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有關生命科學領域最近五年的報道,“基因編輯”四個字是高頻詞匯。實際上,“基因編輯”技術,至少在60年前就出現(xiàn)在科學界口中。
1952年,美國微生物學家盧里亞發(fā)現(xiàn)了細菌限制、修飾現(xiàn)象。1972年,伯格首次在體外實現(xiàn)了兩個不同來源DNA的人工重組,伯格因這項成就分享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1987年,多家實驗室制備成功疾病模型。這種技術一般稱為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ㄅ寤?、史密斯以及另外一位科學家也因此分享2007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基因編輯技術始于外國,但實際上,基因編輯的中國速度遠超全球,爭議如影隨形。
2015年,中山大學教授黃軍就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類胚胎基因編輯。黃軍就因此引來巨大爭議,還入選了《自然》雜志2015年十大影響人物。
日本北海道大學生物倫理學家石井哲表示,黃軍的研究雖規(guī)避了道德倫理問題,但依然引起科學界對于其可能帶來的倫理后果的擔憂。
2016年11月,《自然》雜志報道,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腫瘤學盧鈾教授以及團隊已開展全球首例應用CRISPR技術的人體試驗。
公開資料顯示,黃軍獲得了胚胎捐贈者的知情同意書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盧鈾和解放軍第105醫(yī)院的實驗都是在體外進行基因編輯,最后將編輯好的細胞返輸回人體內,相對來說比較保守。
同時,對于基因編輯技術,英國嚴禁將基因修飾后的胚胎植入到子宮內培育。中國法律禁止克隆人,卻沒有明確禁止基因編輯,對于這一技術的應用,法規(guī)上實際存在空白。
(摘自《新京報》2018年11月28日)
【素材分析】基因技術的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技術在發(fā)展過程中難免會引起爭議,那么保守進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需要辯證看待。技術的發(fā)展同樣與社會的各方面密切相關,如法律法規(guī)的制定、倫理的審核界定等,這些都需要跟進。
【適用話題】發(fā)展 關聯(lián)性 保守與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