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燕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腫瘤;PICC置管術;管路感染
PICC置管全稱為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是臨床十分常用的一種靜脈輸液治療方法,效果良好。但患者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多種并發(fā)癥,其中管路感染就是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預后恢復均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需要輔以護理干預,保證治療質量。臨床護理路徑是最近幾年常用的護理模式之一,其能夠使護理過程更具綜合性與跨學科性,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本文以2017.9~2019.2我院收治58例接受PICC置管術的腫瘤患者為例,探究臨床護理路徑干預的效果,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選擇2017年9月~2019年2月于我院接受PICC置管術治療的腫瘤患者58例作為觀察對象,根據入院時間先后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對照組共計患者29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最低年齡30歲,最高年齡80歲,平均年齡(51.1±1.5)歲,其中9例患食道癌,14例患肺癌,6例患乳腺癌。病程時間短則1個月,長則2年,平均病程(1.4±0.3)年。5例患者于頭靜脈置管,8例患者于肘正中靜脈置管,16例患者于貴要靜脈置管。觀察組共計患者29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5例,最低年齡31歲,最高年齡79歲,平均年齡(51.2±1.4)歲,其中10例患食道癌,15例患肺癌,4例患乳腺癌。病程時間短則2個月,長則2年,平均病程(1.5±0.2)年。4例患者于頭靜脈置管,7側患者于肘正中靜脈置管,18例患者于貴要靜脈置管。經分析,兩組患者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較。
1.2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經臨床診斷,所有患者均患惡性腫瘤,符合診斷要求;(2)所有患者均意識清醒,自愿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1)排除置管禁忌患者;(2)排除意識不清、存在精神疾病的患者。
1.3方法對照組患者輔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如健康宣教、體征指標監(jiān)測等。觀察組患者輔以臨床護理路徑干預,具體為:
1.3.1設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在科室內設立專門的臨床護理路徑小組,由護士長兼任小組長,小組成員中需至少包含兩名工作經驗豐富的護師作為PICC置管的具體管理者,小組內還需包括數名責任護理人員。小組成立后由院方靜療??谱o士負責組織開展專項培訓,針對臨床護理路徑的執(zhí)行方法、操作技巧等進行講解,使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護理路徑的應用方法。
1.3.2提出循證問題。利用互聯網文獻檢索系統(tǒng)、圖書館、紙質雜質等多個途徑進行總結,針對PICC置管操作中可能引發(fā)管路感染的各類因素進行分析,提出預防管路感染的相應問題。
1.3.3設定臨床護理路徑工作表。利用網絡數據庫和文獻中的研究成果,并結合院內收治的需PICC置管的患者具體數據,設定臨床護理路徑工作表。其中表格的縱軸為時間順序,橫軸則為具體護理內容,時間順序主要包含穿刺前、穿刺當天、穿刺后以及出院前1d等四個部分,具體細化到每天,護理內容則主要包括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康復運動、管路感染護理等。要求不同時間段需選擇不同的操作內容,以符合患者不同時間段的護理需求。在工作表中需詳細標明每項工作的核心和要點,并且圍繞預防管路感染實施,要求所有操作均需具有預見性。實際使用時需根據每天工作情況進行記錄,如當天護理工作施行狀態(tài)良好,則可在表格中做“√”;如存在問題需在表格中單獨表明,并在后續(xù)工作時進行彌補和改正。另外,在實際工作時還需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了解患者需求的變化,并接受其對臨床護理路徑工作表的改進意見。
1.3.4臨床護理路徑具體護理措施。
(1)穿刺前1d。由專職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院內基本情況、主治醫(yī)生、護理人員等,并帶領其熟悉病房周圍設施的具體位置,包括醫(yī)生辦公室、護士站、盥洗室、衛(wèi)生間、電梯間等。同時在交流過程中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疾病情況、學歷等開展評估和了解。如患者入院時即表現出明顯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立即開展相應的心理干預,鼓勵其吐露心聲,并在不影響后續(xù)工作的前提下幫助解決,多運用鼓勵的語言幫助患者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置管前向患者普及相應疾病知識及置管重要性、必要性、導管報銷范圍及注意事項等,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同時指導患者清潔穿刺側肢體,穿寬松棉質內衣。(2)穿刺當天。由護理人員陪同患者前往導管室,并說明穿刺時的注意事項,同時以聊家常的方式幫助患者放松。置管室置管前循環(huán)風消毒2小時,保持室內環(huán)境清潔,無污染。穿刺前徹底清洗穿刺點周圍皮膚,嚴格消毒。所有操作均需嚴格遵照無菌技術操作原則開展,并及時清理穿刺點滲出的血液。穿刺置管后叮囑患者3日內盡量避免肢體大幅度運動,避免發(fā)生管路滑脫情況。
(3)穿刺后。每班嚴格交接班,查看管道情況:穿刺點有無滲血滲液;有無紅腫、疼痛、瘙癢;貼膜有無卷邊、脫落、拱膜。有情況隨時報告、記錄、處理。置管后第一天進行第一次換藥,以后無特殊情況每周換藥一次。嚴格按照制定的PICC維護流程進行換藥。每次輸液前,嚴格消毒肝素帽或正壓接頭。發(fā)現肝素帽里有殘留血液,及時更換。注意觀察患者的體溫變化,如有體溫升高現象,及時查找原因,排除導管感染因素。
(4)出院前1d。出院前1d做好PICC的出院指導。叮囑患者注意保護導管,保持貼膜清潔。切忌不可泡澡。淋浴時將導管用保鮮膜包裹、纏繞,防止進水。一但發(fā)生進水,或發(fā)現貼膜松脫、卷邊,及時到醫(yī)院進行維護。不可延長導管換藥時間,一定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來院。同時要注意日常飲食,減少攝入刺激皮膚分泌汗液的食物,例如辛辣、油膩等食物。夏季時還需要注意保持皮膚清潔,減少皮膚出汗,降低感染幾率。
1.4觀察指標計算各組患者出現管路感染的概率。自制調查問卷評估患者疾病知曉情況、護理滿意情況及護理總質量情況。各項總分均為100分,得分越高,質量越好。
1.5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SPSS 20.0軟件完成此次護理結果的分析及處理,組間差異通過p值驗證,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管路感染發(fā)生概率比較觀察組患者發(fā)生管路感染的患者數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置管留置時間、患者滿意度、護理總質量比較觀察組患者置管留置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總滿意度評分、護理總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腫瘤患者本身即存在明顯的負面心理,而PICC置管本身屬于有創(chuàng)、介入式治療技術,不僅會增加患者生理上的疼痛感,還會增加負面心理的程度,加之該治療方式還會引發(fā)管路感染類并發(fā)癥,使患者對該治療方式的依從性進一步降低。臨床護理路徑是根據已有的研究文獻和工作經驗進行總結,結合相應病癥提出所需解決的問題,再根據問題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可將工作細化到每天,實際應用時可緊密圍繞管路感染的預防開展,設立臨床護理路徑工作表,其中表格的縱軸為時間順序,橫軸則為具體護理內容,時間順序主要包含手術前、手術當天、手術后以及出院前1d等四個部分,根據在資料庫中搜索到的各類資料匯總,總結出每隔時間段內患者應接受的護理干預方式,同時還需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實時修改。在每天完成工作后進行相應的記錄,確定工作效果的同時,也為后續(xù)改進提供參考數據。另外還需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確定其病情變化,告知患者修改臨床護理路徑的具體方法和好處,以增加患者對臨床護理路徑的認可和了解,促進其護理依從性。
總之,腫瘤患者接受PICC置管術治療期間輔以臨床護理路徑干預效果更佳,可有效預防管路感染,提高患者滿意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