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李洪智(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啟功先生任教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但由于啟功先生在書法界享有著崇高的聲譽,所以,啟功先生也經常參與一些書法教育、教學工作。這些工作主要包括三種形式:從事與書法教學相關的研究并參與編寫教材、錄制書法教學視頻、做講座。這些資料較為充分地反映出了啟功先生對于書法藝術本體的具體觀點,同時啟功先生關于書法教育的思想也寓于其間。
2003年12月,啟功書法學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師范大學隆重召開,我向會議提交的論文題目是《淺談啟功先生的“破除迷信”及其給我們的啟示》。文章是以秦永龍教授根據錄音整理的啟功先生有關學書須“破除迷信”的談話稿作為研究對象的。這部分內容共十三章,首次發(fā)表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啟功書法叢論》(2003年12月版)一書中,后來被收入《啟功叢稿·藝論卷》,2005年,中華書局又將這部分內容單獨出版,書名為《啟功給你講書法》。我認為,這十三章是啟功先生書法教育、教學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所謂“迷信”,按照啟先生自己的說法就是:“古代人解釋書法上重要問題時那些個誤解?!睂嶋H上,啟功先生破除學書迷信的主張在他的其他著述中也時有流露,但是,這十三章將這些觀點集中起來,從學書工具、執(zhí)筆運腕、入門字體、范本選擇到學書進度,幾乎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書法教學的體系,其中包涵大量的啟功先生對書法史、古代書論的獨到見解。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啟功先生認為,書寫工具在書法的練習中非常重要。為了說明這個問題,啟功先生有一段通俗易懂的話:“從前人有這么一句俗話,善書者不擇筆,就是說會寫字的人拿起什么筆都能寫。這句用在鼓勵人,說這人本事大,那也可以。比如拿刀切菜,有人善于切菜,不講究刀,也可以這么講。但是你給他刀沒有刃,就是一個鐵片,我看他也切不出什么菜的樣子來,更不要說切這個肉片了。這完全是一種鼓勵的話,善書者不擇筆,這是一個有目的的、有策略的鼓勵人的話,而事實上,你給他沒毛的筆,他不也不會寫字嗎?看來筆這工具還是很重要的?!保ā秵⒐o你講書法》77頁)“善書不擇筆”確實是流行于善書者圈內的一句話,這不僅是一句鼓勵他人的話,也往往是一句自夸甚至是炫耀的話。在具體的書法實踐中,無非就是不挑剔筆毫的軟硬和長短,甚至是質量的好壞(鋒穎不好的筆可用來表達對精細程度要求不高的風格)。但是,這句話對于初學者是有害無益的,弄不好就會令人喪失學習書法的信心,因為真正能做到不擇筆的書家通常都有較為深厚的功力,以“善書”為前提方能對各種筆駕輕就熟。事實上,歷數(shù)書法史上赫赫有名的書家,真正做到“不擇筆”的恐怕還是少數(shù)。所以,啟功先生才說“筆這工具還是很重要的”,從而避免了泛泛地將一句“善書者不擇筆”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金科玉律而帶來的消極影響。
從表面上來看,啟功先生這段話是告訴學書者,應該選擇合用的書寫工具,而其弦外之音則是,學習書法應該善于思考,師古不泥。即使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嗣?,也要考慮它是否真的具有合理性,以及在什么條件下具有合理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繼承并弘揚書法藝術。如果說啟功先生告訴人們應該注重書寫工具是屬于“教”的范疇的話,那么,他通過打比方等方式引導初學者應該客觀、辯證地看待“善書者不擇筆”這句話,這個循循善誘的過程就應該屬于“育”的范疇了。
啟功先生的書法教育思想既反映出了他對于以書法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也反映出了啟功先生試圖將千百年來蘊含在經典書作中的美通過各種方式清晰地表述出來的強烈愿望,從中可以折射出啟功先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這其中,尤其值得我們學習并發(fā)揚光大的是啟功先生所堅持的求真務實的學術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