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婷
【摘要】目的 通過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進行應用,對其護理效果進行研究,促進效果的探究。方法 選取2015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32~65歲,將其隨機分為一般組與觀察組。一般組采用傳統(tǒng)下肢動脈硬化的護理方式,觀察者采用術后并發(fā)癥及相關綜合護理的方式。結果 通過對一般組和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分析,其中一般組患者中出現穿刺部位血腫2例,占8.69%,觀察組4.34%;一般組中出現支架狹窄2例,占8.69%,觀察組0例。下肢動脈患者中一般組消化道出血1例,占4.34%,觀察組1例。兩組相關參數比較,觀察組并發(fā)癥率低于一般組。結論 對于下肢動脈硬化患者進行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具有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術后并發(fā)癥;術中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1
在現階段護理中,其對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一定程度上能夠影響患者的整體理療效果,同時對于患者的恢復來說也有一定的干預價值。因此在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中,應結合介入治療的方式對病發(fā)癥狀進行護理。由于下肢動脈閉塞癥疾病多發(fā),同時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在現階段引起患者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原因為:患者內膜細胞和組織碎片產生沉淀,因此導致的動脈狹窄,嚴重時將會導致患者死亡。本文通過對其術后并發(fā)癥進行護理應用,從而進行探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下肢動脈硬化患者46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年齡32~65歲,將其隨機分為一般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于一般組來說,采用傳統(tǒng)下肢動脈硬化的護理方式。對于觀察者來說,其護理方法如下:首先應該對下肢動脈硬化患者的各個指標進行全面檢查,在對各項檢查數據進行記錄的同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緩解下肢動脈硬化的科學方案。對患者來說,醫(yī)護人員應加強溝通護理,確保下肢動脈患者能夠了解自身的發(fā)病機制和臨床表現。除此之外,醫(yī)護人員應對于患者進行療效的告知,同時通過對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幫助患者應對負面情緒,確保良好的依從性。穿刺部位血腫作為現階段下肢動脈硬化常見的并發(fā)癥,因此護理人員應針對此種狀況進行針對性的護理,通過采用專業(yè)用繃帶給予固定,在進行繃帶壓迫的同時,降低發(fā)生血腫的概率。同時應對患者進行體位的調整,防止患者出現身體僵硬狀況。在此過程中,通過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看其是否出現小腿腫脹,同時通過對綜合征患者進行筋膜以此來緩解患者肢體壞死的概率,在現階段由于患者的并發(fā)癥為心臟疾病,因此患者在治理過程中,應對心臟功能指標進行監(jiān)測,對于患者出現不良臨床癥狀,比如胸悶氣短時應給予及時救治,隨后通過進行彩超查驗,對患者的肢體腫脹進行感知,從而降低動脈腫瘤和栓塞的概率,以此來提升整體的手術效果。
2 結 果
根據相關結果顯示,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率低于一般組。見表1。
3 討 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作為當前的一個并發(fā)癥,在治療中經常容易出現生活質量下降,因此在此過程中應通過進行護理干預,提升整體的效果。通過對術前術中及并發(fā)癥進行護理,來降低其發(fā)病率。通過對護理干預,幫助患者恢復健康,在密切觀察的基礎上防止出現綜合征和穿刺部位血腫等癥狀,以此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比對,其中一般組患者中出現穿刺部位血腫比例為8.69%。觀察組患者中出現穿刺部位血腫比例為4.34%。一般組中出現支架狹窄比例為8.69%。觀察組中出現支架狹窄的人數為0例。對于消化道出血來說,其中一般組中患者出現比例為4.34%。通過對一般組和觀察組的并發(fā)癥出現率進行比較,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率低于一般組。
綜上所述,對于下肢動脈硬化患者進行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具有一定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潤生,邢壯杰,趙 暉,郝國強,鄭 新,鄧芝徽.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效果及其體會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8,13(33):73-74.
[2] 徐曉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介入治療后重要臟器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雙足與保健,2017,26(13):114-11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