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玙
(四川文理學院文學與傳播學院,四川達州635000)
在日常生活中,“打官腔”一詞可謂耳熟能詳,不論是官場的語言風格,還是普通百姓“裝腔作勢、假正經(jīng)”的言語,都可以用“打官腔”形容。
眾所周知,“官腔”是個貶義詞,但其具體含義是什么呢?2005年版《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舊指官場中的門面話,今指利用規(guī)章、手續(xù)等來敷衍推托或責備的話”,可惜的是,古代文獻中對“官腔”的解釋寥寥無幾:上古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不可能收錄這樣的內(nèi)容,《二十四史》中也沒有專門的章節(jié),就連對“官學”有獨到看法的李宗吾、柏楊等人,在他們的洋洋大作之中也僅能找到只言片語。
官腔源自何時,現(xiàn)已無從考證,但“語言隨著社會的產(chǎn)生發(fā)展而產(chǎn)生發(fā)展,隨著社會的死亡而死亡。社會之外沒有語言。如果要了解語言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就必須把語言同社會的歷史,同創(chuàng)造使用這種語言的人民聯(lián)系起來?!闭Z言存在于運用之中,因此官腔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應該就是“人們有了說官腔的需求”,故官腔應該出現(xiàn)在官僚體制誕生以后。古代官吏多為滿腹經(jīng)綸的讀書人,他們的奏折是文言文,說話也文縐縐的,不同于普通百姓的下里巴人。官員的交往使得他們的措辭相互影響,而對上級的模仿則使得官場行文日漸趨同,日積月累,官腔大概就形成了。
官腔是“為官”這一職業(yè)的行業(yè)語,是一種社會方言,即“社會內(nèi)部不同年齡、性別、職業(yè)、階層的人在語言使用上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變異,是言語社團的一種標志”。[1]古代社會等級森嚴,為體現(xiàn)自己的權勢地位,官員們需要在語言上和百姓區(qū)分開,因此這種語言形式必須是不同于“俗語民調(diào)”、由官員獨有的“官語官調(diào)”,于是“官腔”應運而生了。
語言是思想和環(huán)境的外化。拉波夫(1966)在調(diào)查紐約社會階層與[r]音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由于[r]音是上流社會的語音標志,中產(chǎn)偏下階層的人為了達到上流社會的語言標準,便在自身英語中刻意添加[r],致使他們語言中的[r]音比上流社會人士還要多,這表明較低階層的人有模仿高階層語言的傾向。由于官員在權力地位上的優(yōu)越,“官本位”思想和“畏官慕官”心理大行其道,官腔成了權力的象征,加之現(xiàn)在等級觀念的弱化,人們敢于模仿官員,于是各行各業(yè)群起效仿,官腔的使用范圍日漸泛化。
由于當下政治的“程式化”,官腔日益僵化,“假大空”是其典型特點,多見于工作會議、公務文件、政府聲明等場合。一方面,它具有很高的內(nèi)部一致性,不同的官員幾乎是“眾口一詞”,有的講話稿搬到異地仍可適用;另一方面,其遣詞造句可謂處處用心,每句話、每個詞都是字斟句酌的結(jié)果,這也使它有了一些值得研究的特征。
本文通過對典型官腔詞匯和官樣文章的考察分析,希望總結(jié)出官腔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篇方面的特點,并結(jié)合韓禮德的功能語法理論分析,最后解釋其不受歡迎的原因,并從語言學角度提出建議。
有人把官腔的特點總結(jié)為“四美”(韻律美、力量美、層次美、朦朧美)“六特征”(顯擺、文件詞匯多、老套、推諉、故作高深、玩弄術語),個人認為“拖沓冗長”也是一大特點,其主要內(nèi)容通常為“當下形勢+未來指示”。本文主要從語言學角度進行分析,分析文本主要來自:(1)新聞調(diào)查搜集的官腔詞匯;[2](2)網(wǎng)友總結(jié)的官樣文章。
1. 聲韻
多送氣聲母和大開口度韻母。開口度大,是指發(fā)音時舌位低或靠后,如a、o、u。這在排比句和口號句中尤其明顯。如:
(1)高舉…加快…推進…探索…堅持…確?!病葑ァ瓓^力…
(2)加大宣傳力度,加強領導,落實任務
(3)不要…不要…!要…要…!大力…大力…!深入…深入…!還要…還要…!
例(1)中“快、推、探、持、確”的聲母t、ch、q均為送氣聲母。例(2)中“加、大、宣、傳、度、強、導、落、務” 和例(3)中“不、要、大、入、還”,它們韻母的韻腹是a、o、u,舌位都較低或靠后。
這一特點和葉斯柏森提出的“語音聯(lián)覺”有關,他認為“[i]很容易和小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而[u][o][a]則容易和大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薩丕爾通過實驗證實了葉斯柏森的猜想,他自編兩個詞:mil和mal,告訴受試者這是兩個桌子的名字,然后問受試者哪個詞指的是較大的桌子,結(jié)果幾乎所有人都選擇了mal。紐曼對此也進行了實驗,他發(fā)現(xiàn)“象征空間大小的諸元音排列順序為[a][ε][e][i],即“發(fā)音時舌頭位置逐漸前移,共鳴腔逐漸變小”。朱文俊的研究也證明漢語中有類似現(xiàn)象:發(fā)音時,舌位低后,口腔大且氣流渾厚者,形體大,如[a][o][u]元音及其組合:大、胖、滿、洪、浩等;而舌位前高,口腔變小且氣流纖細者,形體小,如[e][i]元音及其組合:細、枝、抿、粉等。[3]
送氣聲母氣流渾厚,舌位低后的韻母共鳴腔大,能表現(xiàn)大的事物和情感。官腔要體現(xiàn)“力量美”,自然要選擇有送氣生母和舌位低后韻母的字。
2.音節(jié)數(shù)
詞匯多為偶數(shù)音節(jié),如“隆重、落實、突出、情緒穩(wěn)定、齊抓共管、三大紀律”。其中“三大紀律”并沒有簡化為“三紀律”,因為偶數(shù)音節(jié)具有節(jié)奏美,其輕重變化能表現(xiàn)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符合“韻律美”的要求。
1. 詞義
多程度重的積極意義和程度輕的消極意義。當實際意義為積極意義時,官腔會盡力強化其積極程度,而當實際意義為消極意義時,官腔會削弱其消極程度。常見方式如下:
(1)積極意義
a. 用程度重的褒義形容詞作定語、狀語、謂語。如:
(4)X領導親自到場,向病人們送上了親切的慰問和真摯的祝福。
(5)新規(guī)定是英明的決策,因為教育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引起了強烈反響。
(6)……的報告高屋建瓴,思想深刻。
句中的“親自、親切、真摯、英明、高度、熱點、強烈、深刻、高屋建瓴”均為程度很高的褒義形容詞。
b. 使用程度重的副詞。如:
(7)這次會議很重要,意義特別重大,是關鍵時期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
(8)XX的講話非常深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例句中的“很、特別、非常、及其、十分”都是程度重的副詞。
c. 使用程度重的積極動詞。如:
(9)你們要腳踏實地,努力開創(chuàng)新局面。
這句話沒有采用普通的“干實事”“開拓”,而是用了更積極的“腳踏實地”“開創(chuàng)”。
上述方式的大量使用,使得官腔在詞匯結(jié)構(gòu)上以“偏正型”為主。
2. 消極意義
a. 在褒義詞前加上“否定詞或程度中等的形容詞、副詞”,不用直白的貶義詞。如:
(10)個別部門存在很不好的現(xiàn)象,沒有做到廉潔公正。
這句話要表達的是消極意義,但沒有使用更直白、攻擊性更強的“很糟糕、貪污受賄”。
b. 使用動詞的ABAB式。如:
(11)這個問題需要再商量商量/研究研究/討論討論。
ABAB式表示動量的減少,實際也是可能性的減少,能把意義保持在兩個極端之間。例句既不是“一定能解決”,也不是“一定不能解決”,既給自己留了事后解釋的余地,又給了對方想象的空間,沒有把話說絕,顯得模棱兩可,正符合“朦朧美”。
上述意義特征和“禮貌原則”有關,沈家煊(1999)把這一原則表述為“用言語進行評價,尤其是評價人的社會行為時,對壞的要說的委婉,對好的要說的充分”?!耙话銇碚f,對缺點的批評是一種有損對方面子的行為,不宜直接使用貶義詞,因而往往用‘不’加相應的褒義詞來代替,例如不直接說對方‘蠻橫’,而說他‘不講理’。相反對優(yōu)點的肯定應直接使用褒義詞。”[4]
同時,官腔有一個重要內(nèi)容——“唱贊歌”,既然要“贊”,那就要把積極的說得更好,消極的輕描淡寫,因此有了“多程度重的積極意義和程度輕的消極意義”的特點。
意義抽象模糊、界限不明,范圍大。常見方式如下:
c. 大量使用形容詞、副詞,這在特征一中已提到過。比如耳熟能詳?shù)摹坝嘘P部門、高度重視、盡快/認真解決、進展順利”,其中的定語、狀語意義都相當模糊:“什么叫‘有關’,到底是哪些部門?‘高度重視’是多重視?‘盡快’是多快,有沒有具體時間?怎樣的措施才算‘認真’?所謂‘順利’具體是什么情況?”
d. 使用集合名詞。如:
(12)X委X政府關心人民生活困難,黨和群眾一家親。(實際只是幾個官員視察了幾戶人家)
句中的“黨、群眾、人民、X委X政府”都是集合名詞,且明顯是對實際的夸大,這種“個別—>整體”的拔高在官腔中很常見。
e. 使用動詞的抽象引申義。官腔中的動詞大多搭配抽象的對象,不表達具體的動作行為義。如:
(13)要堅決鏟除官僚作風,扎扎實實推動工作開展,抓出實效,抓出成績。
句中的“鏟除、推動、抓”基本意義都是具體的動作行為,但在這里,它們和抽象的“作風、工作、實效、成績”相搭配,表達抽象的引申意義。
官腔要求“籠統(tǒng)模糊”,所用的動詞自然要采用抽象意義。而形容詞和副詞大多表示抽象意義,集合名詞意義范圍大且界限模糊,都是“避實就虛、吹噓浮夸”的好工具,自然會在“朦朧”的官腔中大量出現(xiàn)。正如古代威尼斯使節(jié)的訓令所說:“使節(jié)應該用對任何事都不承擔責任的一般性詞句來表達一切。”
3. 其他
詞匯結(jié)構(gòu)方面,聯(lián)合型較多,且多由意義相近的成分組成,如“貫徹執(zhí)行、方針政策、整頓治理、施救善后”。兩個字能表達的意思用四個字表達,正符合“拖沓冗長”的特點,也保證了“韻律美”。
由于重疊型具有音韻節(jié)奏之美,在官腔中也有一些,如“扎扎實實推進”。偏正型和ABAB式在前文已詳解過,此處不作贅述。
同素詞多,且常同時出現(xiàn)。如:
(14)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15)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chuàng)建新機制,增長新才干,要有自豪感和責任感。
這樣能取得類似排比的效果,表現(xiàn)“力量美”,同時顯得面面俱到,大而全。
略語、成語多,慣用語、歇后語少。如“妥處、獲知、接報”(簡稱)“四化、三軍、三個代表”(數(shù)字略語)“舉一反三、高屋建瓴”(成語)。略語使用頻率高于完整形式,認可度更高,而成語結(jié)構(gòu)凝固、風格典雅,都有較強的書面性,而官腔多用于正式場合,自然需要書面性強的詞匯,因此略語、成語多,俗語少。
詞匯搭配固定。如“圓滿成功、貫徹落實、道路曲折、弘揚……精神、團結(jié)在……周圍”。前文提到過,低階層的人有模仿高階層語言的傾向,因此各級地方自然都效仿中央的行文風格,久而久之,“老套”的遣詞就固定下來了。
詞匯專業(yè)性強,很多詞只用于政治場合。如“干部、組織、社會經(jīng)濟、中國特色、和諧社會”。官腔與政治聯(lián)系緊密,因此其用詞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正符合“文件詞匯多、玩弄術語”的特點。
1. 詞類
多形式動詞和介詞。所謂形式動詞,指的是“能帶一個動詞組成述賓結(jié)構(gòu),表示對人或事物的處置,本身不表示具體的動作行為意義,只充當形式上的述語,讓后面的動詞賓語來負載這個述賓結(jié)構(gòu)的語義信息”的一類動詞。如:
(16)對他們要作嚴肅的處理,必須予以處分,對不正之風必須加以堅決的反對。
(17)我們對此認真進行了反思。
例句中的“作、予以、加以、進行”都是形式動詞,且多與介詞搭配。這是因為“介詞+形式動詞”能表示對事物的處置意義,將官員放在主動、主導的地位,體現(xiàn)其官威。同時,這一形式比常用的“動賓形式”更長(如“處罰他們—對他們進行處罰”),符合“啰嗦”的特點。
集合名詞前面已經(jīng)提過,不再贅述。
2. 句型、句類、句式
幾乎沒有名詞謂語句,因為名詞謂語句多半省略了系動詞,而且其謂語基本沒有定狀補做修飾,長度太短,不能實現(xiàn)“拖沓冗長”。
多動詞性主謂句,且不完整形式較多。如:
(18)市長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搜救被困人員,全力搶救傷員,查明事故原因,積極做好善后工作。
(19)要傳達縣委的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真抓實干,努力開創(chuàng)工作新局面。
“未來指示”是官腔的重要內(nèi)容,表達“怎么做”當然需要動詞,而“指示的對象”,即“怎么做”的主語通常是已知的,動詞性主謂句自然就多了。這些指示通常因太長而拆成幾個分句,但主語又不可能在每個分句都出現(xiàn),通常只出現(xiàn)在第一個分句,后面的分句因為主語的缺失就成了不完整形式。
以陳述句和表命令的祈使句為主。之前的例(4)(5)(6)(7)(8)(10)(11)(12)(14)(17)(18)均為陳述句,例(1)(2)(3)(9)(13)(15)(16)(19)均為命令式祈使句。前面說過“當下形勢+未來指示”是官腔的主要內(nèi)容,描述形勢自然要用陳述句,給予指示自然要用祈使句,加之官腔方向性很強,基本是“上對下”,所以多為命令式。
多把字句,少被字句。如“要把工作落到實處”“把它當作一項政治任務來完成”。這和前面的“介詞+形式動詞”是一個道理,把字句能表現(xiàn)積極的處置意義,被字句不能,故前者多后者少。
1. 停頓
停頓多而長,并將前面的字拖長,常穿插有“嗯啊呃”等緩沖詞。這是官腔的標志性特征,正常的語音停頓多是為了換氣,但官腔的“說半句留半句”多是故作姿態(tài)。另外,官腔里的停頓在長度上遠超語音停頓,有時在不該停的地方也硬停,把句子砍成幾段。如:
(20)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第二次——動員大會——
句中停頓多達四次,且每次相當于一個破折號的停頓長度,還把“第二次”和“動員大會”硬拆開,破壞了意義聯(lián)系,整句話顯得十分松散,正符合“啰哩啰嗦、故作高深”的特點。
2. 重復
這里的重復不是修辭手法,而是“用不同的形式多次表達相同意思”,主要有“正反兩面說”和“多形式換說”兩種。如:
(21)這不是毀滅證據(jù),這是方便搶險。
(22)對這項工作,要真抓實干,加強落實。各級領導要把工作列入日常議事日程,要具體部署,認真執(zhí)行。各級領導要為工作創(chuàng)造必要的物質(zhì)條件和輿論環(huán)境,扎扎實實推動工作的開展。
例(22)的意思就是“要把工作做好”而已,一個小句就能說清楚的事,卻不停地換形式說,搞成一段話,這種方式最大程度擴展了篇幅,正符合“拖沓冗長”的特點。
3. 修辭
多排比。在“給予指示”的句子中尤其多見,既有句子排比,如政治思想中的“三個代表”“八榮八恥”,也有句法成分排比,如例(5)和例(15)。排比有“氣勢磅礴、節(jié)奏和諧”的表達效果,能體現(xiàn)官威,符合“音韻美、力量美”的要求。
少比喻。因為比喻的常用形式“像(……一樣)”口語色彩較強,其他形式如“仿佛、似的、如同”文學性太強,都不適合政治場合。
韓禮德的功能語法主要包括三大純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本文主要結(jié)合概念功能分析?!案拍罟δ苤傅氖钦Z言對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各種經(jīng)歷的表達,也就是反映客觀和主觀世界中發(fā)生的事、所牽扯的人和物,以及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環(huán)境成分) 等因素,韓禮德稱之為‘及物性’。及物性是語言中表現(xiàn)概念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tǒng), 其作用在于把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分成若干個‘過程’,并指明與各個過程有關的參加者和環(huán)境成分?!盵5]
“過程”主要有六種:物質(zhì)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存在過程。經(jīng)過對官腔文本的分析發(fā)現(xiàn),官腔中絕大多數(shù)為物質(zhì)過程和關系過程?!拔镔|(zhì)過程,是表示做某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至少有一個參與者(即‘動作者’),也可能涉及到另一個參與者(即‘目標’),還可能涉及到‘環(huán)境成分’。”[6]環(huán)境成分多表述動作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等成分,而物質(zhì)過程涉及的多是“動作”?!瓣P系過程,指的是一個物體(人、物、情形、事件等)與另一個物體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或指一個物體的性質(zhì)、特征、情形等?!盵6]最突出的特征是有系動詞。
官腔的主要包括“當下形勢”和“未來指示”。前者主要描述“已有的成績、面臨的問題”,是對物體性質(zhì)、特征、情形的描述,是關系過程。后者主要敘述“怎么辦”,屬于做事的過程,主要涉及動作,是物質(zhì)過程。因此,官腔主要涉及物質(zhì)過程和關系過程,這正好能解釋前文提到的“陳述句、祈使句居多”“動詞性謂語句多、名詞性謂語句少”的特點。
在這個崇尚個性和自由的時代,官腔就像過街老鼠。主要原因有如下:
1. 書面性、政治性太強,和口語差距太大,且閃爍其詞。官腔雖然屬于書面語體,但多數(shù)是要講出來的,既然要講給人聽,那就得讓人聽懂、讓人喜歡聽。而官腔賣弄術語,且大多是生活中不常用的,加上左躲右閃,意義難以捉摸,自然不討喜。
2. 行文老套。心理上的好奇感是心理認知和感知的原動力,當刺激反復以同樣的方式、強度和頻率呈現(xiàn)的時候,人的反應就會變?nèi)?。對一種事物反復欣賞會產(chǎn)生厭倦心理,也就是“審美疲勞”。也許在產(chǎn)生之初,官腔的行文是具有美感的,但由于詞匯和句式一成不變,聽眾逐漸厭煩,并能輕松猜到后文的措辭,這樣當然不能吸引聽眾。
3. 拖沓冗長。心理學認為,耐性只有暫時的穩(wěn)定性,隨著時間的退役,耐性會逐漸消退。聽眾本就不喜歡官腔,卻又得耐著性子聽,偏偏官腔又廢話連篇,一個意思顛來倒去說幾遍,很容易使聽眾不耐煩。
喜浮夸,名不副實。官腔中大量堆砌華麗宏大的辭藻,其意義程度和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如例(12)。明明一般,卻說成很好,明明是普遍的問題,卻說成個別現(xiàn)象,這種明顯的假話更像是反話。在聽眾看來,官腔里的“贊歌”就是在自打耳光,顯得荒唐可笑。
4. 光環(huán)效應。這一概念由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他認為“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fā),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huán)籠罩,并被賦予一切好品質(zhì);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huán)所籠罩,并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zhì)”。[7]“貪官盛行”的現(xiàn)狀使得官員被貼上了“壞”的標簽,進而導致其他和“官”有關的東西遭受厭惡,“官腔”是官員說的話,自然也在其中。
結(jié)合第二部分總結(jié)的特點,本文給出如下改進建議:一,不要使用程度過高、與事實明顯不符的形容詞、副詞;二、解釋問題時,少用形容詞,多作具體說明;三,減少政治性強的詞語,減少形式動詞,增加俗語和比喻;四,表達方式要簡化,杜絕“翻來覆去換說”;五,減少停頓,縮短停頓長度。
通過對典型官腔文本的考察分析,本文總結(jié)出了官腔的語言特點:
1. 語音:多送氣聲母和大開口度韻母,以偶數(shù)音節(jié)為主;
2. 詞匯:詞義上,意義抽象模糊、界限不明,范圍大,且多程度重的積極意義和程度輕的消極意義。其他方面,詞匯政治性強、搭配固定、結(jié)構(gòu)以偏正型和聯(lián)合型為主,同素詞多且常同時出現(xiàn),略語、成語多,慣用語、歇后語少。
3. 語法:多形式動詞、介詞和集合名詞,句型以動詞性主謂句為主,且不完整形式較多,幾乎沒有名詞謂語句,句類以陳述句和表命令的祈使句為主,多把字句,少被字句;
4. 語篇:停頓多而長,常穿插有“嗯啊呃”等緩沖詞,相同意思用多種形式重復表達,多排比,少比喻。
從功能語法來看,官腔主要涉及物質(zhì)過程和關系過程。
官腔受厭惡的原因主要有五點:書面性、政治性太強,和口語差距太大,且閃爍其詞;行文老套;拖沓冗長;喜浮夸,名不副實;光環(huán)效應。
對此,很有必要做出一些改進,要在簡化表達方式和形容詞、政治詞語的使用上多下功夫。此外,減少形式動詞,增加俗語和比喻,減少停頓的次數(shù)和長度,也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