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三國志集解》勘誤(卷31-32)

    2019-02-16 07:47:07張寅瀟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年1期
    關(guān)鍵詞:先主頓號故道

    張寅瀟

    (華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廣東廣州 510631)

    繼上篇《〈三國志集解〉勘誤舉隅》①完成后,筆者在閱讀學習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標點整理本《三國志集解》(下稱“《集解》”)時,發(fā)現(xiàn)仍有不少值得商榷之處,現(xiàn)以2012年出版的精裝本《集解》②為底本,對卷31《蜀書·劉二牧傳》與卷32《蜀書·先主傳》中的一些失誤之處進行辨析,不當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一、句讀之失

    1.《蜀書·劉二牧傳》:“張魯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劉)焉家,故焉遣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1]卷31,2307-2308,《集解》引潘眉曰:“谷閣,謂斜谷及閣道?!度刂尽吩?‘自秦入蜀有三谷四道,三谷者、其西南曰褒谷,南曰駱谷,從洋入;東南曰斜谷,從入,其所從皆殊。舊志謂首尾一谷,非是。其棧道有四,出,從成和、階文出者為沓中陰平道,鄧艾伐蜀由之;從兩當出者為故道,漢高帝攻陳倉由之;從褒鳳出者為連云棧道,漢王之南鄭由之;從城固、洋縣出者為斜谷駱道,武侯屯渭上由之。此四道三谷者,關(guān)南之險,攻取所從來固矣?!保?]卷31,2310

    按:此引文有多處標點及專名號標注錯誤。

    首先,潘眉所謂《三秦志》不詳,從內(nèi)容來看,該段應(yīng)出自明代何景明所編陜西地志《雍大記》,其書卷十《考跡》“斜谷”條下云:“何景明曰:‘余從入蜀漢道觀之,其西南曰褒谷,從褒入。南曰駱谷,從洋入。東南曰斜谷,從入,其所從皆殊。舊志謂首尾一谷,非是。其棧道有四出,從成、和、階、文出者,為沓中陰平道,鄧艾伐蜀由之。從兩當出者,為故道,漢高帝攻陳倉由之。從褒、鳳出者,為今連云棧道,漢王之南鄭由之。從城固、洋縣出者,為斜駱道,武侯屯渭上由之。此四道三谷者,關(guān)南之險,攻取所從來固矣?!保?]卷10,137與原書相比,《集解》“其西南曰褒谷”后缺“從褒入”三字,“連云棧道”前缺“今”字,“斜谷駱道”多“谷”字。

    其次,從句讀的情況來看,三秦出版社出版的《雍大記校注》顯然要優(yōu)于整理本《集解》,《集解》“三谷者”后頓號應(yīng)改為冒號,“西南曰褒谷”后應(yīng)補上“從褒入”三字及分號,“四”與“出”中間逗號多余,應(yīng)刪去。

    另,此處“成、階、文”分別指明代陜西行省鞏昌府的成縣(今甘肅成縣)、階州縣(今甘肅隴南)和文縣(今甘肅文縣),明無和縣,“和”似指同屬鞏昌府的西和縣(今甘肅西和)③,而“褒、鳳”則應(yīng)指漢中府的褒城縣(今陜西漢中附近)與鳳縣(今陜西鳳縣)④,故“成和”、“階文”與“褒鳳”間均應(yīng)用頓號斷開。

    最后,由于整理者對“成、和、階、文”和“褒、鳳”認識的錯誤,導(dǎo)致相應(yīng)的專名號也標注錯誤,應(yīng)作“成、和、階、文”,“褒、鳳”。而“從兩當出者為故道”中的“故道”也并非指舊有之道,而是“起自陳倉(今陜西陳倉區(qū)東)西南出散關(guān),沿故道水(今嘉陵江上游)谷道至今鳳縣折東南入褒谷,出抵漢中”[3]2044的古道路,因沿故道水而行,故稱“故道”?!妒酚洝ず忧?“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4]卷29,1701,漢高祖劉邦自漢中還定三秦亦經(jīng)此道,《史記·高祖本紀》:“(漢元年)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4]卷8,466,故應(yīng)加專名號,作“故道”,《雍大記校注》亦誤。

    2.《蜀書·先主傳》注引《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劉)備。備別立營于油江口,改名為公安”[1]卷32,2348,《集解》引《水經(jīng)·油水篇》:“油水出武陵孱陵縣西界……”,酈(道元)注云:“縣有白石山、油水所出?!保?]卷32,2350

    按:“白石山”為“油水”所出,其后頓號應(yīng)該為逗號,《水經(jīng)注校證》“縣有白石山,油水所出”[5]卷37《油水》注,866是也,《集解》誤。

    3.《蜀書·先主傳》注引《江表傳》曰:“(劉)備以(周)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后從(孫)權(quán)借荊州數(shù)郡”[1]卷32,2348,《集解》引趙翼曰:“……趙云為偏將軍領(lǐng)桂陽太守?!保?]卷32,2352

    按:“偏將軍”后應(yīng)用逗號斷開,《廿二史札記校證》“趙云為偏將軍,領(lǐng)桂陽太守”[6]卷7,140是也,《集解》誤。

    另,《集解》引趙一清曰:“‘后’字何氏校改‘復(fù)’”[1]卷32,2350,中華書局 1982 年點校本《三國志》(下稱“點校本”)亦據(jù)此改之,筆者認為不妥。姑且不論劉備向?qū)O權(quán)借荊州一事是否屬實,只就《江表傳》所言,周瑜分南岸地與劉備并未言借,何來劉備復(fù)借之說?故還應(yīng)以“后”為是。

    4.《蜀書·先主傳》:“(建安二十四年)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于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lǐng)長史鎮(zhèn)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1]卷32,2368,《集解》引章學誠曰:“此表以馬超冠首,許靖、龐羲射爰諸名皆列于諸葛亮前,殆不可解?!保?]卷32,2370按:“龐羲射爰”為二人,中間應(yīng)用頓號斷開,作“龐羲、射爰”。

    5.《蜀書·先主傳》:“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淞晡逑U夷,遣使請兵?!保?]卷32,2381

    按:“張飛”與“蠻夷”后逗號多余,應(yīng)刪去,“點校本”是,《集解》誤。

    6.《蜀書·先主傳》:“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1]卷32,2381。

    按:《續(xù)漢志》“巫”(今重慶巫縣)與“秭歸”(今湖北秭歸)同屬荊州南郡⑤,并無從屬關(guān)系,中間應(yīng)用頓號斷開,作“巫、秭歸”?!包c校本”是,《集解》誤。

    7.《蜀書·先主傳》引《晉書·葛洪傳》:“……(葛洪)又抄經(jīng)史、百家、方技、雜事三百一十卷?!督饏T藥方》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保?]卷32,2389

    按:“《金匱藥方》”前句號應(yīng)作逗號,《晉書·葛洪傳》作“又抄《五經(jīng)》、《史》、《漢》、百家之言、方技雜事三百一十卷,《金匱藥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保?]卷72,1913與此稍異。

    二、專名之失⑥

    1.《蜀書·劉二牧傳》引《華陽國志》卷十一《后賢志》云:“……陳壽以為不足經(jīng)遠,乃并巴、漢撰為《益部耆舊傳》十篇,散騎常侍文立表呈其傳,武帝善之?!保?](卷31,2306)

    按:“文立表”誤,應(yīng)作“文立表”。

    《華陽國志·后賢志》曰:“文立,字廣休,巴郡臨江人?!?泰始)十年,詔曰:‘太子中庶子(文)立,忠貞清實,……其以立為散騎常侍。’……”[8]卷11,623-624,則表呈陳壽《益部耆舊傳》的是文立,而非“文立表”?!氨怼睘閯釉~,“上表”之意,不應(yīng)加專名號。

    2.《蜀書·劉二牧傳》:“(劉)焉意漸盛,造作乘輿車具千余乘,荊州牧劉表表上焉,有‘似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論”[1]卷31,2311,《集解》引胡三省曰:“(劉)表蓋言(劉)焉在蜀僭,擬使蜀人疑為天子也。”[1]卷31,2312

    按:胡注“表蓋言”中的“表”指劉表,應(yīng)加專名號,作“表”。

    另,正文“荊州牧劉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論”應(yīng)作“荊州牧劉表表上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論”,拙文《〈三國志集解〉勘誤舉隅》已有論述,詳見該文。

    4.《蜀書·劉二牧傳》:“(劉)璋復(fù)遣別駕從事蜀郡張肅送叟兵三百人并雜御物于曹公”[1]卷31,2314,《集解》引李賢曰:“漢世謂蜀為叟??装矅ⅰ渡袝吩?‘蜀,叟也?!保?]卷31,2317

    按:孔注所云“蜀,叟也”中的“蜀”遺漏了專名號,應(yīng)補上,作“蜀,叟也”。

    5.《蜀書·劉二牧傳》:“明年,先主至葭萌,還兵南向,所在皆克”,《集解》引《華陽國志》:“晉壽縣本葭萌城,劉氏更曰漢壽,……”[1]卷31,2319。

    按:“晉壽”(今四川廣元昭化區(qū))為縣名,而非晉朝之壽縣,不應(yīng)斷開,應(yīng)作“晉壽縣”。《晉書·地理志》:“梁州。……劉備據(jù)蜀,改葭萌曰漢壽,……泰始三年,分益州,立梁州于漢中,改漢壽為晉壽”[7]卷14,436。

    三、征引之失

    1.《蜀書·劉二牧傳》注引《英雄記》曰:“(劉)焉死,子璋代為刺史。會長安拜潁川扈瑁為刺史,入漢中。荊州別駕劉闔,璋將沈彌、婁發(fā)、甘寧反、擊璋,不勝,走入荊州?!保?]卷31,2311

    按:“劉闔”于史無征,未詳何人,其既為荊州別駕,自與益州劉璋無涉,不應(yīng)云“反”,疑后缺“誘”字。荊州別駕劉闔趁益州牧劉焉亡故之際,引誘“(焉子)璋將沈彌、婁發(fā)、甘寧反”,如此便合情合理。

    另,“反”字后頓號應(yīng)改為逗號,“點校本”作“璋將沈彌、婁發(fā)、甘寧反,擊璋不勝”[9]卷31,868,是,《集解》誤?!皳翳啊迸c“不勝”間斷開與否均可。

    2.《蜀書·劉二牧傳》:“時(劉)焉子范為左中郎將,誕治書御史,璋為奉車都尉,皆從獻帝在長安,惟小子別部司馬瑁素隨焉”[1]卷31,2311,《集解》引惠棟曰:“《華陽國志》云:‘(劉)焉聞相者陳留吳懿妹當大貴,為瑁聘之?!赎悏邸秳⒀蓚髟u》云:‘聽相者之言,則求婚吳氏’是也?!保?]卷31,2312

    按:“陳留吳懿妹”并非“相者”,疑前有脫文。《華陽國志·公孫述劉二牧志》云:“(劉)焉聞相者相陳留吳懿妹當大貴,為瑁聘之?!保?]卷5,340據(jù)此可知,惠棟《后漢書補注》所引《華陽國志》“焉聞相者”[10]卷17,793后脫“相”字,《集解》承襲其誤而未改,應(yīng)據(jù)《華陽國志》于“相者”后增補“相”字。

    另,“《劉焉傳評》”中的“評”并非傳名,無需加專名號,應(yīng)刪去表書名的波浪線,作“《劉焉傳》評”。

    四、質(zhì)疑之失

    1.《蜀書·先主傳》:“(建安)十二年,曹公北征烏丸,先主說(劉)表襲許,表不能用。曹公南征表,會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請降”[1]卷32,2343,《集解》引官本《考證》盧明楷曰:“《武帝紀》:‘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南征劉表。八月,表卒’。此云‘南征表’系于十二年,誤恐。上更有脫文也?!?何焯說同)[1]卷32,2344

    按:《三國志》本為紀傳體,陳壽在撰寫三國君主傳記之時雖亦采用類似編年的書體,但只是簡單排比,并非嚴格按照編年體例處理。《先主傳》此云建安十二年事,后徑直轉(zhuǎn)至“十六年”[1]卷32,2357,其間所述史事在此四年內(nèi)均有可能發(fā)生,盧氏以此疑之,不確。

    另,“誤恐”似為“恐誤”倒置。

    2.《蜀書·先主傳》:“先主大怒,召(劉)璋白水軍督楊懷,責以無禮,斬之?!保?]卷32,2359,《集解》引趙一清曰:“《御覽》三百四十六引《零陵先賢傳》曰:‘劉璋請劉備,璋將楊懷數(shù)諫。備請璋子及懷,酒酣,備見懷佩匕首,備出其匕首,謂曰:將軍匕首好,孤亦有,可得觀之?懷與之。備得匕首,謂懷曰:汝小子,何敢間我兄弟之好邪!懷罵言未訖,備斬之?!?盧)弼按:“先主斬(楊)懷,(高)沛于白水關(guān),不得與劉璋相晤,《零陵先賢傳》似失之?!保?]卷32,2360⑦

    按:盧弼以劉備于白水關(guān)斬楊懷、高沛證其不得與劉璋相晤,誤。《零陵先賢傳》只云“備請璋子及懷”,并未及璋,楊懷數(shù)諫劉璋可在劉備剛?cè)胍嬷菖c劉璋相晤之時,二者并不沖突,盧說誤。

    另,盧弼按語中的“懷,沛”代指楊懷、高沛,其間逗號應(yīng)改作頓號,作“懷、沛”。

    五、字詞之失

    除以上幾種失誤外,《集解》在個別字詞上也有訛誤之處,有些是《集解》原書之誤,有些則可能是整理本出版時印刷之失,茲略舉數(shù)例辯之。

    1.《蜀書·先主傳》注引《江表傳》曰:“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劉)備”[1]卷32,2348,《集解》引胡三省曰:“荊江之南岸,則零陵、桂陽、武昌、長沙四郡地也?!保?]卷32,2350

    按:“武昌”應(yīng)為“武陵”。

    “荊南四郡”指武陵、零陵、桂陽、長沙,《蜀書·先主傳》:“先主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1]卷32,2353武昌郡乃孫權(quán)于魏黃初二年(221)始設(shè),《吳書·吳主傳》:“(黃初)二年四月,……(孫)權(quán)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1]卷47,2903《江表傳》所言為赤壁前后之事,此時尚無武昌郡,《集解》引文卻徑以“武昌”入列,中華書局1982年影印本《集解》亦作“武昌”[11]卷32,728下,殊不可解。查《資治通鑒》胡注可知,原書作“武陵”[12]卷66《漢紀五十八》,2099,則《集解》或為后人傳抄致誤。

    2.《蜀書·先主傳》:“(先主)乃從(劉)璋求萬兵及資寶,欲以車行?!保?]卷32,2358

    按:“車行”應(yīng)作“東行”。

    “欲以車行”難解,查影印本《集解》及點校本《三國志》可知,“車”為“東”字之誤,原作“欲以東行”。荊州位于益州之東,劉備向劉璋請求兵士、資寶,準備東歸荊州,故云“欲以東行”,整理本《集解》蓋因“東”、“車”字形相近致誤。

    按:“綿州”應(yīng)作“綿竹”。

    “綿州”初設(shè)應(yīng)在隋開皇五年(585年),漢末時無?!端鍟さ乩碇尽贰敖鹕娇ぁ睏l下云:“西魏置潼州,開皇五年,改曰綿州。”[13]卷29,824況前文已云劉等“退保綿竹”,《李嚴傳》亦曰:“建安十八年,署(李)嚴為護軍,拒先主于綿竹”[1]卷40,2629,故“綿州”應(yīng)作“綿竹”?!包c校本”作“綿竹”[9]卷32,882,是,影印本《集解》作“綿州”[11]卷32,731下,亦誤。

    另,“涪”字后句號應(yīng)改為逗號。

    作為國內(nèi)首部《集解》的標點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國志集解》為《三國志》及《集解》的研究無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整理者錢劍夫先生考證周詳,功不可沒。然從以上諸條錯誤來看,整理本《集解》在句讀、專名號標注等方面并不盡如人意,而對《集解》引文和注說的辨析亦有待完善。本文即以卷31《蜀書·劉二牧傳》與卷32《蜀書·先主傳》為例,針對其中可商之處進行盡可能準確的考辨,以期為《集解》的進一步整理研究提供一些幫助。

    注釋:

    ①參見拙文《〈三國志集解〉勘誤舉隅》,《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②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9年和2012年分別出版了整理本《三國志集解》的平裝本與精裝本,經(jīng)過對比,二者實無本質(zhì)差別,本文采用的是2012年出版的精裝本。

    ③參見《明史》卷42《地理三》,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第1006-1007頁。

    ④參見《明史》卷42《地理三》,第1000頁。

    ⑤《后漢書》志第22《郡國四》,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第3479頁。

    ⑥由于筆者另有專文論述卷32《蜀書·先主傳》專名號標注的問題,故本文只對卷31《蜀書·劉二牧傳》中專名號問題進行辨析。

    ⑦《太平御覽》卷346《兵部77·匕首》記載與此稍異,其中“劉璋”作“劉章”,“備請”作“備誤主人請”,見李等撰《太平御覽》,中華書局影印本,1966年,第1594頁下欄。

    猜你喜歡
    先主頓號故道
    隆中對
    淮委組織完成黃河故道航拍調(diào)研并積極推進生態(tài)環(huán)境復(fù)蘇
    治淮(2022年12期)2022-12-20 02:47:38
    維納斯黃金蘋果在黃河故道地區(qū)的引種表現(xiàn)
    煙臺果樹(2021年2期)2021-07-21 07:18:26
    帳篷是個頓號
    鴨綠江(2021年35期)2021-04-19 12:24:16
    劉備慘敗
    何崝(四首)
    文史雜志(2018年5期)2018-09-19 03:04:16
    渭河故道恢復(fù)濕地生態(tài)的引水方案創(chuàng)新
    黃河故道梨花開
    頓號的自我介紹
    標有引號或書名號的并列成分之間不要使用頓號
    語文知識(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2
    调兵山市| 定南县| 无棣县| 洛阳市| 阜新市| 贵南县| 琼结县| 新民市| 泸水县| 乌审旗| 青神县| 文化| 桦川县| 湖北省| 洛隆县| 海伦市| 武宣县| 错那县| 伊通| 陵川县| 舟山市| 衡阳县| 广宁县| 来宾市| 南岸区| 安康市| 民勤县| 剑川县| 兴义市| 盐源县| 简阳市| 建水县| 凤冈县| 资源县| 横峰县| 密山市| 鸡泽县| 米泉市| 兴宁市| 梓潼县|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