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冬花
南昌市第三醫(yī)院神經內外科 (江西南昌 330009)
腦卒中中醫(yī)稱“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各種因素引起的腦血管受損(堵塞或破裂),導致腦血流減少,無法向腦組織供應足夠的氧氣,最終引起腦組織損傷[1]。以往臨床針對腦卒中患者的治療,多以西藥治療為主,但后期療效并不顯著,尋找一種有效、理想的治療方案迫在眉睫[2]。近年來,中醫(yī)通過對腦卒中疾病的深入研究,認為通過運動療法可刺激患者的機體生理反應,且偏癱治療儀可改善患者運動功能[3]。本研究探討偏癱治療儀配合運動療法在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44~77歲,平均(50.55±1.23)歲;疾病類型,腦梗死14例,腦出血16例。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44~77歲,平均(50.36±1.49)歲;疾病類型,腦梗死15例,腦出血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經相關檢查確診為腦卒中,排除合并惡性腫瘤與精神障礙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與運動療法。常規(guī)治療即采用中藥與西藥穩(wěn)定患者血壓,運動療法由康復醫(yī)師操作,包括為患者按摩患側肢體,抬高患肢協助患者進行伸位運動,指導患者握拳,做被動結合運動。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偏癱治療儀[北京澤澳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滬食藥監(jiān)械(準)字2013第2260336號]。偏癱治療:由患者選擇坐位或臥位等較為舒適的姿勢,康復醫(yī)師將儀器表面電極放置在患者不同穴位,包括手三里、金門、后溪、足三里與患側后溪等,設置頻率為50 Hz,每次刺激持續(xù)4 s,隔15 s刺激1次,每次治療20 min。
采用Brunstrom分級(偏癱運動功能評價)評價兩組干預后肢體功能。Brunstrom分級標準:Ⅰ級,上肢、下肢無任何運動;Ⅱ級,僅有輕微隨意運動;Ⅲ級,可任意進行運動;Ⅳ級,可將足部向后方滑動至椅子下方,將肘部彎曲90°前臂可向前后旋轉;Ⅴ級,可舉上肢超過頭部,可先屈患腿膝蓋后伸髖部;Ⅵ級,患者運動已接近正常,基本上可進行抓握,并且可在全范圍內伸指[4]。
干預后,觀察組上肢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上肢功能比較(例)
干預后,觀察組下肢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功能比較(例)
腦卒中多是由于患者腦血管受損,無法向腦組織供氧所致。中醫(yī)認為,腦卒中患者部分神經功能已受損,可通過偏癱治療儀與運動療法對患者已受損的神經功能進行修復[5]。偏癱治療儀是一種將經絡學作為治療依據、聯合針灸療法的治療儀器,可調整患者生物電場與磁場,改善血液流通,刺激患者中樞神經[6],有助于重建患者受損的中樞神經,起到逐漸恢復患者身體功能的作用[7-8]。而運動療法則是通過抑制患者的異常反應,由康復醫(yī)師協助患者進行鍛煉,強化患者神經運動功能,從而達到改善偏癱癥狀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應用偏癱治療儀聯合運動療法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效果優(yōu)于僅用運動療法。
綜上所述,偏癱治療儀配合運動療法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肢體功能,有助于患者盡早重返社會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