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冷戰(zhàn)前期美國海外社會形象塑造
    ——以勞工、女性與黑人群體為中心

    2019-02-22 14:25:38
    關鍵詞:生活

    (長沙學院,長沙 410022)

    目前看來,外交與社會文化史的結合日益成為冷戰(zhàn)史研究的重要特點。誠如勞拉·麥克納莉所說:“外交與社會文化史之間的界限已然模糊。我們現(xiàn)在不僅將文化——語言和象征——看作是一種粉飾,而且視為一種歷史動力。如此的路徑意味著這樣一種假設:與蘇聯(lián)進行的冷戰(zhàn)爭奪充斥于從學校到宗教再到性別的每一所機構和每一種互動中”[注]Laura Mcenaney. Cold War Mobilization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United States. Leffler Melvyn P& Odd Arne Westad,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I.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pp.421-422.,帕特里克·梅杰和蘭德·米特甚至將“高級政治和日常社會之間的關聯(lián)”看作是“理解美國冷戰(zhàn)社會學科至關重要的因素”[注]Patrick Major & Rand Mitter. 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Towards a Comparative Socio-Cultural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Rand Mitter & Patrick Major,ed. Across the Blocs: Cold War Cultural and Social History. London & Portland: Frank Cass,2004, pp.1-18.,由此可見冷戰(zhàn)外交—社會史研究在整個美國冷戰(zhàn)史研究中的核心地位。鑒于冷戰(zhàn)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美國社會群體的日常生活作為其意識形態(tài)的外顯形式,因而不可避免地卷入冷戰(zhàn)外交漩渦中,成為美國展現(xiàn)自我社會制度優(yōu)越性的重要內(nèi)容。如此看來,這一重要維度無疑昭示了冷戰(zhàn)的廣度與深度。

    縱觀整個冷戰(zhàn)時期,社會群體大致在美國冷戰(zhàn)外交中扮演兩方面的重要角色。其一,美國政府利用公民個人或社會性團體大規(guī)模從事外宣活動,充當美國政策和形象的解釋者,某種意義而言,他們就是非官方的美國形象大使。其二,美國政府利用大量宣傳材料展示美國大眾的日常生活,將他們本身塑造為“美國生活方式”的受益者、“美國夢”的踐行者以及美國核心價值的捍衛(wèi)者,以凸顯美國社會的“偉大”,進而擊敗共產(chǎn)主義。相較而言,目前學者對前者關注頗多而對后者的研究相對不足[注]現(xiàn)有研究多關注冷戰(zhàn)廚房、家庭以及黑人、士兵和海外美軍家屬的業(yè)余生活等問題。如:Ruth Oldenziel and Karin Zachmann, ed.. Cold War Kitchen:Americ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European User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2009. Elaine Tyler May. Homeward Bound: American Families in the Cold War Era. New York: A member of Perseus Books Group, 2008. Mary L. Dudziak. Cold War Civil Rights: Race and the Image of American Democra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2011. Andrew J. Huebner. The Warrior Image: Soldiers in American Culture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to the Vietnam Era.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8. Donna Alvaha. Unofficial Ambassadors:American Military Families Overseas and the Cold War, 1946-1965. New York and London: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7. 涉及勞工、女性及種族形象的代表作僅限于如下成果。Laura A.Belmonte. Selling the American Way: 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 Kenneth Osgood. Total Cold War: Eisenhower’s Secret Propaganda Battle at Home and Abroad.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2006, pp.253-287.。事實上,在意識形態(tài)爭奪日趨激烈的冷戰(zhàn)前期,美國勞工、女性和黑人的生活狀態(tài)由于飽受外界批評而受到美國冷戰(zhàn)精英的特別關注。為了扭轉海外輿論劣勢,美國官方不惜對三大特定群體的形象進行了強有力的塑造,藉此展現(xiàn)美國社會“多元而有共識”的圖景。鑒于此種情形,筆者擬在既有研究成果基礎上,遵循戰(zhàn)略決策——政策制定——具體實施——效果評價的研究思路,以上述三大特定群體為中心,通過檢視冷戰(zhàn)前期其話語及形象的傳播,進而揭示階級、性別與種族話語在美國海外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及限度,以期推動美國冷戰(zhàn)公共外交史研究的發(fā)展。

    一 美國重視海外社會形象塑造的緣起

    戰(zhàn)后國際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和世界輿論的重要影響,使美國不得不高度重視海外社會形象塑造問題。

    首先,新興獨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日益崛起。據(jù)美國官方記載,自1946年以來,多達37個國家誕生,人口8億,僅1960年就有17個新獨立國家獲準加入聯(lián)合國。[注]④Space. Operations Plan for Outer. Bromley Smith, Exec. Officer, Cover Letter, to the President. Dec. 23, 1960. Document Number: CK3100446026. Declassified Documents Reference System(以下簡稱DDRS).如此強大的民族解放洪流,無疑推動了世界范圍內(nèi)社會群體權利訴求的興起與獨立意識的強化。勞工、女性、青年等普羅大眾積極投身于社會改革運動當中,努力推動國際政治體系的重構。這樣,大眾政治或曰草根政治的崛起,對美國決策者構成了重大影響。對此,學者薩拉·尼爾森指出:“至20世紀50年代后期,民權、女性和青年運動對美國霸權構成了嚴重挑戰(zhàn)。因此,官方重要資源都被加以利用,以確保建構一種最合適、最高貴和最積極的美國海外形象?!盵注]Loura A. Belmonte. Selling the American Way: U.S. 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8, pp.120-122.面對如此變局,美國信息決策機構——美國總統(tǒng)海外信息活動委員會(U.S.President’s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Activities Abroad)強調(diào),美國官方應當利用“可靠輿論”,向“新興”民族“灌輸一些尊崇自我管理和社會接觸的觀念”,并展現(xiàn)美國“充滿活力和進步的社會形象”,使外國領袖“理解自由社會的原則和價值”,從而“影響他們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發(fā)展以及最終國際取向”。④

    其次,蘇聯(lián)對美國階級、性別與種族話語進行全面的顛覆性批判。在冷戰(zhàn)中,蘇聯(lián)一再宣稱,社會主義蘇聯(lián)代表著人類“進步”與“未來希望”,而美國社會才是真正“腐朽”、“墮落”而“反動的”,美國從來都是一個奉行寡頭統(tǒng)治、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非道德”國家,從來都不關心勞工大眾的死活。1960年,莫斯科《新聞時報》(NewsTimes)刊發(fā)特稿《紐約貧民窟:美國生活方式的真相》一篇,旨在粉碎“美國自由企業(yè)制度為百姓謀福祉的神話”;另一份官方報刊《真理報》亦刊文強調(diào)美國人民遭受資本家殘酷奴役與剝削的必然性:“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歸結起來就是為了一件事情——追逐利潤。其它一切——宗教、哲學、‘個人自由’的口號——都只是用來愚弄人民大眾?!盵注]Donald Dunham. Kremlin Target: U.S.A.Conquest by Propaganda. New York: Ives Washburn, Inc.,1961, pp.124-126.在蘇聯(lián)看來,正是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造成了美國人民的“物欲主義”(materialism)傾向,致使他們在貧富差距懸殊的社會里踐行萬惡的拜金主義價值觀,因此,全人類社會終將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因為只有它才能為世界提供一種“惠及大多數(shù)而不是挑選的少數(shù)”的“唯一發(fā)展模式”。[注]Laura A.Belmonte.Selling the American Way: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2008, pp.120-122.諸如此類的修辭,對美國社會制度及形象進行了完全而深刻的顛覆,勢必遭到美國的強烈反擊。

    再次,外界甚至西方國家對美國社會形象持有嚴重成見。國內(nèi)勞資沖突、性別及種族歧視等弊病,嚴重影響了外界對美國的看法。美國宣傳者注意到,長期以來,外部世界過于強調(diào)美國勞工剝削殘酷、失業(yè)高企、社會保障嚴重缺失,特別到了20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已淪為“戰(zhàn)爭與經(jīng)濟崩潰”的代名詞。[注]Odd Arne Westad. The Cold War and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Melvyn P. 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I, pp.8-9.在種族問題上,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認為,新興民族國家將反殖民主義看作是比反共更加緊迫的問題,而它又與國內(nèi)種族不平等現(xiàn)象密切相關,在這些國家中,“白人統(tǒng)治的記憶或現(xiàn)實是一種比蘇聯(lián)威脅更加重要的心理現(xiàn)實”。[注]First Progress Report of the Psychological Strategy Board, Report consists of a statement of efforts as of 6/30/52 in relation to oper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objectives contained in approved national policies, and in relation to formulating over-all national psychological objectives, programs and policies. Document Number: CK3100137324. DDRS.在美國政府看來,美國女性形象也飽受外界“貶損”。1959年,美國新聞署的一份評估報告強調(diào),長期以來,外國受眾將美國女性視為“不負責任的魅惑女子”或“非女性的”,“物質(zhì)享受成為其一生的主要追求”。[注]Laura A.Belmonte.Selling the American Way: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 p.157.

    即使是作為盟友的西歐社會,在美國看來,也對美國社會制度及形象充滿大量“偏見”。50年代初,一份題為《關于歐洲大陸理性思考的障礙》的官方文件認為,歐洲大陸國家的“精英”對美國社會生活充滿廣泛“誤解”,他們相信“美國經(jīng)濟與社會制度……基本上是非人性的,是人類不安全的源泉”,“階級斗爭是不可避免的自然事實。因此相信社會性群體僅能通過以犧牲他群體的利益為代價而獲得優(yōu)勢”,“任何促進經(jīng)濟增長的政策目標必定是社會主義的,或許甚至是共產(chǎn)主義的”;繼而指出,“中產(chǎn)階級和低收入群體主要關注日常生存問題,他們的思考受制于其慣例,由于缺乏對不同生活方式的想象或了解……他們希望對其加以完全否定,也就是說,以‘革命’的方式取而代之”;總之,美國“正處于歐洲史上‘意識形態(tài)時期’的黃昏之中”,而改善歐洲人的生活方式,瞄準“歐洲和美國價值更高層次的整合”,需要極大地強化美國的“說服活動”。[注]Propaganda as a technique for the solution of fundamental and long-range political problems analyzed. CK3100218634. DDRS.

    最后,美蘇雙方對經(jīng)濟話語權展開激烈爭奪。50年代中期后,美蘇雙方在消費和生活水平方面的競爭日益凸顯。1956年2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強調(diào)要同美國“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緩和蘇聯(lián)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以便集中財力、物力進行國內(nèi)建設,從消費經(jīng)濟和綜合國力上全面趕超美國。1957年,赫魯曉夫又明確表示要在肉類和黃油上“趕超美國”。1958年6月10日,赫魯曉夫發(fā)表演講說:“為了在兩大制度競爭中獲勝,我們必須在人均生產(chǎn)上趕上美國。我們能夠克服在與資本主義這種競爭中的障礙,不是在彈道導彈上,亦不是在原子彈或氫彈上,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生產(chǎn)競爭,創(chuàng)造大量物質(zhì)價值,以確保所有工人的生活達到更高水平?!盵注]The World Situation. Seminar Presentation No.1,Robert Amory,Jr.,Dep.Dir., before the National Strategy Seminar,Carlisle Barracks,Pennsylvania, June 10,1958, p.22; Declassified July 14,1978, Presentation, Jun 10, 1958. Document Number: CK3100399050. DDRS.1959年7月24日,在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更是將兩國“生活方式之爭”推向了巔峰。在開幕式上,美蘇雙方進行了著名的“廚房辯論”。美國副總統(tǒng)尼克松宣稱,展廳中的房子就是普通美國人民的住房,這是美國繁榮的證據(jù),美國市民生活在“和諧”的現(xiàn)代社會和“模范”家庭之中,展覽會場上擺滿的各類消費品,更是彰顯了美國“自由選擇”的本質(zhì)特征,他繼而嘲諷蘇聯(lián)一味發(fā)展軍工,忽視了國家的作用在于為民眾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體現(xiàn)“洗衣機的相對價值”;赫魯曉夫反駁道,蘇聯(lián)向人民提供此類免費住房長達20余年,這已成為全蘇聯(lián)人民的一項基本福利。[注]Elaine Tyler May. Homeward Bound: American Families in the Cold War Era. New York: A member of Perseus Books Group, 2008, pp.19-20,155.這樣,在文化冷戰(zhàn)與“和平共處”的雙重語境中,“日常生活”成為超級大國炙手可熱的一大宣傳主題,特別是當蘇聯(lián)公開將“美國生活方式”當作競爭對象時,生活標準、消費、休閑、時尚、便捷性、家庭關系和社會價值都成為美蘇冷戰(zhàn)對抗中至關重要的因素。[注]Rósa Magnúsdóttir.“Be Careful in America, Premier Khrushchev!”: Soviet Perception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1959. Cahiers du Monde russe,Vol.47,No.1/2. Repenser le Dégel: Versions du socialisme, influences internationales et société soviétique. Jan.Jun., 2006, p.112.

    二 海外社會形象宣傳政策的制定

    一般而言,一國民眾的日常生活方式被看作是該國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外化形式,它展現(xiàn)的是該國的制度理念、精神氣質(zhì)或文化價值。因此,在國際關系中,向外界展示優(yōu)越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大眾形象,通常成為一國決策者的戰(zhàn)略任務。美國尤其如此。既然冷戰(zhàn)被美國視為意識形態(tài)之戰(zhàn),那么向海外輸出“美國生活方式”自然成為其對外戰(zhàn)略的題中要義,因此,作為“美國生活方式”踐行者的美國大眾,也就成為了構成美國國家形象修辭的內(nèi)在維度。

    (一)決策層對“美國生活方式”輸出的戰(zhàn)略考量

    1945年12月,助理國務卿威廉·本頓宣稱,許多外國人特別是第三世界的人們普遍認為美國人是“非道德的”,不顧自己的家庭,過著“放縱的生活”,他因此呼吁美國政府應當重視國際信息項目,輸出“美國生活方式”,建構積極的社會群體形象。[注]Laura A. Belmonte. Selling the American Way: 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 p.141.

    隨著美蘇雙邊關系的日趨惡化,1946年2月22日,美國駐蘇代辦、“遏制”政策設計師喬治·凱南在其著名的“長電”中強調(diào):“我們所面對的是這樣一個政治力量,它堅信與美國根本不可能有持久的妥協(xié),堅信為了蘇聯(lián)的安全必須破壞我們的社會內(nèi)部的和諧,必須消滅我們賴以生存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必須損毀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威望”,因此,“(我們應對蘇聯(lián)問題的挑戰(zhàn))相當程度上必須依賴于我們社會的健康和活力”。[注]《美國駐蘇聯(lián)大使館代辦(凱南)致電國務卿(莫斯科,1946年2月22日21時)》,周建明、王成至編:《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解密文獻選編(1945-1972)》第一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5、17頁??梢姡灀P美國“社會的健康與活力”和生活方式的優(yōu)越性,勢必在美國遏制戰(zhàn)略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正式吹響了冷戰(zhàn)號角,他在世界面前鼓吹資本主義生活方式與共產(chǎn)主義生活方式的對立性:“第一種生活方式源于大多數(shù)人的意志,具有自由制度、代議制政府、自由選舉、捍衛(wèi)個人自由、言論和宗教自由以及免于政治壓迫的自由的特點。第二種生活方式則將少數(shù)人的意志強加于多數(shù)人身上。它依靠恐怖和壓迫,控制媒體和電臺、既定選舉,以及鉗制個人自由的手段。我相信美國的政策必定是支持自由的人民抵抗武裝的少數(shù)或粉碎外來壓力征服的企圖?!盵注]Harry S. Truman’s Adress before a Joint Session of Congress(Mar.12,1947). 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trudoc.asp.這是美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全面解釋了“美國生活方式”的冷戰(zhàn)內(nèi)涵。他強調(diào)“美國生活方式”不僅充當資本主義生活方式,而且是整個人類社會生活的典范,引領人類社會未來發(fā)展方向;與社會主義生活方式根本對立,“自由”構成了它的本質(zhì)特征。同樣,在國務卿艾奇遜看來,美國的責任就是發(fā)揮“美國生活方式”在世界人們生活中的引領作用,“我們愿意幫助那些相信我們處事方式的人們,繼續(xù)按照他們愿意生活的方式生活”。[注]John Fousek. To Lead the Free World: American Nationalism and the Cultural Roots of the Cold War. Chapel Hill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0, pp.7-8.

    1950年4月14日,凱南的繼任者保羅·尼茨(Paul Nitze)起草的NSC68號文件宣稱:“美國的宗旨就是保證建立在個人的尊嚴和價值基礎上的自由社會的完整和活力”,這必將導致“我們有在必要時以戰(zhàn)斗來保衛(wèi)我們的生活方式的決心”;接著,文件設想,若以體現(xiàn)“自由、寬容、個人重要性以及理智高于意愿等原則”在內(nèi)的一整套美國價值體系“轉換成為與其他民族人民的生活相關的原則”的話,“那么,我們的價值體系,對那些數(shù)以百萬計的、仍在威權主義里尋找著能夠擺脫憂慮、困惑和不安的避難所的人們,或許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注]《美國國家安全的目標與計劃(1950年4月14日)》,周建明、王成至編:《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解密文獻選編(1945-1972)》第一冊,第53、68頁。眾所周知,NSC68號文件作為美國奉行對蘇遏制政策的總綱,在冷戰(zhàn)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外輸出“美國生活方式”因此成為美國的一項基本國策。1952年6月30日,尼茨起草的政策聲明再次強調(diào):“美國的基本目標仍然是:確保我們建立在個人尊嚴與價值基礎上的自由社會的完整與活力。”[注]《政策規(guī)劃署主任(尼采)起草的政策聲明(1952年6月30日)》,周建明、王成至編:《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解密文獻選編(1945-1972)》第一冊,第227頁。不難看出,尼茨在這里表達了兩層意思:其一,美國在冷戰(zhàn)中的核心任務依然是確保美國“自由社會的完整與活力”,這與凱南的戰(zhàn)略思想相吻合;其二,在對外關系中,必須利用美國核心價值體系來改造世界人們的生活,以免他們淪為社會主義生活方式的“囚徒”。

    艾森豪威爾上臺后,同樣極為重視“美國生活方式”的海外輸出。早在1952年1月,他在日記中就寫道:“美國的目的必定是捍衛(wèi)一種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對財富、領土、家庭或生命的保衛(wèi)。”[注]Robert J.McMahon. U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from Eisenhower to Kenned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I, p.289.對他來說,捍衛(wèi)和輸出“美國生活方式”,應當成為美國至高無上的、持久的冷戰(zhàn)目標?;诖朔N考慮,1958年,NSC5819號文件明確規(guī)定:“在外國受眾面前,對美國生活進行令人信服而持續(xù)的特寫”,是美國“最重要的任務”。[注]④⑤⑧Kenneth Osgood. Total Cold War:Eisenhower’s Secret Propaganda Battle at Home and Abroad. Lawrenc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2006, p.251;p.254;p.265、268;p.259.這是美國政府又一次從國家安全的高度強調(diào)“美國生活方式”輸出的重要意義。1960年,美國總統(tǒng)海外信息活動委員會強調(diào):“官方對外信息項目必定反映我們社會的真正本質(zhì)及其與外交政策的結合,擴大和改進我們的信息努力以滿足這些新的要求?!盵注]Space. Operations Plan for Outer.Bromley Smith, Exec. Officer, Cover Letter, to the President. Dec. 23, 1960. Document Number: CK3100446026. DDRS.這些都構成了美國海外社會形象塑造的基本原則。

    總之,美國決策者眼中的“美國生活方式”,既包括美國人對自由、民主、平等和博愛等抽象價值原則的推崇,也涉及其獨特的衣食住行、娛樂休閑和藝術文化品鑒等具體社會活動,是美國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集中反映,與社會主義生活方式根本對立,代表著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因此,在他們看來,輸出“美國生活方式”,對于推動外界對美國社會制度的認同與效仿,進而贏得冷戰(zhàn)的勝利,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

    (二)海外社會形象宣傳政策的制定

    作為社會日常生活的集中體現(xiàn),“美國生活方式”無疑包含在具體的國家形象修辭當中,并且構成了美國對外政策的內(nèi)核。作為國家形象塑造的主要擔綱者,美國新聞署在規(guī)劃文件中是如此界定海外社會形象宣傳政策的基本內(nèi)容的:“從長遠來看,我們將致力于向外界增加關于社區(qū)的知識以及增進對它的理解,例如我們的社區(qū)、宗教信仰、管理方式、教育、制度、對他人的關愛、藝術努力,從而將我們尊崇為一個具有明智領導自由世界的能力的民族?!雹懿贿^,如前所述,鑒于美國勞工、女性和黑人群體在美國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而飽受外界批評,新聞署還將他們的生活狀況作為海外宣傳重點。

    勞工宣傳方面,新聞署先后于1954、1956和1958年出臺了三份指導綱要。綜合來看,大致包括如下宣傳要點:(1)美國工人在“自由工會”的領導下能夠在“和平與自由世界中共同邁向更加美好的生活”;(2)美國工會是“獨立”的,不受政府擺布;(3)美國“自由工人”獲得了“持續(xù)進步”;(4)美國是“人類自由和自由工人理想的捍衛(wèi)者”;(5)“自由工會運動”在“自由經(jīng)濟”中發(fā)揮自由管理的重要作用。⑤[注]International labor activities discussed, Mar 6, 1953, CK3100230888;Handbook of U.S. agency operating programs, activities and procedures in the international labor field, Feb 17,1956, CK3100334259;Compilation of references on U.S. overseas labor activities, Sep. 1, 1956. Document Number: CK3100016988. DDRS.

    女性宣傳方面,新聞署最初制定了一份名為《女性活動項目目標》的文件,要求集中宣傳“女性的獨特觀點與旨趣”。1957年1月24日,新聞署進而制定了一份更詳細的行動計劃,其中要求自身與負責國際廣播、海外書籍傳播、人員交流、國際展覽、海外電影輸出的部委協(xié)同合作,強化針對海外女性的宣傳活動。[注]趙繼珂:《美國新聞署“女性項目”初探》,收入《冷戰(zhàn)史博士后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第231-243頁。1959年8月13日,新聞署頒布“女性項目”Ⅱ號指導文件,要求首先將美國女性描述為“一名完全意義上的人,勤勉、顧家,充滿女性氣質(zhì)”,然后展現(xiàn)她們的“平凡”(average),特別是作為一名妻子和母親的平凡,但她們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具有“外國人民認同的品質(zhì)”,在此基礎上,進而宣傳一些杰出女性和名媛的成功事跡。⑧

    相較而言,戰(zhàn)后美國民權運動的勃興,使官方對種族關系的宣傳要強有力得多。1948年,國務院發(fā)布了一份關于信息官員如何應對美國種族問題質(zhì)詢的指導文件《美國黑人的持續(xù)進步》,要求駐世界各地的美國新聞處(USIS)宣傳黑人獲得自我發(fā)展的大量“事實”。1952年3月,國務院成立了“種族問題宣傳”工作小組,并與全國有色人種協(xié)進會(NAACP)聯(lián)手制作《美國生活中的黑人》,強調(diào)“過去50年中,普通黑人在每一個方面——社會、經(jīng)濟和教育——均獲得快速發(fā)展”,這一指導文件兼宣傳冊定稿后,由美國新聞處至少以15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傳播[注]⑥⑦Laura A. Belmonte. Selling the American Way: 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 p.161;p.120;p.124.。小石城危機爆發(fā)后,1958年秋,新聞署出臺《關于少數(shù)族裔的基本規(guī)劃文件》,強調(diào)盡管在美國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著種族歧視,但仍可從“進步”話語視角表現(xiàn)美國族群關系的歷史性改善[注]Melinda M.Schwenk-Borrell. Selling Democracy: The U.S.Agency’s Visual Portrayal of American Race Relations 1953-1976. Brown Green State University, Ph.D, 2004, pp.213-215.。該文件成為后小石城危機時代美國種族宣傳政策的基本指南。

    三 特定群體與美國海外社會形象的塑造

    美國新聞署主打宣傳冊《美國事實》是如此描述美國社會的:“美國是一個具有偉大多樣性的國度……盡管它存在諸般差異,但某些傳統(tǒng)——自由、平等、均等權利(equal rights)——惠及所有人,且通過家庭、教堂和學校進行教誨?!闭窃谶@樣的社會里,美國人“勤勞”、“富有智謀”、“樂于變革”、“具有自我批評精神”、“負責任”、“多才多藝”,他們毫無“階級感”、“為美國社會進步做出持久貢獻”。[注]④Kenneth Osgood. Total Cold War:Eisenhower’s Secret Propaganda Battle at Home and Abroad, pp.253-256;p.266.在美國宣傳者看來,美國生活著形形色色的人們,但他們都尊崇并努力踐行“美國生活方式”,正是個人主義、多樣性與社會共同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才使得美國社會充滿活力而和諧有序。為了更好的展現(xiàn)這一社會特征,美國官方還重點頌揚了包括美國勞工、女性和黑人在內(nèi)的特定群體生活。

    (一)勞工形象塑造

    勞工話語,由于作為美蘇雙方爭奪的焦點,而在美國海外社會形象修辭中處于核心地位。美國極力宣揚資本主義制度帶來美國經(jīng)濟的高度繁榮,美國勞工因此過著“富足”而“自由”的生活,他們社會福利完備、人權保障充分,是真正富足的“人民資本家”。毫無疑問,美國才是真正“工人的國度”和“無階級社會”。

    1.“人民資本家”

    美國宣傳者鼓吹,美國勞工并非像蘇聯(lián)所宣稱的那樣,由于遭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而陷入極端貧困之中;相反,由于美國經(jīng)濟富有活力且注重社會正義與公平分配,美國正日益邁向“無階級化”,因此,美國勞工都過著“富足而不奢侈”的生活,成了名副其實的“人民資本家”。《美國事實》解釋道,一位“普通工人”每年消費58磅柑橘、23磅雞肉、405枚雞蛋、72磅牛排、53磅西紅柿和17磅冰淇淋,購買1件套裝、4件襯衫、2條褲子、5件內(nèi)衣、1整套工作服、1雙鞋子、11雙襪子、6塊手帕和1條領帶,這樣的消費水平是其它任何國家都難以企及的④;而且,經(jīng)濟繁榮還使美國女性勞工普遍過上了“中產(chǎn)階級生活”[注]Shelley Nickles. More Is Better:Mass Consumption, Gender, and Class Identity in Postwar America. American Quarterly, Vol.54,No.4,Dec., 2002, pp.581-622.。甚至幾乎每個美國駐外使館都接收到了來自國內(nèi)這方面的大量材料,包括“工會確保工人享有年度工資”、“為殘疾礦工提供新職業(yè)聯(lián)盟計劃”、“為女性提供更廣泛的就業(yè)機會”和“美國工業(yè)紅利分享計劃”⑥等,以強化勞資和諧、種族與性別平等以及普通工人享有優(yōu)渥的社會福利等主題。1955年12月,海外新聞處一則《美國工人之家》的宣傳冊充分展現(xiàn)了這一點。雖然雷·貝琳罕姆只是通用電氣公司的一名普通軋制工,但待遇豐厚,享受分紅、帶薪休假、病休、公費進修、健康保險和員工補貼等各種福利,從而有力闡釋了官方關于“無階級社會”使美國人民共享資本主義自由成果的意圖。⑦正因如此,美國經(jīng)濟制度被認為深受勞工大眾的擁護。按照美國新聞署在法國舉辦的《美國真實風采》展覽的解釋,其理由在于,這一制度使“美國工人享有世界最高薪水與購買力;優(yōu)渥的工作條件;擁有通過罷工以捍衛(wèi)其福利或獲取法律賦予的新權利”。[注]Brian Angus Mckenzie. Remaking France:Americanization,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Marshall Plan. New York&London: Berghahn Press,2007, pp.84-86.

    2.“自由”

    除了宣傳美國勞工的“富足”之外,美國還將“自由”當作勞工生活的本質(zhì)特征加以鼓吹。美國宣傳者宣稱,美國勞工非但沒有像馬克思主義所認為的那樣,被萬惡的資本家套上各種沉重的人生“枷鎖”,相反,他們不但擁有擇業(yè)、集會和罷工等各類自由,并且還善于將工會當作捍衛(wèi)自身自由的有力手段;正是通過“自由工會”與雇主進行集體談判,美國勞工才獲得更豐厚的薪水和更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然而,在“共產(chǎn)主義模式”中,工人很少享受此類保障,相反,他們遭受國家“殘酷奴役”,無法享受罷工、辭職或成立工會的權利[注]⑤Laura A. Belmonte. Selling the American Way: 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 p.124;p.128.。最終,“在美國實踐的工聯(lián)主義”為世界工人階級的未來“指明了方向”,確保他們同時享受兩種看似相互矛盾的權利:產(chǎn)權和罷工。在對外宣傳中,自由歐洲電臺反復援引漫畫家比爾·莫爾丁的一幅經(jīng)典漫畫,對此加以論證。漫畫顯示,一位美國工人一邊讀報,一邊不由得感嘆道:“如果我早知道我們準備罷工的話,我就不會購買我們公司的股票了?!盵注]Policy Handbook for Radio Free Europe, November 30,1951,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Document Number: CK2349216212. DDRS.

    (二)女性形象塑造

    在美國冷戰(zhàn)斗士看來,美國女性在捍衛(wèi)美國聲譽和形象方面同樣負有特殊使命,無疑構成了美國海外社會形象修辭中的又一重要維度。因此,美國新聞署利用各種宣傳材料,從家庭、工作、社區(qū)或政治生活等層面全面刻畫其“平凡”而“優(yōu)雅”的形象,她們珍視民主,重視家庭并樂于奉獻。

    1.珍愛家庭

    美國宣傳者宣稱,盡管美國社會已然高度發(fā)達,但美國女性并沒有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被機器“異化”,相反,她們極為珍視家庭倫理與情感。正如美國新聞署的一份手冊所宣稱的那樣,“家庭仍然是絕大多數(shù)普通美國女性的首要興趣”,因此,美國女性通常被塑造成為愛家敬業(yè)的典范,她們將經(jīng)營家庭當作一種生活樂趣,并且在追求優(yōu)質(zhì)的家庭生活中力圖實現(xiàn)自我人格與理想的提升,諸如“美國父母努力維持著親密無間的家庭關系”,“慈母之愛”和“母親們共同關心的話題”之類的主題都成為美國新聞署的喙頭。[注]⑥Kenneth Osgood.Total Cold War:Eisenhower’s Secret Propaganda Battle at Home and Abroad, p.259; pp.259-260.不僅如此,美國女性還能很好地將家庭生活與職業(yè)理想結合起來,電影《工作中的美國女性》表揚了美國女性在重視家庭生活的前提條件下尋求職業(yè)選擇的多元化。美國新聞署進而強調(diào),由于美國擁有各類健全的福利保障制度,因此她們的工作心態(tài)整體上是積極向上的,甚至連工廠女工都“快樂地從事著清潔洗手間的活兒”。[注]American Working Women, USIA Film Collection, RG 306, Motion Picture, Sound, and Video Records, Special Media Archives Services Division, NA2.

    2.熱愛工作

    美國還不忘告訴世人,對美國女性來說,工作非但不是一種負擔,反而是一種體現(xiàn)自我價值和人生樂趣的手段。與世界其他人民一樣,熱愛工作也使她們獲得了豐厚的物質(zhì)回報,成就了自我,事業(yè)與人生價值可謂相得益彰。1953年4月,美國新聞署國際電影中心主任格勒諾布爾(William L.Grenoble)解釋道:“我們最大的工作之一……務必顯示,與整個世界的許多人民相比,盡管美國普通民眾擁有大量生活方面的物質(zhì)財富,但他們正是通過辛勤勞動和發(fā)揮聰明才智才獲得了這些。其他人民亦是如此。”⑤

    3.積極參加社會政治生活

    大量宣傳材料強調(diào),美國女性大都能夠懂得回報與服務社會,她們盡可能多地參加社會公益組織,幫扶弱勢群體,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社會公德和自我修養(yǎng)。幾乎所有的美國女性都被描述為富有價值的工作者和社區(qū)貢獻者?!睹绹聦崱沸Q:“很少有美國女性只參加一個組織。她們當中的許多人致力于那些具有宗教理性、人道主義目的以及公民與政治責任感的事業(yè)”,她們積極參加傳統(tǒng)男性主導的政治領域,并且在追求政治平等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1916至1956年間有60名國會議員和304名州議會議員皆為女性;美國新聞署還炮制數(shù)百篇專題報道,強調(diào)美國女性對當?shù)?、國家甚至國際社會的卓越貢獻,其中特別展現(xiàn)了總統(tǒng)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克萊爾·布思·盧斯夫人和教育家海倫·凱勒等市民的杰出成就⑥。

    4.氣質(zhì)優(yōu)雅

    在美國宣傳者看來,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造就了美國女性獨有的“優(yōu)雅”氣質(zhì)。由于現(xiàn)代家庭設備將美國女性從繁瑣的家庭勞務中解放出來,她們擁有更多的休閑時間精心打扮,保持身材的妙曼,因而成為“性感的家庭主婦”和優(yōu)雅的消費者。1956年,新聞署鼓動海外新聞處積極宣傳“美國女性在自我衣著設計上具有積極、進取和良好品味”[注]③Laura A. Belmonte. Selling the American Way: U.S.Propaganda and the Cold War, p.153; p.138.的主題。比較而言,蘇聯(lián)女性遠沒有如此幸運了??d在《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告》上的一篇文章宣稱,如同工人和政治活躍分子一樣,蘇聯(lián)女性是“去性別化”的,莫斯科猶如“一座婦女之城——艱苦工作的婦女極少顯示出西方女性那般充滿魅力的身材,絕大多數(shù)莫斯科婦女似乎對自己的相貌毫不在乎……天黑之后,年輕的夫婦在公園里游蕩。但你可能更多地看到年輕女子有目的地在街上穿行,仿佛正在趕赴黨的會議”[注]Elaine Tyler May. Homeward Bound: American Families in the Cold War Era, pp.21-22.。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宣傳者將上述這一切看作是民主社會推崇自由價值觀和重視家庭倫理的必然結果,認為民主才是人權、繁榮與個人尊嚴的根本保證,美國民主制度有力地捍衛(wèi)了民眾尊嚴。1951年,美國海外新聞處發(fā)行1300余萬冊《自由世界宣言》,其中利用大量篇幅講述了美國家庭生活的情景。一幅圖片上的字幕如此寫道:“自由世界珍惜圣潔的家庭生活”③,以彰顯民主制度庇佑下的美國女性珍視自由、信奉上帝、重視家庭與樂于奉獻。相較之下,共產(chǎn)主義制度卻使蘇聯(lián)普通民眾的家庭生活“支離破碎”,“家庭生活的文化影響與自主性已經(jīng)被令人身心俱疲的工作規(guī)范、物質(zhì)需求和母親必須工作、強迫性的政治活動,以及利用小孩作為其父母親的告密者所破壞殆盡”[注]Vulnerabilities of the European satellites summarized. Document Number: CK3100287456. DDRS.。

    (三)種族形象塑造

    盡管這一時期國內(nèi)種族問題凸顯,成為國際輿論焦點,但美國始終將種族關系置于“進步”的歷史視角下,不斷強化這一問題勢必得以圓滿解決的愿景,為其披上了“進步”與“平等”的華麗外衣。因此,種族關系無疑成為美國海外社會形象修辭中的內(nèi)在因素。

    1.各種族和諧共處

    宣傳種族關系的“和諧”被美國官方當作首要任務。在它看來,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民族眾多,本身就是一個充滿多樣性的偉大國度,它包容而充滿共識,不同族群的人們能夠愉悅地生活在一起,他們共享發(fā)展機遇,實現(xiàn)自我夢想。新聞署電影《美國小鎮(zhèn)》突出反映了這一點。它描寫了愛荷華州納摩薩市一座小鎮(zhèn)若干移民家族的生活狀況,其居民來自英、德、挪、敘利亞等不同國家,他們快樂而勤勉,完全融入了美國社會的大熔爐中?!睹绹钪械暮谌恕芬仓庇^地表達了該主題。封面照片顯示,16位白人學生、一位黑人學生與黑人教師呆在一起,并發(fā)出會心的微笑。字幕顯示:“在紐約,一位黑人教師培養(yǎng)兩個種族的學生?!盵注]Mary L. Dudziak. Cold War Civil Rights: Race and the Image of American Democrac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p.49.1954年,最高法院裁定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勝訴后,美國新聞署竭力將其解釋為美國消除種族歧視的證據(jù),宣稱該決定被非洲人民認為是“自《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以來最偉大的事件”[注]USIA program covering period from 1/1/54-6/30/54(NSC 5430,Part 7), Aug 12,195. Document Number: CK3100084242. DDRS.,“由13%的黑人組成的美國有能力建設一個以正義和平等為基礎的多種族社會”[注]USIA program as of 6/30/60 outlined, Jun 30,1960. Document Number: CK3100321103. DDRS.。

    2.“美國夢”的踐行者與受益者

    美國官方宣稱“美國民主承諾惠及所有人”,遑論其性別、出身和膚色如何。有色人種,尤其是美國黑人亦在其中,他們并非“外來者”及“劣等人種”,同樣是“美國夢”的踐行者與受益者,能夠依靠自身的能力與奮斗而同樣獲得成功。新聞署電影《愛爾西亞·吉布森:網(wǎng)球冠軍》充分揭示了這一主題:黑人吉布森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與種族歧視不屈不撓的斗爭,終于臻至事業(yè)巔峰。吉布森式的勵志故事還在世界廣為傳播,并且產(chǎn)生了積極反響。英屬圭亞那通訊社社長在欣賞電影后贊嘆道:“今晚,我們已經(jīng)看到,在電影《吉布森》中,美國人民是多么熱切地歡迎一位冠軍,不管他的膚色或信仰如何。當我們看到像吉布森小姐這樣的人以及他們?nèi)绾问艿矫绹嗣褡鹁吹臅r候,我們就知道‘小石城’的情況并非美國的典型特征?!盵注]The Fourteenth Re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 Advisory Commission on Information, p.22.Congressional Serial Set.事實上,長期以來,新聞署遵循著一種刻板的黑人敘事模式:通過聚焦黑人奮斗者如何從他的“卑微人生之初”成長為一位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公眾人物的感人故事,旨在強調(diào)美國民主社會對才能和奮斗的真正肯定與回報。當然,對美國宣傳者來講,展示黑人明星的卓越成就,絕非為了說明他們自身是如何的聰穎與不同凡響,而是強調(diào)其成就的獲得恰恰是美國式民主制度長期涵養(yǎng)的結果。誠如歷史學家本·凱珀爾(Ben Keppel)所言:“隱匿在此種變化的形象和情感(sensibility)之下的同樣是基于這樣一種重要設想:在任何假定時間內(nèi),非裔美國人的經(jīng)濟、社會和政治地位都是美國民主狀況的最精準反映?!盵注]Melinda M. Schwenk-Borrell. Selling Democracy: The U.S.Agency’s Visual Portrayal of American Race Relations 1953-1976, pp.103-104.

    四 階級、性別與種族話語在美國海外形象塑造中的作用及限度

    一般來說,一國海外形象不僅取決于它本身的實力,而且還受制于國內(nèi)生活結構。因此,作為國內(nèi)生活結構內(nèi)在維度的特定社會群體無疑成為美國國家形象塑造的重點。美國官方以本國勞工、女性和黑人等特定群體的日常生活為中心,展現(xiàn)他們與其他社會階層一樣是“美國夢”的受惠者與踐行者。具體而言,在勞工形象塑造上,美國刻畫了一幅“自由”而“富足”的“人民資本家”形象,凸顯美國才是真正“工人的國度”和“無階級社會”;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美國信息官員從工作、家庭、社區(qū)和社會四個場景展現(xiàn)“平凡”而“優(yōu)雅”的形象;在種族形象塑造上,美國始終將種族關系置于“進步”的歷史視角之中,強調(diào)它“不斷邁向平等”,從而描繪出一幅種族關系“和諧”的烏托邦景象。這樣,冷戰(zhàn)斗士完成了對美國社會神話的自我締造。顯然,與經(jīng)濟、政治或軍事話語不同,階級、性別與種族話語在美國海外形象塑造中起著非常獨特的作用。

    其一,它使“美國生活方式”更加大眾化,因而更具普世性。在美國官方看來,“美國生活方式”既不同于奢華的貴族生活方式,也有別于困頓的草根生活形態(tài),它才是真正富足的、大眾的和現(xiàn)代的。按理說,諸如別墅、現(xiàn)代家電產(chǎn)品和福利之類的富足生活要素,通常只有精英階層才可能獲得。然而,新聞署的大量宣傳材料顯示,既然連作為弱勢群體的美國勞工、女性和黑人都普遍過上了中產(chǎn)階級生活,那么,任何階層,不管出身、地位如何,只要努力踐行“美國生活方式”,同樣可以過上高水平的生活。因此,“美國生活方式”顯然是大眾的、普世性的,因而值得真正效仿。對美國來說,對勞工、女性和黑人群體生活的褒揚就是對“美國生活方式”普世意義的書寫。意即,美國擁有其他民族所渴望的價值、制度和生活方式,是“注定的世界領袖”,效法美國就能擁有美好未來。

    其二,它有助于展現(xiàn)美國人獨特的精神風貌,因而使美國形象更具親和力。人可謂國家最生動的表情。普通者的一顰一笑更能打動受眾。美國宣傳者之所以將普通者當作宣傳重點,是因為他們看到,與精英人物相比,草根階層的日常生活更具可信度和感染力,在情感上更能引發(fā)海外受眾的共鳴。事實上,上述夸耀性的宣傳活動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在印度,“這些推動個人之間直接接觸的活動在傳播美國人的修辭方面富有成效:美國人是可靠的,有教養(yǎng)、有文化、靈活、寬容、幽默、有耐心、勤勉的。”[注]USIS Activities in India, September 1,1954. Document Number: CK3100109838. DDRS.在美國看來,他們謙謙君子般的形象正是“美國生活方式”和民主制度涵養(yǎng)的結果,外界對他們品格的欣賞就等同于對“美國生活方式”的認同。

    其三,進而,它有助于塑造美國“偉大社會”形象,從而逐漸改變外界對美國社會的成見。通過對上述社會群體不同生活的描繪,旨在彰顯美國社會“多元而有共識”的特征。即是說,美國人民,不分階級、性別和種族,都能夠愉悅地生活在一起,共享發(fā)展機遇,成就自我夢想。他們享有自由思索和行動的權利,富有個性,但又不會悖離于社會共識之外,從而很好地實現(xiàn)了個人主義與美國共同價值的內(nèi)在統(tǒng)一。這實際上構成了美國“偉大社會”形象傳播的濫觴。

    然而,上述階級、性別與種族話語也存在著明顯缺陷。盡管美國官方對社會生活中的人權沖突、勞資爭端、性別與種族歧視諸般弊病心知肚明,但新聞署將它們置于所謂的“進步”視角下予以重構,宣稱“在沒有依賴國家的情況下,民主社會里的個體和平地解決了此類問題”[注]Kenneth Osgood. Total Cold War:Eisenhower’s Secret Propaganda Battle at Home and Abroad, p.255.,以凸顯個人主義的內(nèi)在價值。因此,美國勞工、女性和種族修辭無疑是經(jīng)過官方精心剪裁的,弊端被刻意掩飾,優(yōu)勢被無限夸大,從而淪為神化“美國生活方式”的符號。更何況,美國官方并沒有能力采取實質(zhì)性舉措對上述弊端立即加以解決。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以階級、性別與種族話語為表征的美國社會形象修辭還飽含意識形態(tài)偏見。美國官方將其置于二元對立的語境中,通過對包括社會主義生活方式在內(nèi)的非美國生活方式的解構和對自我核心價值的頌揚,旨在向國際社會確證美國制度的合法性和試圖為其他國家提供一種實現(xiàn)個人和國家進步的“合理”路徑,充分暴露了美國社會話語傳播背后隱匿的干涉主義意圖與本質(zhì)。

    猜你喜歡
    生活
    生活另一面
    漫生活
    愛生活,愛思考
    愛生活,愛思考
    社保讓生活有底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07:16:27
    漫生活?閱快樂
    生活感悟
    特別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創(chuàng)意給生活帶來了快樂
    無厘頭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
    水煮生活樂趣十足
    延边| 电白县| 汶川县| 奉节县| 南丰县| 诏安县| 中超| 南昌县| 喜德县| 上林县| 衡阳县| 汽车| 昭平县| 库尔勒市| 拉孜县| 英超| 织金县| 阳山县| 平谷区| 吉木乃县| 汉中市| 二手房| 行唐县| 内江市| 凤阳县| 马边| 大余县| 扎囊县| 庆城县| 磐安县| 石嘴山市| 冕宁县| 泰州市| 新和县| 江口县| 武川县| 怀宁县| 福海县| 明水县| 日照市| 芦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