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曄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定與羅哌卡因聯合對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影響。方法:隨機選取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間臂叢神經組織實施上肢手術的240例患者,并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既每組各納入120例患者,兩組羅哌卡因應用劑量均為40ml,其中對照組加用右美托咪定50μg,觀察組則加用100μg。結果:觀察組患者阻滯起效時間及其持續(xù)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鎮(zhèn)痛質量及肌松質量總滿意率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100μg右美托咪定配合羅哌卡因效果較好,具有改善比臂叢神經阻滯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右美托咪定;羅哌卡因;臂叢神經阻滯
【中圖分類號】R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1-230-01
臂叢神經阻滯作為上肢手術的常用麻醉,但也存在諸多風險,如心臟毒性及阻滯不全等等。近些年來,隨著羅哌卡因神經阻滯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其效果與安全性仍然是研究的熱點。相關臨床研究表明[1],在外周神經阻滯中使用右美托咪定,可以在縮短局麻起效時間的同時,降低術后鎮(zhèn)痛用藥量。本次研究,旨在評價不同劑量右美托咪定與羅哌卡因聯合對臂叢神經阻滯的效果影響,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間臂叢神經組織實施上肢手術的240例患者,并將其分為對照組(n=120)與觀察組(n=120),其中對照組男88例,女32例;年齡23-69歲,平均(36.92±8.23)歲。觀察組男85例,女35例;年齡23-69歲,平均(36.34±8.51)歲。經核實,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應用0.375%羅哌卡因40ml(生產廠家: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20249),配合右美托咪定50μg(生產廠家: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20090248),觀察組患者羅哌卡因使用劑量與對照組相同,右美托咪定劑量則提高至100μg,均行臂叢神經注射。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感覺、運動神經組織時間及其持續(xù)時間;評估兩組鎮(zhèn)痛、肌松質量的滿意程度,其中滿意為疼痛較輕且肌松效果良好。一般滿意為疼痛能夠耐受,但對手術有所干擾,能接受。不滿意為有劇烈疼痛,且手術干擾較大,無法接受??倽M意率=滿意率+一般滿意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SPSS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X2檢驗,計量資料以t檢驗,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感覺、運動神經組織時間及其持續(xù)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阻滯起效時間及其持續(xù)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兩組鎮(zhèn)痛及肌松質量的滿意率比較
經統(tǒng)計,觀察組鎮(zhèn)痛及肌松質量的滿意率均為100.00%(120/120),對照組鎮(zhèn)痛及肌松質量的滿意率均為99.17%(119/12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右美托咪定是一種高效且高特異選擇性的a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作為靜脈麻醉藥其效果十分理想,不僅分布半衰期在6分,且消除半衰期僅有2個小時[2]。右美托咪定因其所具備的鎮(zhèn)靜、麻醉、鎮(zhèn)痛、催眠及交感神經抑制的良好效果,其對氣管插管及拔管時患者的應激反應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被廣泛用于麻醉輔助用藥與ICU鎮(zhèn)靜用藥。另外,右美托咪定可提高外周神經的局麻藥的感覺及運動神經組織作用,縮短阻滯期間,提高其感覺及運動神經恢復的時間。
羅哌卡因是長效酰胺類局麻藥的一種,和傳統(tǒng)局麻藥相比,前者作用時間不僅明顯高于其他長效局麻藥,且其皮下浸潤作用時間、濃度是布比卡因的數倍[3]。另外,羅哌卡因更適用于鎮(zhèn)痛,而由于其麻醉效果為劑量依賴性,因此對感覺及運動神經阻滯的程度是可預測的,在心臟毒性方面羅哌卡因也遠低于其他長效局麻藥。
綜上所述,100μg右美托咪定配合羅哌卡因效果較好,具有改善比臂叢神經阻滯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亮光,李泉.右美托咪定對低濃度羅哌卡因股神經阻滯的影響[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8,47(08):167-171.
[2]?鄭波,包倩倩,何海娟,王均爐.右美托咪定注射液聯合羅哌卡因注射液用于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8,34(11):1321-1323.
[3]?何靖,郁萬友,劉玲麗等.羅哌卡因復合右美托咪定在超聲引導下肋鎖臂叢神經阻滯中的應用[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8,47(11):1293-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