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摘 要:中學教材文言文占三分之一,所選的都是文言精華,學好這些文言文有利于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有利于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本文主要談談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以興趣為切入點,探尋文言文的教學模式,以興趣促發(fā)展。
關鍵詞:文言教學 興趣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1-0088-02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是傳承中國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徑。學好文言文有利于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有利于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也非常重視文言文的教學,但由于受長期以來教學模式的影響,文言文教學中依然會出現注重知識忽視情感,教法呆板學生厭學的情況。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閱讀興趣呢?興趣是一種積極的個性傾向,是個體對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所表現出來的喜好,它能推動學生的學習,帶來正能量。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皮亞杰指出:“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系,因此我們之所以對于一個對象發(fā)生興趣,是由于它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出自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激發(fā)興趣就是要把學生已形成的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要想學生輕松學,就要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調動起來呢?
1 以多種的教法,誘發(fā)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學習的先導,它能推動學生的學習,帶來正面影響。要想學得輕松就得對此感興趣, 所以要想學生學好文言文,就得引導學生學會感受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欣賞文言文、評價文言文。怎樣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那就得把文言文教活,以多種的教法來誘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1.1 巧設導語
導課,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為了能讓學生產生好奇心、求知欲,為了讓學生學好課文內容,教師一定要把課導好。上新課時,總習慣用開門見山式: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幾頁,我們今天上第幾課,然后板書課題。這種單調刻板的導語,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那種既長又得背誦的課文,學生聽膩了、記煩了、背怕了。一上這種文言課文,學生心生害怕,如何解除他們的害怕心理呢?興趣尤為重要,在上課前我們先講講故事、寫寫警句、背背詩句等渲染一下輕松的氛圍。如在上《五柳先生傳》一課時,可以先問:誰聽說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問題一出,好幾個學生都搶著說是關于陶淵明的故事,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緊接著又問:他為何“不為五斗米折腰”?學生急著回答。答案各式各樣,從學生的答案中我們知道了世外桃源;我們知道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悟到陶淵明不隨波逐流、不慕權貴,喜歡過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這樣不僅回顧了以往的知識,又為學生理解本課內容做了鋪墊。在上《出師表》的時候,講講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和有關諸葛亮生平的故事等,這樣,淡化課本教學的內容枯燥。誘發(fā)學生認真聽課,收到較好效果。
1.2 層層設疑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
進”,“疑者,覺悟之機”。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牢牢地吸引住學生,使他們急于究源探底。如在教《傷仲永》這一課,我先問學生“傷”的含義,學生縱說紛云,有的說“傷”是“傷害”的意思;有的說“傷”是“傷心”的意思;有的說“傷”是“哀傷”的意思。在多種答案中讓學生明確在本課中“傷”是“哀傷”之意引申為“痛惜”。其次,我又問學生為何要痛惜方仲永呢,學生為了表現自己,有的看閱讀提示,有的看注解,有的看課后練習,轉眼間就有學生從閱讀提示中找到答案——因為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平庸無奇。接著我問學生他之所以變成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學生搶著回答。課堂上通過這樣層層設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1.3 反復吟詠
“讀書”顧名思義就是要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朗讀首先要讀準字音,特別要注意某些古今字音差異的字詞。其次,朗讀要注意節(jié)奏,第三是朗讀古文要注意思考,觸發(fā)感情。朗讀時要讀出文章的層次感,讀出文中人物對話的思想感情,讀出議論抒情、寫景描摹的韻味。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反復吟詠不僅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會讓學生體會其中意境,得到美的享受,情的感化。如上《愛蓮說》,讓學生聽朗讀帶,在淡雅的樂聲中給學生美的享受。第一遍讓學生訂正生字詞,第二遍感受停頓,第三遍聽情感,聽完三遍,讓學生試著朗讀,最后讓學生模擬朗讀帶有感情的朗讀,讀著讀著被周敦頤的不慕名利、不同流俗的可貴品質深深地感染,課堂上群情激昂,不少學生很快就熟讀成誦,這樣,不僅掌握了文章的內容,同時得到了美的熏陶。
1.4 背誦競賽
背誦——文言教學的難點。怎樣背文言文?一是機械式的背誦。古詩詞、駢文,字數較統(tǒng)一,有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易誦易記,此法勤讀則可。二是抓住內容層次,采用勾連循環(huán)背誦。諸葛亮的《出師表》文章較長,要一口氣背下來有一定難度,可先讓學生朗讀,感知全文的內容,理清層次,歸納出每段小標題,然后按小標題的回憶提示,迅速背下來,效果不錯。三是根據提供的線索引導背誦。四是抓住景物特點引導背誦。五是用重點字詞連綴背。如《孟子二章》的第一篇,可在黑板上寫上:“天、地、三、七、環(huán)……”全班齊背,會背的帶不會背的,如此幾次,全班也就基本背下來了。教師先引導學生背誦,再利用中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采用競賽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背誦的興趣。依據課文內容可以定時背誦,限遍背誦,小組搶背,背誦接力,男女對抗,點將打擂,個人抽簽,默寫比賽,代表競爭等等。調動學生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識記的效果就會特別好。
1.5 表演辯論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加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參與體驗。如上《孫權勸學》一文后,我讓學生分角色表演,這樣把文中的孫權、呂蒙、魯肅三者的關系分辨得清清楚楚,同時我又讓學生評定孫權和呂蒙。這么一表演學生就明確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孫權勸學、呂蒙治學、魯肅嘆學。通過表演勸學、治學、嘆學,我又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表演后你有何感想?感悟一:認識到人不學習是不行的。感悟二:只要肯學,不怕沒時間,只要學定有收獲。感悟三:要想改變命運,就得學習。感悟四: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且才學進步驚人;而仲永是小神童,但其父不讓學帶他四處拜訪,結果“泯然眾人”。可見天賦固然重要,后天的學習更為重要。學生積極參與,氣氛活躍,課后許多學生就能朗讀成誦,收到良好效果。
2 以學習小組的形式,激發(fā)興趣
設立學習小組,能更好地解決文言文閱讀中的較難問題,讓成員共同去探討,互相幫助,集思廣益,共同解決,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的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他們也會體會到成就感,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我在進行文言文字詞教學時,是這樣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探究的:
2.1 組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打下交流基礎
在組建合作小組時,一般以4-6人為宜,分組的規(guī)則是“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yōu)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yōu)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2.2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規(guī)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會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但也給教師控制課堂秩序帶來了困難,課堂教學可能會產生看似熱鬧實則混亂的局面。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合作常規(guī),并通過訓練使之成為習慣。合理分工,明確職責。小組內應設小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各一名。小組長的主要職責是對本組成員進行分工,組織全組人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記錄員的職責是將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內容記錄下來。匯報員的職責是將本組合作學習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后在全班進行交流匯報。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習慣、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言的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遵守課堂紀律和合作規(guī)則的習慣,避免不必要的爭議。
2.3 教給學生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睂W生只有掌握了文言文的學習方法,學起來才會輕松自如。新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蔽难晕慕虒W也是如此,在學習文言文時應讓學生充分發(fā)揮閱讀的興趣性和自主性,讓學生在興趣自主的基礎上合作,達到有效的學習。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教文言文字詞時,可以擺脫“填鴨式”,不顯得枯燥,不顯得單調。這樣,以合作學習為線,把學生想象的風箏放飛藍天;以合作學習為船,把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渡向成功的彼岸。
3 以綜合比較的方式,引發(fā)興趣
學習文言文確實很難,如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我們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比較歸類,做到舉一反三。如《出師表》中有兩個句子出現“效”字,即“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這兩個“效”詞義各不相同,前者解釋為“重任”,后者解釋為“實現”。這樣加以比較,使學生能一目了然,便于理解。至于古今異義詞,如“痛恨”的古義是痛心遺憾,今義是深切痛恨;“卑鄙”的古義是身份低微,見識淺陋,今義是品質惡劣。把古義和今義加以比較、加深印象。通假字可以列成表格幫助學生記憶。
文言文虛詞教學很難,如“之”,既是代詞,又是動詞,還是助詞“而”既表承接,又表轉折,還表遞進、表修飾等,如果我們沒有幫助學生找出規(guī)律,學生很難把握。虛詞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還有“其、為、以、乃”等字,這些虛詞也有很多解釋。在教學中可以把這些字詞加以歸類,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
4 以課外的延伸,保持興趣
初中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剛開始比較好奇,學起來比較認真,隨著時間的推移,背誦的課文越來越多,常遇到難懂的語法、拗口的讀法,時間一長,曾經的熱度就漸漸沒了,我們有必要捕捉住學生相對穩(wěn)定的興趣點,時不時加以激發(fā),這樣便于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興趣定勢。我們還得經常引導學生做一些課外拓展文言閱讀,從而實現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結合,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
5 結語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內動力,是學習的先導,文言文的課堂要教活,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教學內容,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靈活設計,巧妙運用 ,我們教師不能僅僅停留在“激發(fā)”這一行為上,還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敲響學生心靈,迸發(fā)出迷人的智慧之花,學生才能真正學好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