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俏,張李鈺,趙傳梅,吳 爽,曹三成
(西安市兒童醫(yī)院,西安 71000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一種急性自限性發(fā)熱性疾病,病理表現(xiàn)為全身中、小血管脈管炎,多發(fā)于5歲以下的兒童,具體致病機制不明[1]。冠狀動脈損害是KD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主要包括動脈擴張和動脈瘤,在未經治療的患兒中發(fā)生率可高達25%[1,2]。早期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是KD急性期的主要治療手段,可顯著降低冠狀動脈損害形成風險。然而臨床上仍有10%~20%的患者對IVIG的首次治療不敏感,甚至耐受,且發(fā)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3,4]。同時,IVIG無反應型KD患兒更容易發(fā)生冠狀動脈損害,所以盡早識別并給予積極治療十分關鍵[5,6]。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建立了多個IVIG無反應型KD預測評分體系,但同時也發(fā)現(xiàn)這些評分體系具有明顯的地區(qū)特異度[7~18],開發(fā)適應我國兒童的、更有效的評分系統(tǒng)的需求十分迫切,而目前西安地區(qū)并無相應的評分體系。因此,本文將篩選西安地區(qū)IVIG無反應型KD的危險因素,并構建一個適用于本地區(qū)兒童的評分體系模型。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回顧性收集2017年1~12月期間西安市兒童醫(yī)院KD患兒臨床資料。按照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最終387例入選,分為IVIG敏感組336例,IVIG無反應組51例;其中,男孩257例,女孩130例,平均年齡26個月,最大9歲4月齡,最小2月齡。診斷標準統(tǒng)一采用我國2007年全國川崎病專題討論會建議通過的定義[19]。川崎病診斷標準:發(fā)熱5天或以上,具有以下5項中的4項:雙側球結膜充血、口唇及口腔黏膜發(fā)紅、肢端改變、皮疹和非化膿性頸淋巴結腫大;或具備除發(fā)熱外3項表現(xiàn)并證實有冠狀動脈瘤或冠狀動脈擴張者。IVIG無反應型KD診斷標準:除外繼發(fā)感染情況,IVIG治療后36 h發(fā)熱不退或給藥后2~7天癥狀再現(xiàn)。
納入標準:2017年1~12月期間在我院的KD住院患兒;符合KD診斷標準。排除標準:住院期間未使用IVIG治療;無法明確歸為IVIG敏感組或無反應組;相應臨床資料不完整。
1.2 試劑與儀器 血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日本希森美康公司,XS-500i);全自動生化儀(美國貝克曼公司,AU5800),試劑盒來源于美國貝克曼公司或北京利德曼公司;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cobas e 601,德國羅氏公司);免疫熒光分析儀(i-CHROMA Reader,韓國巴迪泰公司);全自動血沉儀(LBY-XC40B,北京普利生公司)。
1.3 方法 本研究采集的臨床信息包括以下內容。一般信息:性別、年齡;癥狀體征:發(fā)熱時間、退熱時間、雙側球結膜充血、多形性紅斑、肢端改變、皮疹和非化膿性頸淋巴結腫大;實驗室檢測結果:白細胞計數(shù)(WBC,流式細胞計數(shù)法)、中性粒細胞分類(N%,流式細胞計數(shù)法)、紅細胞比容(HCT,鞘流DC檢測方法)、血紅蛋白濃度(Hb,SLS-血紅蛋白測定法)、血小板計數(shù)(PLT,鞘流DC檢測方法)、總膽紅素(TBIL,釩酸鹽氧化法)、間接膽紅素(IBIL,間接計算獲得)、清蛋白(ALB,溴甲酚綠法)、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丙氨酸底物法)、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天冬氨酸底物法)、鈉(Na,電極法)、鉀(K,電極法)、氯(Cl,電極法)、鈣(Ca,偶氮砷Ⅲ比色法)、血細胞沉降率(ESR,紅外線障礙法)、C反應蛋白(CRP,免疫熒光法)、腦利鈉肽前體(NT-proBNP,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住院期間超聲心動圖;首次IVIG治療時間。
2.1 IVIG無反應型KD的單因素分析 見表1,表2。
表1 IVIG無反應型與敏感型KD患兒臨床指標的差異性分析
對患兒10個臨床指標和實驗室16個檢測指標進行單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的8個指標與IVIG無反應型KD相關,結果顯示IVIG無反應組的臨床指標中冠狀動脈瘤的發(fā)生率更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78,P<0.01);實驗室指標中N%,TBIL,IBIL,ALT,AST和NT-Pro BNP的均值高于IVIG敏感組,而HCT低于敏感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7~6.75,均P<0.05)。
表2 IVIG無反應型與敏感型KD患兒實驗室指標的差異性分析
2.2 IVIG無反應型KD的多因素分析 對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冠狀動脈瘤、N%,HCT,TBIL和AST等5項變量最終納入模型,是IVIG無反應型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檢驗(χ2=5.13,P=0.02)。ROC曲線下面積(AUC)為0.79(95%CI:0.71~0.86),截值點為0.10,靈敏度為71%,特異度為53%。
表3 IVIG無反應型KD患兒的多因素回歸分析
2.3 新評分體系的建立 建立新的簡化版評分體系對IVIG無反應型KD患兒進行預測,方便臨床使用,見表4。冠狀動脈瘤、N%,HCT,TBIL,ALT,AST和NF-pro BNP等7項變量最終納入模型(P<0.05),根據(jù)納入模型的變量進行ROC分析,確定截值點:N%≥63%,HCT≤31.7%,TBIL≥13μmol/L,ALT≥73U/L,AST≥26.5U/L和NF-pro BNP≥735.85pg/ml。根據(jù)各危險因素的OR值對其臨界值及危險程度賦值,除N%≥63%賦值2分,其余包含冠狀動脈瘤在內的6個量均賦值1分,總計8分,臨界值為3分。ROC曲線下面積(AUC)0.81(95%CI:0.74~0.89),靈敏度為75%,特異度為75%,約登指數(shù)為0.45。
表4 新的評分體系預測IVIG無反應型KD患兒
川崎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發(fā)達國家兒童獲得性心臟疾病的首要病因,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標準治療方案為單次靜脈注射丙種免疫球蛋白2 g/kg聯(lián)合口服阿司匹林[1]。然而,仍有大于1/10的KD患兒對IVIG首次治療不敏感,需要再次免疫球蛋白沖擊治療,或加用糖皮質激素及免疫調節(jié)劑[6]。這部分患兒發(fā)生冠狀動脈損害的概率遠遠高于IVIG敏感型KD患兒,而早期聯(lián)合激素治療能有效縮短發(fā)熱時間并降低冠狀動脈損害發(fā)生率。因此對IVIG無反應型川崎病的早期預測尤為重要,但是,臨床中常受限于眾多KD患兒表現(xiàn)不夠典型而導致難以及時、正確的鑒別診斷,從而影響治療方案的選擇。2006年,Egami等[7]日本學者首先提出IVIG無反應評分體系,利用不同的判別指標進行積分來協(xié)助臨床預測可能的IVIG無反應患兒。隨后,其他國家學者也提出了多種的評分體系,但各地學者發(fā)現(xiàn)IVIG評分體系具有明顯的地區(qū)特異度。Egami評分體系在預測西班牙KD患兒IVIG無反應型時,其靈敏度僅為26%,應用到韓國患兒時也沒有得到預期的靈敏度,研究者推測是患兒遺傳特性和生活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20-21]。近年來,中國研究者同樣意識到IVIG無反應型KD臨床預測的重要性,提出了本地區(qū)的IVIG無反應預測體系[12-14,16-18]。但是Fu等[12]所建立的北京KD患兒評分體系在應用到重慶地區(qū)患兒時,敏感度也不足50%[16]。這可能與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習慣差異較大等客觀因素有關[22]。
本研究通過對西安地區(qū)IVIG無反應型KD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測項目等26項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冠狀動脈瘤、N%,HCT,TBIL和AST 5項指標是IVIG無反應型的獨立危險因素。同時,我們通過對危險因素臨界值進行賦值,建立了簡單有效的評分體系,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高,為臨床制定下一步治療方案提供了參考依據(jù)。但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分析,研究病例和輻射面均受到一定的限制??梢詳U大研究中心,充實數(shù)據(jù),進一步完善預測模型,服務于本地區(qū)KD患兒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減少冠狀動脈病變等后遺癥,改善患兒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