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舟 田可可
1930年,老舍應時任濟南齊魯大學代理校長林濟青之邀到山東齊魯大學任文學院教授兼國語研究所文學主任。據(jù)老舍在《吊濟南》中自述,他是1930年7月從北平到濟南的。老舍是如何抵達濟南的呢?據(jù)此前6月20日老舍寫給林濟青的信中透露,走的是“海路”。時值中原大戰(zhàn),蔣介石與閻錫山陳兵津浦,估計老舍是由北平乘車至天津,由天津港坐船到煙臺或青島,再由膠濟鐵路坐火車到濟南的。這就是老舍復林濟青佚信中所說“因為走海是要多花幾個錢的”道理之所在。
這一年的夏天,在濟南趵突泉南門斜對面的胡同里,有個看似尋常的院落——南新街58號。老舍曾經(jīng)在這里生活過。他在《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寫道“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在這里,老舍收獲了美滿的家庭和平淡卻富有情趣的生活。正如他在全家福背后的題詩:“爸笑媽隨女扯書,一家三口樂安居。濟南山水充名士,籃里貓球盆里魚?!?/p>
1934年9月初,老舍離開濟南赴青島,到新組建才兩年的國立山東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自然,乘坐的也是火車。1937年“七七事變”發(fā)生后,老舍又舉家遷回齊魯大學,同樣走的也是鐵路。他在《“四大皆空”》中說:“幸而鐵路中有我的朋友,算是把主要的家具與書籍全由青島運了出來。”只是不知道老舍的這位鐵路朋友姓甚名誰,干什么工作。如果能夠有他本人的回憶,必定是一段極珍貴的史料。
在青島的幸福時光維持了短短三年,1937年,盧溝橋的炮火打亂了老舍寧靜的生活。七七事變后,日軍攻陷平津,沿津浦線瘋狂南撲,每至戰(zhàn)事.膠濟鐵路必成其爭奪焦點,一旦被切斷,青島即成孤城。但當時正值妻子胡潔青將臨盆,需要照料,所以一直在等待時間。8月1日,老舍的第三個孩子舒雨出生了。第二天,老舍攜舒濟、舒乙到醫(yī)院探視妻子和新生兒,路過旅行社,看到“購車票者列陣,約數(shù)百人”。待妻子8月11日出院后,老舍也計劃只身南下,妻子則待孩子滿月后再定去向。孩子還小,不應該這么早就承受顛沛流離的命運。
12日,老舍準備啟程,已托友買船票,忽得陶亢德復電:“滬緊緩來”。當時日軍已大兵壓境,上海黑云壓城。老舍決定轉赴濟南。由于老舍曾于1930—1934年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所以他這次與齊大約定,秋初開學,在此任教。故老舍先乘火車到濟南,待找到房子后,再接家小。8月13日,他先經(jīng)膠濟鐵路乘火車西行,然而剛到濟南,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8月14日,日本軍艦準備武裝登陸,老舍不得不委托鐵道上工作的朋友把妻兒及主要家具、書籍,送到濟南。當時,由于許多準備南下的人不得不取道膠濟鐵路,車上甚為擁擠。老舍妻子胡潔青剛剛產(chǎn)后出院,帶著最大四歲,最小才剛剛出生幾天的3個兒女,經(jīng)過十個小時艱難跋涉,終于又來到了濟南。
10月下半月,各線失利。11月,形勢更加惡劣,日軍已攻到黃河以北。直到11月中旬,老舍還在濟南。走與不走,他左右為難。老舍在他的《八方風雨》中寫到:“我怕城市會忽然的被敵人包圍住,而就作了俘虜。死亡事小,假若我被他捉去而被逼著作漢奸,怎么辦呢?這點恐懼,日夜在我心中盤旋。是的,我在濟南,沒有財產(chǎn),沒有銀錢;敵人進來,我也許受不了多大的損失。但是,一個讀書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他的一點氣節(jié)。我不能等待敵人進來,把我的那點珍寶劫奪了去,我必須趕緊出走?!?/p>
據(jù)老舍之子舒乙回憶;有一天黃昏的時候,突然三聲巨大的爆炸聲音,氣浪把樹葉子都震下來了,把玻璃都震得很響,鬧了半天,是國軍為了防止日本人南下,主動地把黃河鐵橋炸掉。他知道這個時間到了,所以就提著個小箱子,里頭有幾件換洗的衣服,拿了50塊錢,和夫人告別,說我到車站去看一看,如果能走我就走了,如果不能走我還回來。
到了火車站后,車站和站臺上十分擁擠,車廂門前你爭我搶,根本擠不上去。老舍委托他的兩位朋友從車廂外托著老舍,把他從車窗里塞進去。但當時老舍買了一張到徐州的車票。八點,車入了站,連車頂上已坐滿了人。老舍有票,卻上不去車。老舍本想回去,友人主張再等一等???1點的時候,友人敲開一個車窗,給車上的茶役遞過去兩塊錢,這才上拉下推,把老舍塞入車中。隨著車身的啟動,老舍踏上了流亡的后半生。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老舍走后一個月(時在漢口),濟南淪陷(12月27日)??吹郊倚藕蟾侨f般牽掛,遂作詩一首:
弱女癡兒不解哀,牽衣問父去何來?
話因傷別潸應淚,血若停流定是灰。
已見鄉(xiāng)關淪水火,更堪江海逐風雷;
徘徊未忍道珍重,暮雁聲低切切催。
不久之后,日軍攻到黃河以北,老舍舍家前往武漢,又轉至重慶,投身抗日的洪流之中,再也沒有機會回到山東。
老舍一生與鐵路有著割不斷的情緣,而他的作品也有很多與鐵路有關,甚至其中一本短篇小說集就取名《火車集》,與膠濟鐵路相關的人生經(jīng)歷,也深深地印在了老舍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