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任昭杰,周淑諾 , 楊曉燕 , 吳曉明 , 姜明媛 , 馮磊 , 高燕*
(1. 煙臺市昆崳山林場,山東 煙臺 264112;2. 山東博物館,山東 濟南 250014)
煙桿蘚目(Buxbaumiales)屬于苔蘚植物真蘚亞綱(Bryidae)煙桿蘚類(Buxbaumiidae),是真蘚類(Bryiidae)與金發(fā)蘚類(Polytrichidae)的中間類型[1-2]。本目有兩科,短頸蘚科(Diphysciaceae)及煙桿蘚科(Buxbaumiaceae),其中短頸蘚科僅有短頸蘚屬(Diphyscium)一屬,本屬全世界有15種和1變種,中國有6種和1變種[2]。本目植物多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矮小蘚類,葉片綠色,葉細胞具疣,或綠葉完全退化,僅有非綠色苞葉,而原絲體則特別發(fā)育而常存,孢蒴不對稱,常有背腹面,蒴齒由細胞壁加厚破裂而成[2-3]。
本實驗室從1984年至今,連續(xù)對山東省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苔蘚植物進行系統(tǒng)的野外考察和標本采集。在標本鑒定過程中,從2010年6月所采集的一份標本中發(fā)現(xiàn)了厚葉短頸蘚Diphysciumlorifolium(Cardot) Magombo,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煙桿蘚目及厚葉短頸蘚在山東省的分布。對該種進行了詳細的特征描述,并拍攝了顯微照片。該研究旨在為山東省苔蘚植物研究提供新資料,同時也希望為中國乃至世界苔蘚植物的研究提供基礎資料。本次研究的標本存放于山東師范大學植物標本館(SDNU)。
Diphysciumlorifolium(Cardot) Magombo, Novon 12: 502. 2002.
TheriotialorifoliaCard., Beih. Bot. Centralbl. 17: 8. 1904.
植物體矮小,暗綠色,略帶光澤,叢生,莖較短,高僅3~5 mm。葉密集簇生,干時稍內(nèi)卷,基部卵圓形,上部為帶狀披針形,先端圓鈍,易脆折;葉邊全緣,有時具微齒,中肋甚寬,占葉片大部分;橫切面略成三角形,表面為一層綠色細胞,內(nèi)為無色細胞,中央夾雜一層綠色細胞;葉細胞多層,基部中肋兩側為單層細胞,上部細胞短方形或扁方形,基部細胞不規(guī)則形長方形,透明,排列較疏松。孢子體未見。
標本鑒定: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qū)昆崳山三分場“昆崳山石碑”后,黃正莉,20100950。
生境:海拔500 m,小溪邊石上土生。
地理分布:中國吉林、遼寧、山東,朝鮮及日本北部和克什米爾地區(qū)[4-6]。
A 植株體; B, C 葉基部細胞; D 葉; E 葉上部細胞; F 葉中部橫切面圖1 厚葉短頸蘚Fig.1 Diphyscium lorifolium
此前,厚葉短頸蘚僅發(fā)現(xiàn)于寒溫帶地區(qū),我國境內(nèi)僅發(fā)現(xiàn)于吉林、遼寧兩省[4-6]。根據(jù)吳鵬程等[7]對中國苔蘚植物地理分區(qū)的劃分,該種應被劃在東北區(qū),本次在地處暖溫帶的山東昆崳山發(fā)現(xiàn),對其在生活習性、地理區(qū)系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意義。當然,該種在山東半島的發(fā)現(xiàn)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為根據(jù)大陸漂移學說,第三紀時期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及日本是相連的[8-9],而該種在三地的同時存在,也恰能說明其很可能是古老的第三紀孑遺植物,在三地分離以后,分別在三地生存繁衍下來。反過來說,該種在三地的存在也能夠為上述地質(zhì)理論提供佐證。
厚葉短頸蘚已被列入中國首批瀕危苔蘚植物紅色名錄,并被劃為瀕危(EN)物種,相關專家認為我國苔蘚植物瀕危的主要原因是:生境喪失、環(huán)境污染以及資源過度利用[10-12]。該種在山東分布范圍狹小,分析其瀕危的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森林砍伐、氣候變化以及旅游開發(fā)等原因,使其生境不復存在;(2)苔蘚植物對環(huán)境變化非常敏感[13-14],近幾十年來山東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導致水、大氣、土壤等方面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污染[15-19],嚴重影響了其生存繁衍;(3)本種可能屬于相對古老的苔蘚種類,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喪失了其生存優(yōu)勢,致使種群逐漸衰落,進而處于瀕危狀態(tài)[10-12]。因此我們需要喚起公眾的關注,倡議國家、地方采取切實的行動措施,對瀕危苔蘚物種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