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鑾娟,陳秀芬,陳瑩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康復科 (福建福州 350000)
據(jù)文獻統(tǒng)計,約70%的腦梗死患者伴后遺癥,其中50%~60%的患者存在吞咽困難。吞咽困難會導致患者進食量減少,增加營養(yǎng)不良風險,同時影響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增加醫(yī)院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1]。吞咽困難患者的康復治療方法較多,對于輕度障礙患者,可配合早期進食訓練,但療效并不理想。本研究以我院康復科收治的腦梗死后遺癥伴吞咽困難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早期進食訓練聯(lián)合穴位按摩在腦梗死后遺癥伴吞咽困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我院康復科收治的腦梗死后遺癥伴吞咽困難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男57例,女23例。隨機分為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67.4±5.6)歲;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3.1±1.2)分;關鍵部位病變(涉及腦葉)7例;病程(19.6±5.6)d;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3.7±1.2)分;30 s唾液吞咽次數(shù)(1.0±0.8)次。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68.2±5.6)歲;NIHSS評分(3.3±1.1)分;關鍵部位病變(涉及腦葉)8例;病程(19.1±4.4)d;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3.5±1.6)分;30 s唾液吞咽次數(shù)(1.2±0.6)次。兩組年齡、性別、NIHSS評分、病程、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及30 s唾液吞咽次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明確診斷為腦梗死;(2)初次發(fā)?。唬?)發(fā)病時間2周以上,已進入穩(wěn)定期;(4)意識清楚;(5)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2~7分;(6)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混合型腦卒中、其他非卒中原因引起的吞咽障礙患者;(2)合并其他重大基礎疾病患者;(3)精神認知異?;颊撸唬?)智力低下,癡呆患者;(5)完全失語癥等原因?qū)е聼o法配合的患者;(6)有頸部出血傾向的患者;(7)不適合吞咽訓練,仍然不能經(jīng)口進食的患者。
針對偏癱為主的運動功能障礙后遺癥患者安排相應的肢體功能訓練,進行吞咽器官功能訓練,待患者初步恢復進食后,進行下一階段的訓練。
對照組給予早期進食訓練,患者取直坐或30°~45°半坐位,頭頸部微微向前彎曲,偏癱患者用軟枕墊高,喂食人員在患者健側(cè)。采用配好的黏稠度符合患者吞咽障礙程度與階段的食物,密度均勻、黏性恰當,用勺送到口腔最能感受食物的部位,進行吞咽訓練。堅持先易后難的原則,早期3~4 ml,酌情增加,進食速度不要太快,每天訓練1次,每次15 min,持續(xù)4周。同時從護理管理層面加強質(zhì)量控制,提高訓練的依從性,預防誤吸誤咽。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穴位按摩。選擇廉泉、風府、風池穴,患者取坐位,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下開展。囑患者放松肌肉,點法、按法、揉法作用于以上穴位,先點壓1 min,然后按揉,由輕到重,反復按摩,直至患者按揉部位出現(xiàn)酸、脹、熱。最后,在風府、風池向咽喉方向點按5次,以出現(xiàn)咽喉部反射為宜。每天2次,每次約20 min,持續(xù)4周。
(1)干預前、干預4周后,兩組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與30 s唾液吞咽次數(shù)。由不參與研究的醫(yī)師完成評價,評分越高或次數(shù)越多吞咽功能越好。(2)比較兩組恢復普食時間、完全經(jīng)口進食恢復時間(無須靜脈營養(yǎng)支持、鼻胃管)、住院時間、主觀評價評分及嗆咳、誤吸、誤咽等吞咽困難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主觀評價主要針對患者進食功能的恢復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10分為非常滿意,達到正常狀態(tài),進食不受影響;7分為滿意,不影響普通進食,但部分食物吞咽困難;6分為基本滿意,可滿足基本進食需求;4分為不滿意,日常進食受到較大影響,以流質(zhì)食物為主;2分為非常不滿意,經(jīng)口進食非常困難,以湯水為主。
干預前,兩組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30 s唾液吞咽次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4周后,兩組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30 s唾液吞咽次數(shù)均優(yōu)于同組干預前,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30 s唾液吞咽次數(shù)比較(±s)
表1 兩組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30 s唾液吞咽次數(shù)比較(±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干預4周后比較,bP<0.05
30 s唾液吞咽(次)觀察組 40干預前 3.5±1.6 1.2±0.6干預4周后 8.6±1.3ab 2.3±1.0ab對照組 40干預前 3.7±1.2 1.0±0.8干預4周后 6.8±1.2a 1.6±0.8a組別 例數(shù) 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分)
觀察組恢復普食時間、完全經(jīng)口進食恢復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主觀評價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恢復普食時間、完全經(jīng)口進食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主觀評價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恢復普食時間、完全經(jīng)口進食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主觀評價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主觀評價(分)觀察組 40 32.7±4.6a 12.5±3.9a 34.4±6.9a 6.1±1.3a對照組 40 37.8±5.1 15.5±4.1 38.8±7.1 5.0±1.5恢復普食時間(d)完全經(jīng)口進食恢復時間(d)住院時間(d)
兩組吞咽困難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吞咽困難相關不良事件比較[例(%)]
吞咽功能障礙的發(fā)生機制較復雜,與相關通路功能障礙、肌力減退、腦部功能障礙、心理障礙等因素有關[2-3]。吞咽障礙患者的訓練方法較多,包括治療儀、直接進食訓練等,不同方法各有優(yōu)劣,單一的方法無法滿足需求,如進食訓練容易受到進食體位等因素的影響,訓練質(zhì)量不穩(wěn)定[4]?,F(xiàn)有的直接進食訓練存在許多缺陷,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作為一種直接訓練,可能存在風險;(2)喂食量的控制比較困難;(3)喂食訓練的質(zhì)量控制難度較大,容易出現(xiàn)疲勞。
有研究嘗試以針灸治療吞咽障礙患者,治愈率較對照組上升[OR=2.67,95%CI(2.03~3.53)],總有效率亦較對照組上升[OR=3.99,95%CI(2.83~5.63)],但針灸方法無法推廣,有一定的風險[5]。穴位按摩是一種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開展容易、風險小,無須特殊的儀器設備。理論上早期進食訓練聯(lián)合穴位按摩可以增進患者康復效果。穴位按摩作用于廉泉、風府、風池等穴位以及吞咽相關的肌群,可以起到透熱作用,刺激神經(jīng)反饋,鍛煉肌肉收縮舒張功能,避免出現(xiàn)廢用性萎縮。此外,訓練后按摩能夠加快肌酸等物質(zhì)代謝,減輕肌疲勞。按摩穴位可發(fā)揮穴位刺激作用,廉泉穴是任脈、陰維脈交會穴,可收引陰液,靠近舌部,按摩可改善舌部功能。風府穴是治療腦卒中患者要穴,深層有枕大神經(jīng)和枕動脈,再深層有硬脊膜和脊髓,按摩該穴可散熱吸濕、散風熄風、通關開竅、控制咽喉腫痛。風池乃足少陽、陽維之會,按摩該穴位可壯陽益氣,也是治療眩暈、五官證患者的穴位。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干預4周后,兩組攝食-吞咽能力量表評分、30 s唾液吞咽次數(shù)均優(yōu)于同組干預前,且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早期進食訓練聯(lián)合穴位按摩應用于腦梗死后遺癥伴吞咽困難患者,吞咽功能明顯改善。觀察組完全經(jīng)口進食恢復時間縮短,患者經(jīng)口進食恢復更為快速,對于患者治療信心的提升、臥床相關褥瘡等不良事件的預防有積極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兩組吞咽困難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穴位按摩有一定的局限性,按壓力度過大可能會引起頸部不適,不利于吞咽訓練的開展,同時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需要做好質(zhì)量控制。
綜上所述,早期進食訓練聯(lián)合穴位按摩應用于腦梗死后遺癥伴吞咽困難患者效果較好,可明顯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縮短住院時間,但并不能降低吞咽困難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