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聞教育的價值視野
    ——兼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價值實現

    2019-02-12 05:01:31張繼木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價值教育

    張繼木

    (華中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一般以為,世界范圍內斯賓塞(H. Spencer)最早論及教育價值。他在《教育論》一書中專門論述了“什么知識最有價值”,在他看來“至關重要的問題并不在于這個那個知識有無價值,而在于它的比較價值。”[1]此后的西方思想家就此展開了熱烈討論,不過話題已由當初的“知識”擴大至整個教育系統(tǒng)?;趯υ撓到y(tǒng)的整體考察,杜威(John Dewey)提出了著名的教育價值兩分法,即外在價值與內在價值,他認為,自群體或社會角度而言的外在價值,是事關群體或社會延續(xù)的大事,“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教育乃是社會生活延續(xù)的工具”,“一個社會團體的成員有生有死,這種無可避免的事實決定了教育的必要性”;而自個體角度而言的內在價值,則是不證自明的:“教育過程在它自身之外無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國內方面,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這方面的研究逐漸增多,盡管對教育價值的看法莫衷一是,但大家秉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提出了諸多有價值的創(chuàng)見。如王坤慶將教育價值分作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宏觀層面的教育價值,“是指在社會大系統(tǒng)中考察教育這一子系統(tǒng)與其他子系統(tǒng)的關系”[3]208;微觀層面的教育價值,“是指在教育系統(tǒng)內部結構中考察諸要素之間的價值關系”。[3]211這種劃分自形式上大體對應杜威提出的外在價值與內在價值。王衛(wèi)東認為:“教育價值就是指教育作為社會系統(tǒng)中的一種客體,對社會主體和個體主體的發(fā)展需要的一定滿足(適合、一致、促進等)?!盵4]這個概念強調對社會和個體兩個主體的滿足,實際上還是兩分法。在此基礎上,筆者將新聞教育的價值分作社會價值與本體價值,并以此為視角,對新聞教育價值的觀念視野進行考察,以期對當今的新聞教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有所啟發(fā)。

    一 新聞教育史上的價值視野

    早期,人們萌生新聞教育的念頭,多感于新聞教育的社會價值。美國華盛頓學院(Washington College,后更名為Washington and Lee University)的校長羅伯特·李(Robert E. Lee)設立新聞方面的課程,就是因為認識到“新聞事業(yè)的落后是造成當時(南方)混亂局面的重要原因,也是南方復興的有利契機”;進而,“希望通過對南方青年進行新聞方面的實踐訓練,能夠增加南部地方報紙的生命力和凝聚力”。[5]而北大校長蔡元培成立新聞學研究會,亦有感于“吾國新聞,于正張中無不提倡道德;而廣告中,則誨淫之藥品與小說,觸目皆是;或且附印小報,特辟花國新聞等欄;且廣收妓寮之廣告?!币虼?,寄希望于“(學會)諸君既研究新聞學,必皆與新聞界有直接或間接之關系,幸有以糾正之?!盵6]

    待到新聞教育的正式創(chuàng)辦,教育家們才逐步認識到新聞教育的本體價值。事實上,在新聞教育正式產生的前夜,有“美國現代新聞之父”美譽的普利策(Joseph Pulitzer)便已意識到“記者的職業(yè)技能并非新聞教育的核心,‘一個編輯只要有教養(yǎng)、尊重精確原則、熱愛真理、熱心服務公眾,采集新聞的技巧是絕不成問題的?!虼耍荚谂囵B(yǎng)記者‘教養(yǎng)’的職業(yè)道德教育才是新聞教育的重點。”[7]被視為“美國新聞教育之父”的布萊耶(Willard G. Bleyer)所制定的新聞教育計劃“核心是廣博的知識和理性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灌輸社會責任感,其中心思想是,大學新聞教育所能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訓練是批判性地思考新聞,而不是實踐技能;大學新聞教育的方向是‘博’而不是‘?!薄?他)所強調的‘博’與現代大學的通才教育精神一樣,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博學多才、保持自主的心態(tài)和自由思考探索的習慣,不僅關心普遍的知識,關心如何做事(to do),同時關心如何做人、如何生活(to be),以克服專門教育或學徒式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貧乏和人格的分裂,從而培養(yǎng)‘統(tǒng)一的人格’”。[8]此種將新聞教育定位于受教育者人格完善、人性發(fā)展的思想,就已觸及新聞教育的本體價值。很快,這種理念被廣泛應用于早期的新聞教育實踐。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新聞學院的首任院長沃爾特·威廉姆斯(Walter Williams)與普利策的見解不謀而合,“(他)主持制訂了《報人守則》,首次提出了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新聞職業(yè)道德準則,開創(chuàng)了新聞教育重視思想品德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他認為品德和人格是新聞人最重要的素質。”[9]威廉姆斯還曾表示:“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目標,不是制造新聞記者,乃是為新聞事業(yè)預備健全的人才?!盵10]布萊耶也在教學中強調“新聞學和非新聞學課程的比例應是1:3或1:4”[8]。這種做法不久即在中國推廣,據燕京大學新聞系學生盧祺新、葛魯甫等回憶:“(燕京大學)新聞系屬于文學院。如同密大(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做法一樣,燕大也要求主修新聞的學生,必須由他系選修四分之三的課程,如政治學、國際形勢、社會學、經濟學、文學、史學等;只有四分之一是新聞本行的?!盵11]民辦的復旦大學新聞學系亦是如此,“凡(復旦大學)新聞學系學生,在一二年級時,必須將大學一二年級課程(基礎知識、輔導知識)讀完”;“第三年級學生專攻本系特設的各學科(即專門知識)”;“第四年級,課程聽講時間減少,以深入社會,實習考察為重”。[12]

    晚些時候,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新聞教育的社會價值和本體價值均有新的闡釋與實踐,這自根本上源于列寧對教育和新聞的獨特見解。在教育方面,列寧特別強調教育的階級性與斗爭性。1918年,列寧在全俄教育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指出,“在國民教育方面也是這樣:資產階級國家愈文明,它就愈會騙人,說學??梢悦撾x政治而為整個社會服務。事實上,學校完全變成了資產階級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它浸透了資產階級的等級觀念,它的目的是為資本家培養(yǎng)恭順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薄拔覀冋f,我們辦學的事業(yè)同樣也是一種推翻資產階級的斗爭。我們公開聲明,所謂學??梢悦撾x生活,可以脫離政治,這是撒謊騙人?!盵13]1919年,列寧主持制定的俄共(布)黨綱,明確寫道:“在國民教育方面,俄共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把1917年十月革命時開始的事業(yè)進行到底,即把學校由資產階級的階級統(tǒng)治工具變?yōu)榇輾н@種統(tǒng)治和完全消滅社會階級劃分的工具。學校應當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就是說,不僅應當傳播一般共產主義原則,而且應當對勞動群眾中半無產者和非無產者的階層傳播無產階級在思想、組織、教育等方面的影響,以利于徹底鎮(zhèn)壓剝削者的反抗和實現共產主義制度?!盵14]在新聞方面,列寧早在十月革命前就提出了著名的黨性原則:

    黨的出版物的這個原則是什么呢?這不只是說,對于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寫作事業(yè)不能是個人或集團的賺錢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與無產階級總的事業(yè)無關的個人事業(yè)。無黨性的寫作者滾開!超人的寫作者滾開!寫作事業(yè)應當成為整個無產階級事業(yè)的一部分,成為由整個工人階級的整個覺悟的先鋒隊所開動的一部巨大的社會民主主義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寫作事業(yè)應當成為社會民主黨有組織、有計劃的、統(tǒng)一的黨的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15]

    由此可知,在蘇聯(lián)(俄)的新聞教育中,新聞教育的社會價值被賦予新的含義,著重突出為無產階級服務的一面;而新聞教育的本體價值則更多地體現為對個體思想觀念特別是政治觀念的改造與提升。因此,蘇聯(lián)(俄)的新聞教育極其重視價值觀教育。有研究者甚至認為:“蘇聯(lián)自1917年革命成功后,趨重于政治方面的宣傳,對于報學研究有其一貫的主要鵠的。1921年成立的蘇聯(lián)國立報學院,集中于思想上之訓練,對于報業(yè)技術問題不甚注重?!盵16]據20世紀50年代曾在莫斯科大學新聞系學習的傅顯明介紹:“(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學新聞系和新聞專業(yè)的課程基本上分為三類:政治理論課、語言文學課和新聞專業(yè)課,每周上課30-60小時。學習政治理論課的目的,是使學生具有馬列主義理論修養(yǎng),懂得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前景,掌握科學地認識社會,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和方法?!薄敖虒W不單是傳授知識。大學培養(yǎng)新聞干部是教學和教育兩個不斷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的過程。高度的思想政策水平是從事新聞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在一般政治理論課、新聞專業(yè)課和思想教育工作中,都要進行品德教育,使學生獲得做一個真正的新聞工作者的品質?!盵17]而且,蘇聯(lián)對國際新聞記者的培養(yǎng)亦相當注重價值觀的教育,曾擔任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新聞系主任的維·安菲洛夫稱:“深入研究馬列主義理論和蘇共黨的歷史經驗,是從事國際新聞報道的記者的理論教育的基礎。這個任務首先由各有關講授世界觀的教研室來完成。同時,其他教研室,其中包括專業(yè)和語言教研室,也非常注意課堂講授、討論和小組業(yè)務學習的思想傾向?!薄拔磥淼膹氖聡H問題報道的記者應深刻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方法研究社會現象”,“學生們要通曉列寧對群眾進行政治說服教育的藝術,參加把共產主義理想同解決實際任務相結合的宣傳,有效地、進攻性地同意識形態(tài)的敵人作斗爭”。[18]

    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倡導以俄為師,在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下,他不僅改組了國民黨,而且日益認識到有組織的新聞宣傳活動的重大意義。1923年,孫中山在上海中國國民黨改進大會的演說中講道:

    黨的進行,當以宣傳為重。宣傳的結果,便是要招致許多好人來和本黨做事。宣傳的效力,大抵比軍隊還大。古人說:“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宣傳便是攻心。又說:“得其民者,得其心也?!蔽覀兡軌蛐麄?,使中國四萬萬人的心都傾向我黨,那便是大成功了。我們要曉得宣傳這種武器,折服一人便算得了一人,傳入一地便算有了一地。不比軍隊奪了城池,取了土地,還是可被人推翻的,還是很靠不住的,所以我們要對宣傳切實來下番工夫。不如此,這目的就難以達到。不過要做宣傳,就要有一個最便利的機關、最鞏固的機關。這機關是什么呢?就是個黨。[19]

    并且,孫中山明確表示要效法蘇聯(lián),在中國推行黨治,他在《關于組織國民政府案之說明》一文中指出:“現尚有一事可為我們模范,即俄國完全以黨治國,比英、美、法之政黨,握權更進一步;我們現在并無國可治,只可說以黨建國,待國建好,再去治他?!盵20]因此,在大革命期間,黨化教育便開始萌芽。于思想層面,人們開始討論黨化教育。1926年,《黔人之聲》載文稱:

    近年以來,黨化教育的問題,在中國引起了教育界很大的紛爭。但我們要是憑著良心就已過去,及現在的教育理論方面,事實方面,細細的考察一下,知道黨化教育,是不能免的,是正當的,也是必需的。在一種主義之下的政府,為使其主義的實現的緣故,為使其政府穩(wěn)固的緣故,便非將他的教育黨化不可。其實一種主義的發(fā)生,絕不是偶然的事,若是一種主義發(fā)生了且得多數人的信仰,以至握得政權,必定要那種主義是多數人所需要的才行。那么,教育便是那種主義化了,也是合理的。所以教育黨化不黨化不成問題,成問題的是此種黨是否良好,民眾是否需要的黨?[21]

    于實踐方面,時人有謂:“革命屢次失敗,大家考察革命所以失敗的緣故,實在因為民眾太漠視革命了,所以發(fā)生‘喚起民眾’的口號,定下‘扶助農工’的政策。同時在教育方面,也很活動。廣州不必說;上海除上海大學由黨經辦外,其余的中等以上學校,也秘密施以黨的指導,軍閥輦轂下的北京各大學,黨的活動,也常在幕后隱現?!@是黨和教育發(fā)生關系的起頭?!盵22]1927年,國民黨內部對黨化教育內涵、意義以及實施形式的討論日趨熱烈。如,韋愨指出:“我們所講黨化教育,就是在國民黨指導之下,把教育變成革命化和民眾化”[23]。嚴士夐認為:“黨化教育并不違反人類的本性,而在民族性散漫的中國,正是救時的良藥,且三民主義,既是大家公認為救國的主義,則欲完成三民主義,更不可(不)實施三民主義化的教育?!盵24]此后,黨化教育在全國明令推廣。如,1928年湖北省教育廳通令各縣注重黨化教育:“為通令事,案(按)照中央黨部議決案,黨化教育為養(yǎng)成革命人才之基礎,故欲使全國人民明暸了主義,則非注重黨化教育不可。各縣教育局長務須遵照通令,轉知各校,切實注重黨務、實行黨化教育,切切此令?!盵25]1935年,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應運而生,該校的前身是中央黨務學校,將黨化教育引入新聞教育的用意十分明顯。據馬星野回憶:

    辦新聞教育是總統(tǒng)(蔣介石)的意思,當時兄弟(馬星野)到美國去研究新聞學,也可以說是總統(tǒng)的意思。因為總統(tǒng)那時是中央政治學校的校長。第一次考選留學生到外國去,規(guī)定只有二門課程,一門是教育,一門是農業(yè)經濟,而兄弟是報考教育的,考取了,臨走時叫我改變計劃,不念教育,改讀新聞。

    我從密蘇里回來見校長時,校長曾問我志愿做什么工作,我就說“立志為中國辦好新聞事業(yè)”,校長說:“辦好新聞事業(yè),最重要的要有一批年青純潔的干部,一定要從辦新聞教育,訓練一批有志從事新聞事業(yè)的青年開始?!?/p>

    因此他決心辦政大(即當時的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26]

    張學遠認為:“中央政治學校是本黨(國民黨)的最高學府,他的使命,在為黨國培植政治干部,所以他辦理的新聞教育,也不與一般大學的新聞系相同。這一點,校長蔣總裁曾有明白指示,總裁說:‘我們的宗旨,在于闡揚主義,宣傳國策,來完成我們抗戰(zhàn)建國的使命’,‘我們要抱定宗旨,始終貫徹,來改良中國的新聞事業(yè),樹立三民主義的文化基礎’。這就是中央政治學校辦理新聞教育的特殊使命,也就是中央政治學校新聞教育的特殊精神。”[27]蔣介石不僅動議創(chuàng)設了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而且還會親臨講話,強調以“黨義”為本。如,1940年7月26日,他在中央政治學校新聞事業(yè)專修班畢業(yè)典禮上講道:“大家都知道:我們要實行三民主義建設現代國家,一定離不開下面三件事,即著人與物的組織,著干部與群眾的訓練,而著宣傳事業(yè)的推動,尤為重要!我們要實行主義,就要闡揚主義,要建設國家,就要宣揚國策,才能發(fā)動民眾群策群力,以收事半功倍之效?!盵28]

    可見,自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來,世界與中國的新聞教育價值視野呈現二元格局,一面是強調新聞教育之于行業(yè)、社會及個體的價值;一面是強調新聞教育之于階級、政黨及政權的價值,特別重視主義的貫徹。

    二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價值實現

    新聞教育的二元價值視野,可以說,在今天的新聞教育中還有或多或少的體現:既追求同國際接軌,學習西方的辦學經驗;也重視開展價值觀的教育。這是我們今天從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復雜背景。在此背景下思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價值實現問題,便不應單從黨和國家這個層面出發(fā),還應顧及個體的感受與需求,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內在要求?!案鶕r值觀和歷史觀統(tǒng)一的邏輯,馬克思學說的基本價值觀念,必然是一種‘人民主體論的價值觀念’。所謂人民主體論的價值觀念,就是以人民群眾為最高的價值主體和評價主體,以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和實踐為最高的價值標準和評價標準的觀念體系?!盵29]習近平同志也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是個體的集合,突出人民的主體性,自然要落實到每個個體。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象的東西出發(fā),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象出來的人出發(fā),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盵30]這也暗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著力于學生的發(fā)展”、“著力于學生的學習”、“著力于學生的學習效果”。[31]

    當前,新聞教育界已開始有意識地去關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效度問題。如,童兵認為,要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落到實處,應該從三方面著力改進:其一,“正確對待現有新聞學史論研究成果”;其二,“正確借鑒西方新聞學理論資源”;其三,“引導師生關注與參加新聞改革實踐”。[32]胡鈺提出了“五個講清楚”:第一,“講清楚馬克思的形象和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第二,“講清楚新聞與政治的關系”;第三,“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的新聞思想”;第四,“講清楚中國國情與問題意識”;第五,“講清楚全球傳播與文化自信”。[33]這些論斷無疑有助于推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實踐,然而,學者們多在關注“怎么講”、“講什么”的問題,尚未自根本上觸及學生層面的感受與需求。而價值觀教育的價值實現根本取決于受教育者的態(tài)度與接受度。筆者以為,從個體出發(fā)考量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價值實現,至少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加強人文基礎教育,以增進價值理解。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密不可分,而自馬克思開始,那些經典作家們很多都是集思想家、革命家或是社會活動家于一身,他們的所思所想涉獵甚廣,比如馬克思、恩格斯鑒于工業(yè)革命以來兩大階級的對立狀態(tài),充分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19世紀法國及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之精華,開創(chuàng)性地建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這種學說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全面的、深刻的,既包含著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社會的批判,也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精神領域的批判。因此,要弄清并接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必須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在這個意義上講,為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定量的人文基礎教育。然而,“當前的新聞教育界洋溢著一種盲目的技術崇拜熱”,“流行著技能教育至上的趨勢,課程體系主要圍繞著新聞傳播的業(yè)務流程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在課堂內外,都強調實踐環(huán)節(jié),強調第二課堂,強調深入新聞傳播的業(yè)務流程?!盵34]這個形勢或者說趨勢無疑不利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價值實現。事實上,現階段加強人文基礎教育只是對歷史經驗的尊崇與回歸,并不是什么創(chuàng)新。即便是國民黨的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也極重視人文基礎教育。“(該校)新聞系課程的分配比例是:社會科學占百分之五十,人文和語文學科占百分之二十五,新聞專業(yè)科目占百分之二十五?!盵35]

    其次,在正視學生價值觀處境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價值需求,以凝聚價值共識。進入工業(yè)社會以來,西方世界普遍有陷入虛無主義的價值傾向。早在19世紀,尼采就已作出帶有預言色彩的論斷:“我講述的是往后兩個世紀的歷史。我描述的是行將到來的事物,不是其他別的可能來的事物:這就是虛無主義的興起?,F在就可以敘述這段歷史了:因為在這里必然性在起作用,無數征兆已預示了這種未來,到處顯示出這種命運;人們已經洗耳恭聽這種未來的音樂?!盵36]那么,中國是否有價值虛無主義的現象呢?有學者指出:“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社會思想文化中一直存在著相當普遍的價值虛無現象?!薄霸趯嵭惺袌鼋洕?,世人迅速轉向功利化的價值追求,整個社會則呈現出利益和價值觀的高度分化和多元化態(tài)勢,但是卻沒有相應地形成與之適應的現代價值理念,缺少既有力地支持人們世俗的經濟活動又能夠給予有效規(guī)范和約束的文化觀念。特別是20世紀末和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已出現嚴重的價值認同危機,社會生活中不再有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和倫理標準,人們甚至懷疑是否還有‘善惡’之別、‘好壞’之分?”[37]這就是學生價值觀的現實處境。在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時,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處境,因為,它是此種價值觀教育的事實障礙,同時也構成我們的工作對象或內容。在此基礎上再去辨別學生的價值需求,然后,在正當需求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之間尋得某些共識,從而獲得價值與情感的共鳴。需要指出的是,價值共識并非妄語,而是有著深厚事實與理論依據的現實可能。辯證地來看,“如果沒有共識,差異以及對差異的意識無從產生。從邏輯上說,對差異的意識本身就是一種共識?!倍聦嵣?,“自人類文明以來,人們在價值觀念上的交流、共享和認同始終存在,”“當代人面臨并尋求解決的諸多共同的價值問題首先使得價值共識成為可能和必須”。自根本言之,“價值共識之所以可能,源出于一種人的存在的內在需要?!盵38]乃是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1)每個人只有作為另一個人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2)每個人只有作為自我目的(自為的存在)才能成為另一個人的手段(為他的存在);(3)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為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當作自我目的才能成為手段?!盵39]而對于共識之外的分歧,應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或價值觀的基本立場予以辨析、解釋,而不是簡單的壓制,要知道,這本身亦構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學內容。

    第三,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品格,以推動價值普及。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總結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0]意在強調實踐的重要性。進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于個體和社會而言,只有將其運用于實踐,才真正具有價值。這個從學習到實踐的過程可以描述為,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的個體將之用于對社會乃至世界的改造,正如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所分析的那樣,“人們通過接受教育,接受外部的客觀的文化價值,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發(fā)展內部的人格價值,而逐步展開的內部人格價值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又不斷生成新的文化價值?!盵3]191國內也有學者指出:

    新聞學是一門應用學科,由術而入學。新聞理論來自于新聞實踐,又必須回到新聞實踐中去指導新聞實踐按新聞規(guī)律運作。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人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各自領導和從事工人報刊、黨的報刊以及其他介質的媒介工作實踐中,依據大量的經驗和教訓,對新聞傳播的性質、特征,新聞傳播和新聞宣傳工作的體制及機制進行理論概括和抽象的結晶。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輿論工作和規(guī)律認知活動的基本品質。[32]50-54

    因此,要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品格,以推動價值普及??蓡栴}在于,學生如何習得這種實踐品格呢?筆者以為,作為施教方可自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向學生揭示生成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歷史實踐。另一方面,將實驗等實踐環(huán)節(jié)引入到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中來,傳統(tǒng)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一般偏重于業(yè)務技能的訓練,這往往造成一種誤解,認為只有業(yè)務技能方面的知識才需要并且能夠實驗,價值觀層面的東西不需要也不能夠實驗。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既然直接源于實踐,那么也就必然能夠以實踐來加以檢驗和推演。只是與業(yè)務技能方面的實踐教學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方面的實踐教學因受制于時空,無法提供觀念生成時的歷史場景,而只能依靠人工模擬。然而,這并非排斥實踐教學的理由,在不少自然科學的實驗教學中,也常常用到模擬場景。

    三 結語

    在百余年的新聞教育歷程中,人們對新聞教育的價值判斷與追求并不一致,但總體而言,可區(qū)分為兩種價值視野:一種為重視新聞教育對社會、行業(yè)以及個體發(fā)展的價值,持這種價值觀念的國家和地區(qū)以美國為典型。在此價值視野下,新聞院系基本貫徹自由主義的教學原則,推行以人文素養(yǎng)為代表的價值教育和以專業(yè)主義為核心的職業(yè)教育。另一種為強調新聞教育對特定階級、政黨及政權的意義,持這種價值觀念的國家和地區(qū)以蘇聯(lián)為典型。在此價值視野下,新聞院系高度重視價值觀的教育以及特定主義、信仰的貫徹,一般不提倡專業(yè)主義和個人主義,新聞知識的講授服務并服從于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個體價值的實現也體現為對主流價值觀念的掌握與運用。民國時期,中國的新聞價值視野呈現二元格局,一邊效仿美國的價值選擇,實行美式的新聞教育模式,以燕京大學、復旦大學等教會大學和民辦大學為代表;一邊類似蘇聯(lián),大力推行以主義教育為核心的價值觀教育,注重黨義及領袖意志的貫徹,以中央政治學校為典型。不過,于教學形式上,譬如課程設置等方面,中央政治學校的新聞教育卻又具有美式的特征。這種二元價值視野,在今天的新聞教育中依然有或多或少的體現:既追求同國際接軌,學習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辦學經驗;也重視開展價值觀的教育。這是我們今天從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復雜背景。在此背景下思考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價值實現問題,便不應單從黨和國家這個層面出發(fā),還應顧及個體的感受與需求,這也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內在要求。為此,首先,要加強人文基礎教育,以增進價值理解;其次,在正視學生價值觀處境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價值需求,以凝聚價值共識;第三,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實踐品格,以推動價值普及。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價值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简阳市| 美姑县| 比如县| 清丰县| 保定市| 铁岭县| 固原市| 盐津县| 遂昌县| 瑞丽市| 宜川县| 文昌市| 淮阳县| 海晏县| 乐亭县| 石泉县| 吉水县| 黔西县| 灵璧县| 淮滨县| 资源县| 沙湾县| 贡觉县| 临汾市| 盐城市| 元朗区| 疏附县| 体育| 通道| 靖江市| 莫力| 天门市| 通榆县| 神池县| 汕尾市| 贵定县| 斗六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两当县| 夏邑县|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