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佑,楊艷,王明華
特發(fā)性炎性肌病(IIM) 是一組以四肢近端肌肉受累為突出表現(xiàn)的異質性疾病,其中以多發(fā)性肌炎(PM)和皮肌炎 (DM )最為常見。PM/DM 常伴有全身性的表現(xiàn),如乏力、厭食、體質量下降和發(fā)熱等。具體而言,在皮膚上DM主要表現(xiàn)為眶周皮疹、戈登(Gottron)征、甲周病變等表現(xiàn);在肌肉上對稱性四肢近端肌無力是 PM/DM 的特征性表現(xiàn)。另外PM/DM還可累及其他臟器,如肺、心肌、消化道、腎臟等[1]。PM/DM與惡性腫瘤的發(fā)生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2]。但PM/DM仍屬于少見病,早期誤診率高,本文回顧性分析確診為PM/DM的臨床資料,旨在提高臨床對PM/DM的正確診斷率。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1月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PM/DM病人臨床資料,入組標準均符合PM/DM診斷標準[3],即 (1)四肢近端肌肉對稱性無力;(2)肌肉活檢符合肌炎組織病理學改變;(3)血清肌酶升高,尤以肌酸激酶(CK)和醛縮酶(FDA)升高最有意義,其次為乳酸脫氫酶(LDH)升高;(4)有特征性的肌電圖改變:肌源性損害為時限短的多相運動單位和纖顫,以及異常的高頻反復放電;(5)有特征性的皮損,即向陽疹(Heliotrope疹)和Gottron征。確診 PM應符合1~4條中的任意 3條標準 ;可疑 PM符合 1~4條中的任意 2條標準。確診 DM應符合第 5條加 1~4條中的任意 3條 ;擬診 DM應符合第 5條及 1~4條中的任意 2條;可疑 DM應符合第 5條及 l~4條中的任意 1條。共納入40例病人,其中女性26例,男性14例,發(fā)病年齡(59.60±13.03)歲,年齡范圍為28~80歲。這些病人均以PM/DM為首發(fā)癥狀就診于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既往病史無特殊性。本研究經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或近親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檢測指標對40例PM/DM病人進行病例查閱,并整理臨床資料,包括一般資料、臨床表現(xiàn)、實驗室檢查、皮膚/肌肉病理活檢、其他輔助檢查等。
2.1一般資料的比較PM/DM病人40例中女性26例,男性14例,女∶男為1.5∶1。發(fā)病年齡范圍的28~80歲。以PM/DM伴發(fā)惡性腫瘤的年齡高危因素分界[4],其中<40歲者3例(7.50%),≥40歲者37例(92.50%)。
2.2臨床表現(xiàn)40例PM/DM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PM/DM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其中以皮疹、瘙癢、肌痛和肌無力最為常見。皮疹多以軀干四肢紅斑及頸前V型斑多見。此外,還可見甲周紅斑、Gottron征、雷諾現(xiàn)象、皮膚異色征、全身暗紅斑等臨床表現(xiàn)。
表1 PM/DM病人臨床表現(xiàn)
注:a表示3例中2例伴有惡性腫瘤,分別為淋巴瘤和乳腺癌
2.3實驗室檢查40例PM/DM病人的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如表2所示。實驗室檢查主要以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LDH、α-羥丁酸脫氫酶(HBDH)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升高為主。
表2 PM/DM病人實驗室檢查結果
注:a表示升高;b表示降低;c表示陽性;d表示隱血;IgG:免疫球蛋白G;IgA:免疫球蛋白A;IgM:免疫球蛋白M;ANA:抗核抗體;C3:補體C3;C4:補體C4;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125(CA125)、甲胎蛋白(AFP)等腫瘤指標;EB病毒:人類皰疹病毒;HBV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2.4輔助檢查40例PM/DM病人均行常規(guī)心電圖檢查和胸片/胸部CT檢查,12例出現(xiàn)心電圖異常,其中9例出現(xiàn)竇性心動過速,3例出現(xiàn)ST-T改變。9例竇性心動過速者中,心肌酶譜5項提示8例出現(xiàn)CK水平不同程度增高;1例CK-MB未見增高;1例LDH未見增高;4例AST未見增高;5例ALT未見增高。3例出現(xiàn)ST-T改變者均有CK水平不同程度增高,其中心肌酶譜1例病人ALT未見升高;1例CK-MB未見升高。40例PM/DM病人中,16例出現(xiàn)間質性肺病(ILD);33例PM/DM病人行肌電圖檢查,其中28例(84.85%)均出現(xiàn)不同部位的肌源性損害電生理改變;18例病人行皮膚/肌肉活檢,其中15例(83.33%)為陽性,結果顯示皮膚/肌肉炎性改變符合“PM/DM”表現(xiàn)。
2.5ILD組和非ILD組病人的臨床資料比較在16例合并ILD的PM/DM病人中,臨床癥狀以發(fā)熱、咳嗽、Gottron征較非ILD組多見,兩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實驗室檢查中以抗Jo-1抗體陽性及ANA陽性較非ILD組多見,兩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3。
表3 ILD組和非ILD組臨床資料的比較
注:—表示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無檢驗統(tǒng)計量
2.6PM/DM與惡性腫瘤的關系經相關檢查及病理活檢或隨訪確診有15例(男性7例,女性8例)病人合并惡性腫瘤,其中發(fā)生于PM/DM之前1例,之后5例,與PM/DM同時發(fā)生9例。分別為淋巴瘤5例,鼻咽癌3例,宮頸癌2例,卵巢癌2例、乳腺癌、肺癌和胸腺瘤各1例(6.67%)。在腫瘤標志物升高的9例病人中有5例合并腫瘤,其中2例卵巢癌病人均有癌胚抗原125(CA125)升高,1例還合并甲胎蛋白(AFP)升高,其余3例腫瘤標志物雖有升高,但與所患腫瘤種類無特殊關系。
PM/DM是一種特發(fā)性炎癥性肌病,是以肌無力、肌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病灶常累及全身骨骼肌,導致病人出現(xiàn)全身性炎性肌肉病變,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5]。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其中以中老年為發(fā)病年齡高峰,并且多見于女性病人。在本研究中,男女比例年齡為1∶1.5,并且≥40歲的PM/DM病人人數(shù)占總發(fā)病人數(shù)的92.50%。
PM/DM病人的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以皮疹、瘙癢、肌痛和肌無力最為常見。除了這些PM/DM出現(xiàn)的典型皮損外,還應該要注意一些罕見的皮損,很少一部分病人皮膚受損后會呈現(xiàn)出鮮紅色、棕紅色或火紅色,這被稱為惡性紅斑,當PM/DM病人出現(xiàn)這種皮損時則應高度懷疑發(fā)生惡性腫瘤的可能[6]。尤其在女性PM/DM病人的受損皮膚上出現(xiàn)水皰或發(fā)生糜爛時,則應高度懷疑卵巢癌的發(fā)生可能[7]。在本研究中,PM/DM病人皮膚出現(xiàn)水皰癥狀的有3例,其中2例伴有惡性腫瘤,分別為淋巴瘤和乳腺癌,雖然未見相關文獻所報道的伴發(fā)卵巢癌,但也證實了PM/DM病人皮膚伴有水皰可作為提示惡性腫瘤的一個重要標志。
血清肌酶是診斷PM/DM的重要指標之一。CK在診斷PM/DM時敏感性高,并且與PM/DM的活動性密切相關,即CK通常在病情加重時升高,病情緩解時下降,因此在臨床上CK是用于PM/DM檢測的最常用指標[1]。血清肌酶的升高程度一般與肌炎癥狀的嚴重程度相符,但也有個別病人的肌酶升高達正常的數(shù)倍乃至數(shù)十倍而PM/DM癥狀卻很輕微。在本組40例PM/DM病人中出現(xiàn)血清肌酶升高主要以CK、CK-MB、LDH、HBDH及ALT和AST為主,但據(jù)文獻[1]報道,也有少數(shù)病人活動期 CK水平可以正常,本研究中就有部分PM/DM病人的CK不升高,這可能就與少數(shù)病人正處于活動期有關。因此,在PM/DM的診斷中,不能過分地依賴CK,而應該綜合各項實驗室檢查指標。本研究中的PM/DM病人中也出現(xiàn)紅細胞沉降率增快,C3以及C4補體、抗Jo-1抗體、免疫球蛋白等異常情況,這些指標對于PM/DM的診斷也有一定指導意義。
PM/DM主要累及橫紋肌,多為對稱性,常侵犯的肌肉為頸前屈肌和肢帶肌,主要表現(xiàn)為吞咽困難、下蹲困難及關節(jié)痛等。肌肉炎癥往往和皮疹的部位無關。由我們的結果可以看出,肌電圖和皮膚/肌肉活檢的陽性率很高,在診斷PM/DM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除此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病人還可能出現(xiàn)心臟損害。心臟病變是PM/DM的死亡危險因素之一,但臨床上PM/DM合并心臟病變病人明顯心臟受累較為罕見,心臟癥狀臨床表現(xiàn)較隱匿[8]。
關于PM/DM合并心臟病變發(fā)生,本組病人病情都比較輕微,并無嚴重的心臟實質性損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自身健康的關心程度也進一步得到了提升,在PM/DM的初期便及時就醫(yī)治療,防止了心臟的進一步損害。由于PM/DM合并心臟病變時臨床表現(xiàn)復雜多樣,起病隱匿,預后差,且臨床診療手段存在局限性,早期診斷困難。因此,臨床針對PM/DM病人應早期行心電圖、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等檢查,盡可能早期進行診療。
PM/DM病人除了累及四肢近端肌肉及皮膚以外,肺部是最常受累的內臟器官之一。它的臨床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而最常見的肺部表現(xiàn)是ILD,它可在病程中的任何階段出現(xiàn),并且ILD是除了惡性腫瘤外第二大致死因素。本組40例PM/DM病人中,合并ILD者 16例,發(fā)病率為40%,符合Chen等[9]所報道的23.1%~65.0%。病人以發(fā)熱、咳嗽、Gottron征的發(fā)生率較高,因此,當病人出現(xiàn)上述癥狀時,要及時排查,積極干預,改善預后。有報道顯示[10]:關節(jié)炎/痛、抗Jo-1抗體陽性和發(fā)熱一直以來都被認作是PM/DM合并ILD的重要預測因素,并成為PM/DM一個獨立的亞群,稱作抗合成酶綜合征。本組病人中,8例抗Jo-1抗體陽性,其中6例(75.0%)伴有ILD,與Connors等[11]報道一致。此外,ANA陽性在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是關節(jié)痛在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是由于病例少、地域或環(huán)境問題所導致。因此,本文結果表明發(fā)熱、咳嗽及Gottron征及抗Jo-l抗體陽性、ANA陽性可作為PM/DM合并ILD的主要預測因素,給臨床早期診斷ILD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自1916年Stertz最初報道PM并發(fā)胃癌以來,關于PM/DM伴發(fā)惡性腫瘤的相關文獻就屢有報道[12]。PM/DM伴發(fā)惡性腫瘤概率為10%~50%,并且腫瘤的發(fā)生與性別和年齡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PM/DM合并惡性腫瘤的類型多種多樣,可累及全身各個組織臟器,以鼻咽癌最為多見,尤其是在我國南方地區(qū)[13]。文獻[14]中,男性以肺癌、鼻咽癌,女性以乳腺癌、卵巢癌與PM/DM高度相關。本研究出現(xiàn)了多種類型的惡性腫瘤,分別為淋巴瘤、鼻咽癌、卵巢癌、肺癌、乳腺癌等,以淋巴瘤(33.33%)和鼻咽癌(20.00%)發(fā)病率較高,文獻[14]與之相符,男性以鼻咽癌、淋巴瘤,女性以宮頸癌、卵巢癌、乳腺癌發(fā)病率較高。
綜上所述,PM/DM病人早期因臨床癥狀多種多樣、皮膚及肌肉的表現(xiàn)形式不典型,再加上其病情發(fā)生無特定的模式等因素常被臨床醫(yī)生所誤診,以致被分散至其他科室就診,單學科的思維模式使該病的早期誤診率很高。因此,加強臨床對該病非特異性皮損的認識、血清肌酶以及其他實驗室結果的判讀、肌電圖和肌肉活檢的檢查部位的正確選擇非常重要。而且當病人出現(xiàn)PM/DM且年齡較大時要積極完善相關檢查(必要時可行全身PET/CT檢查),排除惡性腫瘤合并PM/DM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