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鐵江
硯臼磨穿筆作堆,
千文真面海東回。
分明流水空山境,
無數(shù)林花爛漫開。
【啟功自注】
智永[1]寫千字文[2]八百本,分施浙東諸寺,事見唐何延之[3]蘭亭記。千數(shù)百年,傳本已如星鳳。世傳號為智永書者并石刻本合計之,約有五本:大觀[4]中長安薛氏摹刻本,一也;南宋群玉堂帖[5]刻殘本四十二行,自“囊箱”起至“呼也”止,二也;清代顧氏過云樓[6]帖刻殘本,自“龍師”起至“呼也”止,此卷為明董其昌[7]舊藏,戲鴻堂帖[8]曾刻其局部,近獲見原卷,黃竹紙上所書,筆法稚弱,殆元人所臨,三也;寶墨軒刻本,亦殊稚弱,四也;日本所藏墨跡本[9],五也。
此五本中,以一、二、五為有據(jù),長安本摹刻不精,累拓更為失真。群玉本與墨跡本體態(tài)筆意無不吻合,惜其殘失既多,且究屬摹刻。唯墨跡本煥然神明,一塵不隔。非獨智永面目于斯可睹,即以研求六朝隋唐書藝遞嬗之跡,眼目不受棗石[10]遮障者,舍此又將奚求乎[11]?
【譯者附注】
[1]智永:南朝陳隋之間的和尚(生卒不詳),本名王法極,字智永,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書圣王羲之七世孫,第五子王徽之后代,號“永禪師”。智永善書,書有家法。將王羲之作為傳家之寶的《蘭亭序》,帶到云門寺保存。云門寺(原名永欣寺)有書閣,智永禪師居閣上臨書20年,留下了“退筆?!薄拌F門檻”等傳說。智永對后世書法影響深遠。他創(chuàng)“永字八法”,為后代楷書立下典范,并臨《真草千字文》八百多份,廣為分發(fā),幾可視為教科書,其影響遠及日本。即使現(xiàn)在,依然是書法學習的經(jīng)典教材。
[2]千字文:由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編纂1000個漢字組成的韻文。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漢字,命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編纂成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語句平白如話,易誦易記,是中國影響很大的兒童啟蒙讀物。
[3]何延之:唐人,曾撰寫《蘭亭記》,是一篇對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的全過程,及此序爾后的收藏、傳世、御命臨摹、著錄及后殉于唐太宗昭陵的有系統(tǒng)地記敘的信史。
[4]大觀:宋徽宗年號,1107-1110年。
[5]《群玉堂帖》:中國南宋匯刻叢帖,《群玉堂帖》原石的宋拓殘本,原名《閱古堂帖》。南宋韓侂胄(1152-1207)以家藏墨跡,令其門客向水編次摹勒上石。向氏精于鑒賞,擅長刻帖,故摹刻甚為精善。開禧三年(1207)韓氏被誅,帖石沒入內(nèi)府。嘉定(1208-1224)間改為今名。
[6]顧氏過云樓:過云樓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位于蘇州市干將路,為清代書畫收藏家顧文彬所建,收藏許多書畫珍品,至今猶存。
[7]董其昌:明書畫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漢族,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qū)馬橋)人,明代著名書畫家。
[8]戲鴻堂帖:董其昌所刻,董其昌之堂名“戲鴻堂”。
[9]日本所藏墨跡本:《千字文》在唐代傳入日本,曾經(jīng)日本谷鐵臣收藏,后為小川簡齋購得。
[10]棗石:指木刻本、石刻本。舊時多用棗木雕刻書版。
[11]舍此又將奚求乎:除了它又到哪里去找呢?意即只有這一個。
【原詩題解】
此詩贊美日本所藏智永千字文墨跡本極其珍稀精美,如空山絕響,林花爛漫。
【原詩譯釋】
1.硯臼磨穿筆作堆:智永為練書法磨穿了硯臺,用壞的筆成了堆。硯臼:硯臺。
2.千文真面海東回:現(xiàn)在能見到的智永所書的千字文真跡卻從日本傳回。千文:千字文。真面:真跡。海東:大海的東邊,指日本。
3.分明流水空山境:仿佛潺潺溪水在空山中流動。此句喻其珍稀如空山絕響。分明:喻詞,簡直就是,仿佛。它直貫三、四兩句。
4.無數(shù)林花爛漫開:又如樹林中無數(shù)美麗的花朵爛漫開放。此句喻其佳妙如林花爛漫,美不勝收。
爛漫生疏兩未妨,
神全原不在矜莊。
龍?zhí)⑴P溫泉帖,
妙有三分不妥當。
【啟功自注】
唐太宗書碑有二,曾自以二碑拓本賜外國使臣,其得意可知。溫泉銘[1]早佚,晉祠銘[2]尚存,但歷代捶拓,已頹唐無復神采。真絳帖[3]中摹刻溫泉銘銘詞一段,標題曰秀岳銘,蓋據(jù)首句“巖巖秀岳”為題,并不知其為溫泉銘。是潘師旦[4]所見,已是殘本。此真絳帖今存者已稀,清代南海吳榮光舊藏者,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吳氏曾摹入筠清館帖[5],距絳帖又隔一塵矣。
敦煌本溫泉銘最前數(shù)行亦殘失,幸以下無損。米芾“莊若對越,俊如跳擲”[6]之喻,正可借喻。
書法至唐,可謂瓜熟蒂落,六朝蛻變,至此完成。不但書藝之美,即摹刻之工,亦非六朝所及。此碑中點畫,細處入于毫芒,肥處彌見濃郁,展觀之際,但覺一方黑漆版上用白粉書寫而水跡未干也。
其字結(jié)體每有不妥處,譬如文用僻字,詩押險韻,不衫不履[7],轉(zhuǎn)見風采焉[8]。
【譯者附注】
[1]溫泉銘:為唐太宗李世民手書碑刻拓本,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原石已遺失。拓本原藏敦煌藏經(jīng)洞,現(xiàn)藏于巴黎國立圖書館。溫泉銘是我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行書刻碑。
[2]晉祠銘:即晉祠之銘并序碑,在晉祠貞觀寶翰亭內(nèi),當年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書。碑高195厘米,寬120厘米,厚27厘米,方座螭首,額書飛白體“貞觀廿年正月廿六日”。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后到此酬謝叔虞神恩,銘文歌頌宗周政權(quán)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全文1203字,行書,勁秀挺拔,飛逸灑脫,骨格雄奇,刻工洗練,可謂行書楷模。
[3]絳帖:《絳帖》為北宋潘師旦摹刻,因刻于絳州,故名?!督{帖》是與《淳化閣帖》齊名的三大名帖之一,為書法瑰寶。該帖刻于1049-1063年(宋皇祐、嘉祐年間),集宋以前書法名家之大全,具有很高的書藝價值。
[4]潘師旦:北宋書法家。曾摹刻《絳帖》。
[5]筠清館帖:清代吳榮光所刻。吳榮光(1773-1843),字伯榮,一字殿垣,號荷屋、可庵,別署拜經(jīng)老人,廣東南海人。善于金石、書畫鑒藏,且工書善畫,精于詩詞。
[6]米芾“莊若對越,俊如跳擲”:米芾(1051-1107),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時人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鑒定家、畫家、收藏家。米芾原籍襄陽(今屬湖北),后定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米芾在官場上并不得意,其“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shù)困”。因其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tài)度皆被當世視為顛狂,故又有“米顛”之稱。莊若對越,俊如跳擲:莊重處如敬對神靈,迅疾處如跳躍拋擲。莊:莊重靜穆。對越:敬對上天神靈???,同“駿”,疾速。此句化用《詩·周頌·清廟》:“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
[7]不衫不履:衣著不整齊。形容性情灑脫,不拘小節(jié)。
[8]轉(zhuǎn)見風采焉:反而更有風采。轉(zhuǎn):反而。
【原詩題解】
此詩贊美敦煌溫泉銘豪放灑脫,不拘小節(jié),反而更見神采。
【原詩譯釋】
1.爛漫生疏兩未妨:豪放不拘和謹守規(guī)矩兩種風格互不妨礙。爛漫:豪放灑脫,不拘小節(jié)。生疏:與上文“爛漫”對稱,指書法藝術(shù)上謹守規(guī)矩、不越雷池的風格。
2.神全原不在矜莊:神完氣足原本就不取決于是否矜持莊重。神全:神完氣足。原:本來。在:決定于,取決于。矜莊:矜持莊重。
3.龍?zhí)⑴P溫泉帖:敦煌溫泉銘如龍騰虎臥,豪宕不拘。跳:在平水韻中,跳有平、去兩讀,此處讀平聲。
4.妙有三分不妥當:溫泉銘中有些字結(jié)體不夠妥當,但不衫不履,更見其妙。此句前果后因,即正因其有三分不妥,所以更妙。三分:與“七分”相對,指很小的一部分。當:讀平聲。
宋元向拓汝南志,
棗石翻身孔廟堂。
曾向蒙莊聞讜論,
古人已與不傳亡。
【啟功自注】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1],匯帖中曾見之,近代流傳一墨跡本,曾經(jīng)影印。其原跡今藏上海博物館,一九七二年聞館中專家談,實屬宋人摹本,余私幸昔年從影印本中判斷未謬[2]。然其摹法俱在,即影印本中亦能辨出,不必待目驗紙質(zhì)焉。
虞書以廟堂碑[3]為最煊赫,原石久亡,所見以陜本[4]為多。然摹手于虞書,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與唐石殘本相較,其失真立見。城武摹刻本[5],不知出誰手,以校唐石,實為近似,惜其石面捶磨過甚,間架僅存,而筆劃(畫)過細,形同枯骨矣。
唐石本廟堂碑[6],影印流傳甚廣,惜是原石與重刻拼配之本。然觀《黃山谷題跋》[7],已多記拼配之本,知唐刻原石北宋時必已斷缺矣。
積時帖[8]昔藏石渠寶笈[9],幾經(jīng)浩劫,不知尚在人間否?
【譯者附注】
[1]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虞世南為其撰寫墓志。行草書,墨跡??v25.9厘米,橫38.4厘米,為紙卷墨本,行書18行,每行12字至15字不等,共222字。收藏于上海博物館。虞世南(558-638),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余姚(今屬浙江省)人。官至秘書監(jiān),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81歲,賜禮部尚書。其書法剛?cè)岵⒅?,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
[2]未謬:沒有錯誤。
[3]廟堂碑:即《孔子廟堂碑》,唐武德九年(626)刻。虞世南撰書。此碑是為記述高祖武德九年(626)封孔丘二十三世孫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葺孔廟事而立。貞觀七年(633)刻成,無撰寫年月。此碑書法俊朗圓腴,端雅靜穆。為初唐碑刻中杰出之作,亦為歷代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公認之虞書妙品。
[4]陜本:《孔子廟堂碑》現(xiàn)存刻石有兩塊。一塊俗稱《西廟堂碑》,宋王彥超重刻于陜西西安,故又稱陜本。35行,行64字。碑末增“王彥超再建,安祚刻字”一行9字。另一塊在山東城武縣,俗稱《東廟堂碑》,碑身高2.08米,寬0.89米,厚0.22米,字33行,行滿格33字。所書正楷,外柔內(nèi)剛,圓融遒勁。元(后)至元(1335-1340)年間,定陶河岸崩決時出土,摹刻年代不明。石質(zhì)不堅,明拓本字漫漶且瘦,又稱瘦本、城武本,即下文所言之城武摹刻本。
[5]城武摹刻本:孔子廟堂碑的拓片,見上注[4]。
[6]唐石本廟堂碑:孔子廟堂碑的唐代原石拓本,即上文所言唐石殘本,現(xiàn)在所存僅有清人李宗瀚舊藏本,譽為唐拓本。究竟為何時所拓,難以確定。此拓本大部是配陜本,其漫漶、損泐之字多是唐本。此拓本有中華書局、文明書局、有正書局以及上海古籍書店、日本二玄社等影印行世,原拓本則已流入日本。
[7]《黃山谷題跋》:黃庭堅著。黃山谷即黃庭堅,北宋書法家、文學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
[8]積時帖:歷來稱虞世南書,行草交替,筆致輕妙。有人疑為偽托。
[9]石渠寶笈:《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著錄文獻,初編成書于乾隆十年(1745),共編四十四卷。著錄了清廷內(nèi)府所藏歷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作為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曠古巨著,書中所著錄的作品匯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時期的所有作品,而負責編撰的人員均為當時的書畫大家或權(quán)威書畫研究專家,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鑒藏價值。
【原詩題解】
此詩感嘆古人書法原跡難以流傳,古人的書法技藝難以繼承。正如莊子所言,古人死了,他們的技藝也就消亡了。
【原詩譯釋】
1.宋元向拓汝南志: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志早已失傳,我們現(xiàn)在只能看到宋元人的摹本。汝南志:虞世南所書《汝南公主墓志》。向拓:摹寫字畫的一種方法。
2.棗石翻身孔廟堂:虞世南所書的《孔子廟堂碑》也已亡佚,我們現(xiàn)在只能看到翻刻本。翻身:此指翻刻??讖R堂:虞世南所書的《孔子廟堂碑》。
3.曾向蒙莊聞讜論:曾經(jīng)從莊子那里聽到一個正直的說法。向:從。蒙莊:莊子,莊子是蒙人,故稱蒙莊。讜論:正直的言論?!肚f子·天道》:“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意謂古人所心領神會的技藝不可言傳,古人死了,他們的技藝也就消亡了。
4.古人已與不傳亡:古人已經(jīng)連同他們不能流傳的技藝一起消亡了。與:連同。不傳:不能流傳的技藝,詩中指古人的書法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