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腦血管疾病作為心腦血管常見病、多發(fā)病,其中最常見類型為腦梗死,而腦梗死致死率、致殘率均較高,在我國每年因腦梗死死亡的病人達數十萬[1]。嚴重腦梗死病情進展迅速,而目前的檢測手段多為臨床指標,因腦功能的改變先于臨床指標改變,因此易喪失早期診斷及治療時機,尤其當病人使用鎮(zhèn)靜類藥物后,臨床表現更加不典型,導致腦梗死早期診斷更加困難[2]。近年來腦電圖作為腦功能檢查手段在腦梗死病情判斷上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有研究顯示,腦缺血發(fā)生1 h內腦電圖即可準確發(fā)現腦電波異常,表現為局灶性慢性頻率增加、棘慢波出現等特點,當出現嚴重腦梗死時腦電圖甚至顯示為抑制波[3]。視頻腦電圖反應性是指施加刺激時腦電圖反應是否存在,腦電圖反應性與腦干網絡關系密切,有研究認為視頻腦電圖反應性可用來判斷腦梗死預后[4]。本研究納入2015年2月—2016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腦梗死病人126例,采用視頻腦電圖檢測儀對腦梗死病人進行監(jiān)測,并分析視頻腦電圖對腦梗死病人預后的判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納入2015年2月—2016年12月來我院就診的腦梗死病人126例。其中男69例,女57例;年齡(53.08±11.28)歲,體質指數(23.34±4.16)kg/m2;左側發(fā)病72例,右側發(fā)病54例;神經功能缺損評分(12.67±4.15)分;收縮壓(165.39±12.38)mmHg;舒張壓(105.48±10.27)mmHg;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脂39例。腦梗死診斷參照《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5]中相關標準。納入標準:均為首次腦梗死病人;發(fā)病前身體無殘疾;病人家屬簽署知情書;年齡18~75歲;發(fā)病到入院在24 h內;除腦梗死外,身體其他組織無嚴重疾??;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8分;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發(fā)病。排除標準:腦梗死前已有精神障礙類疾??;治療前服用過治療藥物;腦梗死合并其他原因共同導致昏迷;在我院治療中途轉院者;需要使用其他影響腦電圖準確性的治療方案。
1.2 方法 于病人入院72 h內進行腦電圖檢測,設備為美國尼高力視頻腦電圖儀,電極為國際標準10/20系統,頭皮記錄點:Fpl-Al、C3-A1、T3-A1、P3-A1、Ol-Al、Fp2-A2、C4-A2、T4-A2、P4-A2、02-A2,頻率130~2 050 Hz,3 cm/s的走紙速度,描記時間≥20 min。腦電圖反應性測試需在腦電儀顯示信號平穩(wěn)時給予病人疼痛刺激,同步監(jiān)測示波器上腦電圖信號的動態(tài)變化,選取科室專業(yè)醫(yī)師讀取腦電信號。注意將可能影響腦電圖信號的儀器遠離腦電圖儀。Synek分級標準為良性(α或θ波較規(guī)律,有反應性)、不確定性(θ波較規(guī)律,摻雜少許δ波,無反應;δ波呈彌漫性;慢θ波;α昏迷,有反應)和差(慢δ,爆發(fā)-抑制<1 s,無反應;主背景為θ波或δ波,爆發(fā)-抑制≥1 s;α/θ昏迷,無反應)3個等級。當給予病人疼痛刺激時,腦電圖單/雙側顯示慢波或波幅改變則表示腦電信號有反應,反之則無反應。以病人正常出院時GCS評分為預后判斷指標,GCS≤2分表示預后不良,≥3分表示出院時預后良好。
2.1 不同Synek分級病人預后情況 預后良好85例(67.46%),預后不良41例(32.54%)。126例病人中,Synek分級良性者38例(30.16%),Synek分級不確定性者69例(54.76%),Synek分級差者19例(15.08%);Synek分級良性者出院時預后良好率為89.47%,高于Synek分級不確定性者(66.67%)與Synek分級差者(26.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Synek分級病人預后情況 例(%)
注:χ2=8.025,P<0.05
2.2 不同腦電主背景波病人預后情況 126例病人中,腦電背景波模式以α和β波為多數,共97例;其次為θ和δ波,共17例;另外3種模式占比較小,依次為爆發(fā)-抑制模式5例、平坦波4例及睡眠紡錘波3例。預后良好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睡眠紡錘波、α和β波、θ和δ波、爆發(fā)-抑制、平坦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不同腦電主背景波病人預后情況例(%)
2.3 睡眠紡錘波對病人預后的影響 126例病人中,腦電圖顯示有睡眠紡錘波者42例(33.33%),無睡眠紡錘波者84例(66.67%)。有睡眠紡錘波者預后不良4例(9.52%),無睡眠紡錘波者預后不良37例(44.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203,P<0.05)。
2.4 不同腦電圖反應性病人預后情況 126例病人中,通過刺激顯示有反應性者98例(77.78%),無反應者28例(22.22%)。無反應者出院時預后不良為57.14%,高于有反應者出院時預后不良率的25.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 腦電圖不同觀察指標診斷價值分析 對單因素分析結果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敏感性、特異性和正確診斷率的分析,結果顯示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為睡眠紡錘波、Synek分級、腦電圖反應性;特異性由高到低依次為Synek分級、腦電圖反應性、睡眠紡錘波;正確診斷率由高到低依次為Synek分級、腦電圖反應性、睡眠紡錘波。詳見表3。
表3 腦電圖不同觀察指標診斷價值分析 %
腦梗死病理特點之一是局灶性的腦神經細胞缺血缺氧,而腦神經細胞對缺氧、缺血環(huán)境耐受性較差,有證據表明,局部腦組織缺血1 min左右,神經細胞代謝即可發(fā)生改變,而當缺血缺氧環(huán)境達到5 min時,神經細胞代謝將完全停止,腦神經細胞將發(fā)生不可逆損傷[6-7]。臨床采用的CT、MRI等影像檢查手段雖然能準確反應腦梗死部位及形態(tài)特點,但CT檢查常在腦梗死發(fā)病24 h后才能明確診斷,而MRI雖然早期即能準確發(fā)現腦梗死病灶,但需要病人嚴格制動且費用高昂,無法普及[8-9]。
檢測腦神經細胞電活動變化情況被認為是早期發(fā)現神經細胞病變的有效方法之一,腦電圖特點是利用敏感反應來探測腦神經細胞缺血狀態(tài),通過局灶性慢波、棘波、抑制波等特點來判斷腦神經細胞缺血損傷狀況[10]。本研究126例病人中,腦電背景波模式以α和β波為多數,共97例(76.98%),以θ和δ波為主的有17例(13.49%),預后最好的為睡眠紡錘波,而平坦波預后最差,以上研究結果與Foreman等[11]的報道結果一致,均提示腦電圖波幅及頻率的變化趨勢可一定程度揭示腦梗死病人預后。
視頻腦電圖在腦血管疾病上的應用已有報道,視頻腦電圖實施簡單,費用低。王平等[12]研究發(fā)現當腦血流下降至每分鐘10 mL/100 g時,腦梗死病人預后極差。有研究發(fā)現視頻腦電圖對早期及超早期梗死灶病人診斷價值大,且對于急性幕上腦梗死定位價值較高[13]。視頻腦電圖作為腦神經電活動的檢測技術,其梗死部位及范圍的不同,腦電圖形特點不一,多數情況下腦電圖頻率由快轉慢、幅度由高轉低或出現平坦波時均提示預后不良[14]。
睡眠紡錘波正常情況下可被視頻腦電圖檢測到,一般其圖形消失提示病人有腦功能損傷。本研究結果顯示,126例病人中有睡眠紡錘波者預后不良率為9.52%,明顯低于無睡眠紡錘波者,說明睡眠紡錘波存在者預后較好。本研究使用的Synek分級是應用廣泛的腦神經細胞損傷評價指標,且Synek分級越高提示預后越差[15]。本研究結果顯示視頻腦電圖反應性指標特異性及診斷正確率均略低于Synek分級,但顯著高于睡眠紡錘波,說明視頻腦電圖反應性對腦梗死判斷具有較高特異度及準確率,且視頻腦電圖反應性可在早期對腦梗死做出判斷。
本研究結果證實腦電圖反應性與腦梗死病人預后有一定關系,腦電圖反應陽性的腦梗死病人預后相對較好,但因腦電圖反應性判斷有一定主觀性,因此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腦電圖反應性客觀、準確的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