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運用有效教學方法推進語文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語文教師要立足于學生學情,結合語文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確保素質教育理念的貫徹落實。從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入手,提出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對策,期望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構建高效語文課堂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問題 對策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主體地位缺失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扮演著灌輸者、傳授者的角色,使教師始終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求。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采用單一固定的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只重視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忽略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沒有從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精心設計課堂組織結構,使得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此外,還有部分教師形式化地突出學生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在課堂上放任自流,欠缺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有效指導,嚴重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
2.教學方法運用不當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教師逐步重視對有效教學方法的運用,但是部分教師對教學方法存在著認識誤區(qū),導致教學效果適得其反。如,教師隨意應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沒有考慮到課程教學的需要,使得很多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無所事事。還有一些教師沒有把握好合作討論的時間,經常出現(xiàn)學生尚未討論完教師就宣布停止,或學生已經討論完教師卻依然讓學生討論的情況。又如,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應用,沒有將多媒體技術定位于輔助教學手段,而是使其占據(jù)了授課的大部分時間,導致教學活動安排不當。
3.禁錮學生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過于依賴教材和教材參考資料進行教學,機械式地傳授知識,用標準答案、唯一答案禁錮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在教學《開國大典》時,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學生陸續(xù)回答,“按時間順序”“按事情發(fā)展順序”,教師都加以否定。最后教師按照教參給出標準答案,“按開國大典進行的順序”,這一標準答案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二、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對策
1.引入學生生活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心和探索欲。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采用生活化教學方法,選取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與生活關聯(lián)性較強的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應當盡量選用學生身邊的事例,若是條件允許,也可以帶領學生到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從而使他們感受真實的環(huán)境,體驗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態(tài)。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但可以使學生對文章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而且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為重要的是,在如此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學習成績也能隨之顯著提高。如在對《植物媽媽有辦法》進行教學時,教師可將學生帶到課堂之外的大自然中,尋找蒲公英、蒼耳等植物,然后讓學生邊找邊想,這些植物是如何播種的。對于小學生而言,這種戶外的教學方法,近乎于游戲,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了相關的知識。當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課堂閱讀,由于親身感受,使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變得更加容易。
2.開展互動討論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建寬松、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通過提出帶有思考性、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從故事性的課題中,引出理解性的課題。先引導學生提出話題,即文章中主要講述了誰向誰借,為何要用草船借,在何時借,如何借,最終借到沒有,借來的東西有沒有歸還,整個事件說明什么。這是一個典型的理解性話題,當話題提出后,學生便可據(jù)此對課文進行解讀,并與他人進行交流,通過這種方法,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進行理解,而且還能使他們理清文章的脈絡,進而領會中心思想。當學生明白軍師諸葛孔明借箭成功之后,再引導他們提出分析性的話題,諸葛亮之所以能夠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以及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據(jù)此學生可按照話題,對課文中的事例進行歸納,進而得出所需的結論。分析性話題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深層次地理解,鍛煉綜合分析能力。
3.組織合作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合作學習模式將課堂話語權還給學生,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合作學習機會。通常情況下,由學生自發(fā)組成的合作學習小組,組員都有著較強的學習責任心,并且他們的學習自覺性也相對較高,彼此之間會就某個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小組成員不但有上進心,而且還有集體榮譽感,他們會與其他學習小組進行比較,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氛圍。例如,在對《富饒的西沙群島》進行教學時,文中對以下幾個部分進行著重描寫,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等,這幾個部分在景物的描寫上非常優(yōu)美,文字的運用也極為精確。教師可在分組學習中提出如下問題:以上幾個部分的內容中,哪個部分你最喜愛,據(jù)此將喜歡海面描寫部分的學生分為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品讀討論;喜歡海底的學生分成一組,據(jù)此類推。按照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分組,可使小組成員之間有共同的討論話題,更容易激發(fā)學習興趣。
4.引導自主探究
小學語文教學要解除固定教學模式、標準問題答案、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學生思想的束縛,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語文知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使學生享受到自主建構知識的樂趣。如在教學《江畔獨步尋花》時,教師可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對這首著名的詩詞進行理解,鼓勵他們進行聯(lián)想,閉上眼睛想象開滿絢麗多彩花朵的小路,在風中舞動的蝴蝶,以此來超越教材內容對學生想象力的束縛;除了聯(lián)想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畫筆對美麗的景色進行描繪,將腦海中的怡人景致躍然紙上,借此來感受作者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時的激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向往。在想和畫之后,可讓學生用語言進行表達,說出自己的感想。隨后教師可以該首古詩為例,讓學生對其它六首與之相關的絕句進行收集,運用本堂課的學習方法對這些詩詞進行理解,由此不但可使學生思維變得更加活躍,而且還能從中找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要以素質教育理念為指導,遵循新課改的要求,積極推進教學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入生活實例、開展互動討論、組織合作學習、引導自主探究,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禁錮,將課堂還給學生,幫助學生主動建構知識體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全面提升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劉永康,林潤之.走出誤區(qū) 回歸正道——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6,(05):65.
[2]張立玲.探討小學語文教學中經典教育的實施及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2017,(03):43.
[3]尹秀蓮.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01):26.
[4]王家成.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面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31.
[5]鄧文蘭.小學語文教學中有關朗讀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及策略研究[J].2017,(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