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媚梅
(遼寧省大連市中心醫(yī)院血液凈化室,遼寧 大連 116023)
本文筆者將5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且給予不同護理干預,取得了一定成效,現(xiàn)進行如下總結報道。
1.1 一般資料: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間,選擇我院收治的54例肺癌放療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平均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27例。對照組,15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最大80歲,最小29歲,平均(47.5±5.28)歲。干預組,17例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最小24歲,最大78歲,平均(49.2±6.64)歲。數(shù)據(jù)分析,干預組與對照組的基礎資料并無明顯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有比較價值。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即對癥護理干預。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加強護理干預,具體如下:①心理干預:護士主動與患者溝通,耐心傾聽患者訴說,認真回答患者的疑問,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與支持,緩解患者負面情緒,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同時,護士借助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臨床治療。②健康教育:護士在熟練掌握CRF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及時評估患者實際情況,綜合分析患者文化程度及認知水平,制定個性化教育方案,向患者介紹肺癌相關知識,解釋放療的目的及意義,說明癌因性疲乏的發(fā)生機制、不良影響等,引起患者的重視。③運動指導:護士綜合分析患者年齡、性別、病情及體力狀況等,制定運動計劃,根據(jù)患者喜好,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如慢跑、打太極、瑜伽、室外散步、室內(nèi)床邊走動等,20~30 min/次,5~7次/周。一般情況下,運動安排在清晨,堅持循序漸進,根據(jù)身體狀況變化,調(diào)整運動強度與時間,切勿劇烈運動。體力極低者,可通過深呼吸、冥想、聽音樂、看電視等方式,達到放松的目的,緩解疲勞。④睡眠指導:制定科學作息計劃,限制白天睡眠時間,創(chuàng)造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保持病房內(nèi)干凈整潔,維持新鮮空氣,嚴格控制溫度與濕度。同時,可提供多種促睡眠方式,供患者選擇,如喝熱牛奶、睡眠溫水泡腳、肢體按摩等。夜間,加強巡視,及時處理出現(xiàn)不適癥狀的患者,積極干預影響睡眠的因素,如咳嗽、疼痛等,必要時,遵照醫(yī)囑,給予鎮(zhèn)靜或催眠藥。⑤飲食干預:日常飲食方面,多吃新鮮蔬菜與水果及菌類食物,飲食多樣化,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放化療期間,可適當食用具有扶正固本、補氣養(yǎng)血功效的膳食,如花旗參瘦肉湯、黃芪烏雞湯以及紅棗黑米粥等。
1.3 觀察指標:采用簡短疲乏量表(BFI)[1],評價癌因性疲乏程度,滿分10分,評分越高表示疲乏程度越高。應用EORTC-QLQ-C30量表[2],評估患者生活質(zhì)量,包括5個指標,即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與社會功能,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zhì)量越好。
2.1 BFI評分:關于護理前后的BFI評分,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BFI評分(,分)
表1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BFI評分(,分)
2.2 生活質(zhì)量:評價患者生活質(zhì)量,干預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0.05)。見表2。
表2 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分)
表2 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分)
肺癌是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高,嚴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放療是治療肺癌的有效措施。癌因性疲乏(CRF)也稱癌癥疲勞綜合征,是癌癥常見癥狀,是一種持續(xù)性、主觀性疲倦勞累體驗,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甚至加重病情[3]。有研究證實,肺癌放療患者,經(jīng)科學的護理,可減輕癌因性疲乏癥狀。肺癌放療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加強護理干預,從心理干預、健康教育、運動指導、睡眠指導、飲食干預五方面著手,提供全面性護理服務,緩解患者消極情緒,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程度,指導患者科學運動及飲食,改善睡眠質(zhì)量,放松身心狀態(tài),緩解疲乏癥狀,改善生活質(zhì)量[4]。本研究顯示,干預組護理后BF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且生活質(zhì)量各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護理干預在緩解肺癌放療患者癌因性疲勞方面,作用巨大,且可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