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佳
洞庭碧螺春是我國十大名茶中的珍品,以形美,色艷,香濃,味醇“四絕”聞名中外。
洞庭碧螺春茶,產于蘇州西南約20公里太湖之濱的洞庭山。山上有座碧螺峰,其實只是一塊巨石,鐫刻著“碧螺春”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冬暖夏涼,相傳曾是吳王夫差和西施避暑的地方。山坡土地肥沃,植被豐富,茶樹與桃、李、杏、梅、橘、枇杷、石榴、銀杏等果樹相間,形成高矮不等的植物群落,較高的樹冠可以為茶樹蔽覆霜雪,遮擋驕陽。茶樹果樹枝椏相連,根脈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著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質。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說:“茶園不宜雜以惡木,唯桂、梅、辛夷、玉蘭、玫瑰、蒼松、翠竹之類與之間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陽?!?/p>
清代王應奎《柳南隨筆》記述了洞庭碧螺春茶的聞名經過:洞庭東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數株,每歲土人持竹筐采歸,以供日用,歷數十年如是,未見其異也。康熙某年,按候采者如故而其葉較多,筐不勝貯,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fā),采茶者爭呼“嚇殺人香”。嚇殺人者,吳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長幼務必沐浴更衣,盡室而往,貯不用筐,采置懷間。而土人朱正元獨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稱妙品??滴跻衙ü?699年),車駕南巡,幸太湖,巡撫宋犖購此茶以進。上以其名不雅馴,題之曰:“碧螺春?!弊允堑胤酱罄?,歲必采辦,而售者往往以偽亂真。正元制法不傳,即真者亦不及曩時矣。
洞庭碧螺春茶品質優(yōu)良,據清末震鈞所著《茶說》中道:“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笨梢姳搪荽涸跉v史上就曾為冠,其品質特點是條索纖細,卷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香氣濃郁,滋味鮮醇甘厚,湯色碧綠清澈,葉底嫩綠明亮,有一嫩(茶葉)三鮮(色、香、味)之稱。
洞庭碧螺春采制技藝高超,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揀得凈。采摘期從春分前后到谷雨前,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最為名貴,通常采一芽一葉初展,一般是早上采,下午揀,晚上炒。炒制500克高級碧螺春茶約需7.4萬個芽頭,分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四個過程。這四個過程跟其它綠茶不同之處在于“連續(xù)操作,一鍋到底”,使該茶更顯出外形美觀和內質優(yōu)良。有人說,碧螺春不是用火焙干的,而是采后用薄紙包裹放在少女胸前,用體溫烘干的。據范煙橋《茶煙歇·碧螺春》記載:茶之產洞庭山者,號“碧螺春”,蜷曲如發(fā)。前年余至東山,識某木商,曾見贈若干,云購自后山,碧螺以后山所產為最佳。產量不多,而求者過于供者,非預定不可。否則須向素稔者商之,或可分餉少許耳。歸以沸水泡之,有茸毛浮甌面,蓋茶葉之至嫩者,往往有茸毛,未經火焙,乃能不脫。不甚濃冽,而清香沁人心肺;不甚苦澀,而回味有若諫果,自非他處新茶所及。產時妙齡女郎,摘嫩芽拈之使細,入之胸前布囊,與尋常采茶僅置諸筠籃中者不同。
總之,眾說紛紜,難免有所夸張。但洞庭碧螺春長期以來素有“天下第一茶”之美譽,有人說它“茶味在龍井之上”,有人贊它“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清代陳康祺賦詩詠它:“從來雋物有嘉名,物以名傳愈自珍。梅盛每稱香雪海,茶尖爭說碧螺春。已知焙制傳三地,喜得揄揚到上京。嚇煞人香原夸語,還須早摘趁春分?!?/p>
前年初春赴蘇州游覽,特意去洞庭東山初嘗了一回正宗的洞庭碧螺春,令人口齒留香,難以忘懷。進入東山碧螺村,恰逢采茶季節(jié),只見碧螺春茶產區(qū)春意盎然,茶香百里,真是“入山無處不飛翠,碧螺茶香百里醉”。在洞庭東山品嘗碧螺春,不僅身臨其境,別有一番情趣,而且茶人的茶道茶藝也頗為講究。品茶時使用無色透明玻璃杯,采用“上投法”泡茶,即先沖開水,后下干茶。當碧螺春干茶投入杯中,瞬時便沉入杯底,只見杯內“白浪翻滾雪花飛舞”,頓覺清香襲人。在茶人指點下,茶在杯中,觀其形便可欣賞到猶如雪浪噴珠,春染杯底,綠滿晶宮的三種奇觀。品其味,頭酌色淡,幽香,鮮雅;二酌翠綠,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貴如珍,不可多得。一杯洞庭碧螺春香茗入口,只覺得神清氣爽,疲勞頓消,俗念盡除,回味無窮。人到老年,能品嘗到正宗洞庭碧螺春,也算是一種茶緣,口福不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