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
“金瓦金鑾殿,皇上看不見?!边@句話來自一首民間童謠。古時候,一國的統(tǒng)治者、一個坐擁天下的帝王只存在于人們的想象中,布衣百姓只有偶然望見耀眼的“金瓦金鑾殿”時,才能對抽象的天子有一絲具體的聯(lián)想—那種令人震撼的金光燦燦,是對皇權(quán)、高貴、輝煌、榮耀最好的詮釋。
在紫禁城里,金的背后,是金屬的稀缺,是金色的耀眼,是金生麗水的神秘,更是太和殿里髹金漆云龍紋寶座象征的至高權(quán)力……
紫禁城是一個王朝的權(quán)力中心,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它就是童謠中的金鑾殿。在這個象征最高權(quán)力的宮殿里,一張髹金漆云龍紋寶座是所有目光的焦點。它被稱為御座,也俗稱龍椅,是天下最重要的一張椅子,在6個籃球場大小的太和殿里,再沒有第二張椅子。
當你站在故宮博物院中游人最多的太和殿門前,可以一眼看到宮殿正中的御座。繁復(fù)的雕龍花紋,8個小伙子才能抬起的重量,金色的光澤,高高在上的位置……雖然遠觀的游人并不能完全看到龍椅的細節(jié),但是御座的華麗和滄桑也許會讓人頃刻抽離現(xiàn)實,進入某個歷史瞬間。
這張椅子的主人自認為是天下最尊貴的人,他的龍椅自然也要使用最高級、最尊貴的設(shè)計。龍椅的椅背采用圈椅式,椅子下部是寬闊的“須彌座”式椅座和腳踏,這都是古代家具最尊貴的形式。御座的顏色和材質(zhì)當然也是最講究的—周身雕龍髹金,通體罩金箔并鑲紅藍寶石作裝飾,13條金龍盤繞于寶座上,極力彰顯著皇權(quán)威儀。
據(jù)考證,目前故宮太和殿中陳設(shè)的龍椅很可能是明代嘉靖時期重建皇極殿(太和殿當時的名稱)時重新打造的,距今約450多年的歷史。歷史卻跟這張難得一見的尊貴龍椅開了個玩笑。1915年,太和殿中心的御座被袁世凱撤換,從此,沒有人知道它的去向。多年后,故宮工作人員終于在存放著破舊家具的故宮庫房中,重新找回了皇帝的寶座。1963年,故宮修復(fù)龍椅,我們終于可以在今天看到這歷經(jīng)坎坷、象征天下權(quán)力的金色寶座。
龍椅是“世界上最不舒服的椅子”嗎在當代人看來,金龍雖然讓帝王的寶座精美絕倫,卻也讓它成為“世界上最不舒服的椅子”,想想看,金龍盤繞的金絲楠木椅背冰冷堅硬,不能倚,不能靠,只能正襟危坐,舒適程度還不如辦公室的工作椅。但據(jù)故宮專家考證,歷史上的御座可能要更舒服一些。從前,帝王坐龍椅舉行儀式的時候,龍椅三面都有墊子,而現(xiàn)在為了讓觀眾一睹其風采,龍椅上只留下了座面上的墊子。遙想當年,由于三面墊子的遮擋,皇帝的臣子們即便看得見龍椅,也很難看到龍椅上盤繞的金龍,還是我們現(xiàn)代人更有眼福。
在帝王寶座的周圍,最引人注目的是六根蟠龍金柱,每根高12.7米,直徑1.06米,至少三個人才能圍抱起來。金柱的主體是木材,外面包裹兩層麻,并進行6次抹灰,最后再用瀝粉貼金的工藝裝飾圖案。金柱所貼金箔采用深淺兩種顏色,圖案突出、鮮明,每根金柱上都盤繞著一條巨龍,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
三層樓高的巍峨金柱,三根一排,分列龍椅兩側(cè),為太和殿幻化出一方金光閃耀的神圣空間。這六根金柱的排列方式恰好形成了一個乾卦,這是《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中的第一卦,乾卦六爻好似六條巨龍,代表著天地萬物變化的規(guī)律。乾,也具有自強不息、樂善好施的寓意,太和殿中六根華美的金色立柱仿佛在提醒天子,要學習天的度量寬廣、公正無私。
袁世凱為什么要撤換龍椅1915年,袁世凱準備復(fù)辟帝制,但又不想完全承襲前朝舊制,希望自己的“洪憲王朝”有新的氣象。于是,他對要舉行登基大典的太和殿,進行了大修,還更換了象征帝王權(quán)力的御座。袁世凱的登基寶座是一把頗具西洋風格的高背大椅,椅背上還用白緞繡成一個袁世凱設(shè)想的“中華帝國”的國徽。據(jù)說,因為袁世凱身長腿短,因此這個寶座椅背很高,座面很短。但是這個新御座做工粗陋,白緞年久破裂后,人們發(fā)現(xiàn)里面裝的竟然是干草。龍椅上方是太和殿的金龍藻井,金龍口中叼著晶亮的軒轅鏡,這鏡是一個圓球,傳說它能辨別真假天子。在準備登基前不久,袁世凱由于心虛,害怕軒轅鏡會掉下來砸死自己,于是下令將龍椅往后移了兩米。后來,雖然故宮博物院用修復(fù)好的髹金龍椅替換了袁世凱的自制龍椅,但位置沒有改變,因此,現(xiàn)在我們會看到,軒轅鏡垂直下方并不是寶座的位置。那張撤下的袁世凱寶座,后來被故宮博物院撥交河北省遵化市的清東陵收藏,陳放在慈禧陵的隆恩殿內(nèi)。
蟠龍金柱承載著紫禁城最巍峨的宮殿,是穩(wěn)定、力量的象征,然而它們身上的“金箔衣衫”卻是皇宮里最輕盈的一抹金。人們常用薄如蟬翼來形容輕柔的紙張或布料,故宮中的金箔卻不適合用蟬翼作比喻。最薄的蟬翼厚度約0.2毫米,而金箔只有0.15微米,也就是說,1300多張金箔摞在一起才夠得上一片蟬翼。
金,有著特殊地位,明清時期,金陵金箔就是宮廷貢品。2002年故宮博物院開始對古建筑進行大規(guī)模修繕,故宮午門、太和門、神武門、壽康宮、慈寧宮等重要古建筑的維修保護工程,都使用金陵金箔,共用了約247萬張。2006年,“南京金箔鍛制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金箔是純度99.99%的黃金,制作金箔時,首先要將黃金化為金條,之后制成小片的金葉,夾在烏金紙里進行捶打。在古時候,工匠們用手工捶打8個小時,才能把1克黃金打成0.5平方米的金箔,現(xiàn)在這個過程已經(jīng)被機器取代。但即便是利用現(xiàn)代工藝生產(chǎn)金箔,依然充滿挑戰(zhàn),黃金配比、化金條、切金箔等12道工序,必須毫無差錯,因為金箔沒有成品率,沒成型的金箔需要全部回爐重打。
經(jīng)過火的淬煉、幾萬次的捶打和嚴格的挑選,輕若鴻毛的金箔終于可以從千里之外的金陵飛到紫禁城,飛上太和殿的立柱、藻井、梁枋……然而,當它們化作殿頂?shù)慕瘕埾蛳赂┮晻r,才會發(fā)現(xiàn),權(quán)力之巔的寶座是多么孤獨、清冷,只有金箔反射的陽光能讓龍椅上的天子感到一絲溫暖。
交泰殿的龍鳳和璽為何與眾不同
去過故宮的朋友一定見過宮殿梁枋上的彩繪,這些彩繪其實非常有講究,分為和璽彩繪、旋子彩繪、蘇式彩繪等不同種類。和璽彩繪是最高級的彩繪,一般用金箔裝飾,常用于宮殿、壇廟等大型建筑物的主殿。
描畫和璽彩繪的梁枋上會用特別的線條劃分為不同區(qū)域,主要線條、圖案全部采用瀝粉貼金工藝。瀝粉貼金,就是用裝膏狀物的、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彩畫圖案描出隆起的花紋,上面涂膠后貼以金箔,這樣就會呈現(xiàn)出有立體效果的金龍、金鳳等圖案。彩繪的底色一般用青、綠、紅襯托金色,既能讓金色燦爛耀眼又不失帝王宮殿的深沉威嚴。
紫禁城中的和璽彩繪主要有金龍和璽、龍鳳和璽等。金龍和璽等級最高,太和殿的梁枋就繪有金龍和璽。和璽的整組圖案以各種姿態(tài)的龍為主要內(nèi)容,梁枋中部,即“枋心”是二龍戲珠,兩側(cè)“找頭”青地畫升龍(龍頭向上),綠地畫降龍(頭向下)。降龍之處,襯以云氣、火焰等圖案。
龍鳳和璽的級別低于金龍和璽,枋心、找頭等主要部位由龍鳳兩種圖案組成,一般是青地畫龍,綠地畫鳳,圖案中也有雙龍或雙鳳圖案。龍鳳和璽中有“龍鳳呈祥”“雙鳳昭富”等名稱。故宮交泰殿外檐額枋上便有龍鳳和璽彩畫,而且枋心中鳳在上、龍在下,與其他和璽彰顯龍的權(quán)威不同。為什么交泰殿如此特殊?據(jù)說,位于后三宮中間位置的交泰殿的殿名取自《易經(jīng)》,含“天地交合、康泰美滿”之意,這里曾經(jīng)是皇后生日接受賀禮的地方,是體現(xiàn)皇后尊貴地位的宮殿,自然和璽上的鳳凰要飛得格外高一些。
晨光初綻,紫禁城中綿延千米的金頂會在一瞬間披上霞光,金光燦爛,震撼著所有注視的眼睛。那金色,會讓人心生敬意與感動,慨嘆這座不可思議的城和建造它的能工巧匠。不過,這一幕超出了紫禁城創(chuàng)建者們的想象,幾百年前,這里的“金”只象征著一個人的崇高與輝煌。
古代建筑的屋頂造型有嚴格的等級劃分,紫禁城建筑的金頂按等級高低依次為: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懸山頂,如果詳細劃分,重檐廡殿頂?shù)燃壸罡?,重檐歇山頂次之。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的建筑,其建筑形制就是重檐廡殿頂,所謂重檐是指有雙重屋檐。
金頂?shù)臓N爛輝煌要歸功于金瓦。金瓦,其實是一種金色的琉璃制品。如今,提起琉璃,我們會想到北京西城區(qū)和平門外的琉璃廠古玩字畫街,這里距離故宮約3千米,曾經(jīng)是元明清三代燒制琉璃瓦的主要場所。清代,琉璃的使用形成完整的制度,非皇家特許,普通建筑絕對不許使用琉璃。乾隆年間,城市擴張,琉璃廠的位置已經(jīng)成為繁華地帶,但燒制琉璃瓦散發(fā)的濃煙會造成空氣污染,于是,皇帝下令將琉璃燒制基地遷到西郊的門頭溝。如今,門頭溝還有一個地方叫琉璃渠,也還在燒制琉璃瓦。
瓦片的原材料俗稱坩兒土,是一種介于煤層和煤矸石之間的礦物質(zhì)。故宮金色琉璃瓦的選材十分講究,原料是北京西郊琉璃渠村后山頁巖的粉末,用它制成的瓦坯呈月白色,細膩光滑,吸水率適中,強度較高,可以最好地展現(xiàn)琉璃釉彩的光澤和顏色。
精心挑選的頁巖粉末要去雜質(zhì),加水,踩壓制成“琉璃泥”。將泥放入模具中,反復(fù)按壓,脫模后,琉璃瓦“素胎”就完成了。除了選料精良,要制成“成大形而不開裂,經(jīng)百年而不掉釉”的皇家金瓦,還需要“兩窯燒造法”助力。每一片琉璃瓦都要經(jīng)過兩次燒制,第一次是在“素胎”完成后,把泥坯放入“素窯”燒造定型。燒制定型后的“素胎”就可以“施釉”了,釉彩顏色各異,有黑、白、黃、綠、紅、紫等。釉彩是一種金屬釉料,以石英和氧化鉛為主要原料。不過,釉彩的配方只有琉璃渠負責配釉的工匠才能掌握,僅在家族里代代相傳,屬于“技術(shù)機密”。目前,琉璃渠村使用的“配方”仍然是清代工部“獨家授權(quán)”配方。待上釉晾干后,就可放入“色窯”進行二次燒制,即“釉燒”。
此時,經(jīng)過一系列復(fù)雜的工序,樸素的月白瓦坯已經(jīng)化作了金光燦爛的螭吻、跑獸、瓦當、瓦片、滴水……這些琉璃構(gòu)件造就了紫禁城最為引人注目的金色—金頂,在近600年的盛衰起落中,為王侯將相遮風避雨,為家國前途祈福。
在古代,老百姓也能看到皇宮的“金瓦金鑾殿”,但誰見過帝王腳下走過的地面呢?民間傳說中,紫禁城的地面是由金磚鋪就,極盡奢華,但這只是人們豐富的想象。其實,故宮中地磚的材質(zhì)與黃金并無關(guān)系,色澤也不是琉璃瓦似的金色。
明清宮殿中所鋪的地磚呈黑色,具有墨玉一樣的光澤,由蘇州陽澄湖西岸的泥土燒制而成。雖然,制磚的材質(zhì)是黑色的泥土,但燒制的成品卻“斷之無孔,敲之有金石之聲”,從而被明成祖朱棣看中,作為紫禁城御用地磚。之所以被稱為金磚,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金磚”得名于“敲之若金屬般鏗然有聲”;另一種說法稱,金磚是由官窯燒制出來的,其原本的名字叫“京磚”,后來誤傳為“金磚”。其實,無論哪種說法更準確,金磚都已經(jīng)成為故宮地磚的專屬稱呼,而且,“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也絕對是名不虛傳。
古法金磚制作主要分為取土、煉泥、制坯晾坯、燒窯窨水4個大環(huán)節(jié)。取土煉泥大約需3個月,制坯晾坯大約需5~8個月,燒制時要用糠草熏1個月,再用片柴、課柴各燒1個月,還要用松枝柴燒40天,最后還要在桐油中浸泡100天,從泥土到金磚需要長達兩年的時間。金磚出窯后檢查標準更是嚴格,如果一批中有6塊達不到要求,這一批將全部作廢,成品率大約只有20%。
20世紀80年代,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金梅泉,帶領(lǐng)制磚工匠初步恢復(fù)古法,制作了一批精工細作的大型方磚。故宮博物院把這批新制的方磚鋪在氣候較為陰冷的坤寧宮后廊。結(jié)果,這批方磚在經(jīng)過了近30年、數(shù)千萬人次的踩踏后,至今依然未見嚴重的磨損。2006年,“蘇州御窯金磚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一塊金磚的價值相當于一個縣令3個月的俸祿,所以,只有皇帝經(jīng)常光顧的宮殿才有資格陳設(shè)金磚,紫禁城大部分地方看不到它們的身影。平凡的泥土,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和精心的打磨,終于也有了黃金的身價和至尊的地位。
當晨光射入宮殿,在金磚的黑色光澤里,帝王可以看到自己模糊的影子,偶然間,他可能會懷疑江山永固的真實性,但是卻很難想到幾百年后這里游人如織的真實景象。當夜幕降臨,紫微星猶在,黑夜讓金色無法施展魅惑的法術(shù),終于讓紫禁城真正成為“故”宮,高高的城墻后面,皇權(quán)徹底成為歷史。金,所代表的帝王榮耀,已經(jīng)隨著帝國的消失而落幕,但是,能工巧匠留下的金磚、金瓦、金鑾殿……卻依然佇立,他們化土為“金”的智慧依然讓人心生敬意,給每一個走進紫禁城的人帶來金光燦爛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