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人、撰文=李奕辰 供圖=西安美術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進入第二個十年,市場經濟大潮在鄧小平第二次南巡講話后再次涌動,還未等曾經習慣了在“計劃”下按部就班的國人完全緩過神來,現(xiàn)代化的巨輪就已經載著人們起航。激動人心的歷史序曲已然奏響,時代的巨浪卷起異常復雜的挑戰(zhàn)向這艘“巨輪”奔騰而來。
與經濟形態(tài)轉變同步,中國知識分子的自我價值體現(xiàn)也需要更大的空間和平臺。他們希望在政治和社會雙方面享受應有的尊重和自由,渴望通過自己的活動改變城市和生活。這也使得他們在夢想與現(xiàn)實的夾擊下常常感到彷徨、焦慮且煎熬。
1995年,一個安靜的子夜,畫室里幽幽的墨香被嗆人的煙草味裹挾著,楊超將自己浸入這復雜的味道中,審視著他剛畫完的畫,不由得恍惚了。三年前,那個隆冬的清晨似乎又來到了他的眼前。
1992年歲末,新的一年的就要到來。人總會在這樣的時段里不自主地反思過去的一年,這種反思讓人掙扎、彷徨,但不得不承認,我們必須經歷這樣一番自我審判,才能為自己的未來注入切實的愿景。某個清晨,窗外的雪花肆意飄揚,極不安分。楊超望著窗外的大雪,考慮著自己的未來。對雪花而言,“未來可期”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們不甘如此快速地化于地面,所以想要擺脫地心引力而奮力掙扎。此時步入而立之年的楊超也下定了決心:放棄國企可以一眼望到頭的安穩(wěn)生活,收起自畢業(yè)以來小心呵護的藝術情懷,下海經商。
當然,做這個決定并不容易。在此之前,楊超對自己的理想也曾全力付出。1988年,剛從西安美術學院畢業(yè)進入國企工作的楊超,有著充裕的時間去看書——從藝術理論到藝術史、再到建筑和城市規(guī)劃,他不僅是涉獵,更是深入地研究。用他的話說:“那個時候說理想也罷,說幼稚也罷,就只有一腔當藝術家的情懷?!?/p>
然而,面對現(xiàn)實,理想終究不堪一擊。楊超在這個下雪的清晨為自己的情懷做了第一次審判,情懷“敗訴”,但也并非完敗。
1993年5月,他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傳媒公司。經營一家公司自然比之前忙碌許多,但熱愛了三十年的藝術怎么可能說放就放。經商以后,在見縫插針的時間里,楊超都會拿起畫筆重溫情懷。但畢竟一心不可二用,創(chuàng)業(yè)初期的現(xiàn)實境遇仍一直擠壓著他竭力保有的一點藝術夢想。
黑夜分外安靜,讓現(xiàn)實的嘶吼更顯猙獰。
1995年的這個夜晚,在彌漫著煙味的畫室里,楊超為自己的情懷做了第二次“審判”,這一次,情懷,完敗。他將所有與繪畫有關的東西一并銷毀?!皬哪且院螅退愀壮樾?,也要全力以赴把生意做好?!睏畛f。
本頁:
西安美術館二號廳
說是這么說,自小喜歡藝術的楊超“六根”始終未凈,他后來坦言:“實際上,我從上大學到現(xiàn)在,所做的事都與藝術有關?!痹跐撘庾R里蠢蠢欲動的藝術情結和天生不安分的性格,促使了他做了許多與藝術“沾邊”的事業(yè),并且“一不小心”就在西安這片土地上創(chuàng)下了許多“第一”:第一個在西安做平面設計公司,第一個做噴繪廣告,第一個引入蘋果設計系統(tǒng)……
當然,曾經讀了那么多建筑與設計理論書籍的他,也讓自己成為第一個在西安做房地產策劃和城市區(qū)域發(fā)展策劃的人。楊超明白,他的書本理論雖然還算扎實,但最先進的理念還需親自走出去看看才行。90年代末期,他開始頻繁出國,游歷考察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城市。“那時候哪怕把西方的理念直接照搬到中國來都是不得了的。”楊超說。
在國外考察的過程中,在藝術情結的驅使下,楊超每到一座城市,都會去當?shù)氐拿佬g館或博物館參觀。他在振奮的同時,也不禁感嘆:“公共教育對一個民族的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要,而當時國內外公共教育的情況卻有著天壤之別:在西方所有人從小就可以進博物館、美術館接觸到世界級的藝術品的時候,國內許多喜歡藝術的人卻還只能看畫冊,但印刷品和原作差距太大,你是不可能從中真正理解作品?!边@樣的現(xiàn)實差別給楊超帶來了極大的觸動。
本頁:
西安美術館外景
同時,他也深深地意識到美術館對一座城市的重要性?!霸谖鞣?,中世紀的時候,教堂就是每一座城市的精神原點,成為一座城市的標志。文藝復興之后,人們在信仰上獲取滿足后需要一種審美的享受,這時美術館大量出現(xiàn),成為教堂之外另一種審美趨向的精神原點。在西方,這些地方是被看作一座城市標桿與核心。”楊超一邊回憶,一邊分析到:“中國的美術館起步太晚,一方面是由于以漢唐城市格局為代表的中國城市和西方城市的公共性文化布局觀不同,我們過去的城市是沒有廣場這樣的公共文化空間的。另外,在中國家國文化體系的影響下發(fā)展出的書齋藝術,也并沒有在公共空間中展示的訴求?!?/p>
在這樣一番經歷與反思下,楊超試圖為中國的美術館事業(yè)做點什么。2009年,他接管了西安美術館,并為自己定下一個目標:要把西安美術館打造成中國一流的美術館。
本頁:
2009.11.23“DCGD第一屆德中平面設計雙年展”暨“中德當代設計、建筑及文化產業(yè)國際高峰論壇”在西安美術館舉行。
阿那托爾·法朗士說過:“不受時代與地點制約的美是不存在的。我喜歡某個藝術作品,只是在我發(fā)現(xiàn)自己與這部作品的生活關聯(lián)的時候……如果不了解十三世紀佛羅倫薩的生活,我肯定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欣賞《神曲》?!?/p>
楊超也認為,藝術應該被置于更廣的社會維度下去討論,不應該就藝術談藝術。同樣的,作為一個美術館的管理者,他更是在一個大時代的城市區(qū)域發(fā)展視域下,力圖兼顧美術館的發(fā)展與城市區(qū)域文化的建構,而藝術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huán):“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粗放型的四十年,這使得每一個城市形象趨向同質化。所以,我認為未來的四十年將是中國城市提升、更新、塑造城市身份的四十年。這個過程,勢必會借助到文化與藝術?!?/p>
對于西安這座城的現(xiàn)狀,楊超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如果說,如今的埃及是一個衣衫襤褸,卻依然能在他眼里看到曾經偉大的老人,那么土耳其就像一個沒落的貴族婦人,雖然上了點年紀,但風韻不減。當你身處極具現(xiàn)代氣息的伊斯坦布爾時,仍然能聯(lián)想到東羅馬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榮光。而迪拜則可以被看作一個摩登女郎,就僅僅是時尚。如果把西安放在這個維度內來做對比的話,西安應該與伊斯坦布爾這座城市比較相近,既有古典風韻又有現(xiàn)代文明的氣息。所以未來的西安,是要重新煥發(fā)青春,還是繼續(xù)沉淪,就取決于當下西安人的思想意識。西安人基因中有一股大氣的特質,對很多事情不在乎。這是一種優(yōu)勢,但是我們還應該在不在乎里面有自己所在乎的東西。這個東西一定是前衛(wèi)的,符合時代的。所以西安僅僅有傳統(tǒng)是不夠的。一個城市必須要有當代文化和當代藝術的建構,否則,這座城市永遠都是大而不強。而想要有當代性的建構,首先就要打破這座城市的文化生態(tài)?!?/p>
所以,作為一個美術館,首先可以做到的就是通過藝術展覽為這座城市的民眾提供更廣闊,更新穎的視角與理念,楊超說:“美術館不僅是讓人們來欣賞藝術作品,更重要的是對人們藝術認識的引領,而引領的往往是新的事物,新的事物往往不被人理解,這是正常的。如果可以讓不理解的人的比例一步步降低,美術館的功能就完成了。”所以,十年來,西安美術館的展覽思路非常清晰,他們一方面在為西安市民補充傳統(tǒng)繪畫藝術知識的工作中傾盡全力,另一方面又在為西安推廣當代藝術的道路上不斷拼荊斬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