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 史蒂芬·羅奇
捷克世界報業(yè)辛迪加網2月24日文章,原題:誤讀中國的力量特朗普政府低估中國的韌性和戰(zhàn)略決心。隨著中國經濟放緩,美國認為中國很想結束貿易戰(zhàn)。然而,北京有充裕的政策空間解決經濟減速,沒必要放棄更長遠的戰(zhàn)略。
誠然,過去幾個月來中國經濟明顯減弱。美方覺得這是由于其關稅策略奏效。但實際上,中國減速基本上是自己促成的。最初是去杠桿化以消除債務驅動型增長的高風險。值得肯定的是,中
國決策者一直在積極主動采取措施避免可怕的日本綜合征——債務積壓且有大面積僵尸企業(yè)及生產效率問題。中國的信貸增長從2016年初的約16%下降到2018年末的10.5%,這主要是采取上述措施的結果。這對中國曾經動力強勁的投資引擎產生明顯影響。
與此同時,美國關稅的影響剛剛開始顯現(xiàn),過去幾個月的減速很難說是因為出口。為防范風險,中國正迅速行動,利用自身優(yōu)勢——比西方大很多的政策靈活性。西方經濟體基本已到了財政和貨幣刺激極限。而去年中國多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促成銀行貸款增加和信貸增長上揚。這些措施會在今年年中見效,促進總體經濟活動改善。
相比之下,美國的經濟勢頭是短期的。由于2017年末大規(guī)模減稅,2018年經濟增長上升至約3%。但隨著財政刺激作用減弱,增長會隨之慢下來。
中美經濟增長軌跡不同,前者是政策引導的改善,后者是政策約束的減慢。這強化了另一長期基本面差距。2018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GDP的45%,是美國18.7%的近2.5倍。盡管由于推動向內需型增長轉變,中國儲蓄率已從2008年最高的52%有所下降,但仍擁有美國夢寐以求的能起緩沖作用的儲蓄。
2018年投資占中國GDP的44%,是美國(21%)的兩倍。這就意味著中國在城鎮(zhèn)化、基礎設施、人力資本、研發(fā)投資及本土創(chuàng)新等長期增長領域的融資具有相對優(yōu)勢。今后數(shù)年,中美在儲蓄上的差距可能進一步擴大。美國預算赤字將進一步壓制國內儲蓄,此外還有龐大的多邊貿易逆差——美國與100多個貿易伙伴存在逆差,只靠對華達成協(xié)議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最終,經濟力量是相對的。美國經濟當前的強勢是暫時的。其短期活力已在消退,且由于長期基本面存在隱患,增長勢頭會繼續(xù)減弱。中國則相反,長期基本面相對穩(wěn)固,目前暫時增長乏力的狀況到年中會結束。美國談判代表尚未意識到這個現(xiàn)實,他們誤讀了中國的實力。▲
(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