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棟 侯秀芳 曹志剛
(1.河北建材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4;2.河北環(huán)境工程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2018 年是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和《共產黨宣言》發(fā)表170 周年。目前國內學界對《共產黨宣言》的研究主要圍繞其偉大意義、基本思想、當代價值、版本考證以及翻譯與傳播等方面展開。但從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視域下探討該問題,現(xiàn)在國內學界關注很少。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1](P23),再次強調了話語權的重要性。重讀《共產黨宣言》,深入挖掘其蘊含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思想,對于當代中國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法國哲學家??抡J為,“話語”意味著一個社會團體依據(jù)某些成規(guī)將其意義傳播于社會之中,以此確立其社會地位,并為其他團體所認識的過程。[2](P34)這說明,??乱呀浛吹搅嗽捳Z所擁有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而話語意識形態(tài)功能,“決定了在階級社會中話語和權力必然要結合到一起而形成話語權,并為特定的階級服務”。[2](P52)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一方面要靠政治權力的支持,統(tǒng)治階級的話語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其借助國家機構的功能制定的法律、政策、規(guī)定等,即《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任何一個時代的統(tǒng)治思想始終都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3](P48)但是,單靠政治權力的支持,只能使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在形式上取得支配地位,并不能使所有人發(fā)自內心地真正信服。因此,另一方面,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還要樹立理論的權威。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盵4](P9-10)由于理論來源于實踐,而實踐是不斷變化的,所以理論只有與時俱進,才能真正“徹底”。如果實踐早已發(fā)展而理論依然僵化不變,就會無法正確指導實踐,從而逐漸喪失其權威性。在《共產黨宣言》1872 年德文版序言中,有一句現(xiàn)在耳熟能詳?shù)脑挘骸斑@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盵3](P3)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一些自詡為“飽讀馬列”的人卻恰恰沒有領會這句話的真諦,不顧中國的實際和具體情況的變化,死板、僵化地對待馬克思主義。對此,毛澤東曾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盵5](P111-112)而教條主義者“把一般真理看成是憑空出現(xiàn)的東西,把它變成為人們所不能夠捉摸的純粹抽象的公式”[5](P310),使革命受到嚴重損失。毛澤東以巨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勇氣,結合中國的實際,探索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化革命道路,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等原創(chuàng)性概念與范疇,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的中國化,其表述方式更易為老百姓所理解和接受,在中國初步構建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
當前,經過改革開放40 年的發(fā)展,中國經濟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占據(jù)明顯的優(yōu)勢。但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huán)境下,也并非高枕無憂。經濟體制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極大提高了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但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也帶來一些消極影響,如拜金主義、貧富分化等等。西方一些學者和政客借此攻擊甚至否定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成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重大挑戰(zhàn)。例如,美國學者布魯斯·迪克森在其所著的《中國的紅色資本主義》中聲稱:“中國已有大約20%的私營企業(yè)主入了黨,中國正在走向‘紅色資本主義’”[6](P157)。面對用西方理論來質疑中國實踐的做法,應堅定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同時帶動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學科的理論創(chuàng)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7](P8),面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挑戰(zhàn),要以問題為導向推動理論創(chuàng)新,提出有原創(chuàng)性的概念,創(chuàng)建自己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有力地回應各種質疑,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構建。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描繪共產主義并不是從理念出發(fā),而是從事實出發(fā),從對現(xiàn)實基礎的分析中,也就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批判中闡發(fā)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也提醒我們,一切正確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的前提是對現(xiàn)實基礎的正確理解,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如果對基本國情,對自己所處的歷史方位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就會犯各種“左”或右的錯誤。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王明提出的“畢其功于一役”就犯了超越階段的錯誤。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曾分析:“他們的思想超過客觀過程的一定發(fā)展階段……離開了當前大多數(shù)人的實踐,離開了當前的現(xiàn)實性?!盵5](P295)新中國成立之后,出于美好愿望,曾一度提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現(xiàn)在看起來脫離實際的話語。黨的十三大提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總結說:“以為不經過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就可以越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革命發(fā)展問題上的空想論”[8](P8)。
福柯認為,誰掌握了真理的話語,誰就掌握了社會權力,話語與統(tǒng)治權是相輔相成的。[9](P38)而“真理的話語”必然建立在對現(xiàn)實的準確把握之上。而當前我國的最大實際就是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內,要堅持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人拿《共產黨宣言》中的“兩個徹底決裂”和“消滅私有制”來質疑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合理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確是用“消滅私有制”來概括共產黨人的理論,但他們設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是建立在高度發(fā)達的社會化大生產基礎之上的,這是我國當前生產力水平還沒有達到的高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下實行更高階段才可能實現(xiàn)的經濟形式,是不符合“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這一要求的。而重讀《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在批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弊端的同時,也肯定了市場經濟的積極作用。他們多次提到航海業(yè)和陸路交通的發(fā)展以及生產集中,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tǒng)治中所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chuàng)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盵3](P32)該怎樣對待這曾經創(chuàng)造了巨大生產力的經濟形式,怎樣理解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的關系,考驗著對基本國情的認識程度和話語創(chuàng)新的能力。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創(chuàng)造性地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而已,并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盵10](P373)這極大地解放了思想,成為我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前提。
今天,距“南方談話”已過去了二十多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了新時代,但這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依然要毫不動搖地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犯超越階段的錯誤。同時,在宣傳方面,要注意最高理想與共同理想的有機統(tǒng)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未來實現(xiàn)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是為將來“消滅私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奠定生產力基礎,這二者并不矛盾。要在準確把握基本國情的前提下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在現(xiàn)實與理想的有機統(tǒng)一中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
《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為絕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盵3](P39)這說明,和過去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相比,無產階級運動具有明顯的人民主體性。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成立之初相對弱小的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創(chuàng)造了一套得到人民認可的話語體系,有效地傳播了共產黨的價值主張。第一,毛澤東始終堅持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P1031)中共七大更是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提到黨的宗旨的高度。埃德加·斯諾曾評價毛澤東:“這個人身上不論有什么異乎尋常的地方,都是產生于他對中國人民大眾,特別是農民……的迫切要求作了綜合和表達?!盵12](P71)第二,毛澤東非常重視話語的通俗性、大眾性。1942 年5 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說:“許多文藝工作者由于自己脫離群眾、生活空虛,當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語言……如果連群眾的語言都有許多不懂,還講什么文藝創(chuàng)造呢?”[11](P850-851)這種使話語貼近人民的意識也使得黨的政策更容易為人民所接受。
當前,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人民”是其話語體系中頻繁出現(xiàn)的詞匯。2007 年1 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引用“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來強調把要為民辦實事的工作做好[13](P247)。5 年之后的2012 年,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在同中外記者見面時談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盵14](P4)又5 年之后,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開篇就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P1)?!笨梢姡M管時間推移,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在習近平心中始終不變。
今天,重讀《共產黨宣言》中對“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描述——“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3](P51),可以感受到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發(fā)展的終極關懷。而這種關懷體現(xiàn)在現(xiàn)階段,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只有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贏得人民對黨的政策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更好地提高黨的政治威望,從而在增強認同感的基礎上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而這種話語權的力量正是來自于人民,與人民群眾需求的不斷滿足有著密切聯(lián)系。
19 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在迅速發(fā)展的同時暴露出種種問題,這些問題引發(fā)的矛盾導致各種社會思潮異常活躍。很多社會思潮以社會主義作為幌子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政,一時間各類社會主義思潮泛濫。面對這種情況,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的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對各種社會主義思潮進行了分析,揭露了它們的實質和危害,在澄清各種觀點的過程中確立共產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民族危亡的形式,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拋出自己的救亡之策。馬克思主義從傳入中國開始,就伴隨著一系列論戰(zhàn)。五四時期的“問題與主義”論戰(zhàn)、社會主義論戰(zhàn)及無政府主義論戰(zhàn),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影響,也促使中國早期共產主義者深入思考理論如何應用于實際,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基礎。在20 世紀20、30 年代的中國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中國社會史問題論戰(zhàn)和中國農村社會性質問題論戰(zhàn)中,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發(fā)表相關著述,直接參與論戰(zhàn)并對論戰(zhàn)進行引領,讓人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被公認為“理性的尺度”,黨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政治威望得到提高??梢?,中國共產黨正是在與非(反)馬克思主義派別的斗爭中逐步確立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
新中國成立之后,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對思想文化領域實行了較為嚴格的管控,再加上黨在宣傳領域的有力措施,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占據(jù)了絕對主導地位,其話語權地位無人能撼。改革開放之后,各種社會思潮逐漸涌入中國,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通過網絡媒體的傳播,影響力日漸擴大。這些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思想教育的部分作用,減弱了民眾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從而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構建產生不利影響。文化多樣化反映了廣大人民多方面的文化需要,但文化多樣化并不等于意識形態(tài)多元化。決不允許以文化多樣化為借口而否認馬克思主義的一元主導性地位。應繼承《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勇于批判錯誤思潮的精神,汲取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在論戰(zhàn)中逐漸確立話語權的經驗,增強陣地意識,重視輿論斗爭,使人民群眾認清各種思潮背后的真實目的。尤其是對于一些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反社會主義思潮,不能沉默失語,要敢于亮劍,揭露本質,幫助人民群眾增強對錯誤思潮的辨別能力。這樣才能在認清是非中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
就規(guī)范思維的話語來源看,話語可分為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當前,西方蓄意制造政治與學術的割裂。一些人把馬克思主義歸入意識形態(tài)從而架空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話語權,企圖以西方的學術話語權逐漸消解中國的政治話語權;另一些人則把馬克思主義看做純學術研究,刻意淡化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這些做法都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構建產生了消極影響。重讀《共產黨宣言》,它旗幟鮮明地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提出“兩個必然”,是一份充滿激情的政治宣言;同時,它的政治結論建立在邏輯嚴密的理論分析之上,層次清晰,具有很強的學術性。而語言通俗易懂又彰顯出其大眾色彩?!豆伯a黨宣言》集科學性和革命性于一身,做到了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有機統(tǒng)一,這是其產生深遠影響的重要原因。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尤其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知識分子,很好地處理了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關系。新啟蒙運動時期,“哲學中國化”、“科學中國化”等學術中國化思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正式提出營造了有利氛圍。而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后,艾思奇、柳湜等人立即響應,發(fā)表著述,對這一命題的必要性加以闡釋,實現(xiàn)了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的良性互動。此外,這一時期學術話語向大眾話語的轉化也取得顯著成就。典型的如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以生動的生活事實、通俗的語言表達來闡釋深奧的哲學理論,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走近百姓之中,而又沒有因其通俗性而喪失學術性,毛澤東曾盛贊其勝過十萬雄兵。[15](P205)
今天,在構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進程中,政治話語要借助大眾話語更加貼近生活的優(yōu)勢,增進人民的認同感。學術話語要為政治話語提供學理依據(jù),以增強其說服力;同時要不斷推進自身理論創(chuàng)新,力爭為政治話語的創(chuàng)新提供借鑒。大眾話語則要在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的指導下不斷提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7](P9-10)這準確闡明了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關系。只有做到三者的有機統(tǒng)一、良性互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才能真正牢固地掌握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