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暢 李志華
摘 要:本研究通過調查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和親社會傾向,旨在檢驗我國資助育人的成效。方法:問卷調查,在廣東省39所高校開展隨機抽樣調查,獲得1899份有效問卷。結果:(1)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良好,但其親社會傾向較弱。(2)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與親社會傾向存在極顯著正相關,感戴對受資助大學生的親社會傾向具有正向顯著預測作用(P<0.001),即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越高,其親社會傾向越強。
關鍵詞:大學生;感戴;親社會傾向;廣東省
感戴(gratitude)源于拉丁字根gratia,意為優(yōu)雅、高尚、感謝,它屬于一種積極正向的情感特質,是指個體在得到別人幫助后對他人產生的一種感激與愛戴之情。它具有激發(fā)動機的作用,即得到他人恩惠后,感戴能夠激發(fā)個體做出善舉以作回報[1]。
親社會傾向(prosocial behavior)是指個體從他人利益出發(fā),不以期望得到酬賞、避免懲罰為目的,自發(fā)而產生有利于他人、集體和社會的行為[2]。它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行為,對個體健康發(fā)展以及社會適應具有重要作用[3]。
學生資助是一項惠民生、暖民心的工程,事關社會公平,事關脫貧攻堅。我國學生資助工作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緊緊圍繞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健全學生資助制度”這一要求,抓精準、促規(guī)范、重育人,全面落實中國特色的學生資助政策,實現了各個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所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在高等教育階段:建立了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學費補償貸款代償、新生入學資助、“綠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資助政策體系。
扶弱濟困,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行善美德,但有新聞媒體頻頻報道,部分受資助大學生忘恩負義、道德缺失現象屢見不鮮,比如資助者叢飛被診斷患有胃癌無錢醫(yī)治,而他之前緊衣縮食資助的37個孤兒不聞不問;湖北5位受助大學生在受到他人幫助后,沒有給施助者打過電話,更沒有感謝的話語,使得施助者失望之極…可見,受資助大學生感戴缺失的現象不容忽視,這有悖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當代青年的要求。不僅如此,當代大學生利己思想也日益突出,缺乏集體觀念與社會責任感,表現為對國家大事拋之腦后,對社會事件無動于衷,對他人求助冷漠無情,這表明大學生的親社會傾向越來越少,而親社會傾向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社會穩(wěn)定和諧的有力保障。
因此,為了檢驗我國資助育人的成效,本研究提出從感戴與親社會傾向的關系入手,考察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并可依據其感戴水平對親社會傾向進行預測。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廣東省39所高校中,包括重點大學8所,普通本科19所,高等??坡殬I(yè)院校12所,隨機抽取在校學生,以無記名方式填寫紙質與網絡問卷,回收有效率為95.8%,共計1899份有效問卷,其中受資助學生1433名,未受資助學生466名;男生695人,女生1204人;大一483人,大二547人,大三527人,大四342人。
(二)研究工具
(1)大學生感戴量表(GRAT)
該量表是由孫文剛等人(2010)根據國外Watkins的量表翻譯修訂而成,它由剝奪感的缺失、對社會的感激和對自然事物的感激三個維度構成。該量表共有34個項目,采用五級評分標準,有13個題項采用反向計分,被試總分越高,表示其感戴水平越強,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為評鑒大學生感戴水平的有效工具[4]。
(2)親社會傾向測量問卷
該量表是由從文君等人(2008)根據美國心理學家Gustavo Carlo的量表,充分考慮中西文化差異后修訂而成,它由公開的、匿名的、利他的、依從的、情緒性的、緊急的六個維度構成。該量表共有23個項目,采用五級評分標準,全部正向計分,被試總分越高,表示其親社會傾向越強,經檢驗該量表的信效度指標都比較理想,適用于中國被試[5]。
(三)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2.0對數據進行分析,方法為描述統(tǒng)計、t檢驗與方差分析等。
二、研究結果
(一)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與親社會傾向現狀
首先以曾接受過國家或學校資助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表1顯示,被試感戴、親社會傾向總均分分別為137.76、79.18,按照百分制換算,表明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良好(81.04),但親社會傾向僅及格(68.85)。為了檢驗是否接受資助會使大學生感戴水平和親社會傾向產生高低之分,本次研究還抽取了部分未受資助的大學生參與調查,通過比較均值發(fā)現,未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與親社會傾向總均分分別為131.07、77.20,均低于受資助大學生,且在總分及各維度得分上均與受資助學生的差異極其顯著。
(二)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與親社會傾向的關系研究
(1)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與親社會傾向的相關分析
表2可見,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與親社會傾向存在極顯著正相關,即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越高,其親社會傾向越強。
(2)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與親社會傾向的回歸分析
利用多元回歸分析,檢驗感戴對親社會傾向的預測效應,結果如表3所示:由感戴來預測親社會傾向的回歸方程達到極顯著水平,解釋率達到26.5%。進一步對感戴各維度的預測水平進行檢驗,系數估計的結果發(fā)現,對社會、自然事物的感激對受資助大學生親社會傾向都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即感戴中的這兩個維度能對受資助大學生的親社會傾向產生較大影響。
三、討論
(一)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分析
本研究數據分析表明,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整體良好,且顯著高于未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這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性與優(yōu)越性,說明我國長期堅持的學生資助政策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全面落實落地。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措施,從制度上保障了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家長的“獲得感”明顯增強,他們非常感戴國家,感激資助政策促其完成學業(yè),進而獲得改變自己乃至整個家庭命運的機會。當然,也不否認社會上有些受資助學生不懂得感恩,但這絕非是社會主流。資助育人,從根本上符合黨和國家對當代青年的期望,面對美好歲月,要有飲水思源、懂得回報的感戴之心,感戴黨和國家,感恩社會和人民,心懷感戴之心是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核心主義價值觀的要求。
(二)受資助大學生親社會傾向的現狀分析
本研究在驗證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良好的同時,也發(fā)現他們的親社會傾向較低,僅為及格水平,這說明他們的認知和行為存在相當大差距,即心懷感恩之心的受資助大學生未必會將意識轉化為為國家、社會、他人服務的行動中去。究其原因,可能與受資助大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有關,他們家庭經濟困難,長期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遭受著普通人從未經歷的磨難,因此“極度自尊又極度自卑”,讀大學后深知自己與其他同學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將來就業(yè)發(fā)展好就必須比別人付諸更大的努力,因此他們在大學期間全身心投入學習提升自己,沒有能力幫助他人,不善于表達的他們把感戴的心藏在心里,期盼有朝一日等自己羽翼豐滿再回饋社會、幫助他人。本研究另一項數據表明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親社會傾向較弱的現象,且未受資助大學生的得分顯著低于受資助大學生,這一方面表明親社會傾向較弱并非是受資助大學生所特有的,而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了我國資助育人的成效。
(三)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與親社會傾向之間的關系
受資助大學生的感戴水平與親社會傾向之間存在極為顯著的正相關,且前者可以較好預測后者,即受資助大學生越感覺到生活充實有意義,善于覺察生活中簡單快樂的小事,不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越能感受到國家、社會和他人的支持和關愛,抱有感戴之心,并促使其對社會、施惠者和他人做出力所能及的回報。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學生資助工作需物質與精神兩手抓,應從過去主要幫助解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費用的經濟資助,發(fā)展形成更加注重“資助育人”的新模式。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經濟資助的同時,我們應更加重視發(fā)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資助工作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多種方式,教育和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正確面對困難,培育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愛國奉獻”的品德,培養(yǎng)受助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在學生資助的申請、認定、公示、發(fā)放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注重保護受資助學生的個人隱私和人格尊嚴,使資助工作“潤物細無聲”,幫助他們糾正不良心態(tài)和扭曲的思想觀念,讓他們把國家及社會各界的資助,當成努力學習的精神動力,把感戴之心化為報國之志和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
參考文獻
[1] Robert A. Emmons, Michael E. McCullough.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ing in Dail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2): 377-389.
[2] Eisenberg N, Wentzel N, Michelle H, Jerry D. The Role of Emotionality and Regulation in Empathy-related Responding.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998, Vol.27 issue4, 506.
[3] 寇彧,王磊.兒童親社會傾向及其干預研究述評[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19(4):86-91.
[4] 孫文剛,汪金,韓仁生.大學生感戴量表(GRAT)的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1):28-30.
[5] 叢文君.大學生親社會傾向類型的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8.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廣東白云學院科研項目“感戴對大學生親社會傾向的影響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8BYKY04。
作者簡介:李天暢(1989- ),女,漢族,湖北武漢人,廣東白云學院學生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講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