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杰
(沈陽市渾南區(qū)中心醫(yī)院 遼寧 沈陽 110000)
支氣管肺癌在臨床上屬于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而其中最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則是SPLC[1]。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因此,及早診斷對其有效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隨著螺旋CT的廣泛普及,為小肺癌的診斷以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jù)。本文深入分析探討16排螺旋CT對周圍小肺癌的征象及診斷價值。
本次分析探討中所抽取的74例SPLC患者中,男性患者為55例,女性患者為19例;年齡29~65歲;病癥類型:45例為腺癌,17例為鱗癌,有6例為大細胞癌,有6例為小細胞癌;病癥表現(xiàn):有19例患者沒有癥狀表現(xiàn),在進行體檢的過程中得以確診;16例患者有咳嗽且伴有胸痛的癥狀;15例患者咳嗽且痰液中帶有血絲;12例發(fā)現(xiàn)胸膜轉移;8例咳嗽伴發(fā)熱;4例肋骨轉移。
所選74例患者均為周圍型肺癌,腫瘤直徑均≤3.0cm,其中,有47例直徑<2cm,占比為63.51%;有24例直徑為2~2.9cm,占比為32.43%;有3例直徑等于3.0cm,占比4.05%。
使用全身螺旋CT掃描機,型號為Aquilion/M16型,生產公司為日本TOSHIBA公司。
所選74例患者均先行常規(guī)CT掃描,以7mm為所取層距及層厚,行全肺掃描。
經(jīng)過CT掃描后,結果顯示74例患者中,有52例為空洞征,16例為鈣化,6例為血管糾集征。
分析52例患者空洞征:與其他類型的鱗癌相比較發(fā)生率較高。癌性空洞的表現(xiàn)為呈現(xiàn)出偏心性,壁薄厚不均勻或者是呈現(xiàn)為壁厚,內壁呈現(xiàn)出結節(jié)狀,且高低不平,而外壁呈現(xiàn)出分葉狀或是波浪狀。產生的原因[2]:(1)腫瘤發(fā)生于支氣管囊腫內或真性肺大泡;(2)腫瘤廣泛壞死;(3)腫瘤將鄰近的支氣管進行壓迫或是將其堵塞,形成了肺大泡、肺氣腫,癌組織在大泡壁的依托下生長。
診斷腫瘤為良惡性的主要指標之一是空洞壁的厚度,其鑒別價值較大。一般地,當壁厚為4mm及以上是則腫瘤偏向于良性;若壁后為15mm及以上時則腫瘤偏向于惡性;不論壁的厚薄,癌性空洞的重要依據(jù)是內壁顯示不規(guī)則,存在壁結節(jié)。
鈣化的機制主要表現(xiàn)為[3]:一是營養(yǎng)不良導致的鈣化。發(fā)生的原因是腫瘤對供血有一定的影響,同時癌細胞逐漸發(fā)生變性壞死,導致鈣鹽大量的沉積,從而改變了局部的酸堿度。二是鈣化發(fā)生于肉芽腫或瘢痕基礎之上,且鈣化多位于肉芽腫內。三是支氣管軟骨或瘢痕鈣化包裹住腫瘤。四是腫瘤內分泌也是一個重要的鈣化因素。五是斑片狀鈣化,主要發(fā)生在腫瘤的中心部位,腫瘤直徑大于6cm,發(fā)生原因主要是腫瘤對供血造成影響,發(fā)生了壞死。
周圍型小肺癌的癥狀極其不顯著,極易擔誤治療。為提高小肺癌的檢出率,高危人群應定期查體。在臨床上,周圍肺炎型肺癌病理大體形態(tài)與大葉肺炎相似,且腫瘤周邊部與正常肺組織移行,對于一些終末細支氣管以上的氣管腫瘤都很難侵犯到,通過病理切面上可清楚看到肺小葉間隔。腫瘤導致患者出現(xiàn)胸悶、喘鳴及咯血等癥狀。局部有腫瘤擴展后將會出現(xiàn)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及胸痛等。由癌轉移引發(fā)的臨床癥狀為:淋巴結腫大、腹水、局部疼痛及嘔吐、頭痛等。
從分析探討可見,小肺癌臨床上以腺癌居多,占比能達到50%以上。從影像檢查情況看,早期影像通常不清晰,這主要是腺癌瘤體密度較低,所以診斷難度較大。通過普通X線檢查能夠發(fā)現(xiàn)的肺癌腫瘤,但需借助CT檢查肋膈角、心、肺尖等較隱蔽的部位,更小者則需借助高分解CT(HRCT),肺尖部病變常有模糊的三角陰影,這時應用HRCT檢查顯示更為清晰。所以,需特別注意的是對位于左肺上葉舌段或上葉前段、右肺中葉的結節(jié)影的檢查,當診斷不明時,需要由CT進行引導做肺腫塊的穿刺活檢以做確診[4]。對于不愿行穿刺患者,可先給予其抗癆或抗炎治療,通過短期觀察后,如果經(jīng)若復查后,仍無好轉時,需早期手術為好。
綜上所述,與普通X線檢查相比,CT的優(yōu)點[5]:一是能夠看到非常清晰的解剖結構,特別是對于患者心臟后、肺尖以及脊柱旁溝等部位。二是利于幫助近膈面下及肋骨頭部的檢查。三是CT能夠辨認縱隔淋巴結腫大和有無肺門。四是CT能夠顯示鄰近器官是否受到腫瘤直接侵犯。五是利于發(fā)現(xiàn)及鑒別診斷胸內轉移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