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妙英
【摘要】目的 探討在老年慢性心衰護理中運用舒適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 將2018年3月~2019年2月心病科52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納入研究,用計算機隨機分組:基礎組(n=26)、舒適組(n=26),對基礎組運用基礎護理,舒適組實施舒適護理干預,分析恢復狀況。結果 舒適組住院時間與基礎組組間對比更低,舒適度、滿意度及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與基礎組組間對比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舒適護理干預可提升老年慢性心衰護理的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早日恢復。
【關鍵詞】老年;慢性心衰;舒適護理;舒適度;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30..02
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見類型,患者病情呈現(xiàn)慢性進展性,常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及加重狀況,使得患者生活質量低下。如何控制患者病情,改善生活質量是目前慢性心衰患者治療中的重點研究問題[1]。舒適護理是在護理過程中以改善患者舒適體驗及感受為目的的護理模式。研究選取收治的26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干預,現(xiàn)行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2018年3月~2019年2月對心病科52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用計算機隨機分組:基礎組(n=26)、舒適組(n=26),基礎組:年齡60~81歲,平均71.2歲(s=9.4);男14例,女12例;原發(fā)病:擴張型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為8/12/6;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Ⅲ級/Ⅳ級為12/9/5;舒適組:年齡60~82歲,平均71.3歲(s=9.1);男15例,女11例;原發(fā)?。簲U張型心肌病/冠心病/高血壓心臟病為7/13/6;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Ⅲ級/Ⅳ級為13/8/5。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結果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行對比研究。此課題由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經相關檢查確診為慢性心衰者;老年患者(年齡≥60歲);一般資料完整者;患者或家屬了解課題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可進行正常言語溝通、用藥、意識清晰者。排除病例:中途退出研究、研究期間死亡者;其他嚴重組織、器官、系統(tǒng)病變者;其他嚴重慢性病者;認知障礙及無法完成問卷調查者。
1.2 方法
基礎組運用基礎護理,患者入院后為其介紹疾病相關知識,進行基礎健康知識宣教,告知患者治療方案,監(jiān)測患者用藥狀況及病情狀況,在患者出現(xiàn)病情變化及用藥不良反應時及時告知醫(yī)生。
舒適組實施舒適護理干預:①環(huán)境舒適護理:了解患者實際喜好,為患者建立隱私空間,并根據(jù)患者實際需求進行病房裝飾,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氣溫及濕度適宜,減少噪聲,控制陪護人數(shù)及人員流動,減少外界環(huán)境刺激。②心理舒適護理:患者入院后耐心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病房及科室相關設施、醫(yī)護人員等,告知患者出現(xiàn)異常感受及問題時積極向醫(yī)護人員求助;耐心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引導患者表達心理感受及想法,針對患者實際認知實施健康知識強化宣教,告知患者自我情緒調節(jié),指導家屬積極陪伴患者,邀請病情控制良好病例介紹經驗,提升患者信心。③生活舒適護理:根據(jù)患者狀態(tài)制定針對性飲食方案,指導患者食用低鹽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素食物,少食多餐,以半流食或流食為主,多食新鮮蔬菜瓜果,禁食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減輕心臟負荷;根據(jù)患者恢復狀況指導其實施適量下床活動。④治療舒適護理:治療期間及時為患者調整體位,指導患者采取半臥位,減心臟負荷;采取吸氧治療者,維持低流量吸氧,并根據(jù)實際呼吸狀況調整流量及吸氧時間;患者靜脈輸液時需加強對滴速及輸液量的控制,避免過快或輸注量過大。
1.3 觀察指標
分析患者住院時間、舒適度、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狀況。舒適度、滿意度用醫(yī)院自制量表評定,總分均為100分。生活質量采取WHO推薦量表評價,涉及軀體、情緒、角色、社會、認知等,總分100分,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22.0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x2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住院時間舒適組與基礎組對比更低,舒適度、滿意度及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與基礎組組間對比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3 討 論
慢性心衰是指因心臟舒張及收縮功能障礙,靜脈回心血量排出異常,動脈血液灌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慢性心衰常導致患者出現(xiàn)腔靜脈淤血、肺淤血,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患者死亡。慢性心衰患者多在病情加重時住院治療,病情控制后實施家庭調理,患者受病情反復發(fā)作影響,身心負擔較重,生活質量低下,也會對患者主觀能動性、治療依從性等產生一定影響,進而增加病情控制難度[3]。
目前護理改革逐漸深入,護理也逐漸成為疾病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往臨床護理以患者疾病治療護理輔助為主,護理內容較少,且對患者實際需求關注較少。舒適護理是以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為基礎實施的護理[4]。本研究中舒適組住院時間與基礎組組間對比更低,舒適度、滿意度及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與基礎組組間對比更高,舒適組患者恢復更快,生活質量更高,對護理過程認可度更高,分析原因是在舒適護理中可從環(huán)境、患者心理、生活、治療四個方面進行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不良環(huán)境、負面情緒、不良生活行為、不良治療狀態(tài)引起的心臟負擔,減少病情影響因素,從而更利于患者恢復,改善患者身心狀態(tài),提升生活質量,且舒適護理可積極滿足患者護理需求,因此可提升舒適度及滿意度[5]。
綜上,在老年慢性心衰護理中運用舒適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早日恢復,提升舒適度、滿意度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趙 春,劉 穎,彭 波,等.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衰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系統(tǒng)醫(yī)學,2016,1(8):146-147,150.
[2] 李榮榮,徐 霞.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J].系統(tǒng)醫(yī)學,2017,2(22):154-156.
[3] 崔國峰.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衰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15):219-220.
[4] 李 雯.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衰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8,16(22):81-82.
[5] 張紅霞.舒適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衰者的作用以及護理體會[J].醫(yī)療裝備,2016,29(4):184-184,18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