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鳳
很多人都喜歡養(yǎng)寵物,而就目前來說,被養(yǎng)的最多的寵物應該就是貓和狗了。在大多數(shù)人的觀念里面,似乎貓總是顯得比狗要高冷一些。你也許聽說過這樣的段子吧:狗認為:“他們好吃好喝地喂我,還給我洗澡,難道,他們就是上帝?”而貓認為:“他們好吃好喝地喂我,還給我洗澡,難道,我就是上帝?”那么你知道為什么狗比貓更加親近人?
狗是人類最早開始馴養(yǎng)的動物,而且早在農(nóng)業(yè)革命之前便已發(fā)生。雖然專家對于確切的年代還有不同的意見,但已有考古證據(jù)顯示,大約1.5萬年前就有了家犬,而它們實際加入人類生活的時間還可能再往前推數(shù)千年。狗除了能狩獵、能戰(zhàn)斗,還能作為警報系統(tǒng),警告有野獸或人類入侵。時間一代代過去,人和狗一起演化,能和對方有良好的溝通。最能滿足人類需求、最能體貼人類情感的狗,就能得到更多的照顧和食物,于是也更容易生存下來。同時,狗也學會了如何討好人類,滿足人們的需求。經(jīng)過這樣長達1.5萬年的相處,人和狗之間的理解和情感遠超過人和其他動物的關系。有些時候,甚至死去的狗也能得到厚葬。
我們再來看看貓的馴化。貓是在什么時候被馴化的呢?大約在6000年前,始于中東的古埃及。非洲野貓的幼貓很容易被馴養(yǎng),一般認為,很可能就是目前家貓的主要祖先。那時候人類的生存條件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人類已經(jīng)進入了農(nóng)耕社會,生存資料和食物資源已經(jīng)不那么匱乏了,不僅能夠維持生活,而且還有了剩余的庫存。那么為什么要馴化貓呢?因為老鼠,當人類有了剩余的糧食后就要與老鼠進行斗戰(zhàn),而貓就是最好的武器。
忠于人類是狗的天性。美國哈佛大學生物學教授愛德華·威爾遜認為,今天的狗在保護主人不受傷害時顯示出來的勇氣和韌性,來源于它們祖先的群居生活時的那種團結。群居的狗有強烈的集體生活本能。因此狗習慣于集體行動,它將服從于比自己更強大的人,或者是團隊的領導者。狗有敏銳的聽覺和嗅覺,能夠盡可能早地發(fā)現(xiàn)獵物,或追逐獵物或咬獵物。在狩獵過程中,它們對人類非常有幫助。從那時起,人類就一直在積極地飼養(yǎng)狗,選擇那些更忠誠于主人的狗,這些狗便更有機會進行繁殖。
隨后在農(nóng)耕社會中,過上定居生活的人類,不斷儲存食物,并逐漸組成大的部落。之后,為了得到更肥沃的土地,出現(xiàn)了部落間的勢力競爭。因此,人類不僅對肉食動物,對外部的人也開始抱有很強的戒備心理。在這個過程中,狗對陌生人的戒備心理,以及通過叫聲告知人們有異常發(fā)生的能力,也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因此,從看東西的狗到獵犬和牧羊犬,再到觀賞犬的過程中,人類和狗的感情也越來越深厚。
但是在貓看來,老鼠是自己捕捉的,和人類沒有關系,所以獲得的食物是自己獨自的功勞,只是和人類建立了一種共存的互利關系而已,從而沒有必要對人類那么忠誠,更沒有必要過分討好人類。
養(yǎng)狗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你外出回家時,它會迅速地搖著尾巴撲向主人,場面溫馨,那么狗是通過什么方式來辨別自己的主人的呢?第一個是嗅覺。狗的鼻腔里有很多的皺褶,這和人類很相似,不過它們的皺褶比人類多得多,攤開來面積約是人類的4倍。而且皺褶上面的嗅覺細胞也鋪陳得密密麻麻。人類的嗅覺細胞有500萬個,狗的嗅覺細胞數(shù)量大約為1.25億個,光是從鼻腔的嗅覺細胞數(shù)量比較,就可以知道狗的鼻子有多厲害了。狗的嗅覺不僅靈敏而且記憶深刻,它們能記得很多聞過的氣味,尤其是主人的氣味,無論時隔多久,它們都不會忘記。
從基因看人與狗的親近
在2005年12月出版的《自然》雜志上,美國科學家公布的犬類基因圖譜表明,人類基因比犬類多300余個;狗有360多種遺傳疾病與人類相同。由于長期選擇性繁殖的關系,許多狗種也很容易患有與人類同樣的基因疾病,如癌癥、心臟病、聾啞、失明和免疫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盡管所有的狗的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剩下1%的基因差異卻決定了狗的品種。從遺傳學上講,正是由于不同種類狗在外形上的巨大差異,以及它們共同的遺傳基礎,令狗成為進行遺傳學研究的上佳選擇。
貓為何比狗更挑食
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因為狗更好喂養(yǎng),因為它們幾乎什么都吃,而貓則有時候會顯得非常挑食??茖W研究表明,這是因為貓對苦味的感知能力要遠遠超過絕大多數(shù)的動物。我們都知道,狗是嗅覺非常靈敏的動物,而它們的味覺則相對來說不那么強。對于貓來說卻不太一樣,它們感知苦味的能力卻是非常強的。并且,長期的進化中,在貓的腦袋里形成了一種觀念,這種觀念有點類似于條件反射,不是被主觀賦予的,而是天生就存在的。這個觀念就是:味道偏甜的東西通常與蛋白質相關,是獲取能量的主要來源之一,而味道偏苦的東西通常和毒素有關,是不能碰的。這種觀念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它卻形成在貓的腦海當中。而研究人員在一段時間的研究中證明,任何和苦元素沾一點邊的東西,貓都能通過靈敏的味覺感應到,并且拒絕食用,而且會顯得很抗拒,這也就造成了大多數(shù)貓“挑食”的原因。
貓與狗誰更優(yōu)秀
狗的腦容量平均為64克,而貓的腦容量只有區(qū)區(qū)25克,但狗的平均體重要比貓重很多。還有個能更準確測量大腦聰明程度的辦法,這就是看大腦的信息加工能力即腦皮層神經(jīng)元數(shù)量。在這方面貓遠勝于狗,貓的腦皮層神經(jīng)元數(shù)量為3億個,而狗只有1.6億個。狗能根據(jù)人類的動作如伸手指和點頭找到食物,就連智商極高的黑猩猩也做不到這點。貓的認知能力與狗相仿,在行為方式上也與狗相似。但是貓不像狗那樣順從,因而很難讓它們執(zhí)行命令。如果將食物藏起來,狗更可能會通過眼神來乞求主人的幫助,而貓則盡最大努力自己去找,盡管可能徒勞無功。
第二個能分辨主人的就是聽力。狗的聽力是人類的16倍,聽覺感應很強。就算你在很遠的地方,狗也能立刻分辨出你的聲音。
貓跟狗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貓的嗅覺也很出眾。打個比方說,貓能夠輕而易舉地聞到老鼠跑過許久的味道,然后順著味道去把老鼠抓出來。主人身上的味道,貓也會跟狗一樣記住好久。貓的聽覺也相當出色。你悄悄地朝著它走一小步,它都可以聽見,并且瞬間警覺。貓對聲音的定位功能也比人強,它的兩只耳朵像雷達天線一樣,可隨聲音的方向轉動。每當主人呼喚貓咪的名字的時候,貓都可以分辨得出來是不是自己的主人,如果是,它甚至會叫一聲來應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