all the Jews in Europe.If any persons known to be Jews were found,they would be sent to concentration camps farther east,mostly in Poland.Families were separated and transported in trains...
When Margot,Anne’s older sister died in March,1945,Anne probably lost her desire to live.She died just before her 16th birthday and less than a month before the surviving Jews were liberated.
Only three young people were there:Margot,Peter and Anne.Anne was the naughty one of the three.She felt she could not confide in Margot because her sister was always good. And she felt she could not confide in Peter because he was a boy.So she made a friend of her diary.
有了歷史文化背景信息的補白,首先,學生對事情的來龍去脈就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因為課文只是節(jié)選了一小部分,如學生會問:“安妮一家最后有沒有被抓住,他們還活著嗎?”因為課文并沒有交代,所以學生有這樣的疑問很正常。其次,對于安妮最后無奈地選擇日記作為最好的朋友有了更深的情感上的體會,即戰(zhàn)爭的可惡,和平的可貴。另外,這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的第一篇課文,給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能讓學生感受到高中英語不只是語言操練,還包含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
2.對比分析法
對于與文化相關度高的文本,甚至本身就是文化主題的,教師應“小題大做”,充分挖掘。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穿插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對比性問題或者活動是必需的,抓住what 和why。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中的課文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為例。教師可以在橫向上比較中外在節(jié)日習俗上的差異:
(1)Compare the festivals of the dead in Mexico,Japan and China. What things are similar? What things are different?
(2)Why do they do that?Why do people want to have these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也可以從縱向上引導學生思考歷史上和現(xiàn)在中國人在節(jié)日習俗和慶祝方式上的異同:
(1)As to the same festival,is there any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people celebrate the festival?
(2)Now young people in China pay less attention to traditional festivals. They prefer to celebrate foreign festivals like Christmas and Valentine’s Day.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this?
通過對比分析,學生會對文化的差異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體會,從而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識。
3.情景體驗法
情景體驗法主要適用于教材中的文學類作品,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4 Unit 3 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ur 等。在學生初步理解了文本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Role play 或者短劇表演,讓學生體會這些文學作品反映的文化內涵,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和鑒別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敘述性文本比較適合使用文化旁白的方法滲透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1 Anne’s Best Friend;Unit 3 Journey Down the Mekong;Unit 5 Elias’Story;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5 A Trip on“True North”;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4 Unit 1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5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等。說明類文本適合使用對比分析法滲透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2 Unit 1 In search of Amber Room;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4 Unit 4 Communication,No Problem?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5 Unit 5 First Aid for Burns 等。訪談類和文學類文本則適合運用情景體驗法,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3 T 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ur;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5 Unit 4 Making the News 等。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的題材豐富,文本類型形式多樣,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文本類型采用不同的方法,滲透文化意識培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因“材”施教,提升英語學科的育人效果。
課堂教學不應緊緊局限于教材,教材之外如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元素也可以成為教師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有用資源。以生活化方式滲透文化意識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一周一次的文化知識小報告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每周進行一次文化知識小報告,讓學生分小組或者按學號輪流上臺用PPT 展示。例如,節(jié)日文化、中外顏色文化差異、與動物相關的文化差異等主題。筆者建議學生在維基百科中查閱,因為維基百科中有海量地道的英語材料,而且題材非常豐富。
2.在詞匯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
詞匯體現(xiàn)文化,這是語言與文化相互交融的一個重要特征。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2 Unit 3 Computers 中有一句話:“Over time my memory has developed so much that,like an elephant,I never forget anything I have been told.”很多學生對句子中“計算機記憶力好得像一頭大象”這一比喻一頭霧水,因為我國沒有類似大象記憶力很好的說法。在這里,教師有的放矢地對elephant 在西方文化中的內涵作一些解釋和介紹是非常必要的。實際上,自古以來,西方人士就認為大象是記憶力很好的動物。據(jù)說有人獵象,大象受傷逃走。幾年后,這個人與那只大象相遇,它還記得曾經襲擊過它的敵人,向他猛撲過去。由此就產生了這種表達,意思是記憶力特別好。英語詞匯體現(xiàn)文化內涵的例子非常多,如dog 在外國文化中是中性偏褒義的一個詞,而在中國文化中,狗這個詞偏貶義,如走狗/看家狗/癩皮狗/痛打落水狗/狗東西/狗腿子/狗膽包天/狼心狗肺/狗急跳墻/狗血噴頭等。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教師有意識地滲透這些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意識;另一方面能加深學生對這些詞匯的印象。
3.熱點事件
2018 年年初,劉雯在其國外社交媒體Instagram 上貼出了她和鄧文迪的照片,給網(wǎng)友拜年時用英語寫了一句:“Happy Lunar New Year”。沒想到這一句簡單的英語祝福卻引來了國內外不少中國人的憤怒和不滿。難道劉雯錯了嗎?其實,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3 Unit 3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中有關于春節(jié)的介紹,用的就是Lunar New Year,而且一些官方媒體也用過Lunar New Year,那網(wǎng)民們?yōu)槭裁淳椭徽JChinese New Year 呢?在教學這一單元時,筆者讓學生討論了這個事件。討論異常熱烈,最后學生都覺得Chinese New Year 是中國專屬,而Lunar New Year 對于亞洲其他國家也可以,如Republic of Korea Lunar New Year,Vietnamese Lunar New Year。這樣,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化比較和鑒別能力,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評判性思維。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yǎng)既了解本國文化傳統(tǒng),又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是必要的。語言學習必須是基于內容和意義的學習,而文化知識獲得和跨文化意識的建構正是學科育人的內容基礎(王薔2018)。要發(fā)揮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離不開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在學生學習語言,鍛煉思維的同時,對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是不可或缺的,而良好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策略必將助力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