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的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然而目前中職英語語法教學仍然存在弱化或是低效的狀況。作者以一堂課為例,嘗試將語法教學與聽說技能融為一體,以交際為基礎,情景為主線,任務為依托,讓學生感受、感知、感悟中自主發(fā)現(xiàn)、歸納和使用語法知識,從而達到語言的內化。
【關鍵詞】中職英語; 聽說課;語法教學
【作者簡介】吳燕麗,杭州市余杭區(qū)社區(qū)學院。
一、引言
英國語言教育專家Riddell(2001:27)曾經(jīng)指出:“語法是英語教師不可回避的?!闭Z法是每個外語學習者學習中較為困難的部分,而語法教學也一直是頗具爭議的話題。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英語水平普遍較低,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對英語語法普遍感到恐懼。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多采用“語法翻譯教學法”,這種教學過程相對簡單,過分強調語法知識的傳授,而忽視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課堂氣氛不活躍,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中職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的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只有掌握必要的語法規(guī)則,才能提高英語交際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美國教授Larsen-Freeman (2005)也提出,不應把語法視為一套靜止的規(guī)則,而應把它當成一種與聽、說、讀、寫并行的技能。由此可見,改變語法教學觀念,關注語法教學課堂,優(yōu)化語法教學方法是有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理論方法
1.交際教學法。交際教學法是根據(jù)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和韓禮德(Halliday)的理論形成的,是全世界影響較大的外語教學法之一。其核心思想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學用結合,采用“通過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through language)的方法,在真實的情境中,用真實的語言,以符合實際的交際過程進行學習。
2.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由英國語言學家霍恩比(Hornby)提出。霍恩比認為:“所謂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一些具體形象生動的場景,幫助學生獲得知識,發(fā)展技能”(Hornby 1981)。馬德玲(2008:23)也提到“恰當?shù)那榫霸O計能很好地完成詞匯語法課型,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p>
三、教材分析
筆者所教教材《英語1》的基本模塊,是國家為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規(guī)劃的新教材。任何一種教材都不可能完全滿足某一特定學生群體的學習需要。因此,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和實際教學需要,對教材的內容、結構、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shù)娜∩崤c調整(程曉堂,2002)。因此筆者對教材的順序、內容做了大膽地調整與取舍。
從教材單元的整體安排來看,分為導入、聽說模塊、讀寫模塊、語法模塊以及生活與文化模塊。以第七單元“Can I speak to Sara, please?”為例,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會用英語打電話,二是會用英語談論運動,三是會用現(xiàn)在進行時描述動作。然而從教材內容看,聽說模塊中的聽力與對話材料僅是簡單的電話用語,完全沒有涉及到本單元語法內容現(xiàn)在進行時。而讀寫模塊中涉及的是本單元的主要單詞、詞組以及現(xiàn)在進行時句子,也完全沒有涉及到電話留言的寫作。語法模塊僅是簡單的語法講解及配以部分練習加以鞏固。三個模塊相對獨立,不能融合。事實上,從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目標出發(fā),每個模塊都應該既重視語言運用能力,語法能力不容忽視。語法應該滲透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因此筆者嘗試在聽說模塊中整合教材內容,通過交際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感知、感悟語法,為語法學習開拓一條有效的途徑。
四、教學設計
1.在感受中導入語法。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做好課前預測。其實在初中階段,同學們都已經(jīng)學過現(xiàn)在進行時,本單元的語法知識是在已有基礎上的鞏固和運用。因此可以采用直接導入法。視聽教學的引入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和提高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達到具體、形象和生動的效果。
本節(jié)課,筆者首先播放了一段動畫片“Tom and Jerry”,生動活潑的動畫形象一下子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語言材料難度也不大,對于中職學生也能基本聽懂。觀看完視頻,教師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提問,直接引出本單元語法:現(xiàn)在進行時。同時教師板書laughing、playing、eating。此環(huán)節(jié)幻燈片環(huán)節(jié)見圖1:
2.在感知中滲透語法。龔海平認為,無論是人類的語言產(chǎn)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還是人的個體語言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都無不表明,是先有“語言技能”,后有“語言知識”(龔海平,2013)。因此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沒有像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那樣公式化地呈現(xiàn)現(xiàn)在進行時的基本句型,而是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以Sara、Wang Yang、Ben三位同學的活動開展為主線,加以聽說練習以及師生對話開展教學,讓學生在感知中學會語法知識。
(1)情景一。課堂里忽然想起電話鈴聲,教師描述:Someone is calling to my office. Listen and tell me what they are talking about. 接著播放一段錄音,借此既是對上節(jié)課電話用語的復習,也是引出本節(jié)課的情景。教師接著描述:Miss Liu is looking for Sara and Wang Yang. But they are not in. What are they doing now? Let`s listen and judge.
在這一教學片段中,筆者巧妙地創(chuàng)設了一個真實的話語語境,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體會現(xiàn)在進行時這一語言結構的形式、功能、意義和語用。同時對于出現(xiàn)的動詞ing形式,教師板書:making、doing、playing。此環(huán)節(jié)幻燈片環(huán)節(jié)見圖2:
(2)情景二。接下來,教師承接著上一部分的聽力內容,引出: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are they doing after class? 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說出: In the picture,he is putting up posters; He is driving a care; They are providing services for the foreign visitor; They are placing flowers on the road.教師逐一添加到之前的板書上:putting up、driving、providing、placing. 此環(huán)節(jié)幻燈片環(huán)節(jié)見圖3:
至此,學生對本單元新的詞匯進行了學習,對現(xiàn)在分詞的變化從簡單的直接加ing, 到現(xiàn)在的另外兩種規(guī)則變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配上口訣更容易記憶:現(xiàn)在分詞很容易,一般加上ing,詞尾如有啞音e,去e再加ing,若是碰到重讀閉,雙寫末尾要牢記。這不僅激發(fā)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變枯燥的語法教學為生動的語法學習。
(3)情景三。在情景三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加入了現(xiàn)在進行時的否定句、一般疑問句和特殊疑問句的練習環(huán)節(jié),在循序漸進中推進語法學習,減輕學生學習難度。教師首先以實物配合身體動作向學生展示,并向學生提問:What am I doing now? Can you guess? 學生猜測:Are you watching TV? 老師回答:Yes,I am/No, I am not. 接下來讓學生上臺表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主語人稱由第一人稱、第二人稱過渡到第三人稱的單復數(shù)進行提問和回答,教師加以指導,并將重點詞匯與句型添加到板書(見圖4)最后教師播放幻燈片,讓同學根據(jù)圖片,仿照例子補全對話,進一步加強了本單元目標詞匯的學習以及現(xiàn)在進行時所有句型的操練。此環(huán)節(jié)幻燈片環(huán)節(jié)見圖5:
3.在感悟中運用語法。語法教學和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是緊密聯(lián)系的。學生在語言輸出時能靈活運用語法,同時語法知識又能保證語言輸出的準確性。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只有通過實際運用,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內化語法知識,教師才能夠檢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語法。
本節(jié)課在語言呈現(xiàn)、操練環(huán)節(jié)之后,課堂進入了產(chǎn)出環(huán)節(jié)。教師首先給出任務要求:與同伴根據(jù)圖片中的場景,進行對話練習(見圖6)。接下來教師提供語言支架,學生在支架的基礎上編對話:
A: Hello! This is ... Can / May I speak to ...?
B: Speaking. / Hold on, please. / This is ... speaking. ... isnt in at the moment。
A: What are you doing now?/What is he doing now?
B: I`m doing... ./He is doing ... .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 ?
B: Great,I`d like to./Thanks ,but I`m doing... .
A: Shall we meet...?/All right,Bye.
B: Bye ...
通過此環(huán)節(jié)的練習,教師可以檢測手段來發(fā)現(xiàn)學生所存在的問題,基礎能力較差的同學可以利用支架和圖片內容加以輔助,降低難度,基礎能力較好的同學則可以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詞組完成開放式的交際對話,是每個學生在最后的語言輸出環(huán)節(jié)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最后,教師布置分層作業(yè)(見圖7)。Level A針對每個學生,要求根據(jù)圖片內容,用現(xiàn)在進行時表達運動項目, 鞏固本節(jié)課知識。Level B針對學友余力的學生,要求他們創(chuàng)設情景,編寫一段對話來談論圖中的內容。
五、總結
本節(jié)課筆者嘗試將語法教學與聽說技能融為一體,以交際為基礎,情景為主線,任務為依托,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可以總結出以下經(jīng)驗:
1.以交際為基礎,增加語法教學的趣味性。對于英語語法的教學,中職學生應更多的采取“歸納法”。通過交際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感知、感悟語法知識,遠比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更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當教師在課堂上不是為了語法講解語法時,而是適應交際的需要,那么學生就很容易在無意識中領悟語法知識,從而愛上語法課。
2.以情景為主線,增強語法教學的有效性。英語語言學習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下才有效,脫離了情景,學生不能很好地對知識形成理解,并且也不易于將知識遷移到類似的生活情景中(丁義,2013)。教師要學會情景教學策略,自主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學習語法,獲得語言輸入,并通過在情景中運用語言,從而達到有小輸出,最終達到語言知識的內化。
3.以任務為依托,保證語法教學的實踐性。教師應研究教材,研究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任務,采取小組合作、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在自我認知發(fā)展基礎上“能學”,在內在學習動機激發(fā)基礎上“想學”。語法教學也不再是教師簡單的教,而是學生通過親身實踐,自主探究的過程。學生只有成為語法學習過程中的探索者與建構者,才能真正提高語言技能。
參考文獻:
[1]Riddell.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Second Language[D]. Abingdon:Bookpoint Ltd,2001.
[2]Larsen-Freeman.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A.S.Hornby.語言教學的情景法.英語教師的藝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4]馬德玲.在情境中教學詞匯和語法[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8(10): 23-26.
[5]程曉堂.英語教材分析與設計[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6]龔海平.正確理解和處理“語言技能”與 “語言知識”之間的關系[J].江蘇教育,2013(7).
[7]丁義.以一次磨課經(jīng)歷談初中英語聽說課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