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晨燕,樊曉盼,李秀明,王 洋,馬儷珍,*
(1.天津農學院食品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天津 300384;2.天津農學院水產學院,天津 300384)
發(fā)酵牛肉調味基料(fermented beef flavoring,FBF)以冷凍牛胴體電鋸分割過程中產生的牛骨肉末為原料[1],在傳統工藝(熱壓浸提、酶解、美拉德反應)基礎上增加發(fā)酵工藝,此工藝制得的調味基料營養(yǎng)豐富、賦香效果明顯,且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2],能夠明顯改善腌肉制品的風味[3],可廣泛應用于肉制品加工中。通過乳酸菌發(fā)酵[4]提高FBF的抑菌性,使其在肉制品中的應用前景更加廣闊。
乳酸菌的抑菌特性已被證實,學者們對乳酸菌的抑菌機制開展了廣泛的研究[5-6]。乳酸菌的抑菌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首先,乳酸菌能夠發(fā)酵糖類產生有機酸、雙乙酰、過氧化氫等多種代謝產物[7-8],通過降低環(huán)境pH值和氧化還原電位,形成不利于有害菌的生存環(huán)境,抑制食品中病原菌和腐敗菌的生長;另一方面,乳酸菌代謝產生的細菌素能夠阻止病原菌在機體內定植,提高宿主對外來菌的抵抗力[9]。FBF加工過程涉及到乳酸菌的熱滅活,研究表明,滅活乳酸菌對有害菌仍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滅活乳酸菌通過自身與黏膜的吸附作用[10-11]可以抑制人和動物體內大腸埃希菌[12]、白色假絲酵母[13]等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改善生物體內腸道菌群的組成[14],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能力[15-16]。
前期實驗中,本課題組以4 株商業(yè)復合菌薩科WBL-45(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清酒乳桿菌)、WBX-43(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B0M-13(清酒乳桿菌)、THM-17(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為研究對象,發(fā)現利用THM-17制得的FBF賦香效果最好,且對大腸桿菌有較好的抑制效果,為了驗證和提高FBF的抑菌性,本研究將發(fā)酵劑擴大到15 株復合或單株乳酸菌,研究FBF在不同發(fā)酵劑和工藝條件下的抑菌特性差異,以篩選出抑菌效果較好的發(fā)酵劑,應用于FBF的生產。
1.1.1 原料
電鋸分割冷凍牛胴體時產生的牛骨肉末(骨、肉質量比3∶7),由頂興(天津)食品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
1.1.2 菌種
THM-17(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WBX43(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VHI-41(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桿菌)、WBL-45(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清酒乳桿菌)、PRO-MIX5(木糖葡萄球菌+類植物乳桿菌+清酒乳桿菌)、VBM-60(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乳酸片球菌)、SHI-59(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桿菌) 意大利薩科公司;彎曲乳桿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LC)、清酒乳桿菌1(Lactobacillus sake 1,LS1)、戊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LPe) 東北農業(yè)大學微生物實驗室;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l)、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清酒乳桿菌2(Lactobacillus sake 2,LS2)、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arnosus,SC),從薩科商業(yè)復合菌中分離得到。上述菌粉于-18 ℃冷凍貯藏,商業(yè)復合菌粉使用前于含質量分數1.5%葡萄糖的滅菌乳培養(yǎng)基中活化2 h;單菌接種于MRS液體培養(yǎng)基,37 ℃連續(xù)活化3 代,于4 ℃貯藏備用。
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鼠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由中國農業(yè)大學微生物實驗室提供。使用前接種于LB培養(yǎng)基,于37 ℃連續(xù)活化2~3 代,于4 ℃貯藏備用。
1.1.3 培養(yǎng)基
MRS液體培養(yǎng)基:北京索萊寶科技有限公司。
LB培養(yǎng)基:蒸餾水1 L、酵母提取物5 g、胰蛋白胨10 g、氯化鈉10 g,NaOH溶液調節(jié)pH值至7.0,121 ℃滅菌20 min。
1.1.4 試劑
風味蛋白酶(500 LAPU/g)、復合蛋白酶(1.5 AU/g)丹麥諾維信公司;木糖、葡萄糖、半胱氨酸、甘氨酸、丙氨酸、VB1頂興(天津)食品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酵母浸提物、胰蛋白胨、氯化鈉、氫氧化鈉 天津市風船化學試劑科技有限公司。
SX-500高壓蒸汽滅菌鍋 日本Tomy公司;恒溫振蕩搖床 香港Blue Pand公司;Friocell 22恒溫恒濕培養(yǎng)箱 艾力特國際貿易有限公司;3001-1339 VarioskanFlash酶標儀 美國Thermo公司。
1.3.1 實驗設計
設計3 個處理組:1)CK組(熱壓浸提-酶解-美拉德反應);2)反應Ⅰ組(熱壓浸提-酶解-發(fā)酵),在發(fā)酵環(huán)節(jié)分別接種15 種商業(yè)復合菌或單株菌,即THM-17、WBX-43、VHI-41、WBL-45、PRO-MIX5、VBM-60、SHI-59、LPl、PP、SX、LS1、SC、LC、LS2及LPe;3)反應Ⅱ組(熱壓浸提-酶解-發(fā)酵-美拉德反應),在反應Ⅰ組的基礎上繼續(xù)進行美拉德反應。
所有處理均制備2 份。以P. aeruginoosa、E. coli、S. typhimurium、S. paratyphi B、S. aureus為目標菌,將經以上3 種處理制得的FBF作用于目標菌液,通過測定600 nm波長處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OD600nm),對其抑菌性進行研究。
1.3.2 樣品制備
1.3.2.1 熱壓浸提
在250 mL三角燒瓶中,稱取23 g牛骨肉末和92 mL蒸餾水(牛骨肉末和蒸餾水的質量比1∶4),攪拌后于高壓滅菌鍋中熱壓浸提,0.1 MPa、121 ℃條件下浸提4 h,以充分提取牛骨肉末中的蛋白質[4]。此環(huán)節(jié)共制備62 瓶熱壓浸提液。
1.3.2.2 酶解
將62 瓶熱壓浸提液冷卻至室溫,分別添加質量分數0.06%的風味蛋白酶和質量分數0.03%的復合蛋白酶,于50 ℃搖床中同步酶解4.5 h,酶解結束后沸水浴滅酶20 min,冷卻至室溫,得到62 瓶酶解液。
1.3.2.3 發(fā)酵
取2 瓶酶解液作為CK組,不進行發(fā)酵,直接進行下一步的美拉德反應。將其余60 瓶酶解液進行發(fā)酵,在酶解液中接種活化好的發(fā)酵劑,7 種商業(yè)復合發(fā)酵劑依照產品推薦量添加,添加量為牛骨酶解液質量的0.02%,8 種單菌接種量為106CFU/mL,每種發(fā)酵劑接種4 瓶,在30 ℃、130 r/min條件下振搖發(fā)酵16 h,發(fā)酵結束后沸水浴滅菌20 min,冷卻至室溫,此時取接種不同發(fā)酵劑的發(fā)酵液各2 瓶(30 瓶),作為反應Ⅰ樣品,其余發(fā)酵液(30 瓶)繼續(xù)進行美拉德反應。
1.3.2.4 美拉德反應
向2 瓶CK組酶解液和剩余30 瓶發(fā)酵液中分別添加1.2%木糖、1.2%葡萄糖、0.9%半胱氨酸、0.45%甘氨酸、0.45%丙氨酸和1.8% VB1,攪拌均勻后在110 ℃條件下進行美拉德反應60 min,冷卻得到2 瓶CK組和30 瓶反應Ⅱ組樣品。
1.3.2.5 離心
所有樣品均在2 ℃、5 000×g條件下離心1 min,取上清液,4 ℃冷藏備用。
1.3.3 抑菌率測定
參考阮關強[17]的方法,并對其進行修改。取活化好的E. coli懸濁液100 μL,用LB液體培養(yǎng)基定容至10 mL,使其細菌濃度達到107CFU/mL,備用;將10 μL經過0.22 μm濾膜過濾除菌后的樣液加入到無菌96孔板中,然后加入上述細菌濃度為107CFU/mL的細菌懸濁液90 μL,以100 μL菌懸液為陽性對照,以100 μL LB液體培養(yǎng)基為100 μL菌懸液的空白對照,以10 μL樣液+90 μL LB液體培養(yǎng)基為10 μL樣液+90 μL菌懸液的空白對照,混合均勻后,在37 ℃恒溫恒濕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采用酶標儀測定OD600nm。各樣品對E. coli的抑制率按照下式計算。
式中:ODLB為100 μL LB液體培養(yǎng)基的OD值;ODE.coli為100 μL E. coli菌懸液的OD值;ODLB+FBF為10 μL FBF+90 μL LB液體培養(yǎng)基的OD值;ODE.coli+FBF為10 μL FBF+90 μL E. coli菌懸液的OD值。
各樣品對P. aeruginoosa、S. typhimurium、S. paratyphi B和S. aureus目標菌的抑制率實驗操作及其抑制率計算方法同上。
使用Excel 2016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Sigma Plot 10.0軟件繪圖,用Statistix 8.1軟件中的Tukey HSD進行顯著性檢驗(P<0.05)。所有組別數據均測定5 次,去掉最大值和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由圖1可知:CK組FBF未經發(fā)酵,其對S. aureus的抑制效果較弱,抑制率僅為21%;而15 株發(fā)酵劑中,除了THM-17和WBX-43制得的FBF在反應Ⅱ中對S. aureus的抑制率有所降低外,其他處理組FBF在反應Ⅱ中對S. aureus的抑制率均明顯高于反應Ⅰ。其中,WBL-45處理組FBF,不論是反應Ⅰ樣品還是反應Ⅱ樣品,對S. aureus的抑制率均高于其他處理組,反應Ⅰ中該處理組FBF對S. aureus的抑制率為51%,反應Ⅱ則上升至58%,抑菌效果較好。
由圖2可知,反應Ⅰ和反應Ⅱ制得的FBF對S. typhimurium的抑制率均優(yōu)于CK組。CK組FBF對S. typhimurium的抑制率為12%,增加了發(fā)酵處理的反應Ⅰ制得的FBF對S. typhimurium的抑制率在30%~50%范圍內,反應Ⅱ在反應Ⅰ的基礎上增加了美拉德反應,FBF的抑制率多處于55%~70%范圍內。其中,以LS2(清酒乳桿菌)為發(fā)酵劑制得的FBF在反應Ⅰ和反應Ⅱ 2 種體系中對S. typhimurium的抑制率分別為55%和85%,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組(P<0.05)。此外,THM-17在反應Ⅱ中抑菌性大大提高,經THM-17發(fā)酵制得的FBF對S. typhimurium的抑制率從反應Ⅰ中的33%上升至69%。
由圖3可知,FBF對P. aeruginoosa的抑制效果較弱,在3 種反應體系中,CK組和反應Ⅰ組制得的FBF對P. aeruginoosa不僅沒有抑制作用,反而能促進P. aeruginoosa的生長,采用LC(彎曲乳桿菌)發(fā)酵制得的FBF對P. aeruginoosa的促生長率甚至可達97%。經美拉德反應后,FBF對P. aeruginoosa的抑制率才有所體現,其中對P. aeruginoosa抑制效果較好的是LPl(植物乳桿菌)(66%)和LS2(清酒乳桿菌)(50%)。
由圖4可知,CK組對E. coli的抑制率為61%。整體來看,反應Ⅱ組各樣品對E. coli的抑制率均比反應Ⅰ組有大幅度提高,其中變化最大的是以LPe(戊糖乳桿菌)為發(fā)酵劑制得的FBF,抑制率由17%提高到81%,增幅377%。從15 種不同的發(fā)酵劑來看,反應Ⅰ組FBF對E. coli的抑制率大多為40%~60%,反應Ⅱ組FBF對E. coli的抑制率提高到70%~80%。反應Ⅱ組各FBF中對E.coli抑制率最高的是以商業(yè)復合菌WBL-45為發(fā)酵劑制得的FBF,其對E.coli的抑制率可高達100%。
由圖5可知,反應Ⅱ制得的FBF抑菌效果顯著優(yōu)于反應Ⅰ和CK組制得的FBF。CK組不僅對S. paratyphi B無抑制作用,反而能促進該致病菌的生長。反應Ⅰ制得的FBF對S. paratyphi B的抑制率大多為25%~50%,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是以SC(肉葡萄球菌)為發(fā)酵劑制得的FBF,其抑制率高達89%,以PP(戊糖片球菌)和SX(木糖葡糖球菌)為發(fā)酵劑制得的FBF對S. paratyphi B的抑制率也分別高達50%和58%。經過美拉德反應后的反應Ⅱ組FBF對S. paratyphi B的抑制率大多上升至60%~80%,經VBM-60發(fā)酵劑制得的FBF,其抑制率由反應Ⅰ組中的26%上升至99%,是反應Ⅱ組中對S. paratyphi B抑制效果最好的。
在不同處理組FBF對5 株致病菌的抑菌差異研究中,復合發(fā)酵劑發(fā)酵FBF的抑菌效果多優(yōu)于單菌。這是由于復合發(fā)酵劑在混合發(fā)酵時具有協同效應,會通過各自的代謝產物互相促進,提高代謝產物的產量,擴大抑菌范圍,從而提高抑菌效果[18]。本研究所用發(fā)酵劑主要為乳桿菌屬、片球菌屬及葡萄球菌屬三大類。處理篩選出的發(fā)酵劑主要有3 種:WBL-45(SX+SL+LS2)、VHI-41(SX+PP+LPl)及LS2。葡萄球菌可使蛋白質和脂肪降解,尤其是肉葡萄球菌和木糖葡萄球菌,它們作為肉品常用發(fā)酵劑,主要用于產香,可延緩肉制品酸敗,形成風味和氣味[19]。乳球菌屬、片球菌屬在代謝過程中能產生有機酸、過氧化氫及細菌素等活性物質,抑制病原菌和腐敗菌的生長[20-21]。研究表明,清酒乳桿菌素熱穩(wěn)定性好[22],可增大細胞膜通透性,使細胞內核酸、蛋白質類物質外泄,從而引起細胞死亡[23]。
對不同處理組FBF在反應Ⅰ和反應Ⅱ中的抑菌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表明,美拉德反應能提高FBF的抑菌性。目前,美拉德反應的抑菌性已逐漸被人們認識并應用[17,24]。美拉德反應后期會形成一種棕黑色物質——類黑精[25-26],這類物質有一定的抗氧化、抗誘變功能,對某些微生物也具有較好的抑菌活性[27-28];Kim等[29]研究發(fā)現,在含有還原糖和胰蛋白胨的培養(yǎng)基中,部分菌的生長會受到抑制,而培養(yǎng)基中額外添加美拉德反應產物會導致菌死亡。此外,不同發(fā)酵劑在反應Ⅱ中的抑菌性存在差異,這是由于不同發(fā)酵劑生長繁殖過程中積累的代謝產物不同,因此即使FBF制作過程中僅發(fā)酵劑的種類存在差異,但其作為美拉德反應的底物[30-31],也會使FBF的抑菌效果存在較大差異。
本研究發(fā)現,同一發(fā)酵劑對不同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存在差異。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實驗組FBF對P. aeruginoosa的抑制效果最差。一方面,可能是由于P. aeruginoosa為G-菌,而乳酸菌發(fā)酵劑對G+菌(尤其是親緣性較近的細菌)的抑制作用更強[32];另一方面,P. aeruginoosa具有分泌胞外多糖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對環(huán)境的耐受性較強[33];同時,P. aeruginoosa能夠產生哌嗪類色素,這些色素對外界環(huán)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34],而美拉德反應在堿性條件下會產生大量的哌嗪類物質[35],P. aeruginoosa與FBF某些產物發(fā)生協同作用,從而促進P. aeruginoosa的生長。
反應Ⅱ組(熱壓浸提-酶解-發(fā)酵-美拉德反應)制得的FBF抑菌性最好,其次是反應Ⅰ組(熱壓浸提-酶解-發(fā)酵)制得的FBF,而CK組(熱壓浸提-酶解-美拉德反應)制得的FBF雖然也有一定的抑菌性,但在3 種處理中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弱。在反應Ⅱ組中:以WBL-45和清酒乳桿菌為發(fā)酵劑制得的FBF抑菌性較好;以WBL-45為發(fā)酵劑制得的FBF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抑制率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組,分別為58%和100%(P<0.05);以清酒乳桿菌為發(fā)酵劑制得的FBF對鼠傷寒沙門氏菌的抑制效果是所有處理組中最好的,抑制率可達85%,綜合來看,WBL-45和清酒乳桿菌是適合制備FBF的發(fā)酵劑,熱壓浸提-酶解-發(fā)酵-美拉德反應工藝制得的FBF抑菌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