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殿哲, 尚慧琴
小兒腎病綜合征是兒科較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導致血漿內(nèi)大量蛋白從尿中丟失而導致的臨床綜合征??煞譃樵l(fā)性、繼發(fā)性和先天性三種類型。其中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占90%以上,發(fā)病率僅次于急性腎炎,且有逐年上升趨勢,因病情遷延易反復,嚴重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1],目前治療主要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劑,但該類藥物毒副反應大,近年來我院應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辨證施治優(yōu)勢互補,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武威市涼州醫(yī)院兒科收治住院的腎病綜合征患兒50例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排列表法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30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0例;年齡2~14歲,平均(5.0±2.3)歲;病程1周至2年,平均病程(4.0±3.8)個月;單純性腎病綜合征型22例,腎炎性腎病綜合征9例;首次發(fā)病13例,復發(fā)病例15例,頻復發(fā)3例。對照組中男12例,女8例;年齡2.2~13.6歲,平均(5.1±2.4)歲;病程5 d至2.3年,平均病程(4.1±3.5)年;單純性腎病綜合征型14例,腎炎性腎病綜合征5例;首次發(fā)病8例,復發(fā)病例10例,頻復發(fā)2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病程、疾病類型、發(fā)病時間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腎臟病學組《兒童激素敏感、復發(fā)/依賴腎病綜合征診治循證指南(2009版)》中腎病綜合征的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腎病綜合征的診斷標準;(2)年齡2~14歲;(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4)依從性好,能積極配合治療。
1.4 排除標準 (1)過敏性紫癜、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乙肝等引起的繼發(fā)性腎炎;(2)有嚴重合并癥,可能影響臨床驗證;(3)明確有先天、代謝、遺傳性疾病者;(4)治療期間使用其他藥物,影響療效觀察者;(5)依從性差,隨訪失敗者。
1.5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給予強的松口服,2 mg/(kg·d),最大60 mg,分次口服至尿蛋白轉(zhuǎn)陰,改為晨頓服維持,共6周,后改為兩日量的2/3隔日晨頓服4周后減量,每兩周減量2.5~5 mg;非頻復發(fā)腎病綜合征積極尋找誘因和控制感染,重新激素誘導治療,尿蛋白轉(zhuǎn)陰3 d后改為隔日晨頓服后逐漸減量治療;頻復發(fā)腎病綜合征/激素依賴性腎病綜合征拖尾治療激素減量宜慢,每4周減少0.25 mg/kg,直至0.25 mg/kg,隔日口服,維持9~18個月。仍反復者激素+免疫抑制劑治療;激素耐藥腎病綜合征治療[3],強的松2 mg/(kg·d),治療4周,尿蛋白仍陽性,大劑量甲強龍沖擊治療3 d為1個療程(最大不超過1 g),尿蛋白轉(zhuǎn)陰,按激素敏感方案減量治療,如仍陽性,則加用免疫抑制劑,激素隔日口服逐漸減量至最小劑量長期維持。期間水腫者給予利尿劑,均給予抗凝及纈沙坦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服固本祛瘀化濕湯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痉剿幗M成:熟地、山藥、茯苓、澤瀉、黨參、菟絲子、白術(shù)、桂枝、白茅根、土茯苓、赤小豆各10 g,山茱萸、牡丹皮、赤芍、丹參、郁金各8 g,水蛭3 g(沖),黃芪、牡蠣各15 g;臨床隨癥加減,胸悶氣短、咳喘者加麻黃、杏仁、桑白皮;挾風熱者連翹、薄荷;氣虛自汗易感者重黃芪,加防風;脘腹脹滿者加厚樸、萊菔子、大腹皮;水腫明顯伴胸腹水者加牽牛子、葶藶子、防己;濕熱明顯者加黃芩、半枝蓮、茵陳、梔子、蒲公英等;脾腎陽虛者加淫羊藿、巴戟天、附子;氣陰兩虛者加麥冬、五味子;肝腎陰虛者加女貞子、旱蓮草;尿血者仙鶴草、蒲黃炭、旱蓮草;瘀重者加三棱、莪術(shù)、三七;血膽固醇高者膽南星、生山楂。每12周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治療12周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血漿白蛋白、膽固醇,免疫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轉(zhuǎn)陰及水腫消退時間及不良反應。
1.7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定[4]。(1)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2)部分緩解:臨床癥狀消失或輕微,實驗室指標改善;(3)無效: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指標無改善或加重者。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膽固醇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漿白蛋白均顯著高于治療前,24 h尿蛋白定量、膽固醇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漿白蛋白顯著高于對照組,24 h尿蛋白定量、膽固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尿蛋白轉(zhuǎn)陰及水腫消退時間比較 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膽固醇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at=-5.709,5.509,6.055,-11.593,7.081,8.787,P<0.05;與對照組比較,bt=-4.314,2.123,3.327,P<0.05。
表2 兩組治療后血漿免疫球蛋白、尿蛋白轉(zhuǎn)陰及水腫消退時間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t=-2.293,-7.411,14.110,7.248,P<0.05。
表2結(jié)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血漿免疫球蛋白顯著高于對照組,尿蛋白轉(zhuǎn)陰及水腫消退時間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臨床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 見表4。
表3 兩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5.046,P<0.05。
表4 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χ2=6.623,8.333,8.333,8.333,5.046,P<0.05。
表4結(jié)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滿月臉、感染、復發(fā)、胃腸道反應、高血糖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痤瘡、低血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小兒腎病綜合征屬中醫(yī)學“水腫”范疇,中醫(yī)學無專門的病名,但有相關疾病記載,《黃帝內(nèi)經(jīng)》對水腫病因病機提出“其本在腎,其末在肺,其制在脾”的觀點,《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曰:“血不利,則為水?!薄端貑枴乎蝉氛撈谑摹诽岢觥捌街斡跈?quán)衡,去宛陳莝……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提出水腫形成的病因病機和治法[5]。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小兒先天稟賦不足、久病體虛,導致肺脾腎三臟虧虛,功能失常,水液輸布和精微封藏失職而出現(xiàn)水腫、蛋白尿。外感、水濕、濕熱、瘀血、濕濁互相交織使病情反復遷延難愈。根據(jù)以上腎病的中醫(yī)發(fā)病機制,制定以下治療法則,治療從固本祛邪兩方面入手,固本以補腎健脾益肺為主,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充盛,腎的蒸騰氣化正常,精微封藏司職,開闔正常。腎的精氣的充盛需要脾的滋養(yǎng),脾為后天之本,水谷之臟,脾氣賴以水谷化生充養(yǎng),脾氣健旺,升清泌濁正常,水谷精微各走氣道,氣血生化有源,反之脾的運化需腎陽的蒸騰氣化,二者相互為用,互相依存,同時土能生金,脾土健旺則肺氣充足,肺主通調(diào)水道,只有肺脾腎三臟功能協(xié)調(diào)水液代謝才能正常,同時肺氣充足衛(wèi)表固密外邪不易入侵,《素問·刺法論篇》曰:“正氣從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通過調(diào)理腎、脾、肺三臟功能,使人體的正氣充盛,臟器功能旺盛,則水精輸布正常,外邪不易外侵。本法通過補腎健脾,調(diào)理陰陽,使脾腎功能強健,氣血生化旺盛,升清封藏功能正常,促使機體腎上腺功能恢復,增強機體對糖皮質(zhì)激素的敏感性,減少糖皮質(zhì)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及使用量,并使通過腎臟丟失的蛋白、免疫因子、抗凝血因子等得到及時的化生補充,人體血漿蛋白恢復正常,則機體通過肝臟合成的脂蛋白等減少,血脂逐漸下降甚至恢復正常,血漿蛋白回升水腫消退時間明顯縮短。肺氣充足,衛(wèi)外固密,人體的免疫力得到提高,可減少外感誘發(fā)或加重腎病的病情。濕、熱、瘀是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濕性重濁易傷陽氣,阻遏氣機,氣滯則血瘀,易致血瘀和陽虛,濕性黏滯,纏綿不化,濕不去則熱不解,熱甚則傷陰,煎血可致瘀,引起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或兼挾濕熱、血瘀的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的證候。祛邪以清熱利濕化濁,活血祛瘀為主,本法通過清熱利濕化濁,活血祛瘀,清除機體致炎因子,拮抗腎小球系膜的增殖,減輕腎血管水腫,促進受損腎血管的修復,抑制機體高凝狀態(tài),降低腎小球出球動脈壓力,減少尿蛋白的漏出。并根據(jù)虛實兼挾不同,辨證施治[6-10],務必注意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留邪。根據(jù)本病發(fā)病機制,制定以補腎健脾益肺,清熱利濕化濁,活血祛瘀為主的基礎方: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赤芍、水蛭、黃芪、黨參、丹參、菟絲子、白術(shù)、桂枝、牡蠣、白茅根、土茯苓、赤小豆、郁金;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補腎養(yǎng)陰兼清熱,桂枝溫陽化氣,菟絲子溫補腎陽、益精養(yǎng)肝,與其配伍取“少火生氣”之意溫壯腎陽,黃芪、黨參、白術(shù)、茯苓益氣健脾固衛(wèi)、利水消腫,土茯苓、白茅根、赤小豆、澤瀉清熱利濕化濁,丹皮、赤芍、郁金、丹參、水蛭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蠣收斂固澀,澀精止漏;臨證權(quán)衡標本主次,隨癥加減應用。
中醫(yī)所講的“腎”是指腎臟及其腎的功能,與西醫(yī)所講的“腎”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中醫(y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納氣,司二陰開闔等,與西醫(yī)所講的腎的泌尿功能和內(nèi)分泌功能緊密相關,特別是西醫(yī)客觀化的指標為中醫(yī)辨證提供了依據(jù)。本自擬方的三大治法特點:(1)補腎健脾益肺固本法,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本法具有調(diào)節(jié)機體細胞、體液免疫[11]和抗氧化作用,具有促進蛋白合成,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減少感染的發(fā)生率。(2)清熱利濕化濁法,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清熱利濕化濁法可預防或治療各種感染,清除炎癥因子,抑制免疫反應,具有抗炎、抗增殖,對受損血管內(nèi)皮細胞起到修復作用,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蛋白滲出,故劉寶厚教授提出“濕熱不除蛋白難消”。(3)活血祛瘀法,能改善微循環(huán),拮抗凝血因子形成,阻止纖維蛋白形成,抑制血栓形成,減低血液黏度及血小板聚集,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出球動脈壓,增加腎臟血流量和濾過率,而使血尿或蛋白尿消失。通過臨床觀察固本祛瘀化濕湯在調(diào)節(jié)免疫,改善腎上腺腺體自身分泌,減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劑劑量及使用,消除尿蛋白,縮短病程,減少病情復發(fā)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臨床療效好,不良反應少,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