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心鑒
(山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26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頁。國家問題“是關系全部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問題?!?2)《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頁。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勝利誕生,標志著“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3)毛澤東:《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頁?!爸袊臍v史,從此開辟了一個新的時代?!?4)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頁。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社會主義新中國國家建設走過了不平凡的輝煌歷程。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國家建構,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家改革,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國家治理,國家由弱到強,國家治理體系愈益完善、治理能力愈益提升、制度含量愈益增大、法治保障愈益健全、國際形象愈益完美,有力發(fā)揮了保護人民利益、促進經濟發(fā)展、維護社會穩(wěn)定、捍衛(wèi)國家安全的“公共權力”機構作用,有力保障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實現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迎來強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國家建設史,既深刻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所深蘊的理論邏輯,又深刻彰顯了中國社會發(fā)展所深蘊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歷史邏輯的有機結合,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70年執(zhí)政實踐中領導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所特有的政治智慧。
調節(jié)社會矛盾,是國家形成的內在邏輯;維護社會秩序,是國家存在的最大合理性。恩格斯說:“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承認: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這種力量應當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之內;這種從社會中產生但又自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26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頁。無產階級在取得革命勝利、打碎舊的國家機器之后,之所以還需要國家,之所以必須把新國家的建構作為頭等重要的任務,根本原因就在于,新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甚至仍然存在著沖突,仍然需要運用新國家力量來調節(jié)社會矛盾、消除社會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之內。這一政治邏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毛澤東關于新國家建設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得到了充分展示和系統(tǒng)闡明。新中國誕生前夕,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fā)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以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這是一篇系統(tǒng)論述新中國性質、功能和構成的綱領性文獻。毛澤東精辟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6)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頁。毛澤東特別強調,“人民是什么?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這些階級在工人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組成自己的國家,選舉自己的政府?!?7)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頁。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構,對敵人實行專政,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這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新國家職能?!皩θ嗣駜炔康拿裰鞣矫婧蛯Ψ磳ε傻膶U矫?,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睘槭裁匆獔猿衷谌嗣駜炔繉嵭忻裰骱蛯θ嗣竦臄橙藢嵭袑U繗w根到底這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需要?!安贿@樣,革命就要失敗,人民就要遭殃,國家就要滅亡。”(8)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頁。毛澤東的這些重要論述,滲透著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原理和思想精髓,為不久之后誕生的新中國的國家建設指明了根本方向。20世紀50年代的國家建構,成功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基礎十分薄弱、缺乏現代國家建設歷史積淀的特殊條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新國家的一系列重大問題。
第一,國家建構的根本價值:堅持人民當家作主。
人民在國家制度中居于何種位置,是區(qū)分舊國家制度和新國家制度的根本標志。馬克思早在青年時代就深邃地、明確地研究和回答了新國家建構的這一根本問題。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一書中深刻指出:“在君主制中是國家制度的人民;在民主制中則是人民的國家制度?!薄叭嗣袷欠裼袡鄟頌樽约航⑿碌膰抑贫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是絕對肯定的,因為國家制度如果不再真正表現人民的意志,那它就變成有名無實的東西了?!薄安皇菄抑贫葎?chuàng)造人民,而是人民創(chuàng)造國家制度。”(9)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年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頁、316頁。國家為人民所創(chuàng)造、為人民所擁有,為保護和實現人民的主體地位而存在和運行,這就是社會主義國家建構的根本原則和核心價值。
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突出地強調新國家建設的這一根本原則和核心價值。他反復強調:“我們是人民民主專政,各級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種政權機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軍隊叫人民解放軍,以示和蔣介石政權不同?!?10)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報告和結論》(1948年9月),《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頁,。“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府,對人民內部來說,不是專政或獨裁的,而是民主的。這個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這個政府的工作人員對于人民必須是恭恭敬敬地聽話的?!?11)毛澤東:《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1949年8月28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3頁。“人民的國家是保護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國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國范圍內和全體規(guī)模上,用民主的方法”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使自己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新國家的主人。(12)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頁。正是由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明確地一以貫之地堅持新中國國家建構的人民性,從而贏得了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和支持,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包括各民主黨派和各人民團體在內的、“具有代表全國人民的性質”、“獲得全國人民的信任和擁護”(13)毛澤東:《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頁。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北京)勝利召開。這次政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討論并決定了一系列國家建構的重大事項,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確保和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性質,在百廢待興的繁忙日子里,毛澤東主席緊緊抓住國家建構的兩大根本性環(huán)節(jié),一是親自主持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以國家大法的形式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憲法草案在總結歷史上不同國家建構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鮮明體現了原則性和靈活性有機結合的特點。堅持原則性,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人民民主的原則,明確新中國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的原則貫穿整個憲法一切條文。體現靈活性,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現在能實行的我們就寫,不能實行的就不寫”,待以后國家發(fā)展了、社會進步了再作修訂。(14)參見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6-327頁。二是籌備和勝利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制定憲法和相關重要法律,選舉產生新的國家領導工作人員。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勝利召開,“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建國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fā)展的里程碑”,(15)毛澤東:《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1954年9月15日),《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頁。標志著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建設初步邁上了制度化和法制化新征程。
第二,國家建構的根本職能:建立良好經濟社會新秩序。
作為社會公共管理機構的國家,其根本職能是建立和鞏固良好的社會秩序,把社會矛盾和沖突保持在“秩序”范圍之內。能否履行好這一根本職能,是衡量國家性質與狀況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決定執(zhí)掌國家政權的政黨與階級能否維持執(zhí)政地位、運用國家力量推進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恩格斯指出:“政治統(tǒng)治到處都是以執(zhí)行某種社會職能為基礎,而且政治統(tǒng)治只有在它執(zhí)行了它的這種社會職能時才能持續(xù)下去?!?16)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7頁。這一國家產生與運行的基本規(guī)律和普遍原則,對于共產黨執(zhí)政、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建構來說,尤其具有迫切的特殊的重大意義。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之后,共產黨如果不能緊緊依靠人民很快地穩(wěn)定國家政權、發(fā)展國民經濟、恢復社會秩序,解決好革命時期遺留下來的任務,蕩滌舊社會殘存的污泥濁水,并盡可能快地改善人民生活,那么國家政權就很難穩(wěn)定,黨的執(zhí)政地位就很難鞏固,就有可能面臨得而復失的危險。這是對新生國家政權的最嚴峻考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新生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面臨嚴重困難,剛剛取得全國執(zhí)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面臨嚴峻考驗。困難和考驗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既有經濟的,也有政治的;既有公開的,也有隱蔽的;既有局部性的,也有全國性的。而其中最緊要的、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作用的,就是如何盡快恢復和建立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對此,新中國成立前后,毛澤東多次提醒全黨,未雨綢繆。他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深刻告誡全黨:“從我們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們的眼睛就要向著這個城市的生產事業(yè)的恢復和發(fā)展”,盡快解決“工業(yè)陷于停頓狀態(tài),引起工人失業(yè),工人生活降低”等問題,“這種狀態(tài)是完全不能容許的”?!叭绻覀冊谏a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yè)盡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fā)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17)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1949年3月5日),《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頁,。同時,如何“改造社會”的任務也嚴峻地擺在新生的共和國國家政權面前,毛澤東強調,這是比經濟問題還要重要得多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如何做到實事求是、堅持到底,迅速恢復正常社會秩序,“這是共產黨人統(tǒng)治國家的一次很好的學習,對全黨和全國人民都具有很大的意義?!?18)毛澤東:《關于“三反”、“五反”》(1951年11月-1952年5月),《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頁、204頁、195頁。滄海橫流,盡顯英雄本色。面對嚴重困難和嚴峻考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和國締造者們和年輕的執(zhí)政者們,以大無畏的政治膽略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政治智慧,千頭萬緒抓根本,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即在全國范圍既完成沒收官僚資本為國家所有、推進新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鎮(zhèn)壓反革命等民主革命遺留的各項任務,又開展了“三反”“五反”斗爭、打退資產階級的進攻等社會主義革命的現實任務,從而在短短三年之內即建立起良好的社會新秩序,為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完成國家工業(yè)化和對農業(yè)、手工業(yè)、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國家建構的根本任務:組織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作為政治上層建筑的集中體現,國家的存在和發(fā)展永遠離不開經濟的解放和發(fā)展。因此,加強經濟建設,提升經濟現代化水平,既是現代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基礎,又是國家建設的根本任務。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國家形式,“歸根到底都是圍繞著經濟解放進行的”,“經濟關系的領域是決定性因素”。(19)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6年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頁?!叭绻螜嗔υ诮洕鲜菬o能為力的,那么我們何必要為無產階級的政治專政而斗爭呢?”(20)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5頁。早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明確地認定經濟的解放、生產力的發(fā)展對于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的極端重要性,深刻指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總量?!?2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頁。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這一重要原理,在社會主義新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證明和深刻彰顯。
現代化,是伴隨工業(yè)革命之后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關于現代化的國家意識和國家職能;現代化,是當今世界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引發(fā)的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fā)生了質的飛躍,促進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發(fā)生了巨大變革?,F代化,對于飽經苦難和落后挨打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來說,尤其具有特別的情結和特殊的意義。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無數仁人志士、英雄兒女為謀求實現現代化之路奔走呼號、上下求索,不惜付出血與生命的代價。現代化,對于執(zhí)政不久的共和國締造者們來說,尤其成為一種不懈的追求和領導國家建設的內在動力。70年前,當毛澤東主席在北京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時候,一個凝重的歷史性課題就擺在共和國締造者面前:怎樣盡快改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積貧積弱狀況,努力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在全國執(zhí)政不久的執(zhí)政意識,而且成為年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意識。1954年,毛澤東在領導起草國家憲法時,就明確提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總目標”和“實現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實現農業(yè)的社會主義化、機械化”的總任務。(22)毛澤東:《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9頁。1957年,他在黨的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講話中明確提出:“新的社會制度還剛剛建立,還需要有一個鞏固的時間。”“要使它最后鞏固起來,必須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堅持經濟戰(zhàn)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還必須在政治戰(zhàn)線和思想戰(zhàn)線上,進行經常的、艱苦的社會主義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教育?!薄拔覀兇蠹覒摽吹?,這個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定會鞏固起來的。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yè)、現代農業(yè)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23)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57年3月12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68頁。1959年,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時,毛澤東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yè)現代化、農業(yè)現代化、科學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24)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1959年12月-1960年2月),《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這樣,以“四個現代化”為核心內容的新中國現代化戰(zhàn)略構想基本形成。這個時期,毛澤東主席特別強調,“要安下心來”努力建設“現代化的工業(yè)、現代化的農業(yè)、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25)毛澤東:《中尼邊界要永遠和平友好》(1960年3月18日),《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頁。正是在毛澤東“四個現代化”戰(zhàn)略構想指引下,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黨在完成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之后,即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運用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ōu)勢,在經濟建設和基礎建設實施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使年輕的共和國經受住了西方敵對勢力的蓄意破壞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嚴峻考驗,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總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國家建構,在堅持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權利、建立良好經濟社會秩序、組織和推進現代化建設等方面,釋放了堅強的國家意志和國家力量,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執(zhí)政理念和執(zhí)政智慧,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打下了強有力的政治基礎、提供了根本性的政治保障。盡管六十年代之后尤其“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黨在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上發(fā)生了偏頗,國家的某些職能演變?yōu)椤叭鎸U钡墓ぞ?,使國家建設產生了嚴重失誤和曲折,但是我們黨在五十年代領導國家建構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積累的成功經驗,對于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國家建設,對于探索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具有普遍性和長遠性的指導意義。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chuàng)了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也開啟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新紀元。改革開放是我們黨領導國家建設的一次偉大覺醒,這一覺醒的突出標志,就是清醒認識到黨和國家領導體制中存在著嚴重弊端,必須以黨和國家制度改革清除制約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體制性弊端和制度性障礙;改革開放是我們黨領導國家建設的一場偉大革命,這場革命的突出成果,就是通過黨和國家制度改革成功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依托黨的領導和國家的力量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所作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報告,堪稱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推進國家改革與建設的偉大綱領。
制度變革是一切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制度改革尤其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茖W社會主義創(chuàng)始人恩格斯早就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他任何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26)恩格斯:《致奧托·馮·伯克尼》(1890年8月21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頁。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邏輯,在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中國,主要表現為兩個基本方面:一是以安徽鳳陽小崗村為代表的農村改革,這是一場人民群眾自動發(fā)起的帶有“自發(fā)性”的改革,改革由點到面、自下而上,形成為農村生產關系和基層管理體制的一場偉大革命。這場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極大地解放和發(fā)展了社會生產力,調動了幾億農民的積極性,為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發(fā)展增生了強大活力。正如鄧小平在1992年南方重要談話中總結性地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fā)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chuàng)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27)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頁。二是以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組織制度、人事制度改革為標志的政治改革,這是一場由黨中央直接發(fā)動和領導的具有“自覺性”的改革,改革自上而下、全面推開,在反對官僚主義、清除特權現象、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推行現代公務員制度以及健全干部選舉、招考、考核、彈劾、輪換制度等重要領域取得了重大成果,為徹底肅清“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提供了重要條件,為黨和國家機構增添了強大活力,為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進一步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正如鄧小平1986年對這場改革作出的高度評價:“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睆囊欢ㄒ饬x上來說,“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決定于政治體制改革。”(28)鄧小平:《在全體人民中樹立法制觀念》(1986年6月28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頁?!白韵露稀钡霓r村改革和“自上而下”的領導制度改革,都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強大力量,實質上既是黨和國家領導和支持的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又是黨和國家自身的一場偉大的自我革命。這兩大改革,不啻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兩道最亮麗的風景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新時期的國家改革,從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層面深刻回答了社會主義國家如何確?!吧鐣矙嗔Α钡谋举|、“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仆變?yōu)樯鐣魅恕边@樣一個“至今所有的國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重大問題,(29)恩格斯:《馬克思〈法蘭西內戰(zhàn)〉1891年單行本導言》(1891年3月18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頁。不僅體現了如何解決新中國國家建設中現實問題的特殊意義,而且彰顯了如何實踐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普遍價值。
第一,國家改革的根本動因:清除官僚主義弊端。
社會矛盾運動是社會變革的根本動因。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就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性和改革的必然性進行了深入研究,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這些矛盾,同舊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情況罷了?!?30)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頁。一切剝削制度社會的基本矛盾,導致的必然結果是舊制度被新制度所取代的革命,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導致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調整與完善的改革。從制度調整的廣度和深度來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但這是與制度更替的革命所不相同的一種革命,是無產階級執(zhí)政黨在領導國家制度建設上的一場自我革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鄧小平就明確提出推進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重大任務,深刻彰顯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勇于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覺和無畏氣概,這也是調節(jié)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國家建設上的突出任務。
由于封建主義殘余的長期積淀,由于“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潮深重影響,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中存在著嚴重的官僚主義弊端。鄧小平尖銳指出,官僚主義是黨和國家機構中存在種種問題的“總病根”。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中,對官僚主義弊端進行了鞭辟入里、切中要害的剖析:“官僚主義現象是我們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廣泛存在的一個大問題。它的主要表現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濫用權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好擺門面,好說空話,思想僵化,墨守陳規(guī),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辦事拖拉,不講效率,不負責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諉,以至官氣十足,動輒訓人,打擊報復,壓制民主,欺上瞞下,專橫跋扈,徇私行賄,貪贓枉法,等等?!?31)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頁。鄧小平著重指出,如此種種官僚主義現象的總根源,就是特權思想和特權制度。權力為我所私有、權力為我所壟斷,這“同我國歷史上封建專制主義的影響有關”,也同共產國際時期形成的高度集權體制有關?!皺嗔^分集中于個人或少數人手里,多數辦事的人無權決定,少數有權的人負擔過重,必然造成官僚主義”,必然要損害黨的民主集中制,必然要破壞國家的正常秩序。(32)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頁。鄧小平特別強調,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嚴重官僚主義問題,不是哪一個人的責任,而歸根到底是制度問題,“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33)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頁。對于共產黨執(zhí)政和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來說,領導者個人的作用固然是重要的,但是“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34)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頁。正是這種制度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和清除官僚主義、特權現象弊端的現實迫切性,成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改革任務更加凸顯的內在邏輯。
反對特權思想,清除官僚主義,我國改革開放新時期這一國家改革的主要指向,對于共產黨執(zhí)政后的國家改革和國家建設,具有長遠性和普遍性指導意義。抑或說,共產黨執(zhí)政時間越長,這一國家改革的任務越迫切、越艱巨。馬克思恩格斯高瞻遠矚指出,無產階級執(zhí)掌國家政權后,要時刻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仆”變?yōu)椤吧鐣魅恕保涣袑幎崦婷嬲],如果說有什么東西能夠毀掉蘇維埃共和國的話,那就是執(zhí)政黨和國家機構中的官僚主義;毛澤東一針見血強調,要警惕執(zhí)政黨內形成官僚主義者階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這些精辟論述和諄諄告誡,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的深層隱患,不啻是共產黨執(zhí)政征途上常鳴的警鐘。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把反對特權思想、清除官僚主義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突出任務。整治“四風”頑癥、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嚴格黨的政治紀律和規(guī)矩、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進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這些重大舉措,指向一以貫之,目的就是一個:清除黨和國家工作人員中仍然比較嚴重存在的官僚主義和特權思想,“保持為民務實清廉的政治本色,自覺同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作斗爭,堅決預防和反對腐敗,清清白白為官、干干凈凈做事、老老實實做人?!?35)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9年5月31日),《人民日報》2019年6月1日。
第二,國家改革的根本任務: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
國家是從社會中分離出來的公共管理機構,因而自從有了國家,也就有了如何處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這一國家改革和建設的根本性問題。恩格斯指出:“政治權力在對社會獨立起來并且從公仆變?yōu)橹魅艘院?,可以朝著兩個方向起作用?;蛘甙凑蘸虾跻?guī)律的經濟發(fā)展的精神和方向去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它和經濟發(fā)展之間沒有任何沖突,經濟發(fā)展加快速度。或者違反經濟發(fā)展而起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除去少數例外,它照例總是在經濟發(fā)展的壓力下陷入崩潰?!?36)恩格斯:《反杜林論》(1876年9月-1878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6頁。恩格斯所分析的國家運行的兩種情況,具有普遍性。社會主義國家雖然在本質上說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國家了,而是一種過渡型的國家或者是列寧所說的“半國家”,(37)列寧:《馬克思主義論國家》,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2頁。但是社會主義國家依然具有“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特點與表征,依然面臨著如何處理好國家與社會的關系這一重大問題。共產黨執(zhí)政和國家改革的一個根本性任務,就是要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確保國家權力和國家機構朝著有利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方向起保護和促進作用,而防止和消除一切違反經濟社會發(fā)展方向的任何國家行為。
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關于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重要思想,正是深刻堅持和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原理和國家改革與建設的內在邏輯。上個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在總體設計和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過程中反復強調,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組織制度、人事制度等,必須努力實現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為經濟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充分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保證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特別是管理基層地方政權和各項社會事務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鞏固和發(fā)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三是大量培養(yǎng)、發(fā)現、提拔、使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鄧小平特別強調,“黨和國家的各項制度究竟好不好,完善不完善,必須用是否有利于實現這三條來檢驗?!?38)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323頁。無疑,這也是檢驗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是否順利、能否成功的根本標準。這三大方面的改革任務,貫穿一條主線,就是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運用黨的領導和國家的力量“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39)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頁。正是在鄧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國新時期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在理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是理順“政企”的關系,充分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
新時期改革開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上的最重大成就,莫過于由傳統(tǒng)計劃經濟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社會。以現代市場機制為導向的改革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一切社會資源都充滿了內在活力,同時也為如何調節(jié)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賦予了新的內涵、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既要使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這是新時期國家改革的一個突出內容,也是一種內在邏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中,不斷總結經驗,既成功解決了市場機制不到位所造成的企業(yè)缺乏創(chuàng)新力和競爭力的問題,又進一步解決了市場運作“失靈”即由于利益驅動而導致對公平正義秩序的干擾和破壞的問題;既深入解決了政府干預過多從而造成對市場競爭規(guī)則的干擾和破壞的問題,又進一步解決了政府調控不力和服務不力,不作為、亂作為甚至懶政庸政等問題??傊?,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理順與定位,充分彰顯了新時期國家改革所釋放出的強大國家力量。
二是理順“政社”關系,促進社會組織發(fā)育發(fā)展,充分激發(fā)社會機體活力。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明確指出,增強社會機體活力,“充分調動人民和各行各業(yè)基層的積極性”,這是我國改革要達到的一個“總的目的”。(40)鄧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快》(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頁。新時期的政治改革和社會變革,逐步解決了傳統(tǒng)國家管理模式下“一統(tǒng)就死、一放就亂”的體制性弊端,國家部分社會管理職能向社會轉移,大力發(fā)展基層社會生活群眾自治,促進各類社會組織規(guī)范有序發(fā)展,有力調動了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上,由“管治”到“共治”、由“一元”到“多元”、由“控制型”到“服務型”,是新時期國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重大成果。國家還權于社會、放權于社會,充分支持和引導社會多元化發(fā)展,著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這一國家改革的新內涵、新進展,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的執(zhí)政自信和國家自信。
三是理順“黨群”關系,緊緊依靠人民群眾,不斷夯實黨執(zhí)政的社會基礎,確保國家“社會公仆”的本質功能。
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東西南北中、黨政軍民學,黨是領導一切的。國家建設的基本方略和大政方針是由黨領導制定的,國家機構中的主要崗位是由黨員領導干部擔任的,因此黨的建設與國家建設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密切新時期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不僅具有深邃的黨的建設意義,而且具有鮮明的國家建設意義。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尖銳提出,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推進新時期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新時期黨的建設的核心問題是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這就是克服官僚主義、反對特權思想、糾正不正之風、堅決懲治腐敗,真正取信于民。鄧小平特別強調,“在目前的歷史轉變時期,問題堆積如山,工作百端待舉,加強黨的領導,端正黨的作風,具有決定的意義?!薄爸挥懈愫命h風,才能轉變社會風氣,才能堅持四項基本原則”,(41)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178頁。才能有力推進國家改革和社會發(fā)展。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反復表明,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最大政治危險是脫離人民群眾;“黨群”關系問題具有長期性和全局性,始終是國家改革和國家建設中的最核心問題。
第三,國家改革的根本價值: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與定型。
國家運行的核心問題是制度問題。恩格斯說,國家的存在就是“緩和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4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3月底-5月26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頁。從本質意義上說,國家即社會發(fā)展的“秩序”,而“秩序”的最大權威即制度。在現代社會,國家調節(jié)社會關系、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進步的主要政策、方略是通過各類制度來體現和實現的。社會生產力愈益發(fā)展,社會機體愈益發(fā)達,愈益要求增強國家制度的覆蓋面和有效性。而國家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往往是社會機體充滿生機活力的最集中體現。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生態(tài)制度、政黨制度在內的各種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以及作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展開和具體實現的各種體制、機制,是現代國家的根本支撐,對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和經濟社會的順利發(fā)展產生根本性的促進與保障作用。歷史與現實反復表明,具有民主含量和運行效率的現代制度,是現代國家的最重要資源。以發(fā)展人民民主、提高行政效率為指向的制度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現代國家改革的根本價值取向。
以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為重要內容和強大動力的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所產生的最大政治效應就是創(chuàng)立并不斷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鄧小平理論中,蘊涵著深邃的制度改革思想,集中彰顯了“制度創(chuàng)新”與“制度定型”有機統(tǒng)一的改革邏輯。主要表現在:
(一)改革是發(fā)揮國家制度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政治功能的必由之路?!案锩墙夥派a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過去,只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fā)展生產力,沒有講還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不完全。應該把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兩個都講全了?!?43)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頁。“改革的性質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44)鄧小平:《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1985年8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頁。為了發(fā)展生產力,必須對傳統(tǒng)體制和制度進行深刻變革,這是國家制度改革的基礎性動因。
(二)改革是促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與發(fā)展的根本手段?!案母锎龠M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tài)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圍內也發(fā)生了某種程度的革命性變革。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們已經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子。”(45)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1985年9月23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頁。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根本指向是清除官僚主義的體制性弊端,促進社會主義制度走向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三)改革是使社會主義制度適應時代潮流、趕上時代步伐的強大動力?!艾F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fā)展,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46)鄧小平:《改革步子要快》(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頁?,F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47)鄧小平:《我們的宏偉目標和根本政策》(1984年10月6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頁?!叭畮啄甑慕涷灲逃柛嬖V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fā)展不起來?!边@就要求把改革與開放緊密結合起來,“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政策?!?48)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頁?!吧鐣髁x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yōu)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fā)達國家的一切反應現代社會化生產規(guī)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49)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頁。
正是從以上三大制度變革的維度,鄧小平高屋建瓴地賦予當代中國改革以深刻的革命性意義。明確指出,改革不是現行制度細枝末節(jié)的修補,而是一場“革命性的變革”,(50)鄧小平:《對中國改革的兩種評價》(1985年8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頁?!案母锸侵袊牡诙胃锩保?51)鄧小平:《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1985年3月28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頁。“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52)鄧小平:《總結經驗,使用人才》(1991年8月30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頁。特別強調改革的長期性和深遠政治意義:“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xù)發(fā)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紀的前五十年。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53)鄧小平:《抓住機遇,推進改革》(1985年7月1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頁。
也正是基于對制度改革的深刻性、長期性和艱巨性的戰(zhàn)略思考,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改革面臨重大考驗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在南方重要談話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制度定型論”:“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54)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頁。在制度改革中實現制度定型,在制度定型中深化制度改革——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改革與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這一制度改革的內在邏輯,也是新時期國家改革的根本價值。正是在鄧小平“制度改革”和“制度定型”有機統(tǒng)一思想指引下,新時期的國家改革和國家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由“站起來”走向“富起來”提供了根本性的政治保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供了根本性的政治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國家建設邁開了新進程。新時代、新征程,意味著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實現站起來、富起來的基礎上迎來了走向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社會主義中國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fā)展,有力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有效路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既是中國改革發(fā)展的新的歷史方位,又是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的歷史起點,正如習近平深刻強調,“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xù),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55)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1月6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是一種主觀的概念認定,而是一種客觀的歷史進程,即是在黨的長期奮斗中尤其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力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發(fā)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從國家建設層面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一個突出標志,就是鮮明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果斷開啟了以國家治理現代化推進和實現社會主義全面現代化的國家建設新征程。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總結以往國家改革與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立了“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改革總任務。(56)《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第3頁、7頁。這些重大改革舉措,緊緊抓住了新時代國家建設的最核心問題。十八屆四中全會在深入總結國家民主和法制建設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確立了“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依法治國總方略,(57)《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版,第4頁。有力促進了當代中國走上“良法善治”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新道路。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確立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根本立場和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為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注入了新的強大活力。十八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加強黨內政治監(jiān)督的黨的建設新任務,開辟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境界,為全面提升黨的執(zhí)政能力、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更好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保障。正是在深入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核心內容的國家建設新成就、新經驗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著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國家建設宏偉目標,明確提出“兩個十五年”的國家建設戰(zhàn)略安排:第一個十五年,從2020年到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chuàng)新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第二個十五年,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5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27-29頁。正是在全面推進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時代“大坐標”上,新時代的國家治理與國家建設,蘊涵著極其深刻的時代價值和時代邏輯。
第一,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歷史性地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
明確提出并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從社會主義整個歷史進程來看,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義,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用“兩個半程”的重要論斷進行了深刻表達。2014年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精辟指出:“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前半程已經走過了,前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后半程,我們的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wěn)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tǒng)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項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59)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研討班上的講話》(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27頁。習近平尤其強調,提出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具有歷史開創(chuàng)性,“我們講過很多現代化,包括農業(yè)現代化、工業(yè)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第一次講。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這個總目標,是貫徹落實各項改革措施的關鍵?!?60)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研討班上的講話》(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26頁。
把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放到“兩個半程”歷史大坐標上加以定位,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發(fā)展進程中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基本規(guī)律和內在邏輯。其一,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深化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國家建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家改革,明確回答和解決了社會主義發(fā)展進程中國家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隨著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事業(yè)的深入推進,如何促進國家自身現代化治理,構建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適應經濟社會現代化發(fā)展需要,這一深層次改革任務已經更加凸顯到國家建設重要位置上來。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和新任務,正是以習近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推進國家建設現代化新發(fā)展的生動彰顯。其二,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定型化的重大戰(zhàn)略。鄧小平關于三十年 “制度定型”論,高瞻遠矚,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內在邏輯。從1992年南方重要談話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我們黨領導人民走過了整整20年在深化改革中實現制度逐步定型的歷史進程。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標志著以習近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義無反顧地開啟了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向更加“定型化”的更為關鍵更為輝煌的后十年新征程。其三,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深入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發(fā)展面臨重大問題的根本措施。馬克思說:“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6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0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是不斷地提出問題、深入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把握時代脈搏、堅持問題導向,不失時機地回答和解決當代中國改革與發(fā)展面臨重大現實問題的結果。鮮明提出并有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和深遠價值,就是堅持問題導向,解決重大問題。這一國家治理現代化戰(zhàn)略,表現在新時代改革與發(fā)展的各個層面:在經濟領域,就是要緊緊抓住“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一重大核心問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充分發(fā)揮國家在充分發(fā)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fā)展中的內在優(yōu)勢和強大功能;在政治領域,就是要緊緊抓住“權利與權力”的關系這一重大核心問題全面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充分發(fā)揮國家在制約權力有效運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中的制度化作用;在文化領域,就是要緊緊抓住“文化個性與文化共性”的關系這一重大核心問題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發(fā)揮國家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繁榮民族文化、吸納外來文化中的文化自信作用;在社會領域,就是要緊緊抓住“管治與共治”的關系這一重大核心問題全面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充分發(fā)揮國家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中的重要導向與保障作用;在生態(tài)領域,就是要緊緊抓住“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重大核心問題全面深化生態(tài)治理體制改革,充分發(fā)揮國家在保護生態(tài)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中的獨特功能與重要作用??傊?,新時代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多層面、多維度地彰顯著國家現代化建設在促進經濟社會現代化發(fā)展、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中的重大作用。
第二,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以制度現代化為核心的全面現代化新境界。
制度現代化,是后現代化理論關注的焦點問題,是現代國家建設和國家治理的核心內容。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在于制度現代化?,F代國家建設歷程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中的經驗教訓深刻表明,小治治事、中治治人、大治治制,“治理國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62)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研討班上的講話》(2014年2月27日),《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5月版,第28頁。制度是一種以規(guī)則或運作模式為主體的社會結構,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會制度、生態(tài)制度以及各種類型的具體體制和運行機制,是國家治理職能及其行為的根本體現,對國家建設和國家運行發(fā)揮根本性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在制度體系中,政治制度尤其居于統(tǒng)領全局、影響長遠的位置。一定的政治制度,是一定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形式的集中體現,是發(fā)揮國家職能、施行國家行為的主要載體;政治制度完善與成熟的程度,是國家和社會完善與成熟程度的集中體現。正是從這個根本意義上說,實現制度現代化,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政治現代化的最重要內容,是實現社會主義全面現代化的最關鍵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當前,我國發(fā)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必須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形成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63)《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版,第7頁。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問題”,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增強制度優(yōu)勢,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條基本經驗;在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利益固化藩籬,加快形成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64)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12月18日),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第28-29頁,第30頁。
從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功能來說,制度現代化與民主政治有機融為一體。馬克思深刻揭示,民主的實質和本質就是人民在國家制度中的位置。他指出,民主發(fā)展的基本邏輯關系是——“不是國家制度創(chuàng)造人民,而是人民創(chuàng)造國家制度?!?65)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1843年夏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頁。列寧從國家制度及其治理的角度進一步揭示了民主的實質:“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tài)的一種。”“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66)《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頁。把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作為制度現代化的核心內容,這是當代中國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和核心價值,從本質上開辟了新時代國家改革與國家建設的新境界。
實現制度現代化,內在要求推進民主和法治現代化,這也是新時代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F代法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正確處理法治與人治、法治與民主的關系,實行以民主為基礎的現代法治,是建設現代國家的關鍵。法治與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更是有著特殊的內在的邏輯聯系。在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一些國家所以出現挫折甚至內亂,最終導致制度改變、國家分裂,一個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沒有走上依法治國的現代國家治理道路。正是在深入總結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正反經驗的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制定了全面依法治國重大戰(zhàn)略,開辟了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的國家建設新道路,開啟了“民主是法治的靈魂、法治是民主的保障”的現代國家治理新時代。
第三,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內生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向強起來的新內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具有特定的時空定位和豐富的內涵界定。新時代,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chuàng)性發(fā)展中逐步形成的,其中一個突出標志就是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國家建設新目標的提出;新時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而不是別的什么新時代,通過國家治理現代化促進全面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主要任務。對于新時代的特有內涵和主要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科學表述:“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6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第10-11頁??傊?,這是一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獨立自主自強不息發(fā)展中由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偉大時代。
“強起來”,這是一個具有現代化內涵和現代化指向的全面變革和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實現經濟強、文化強,而且要實現政治強、社會強;不僅要達到宏觀強、總體強,而且要達到微觀強、個體強;不僅要體現為強大的對外影響力和塑造力,而且要體現為強大的內質力和創(chuàng)新力。這其中,以全面推進國家現代化治理為動力,引領和促進社會全面改革和全面發(fā)展,實現國家強盛與社會強健的有機統(tǒng)一,不啻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向強起來的最重要內容和最突出標志。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的全面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正是在這一根本方面不斷釋放著促進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走向強起來的重大國家效應。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國家建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家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國家治理,構成新中國70年國家建設波瀾壯闊、多彩多姿的現代化偉大進程。國家建構、國家改革、國家治理——這三大國家建設進程不是相互孤立、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國家建構,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礎和政治條件;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國家改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國家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政治資源和政治動力;而新時代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本身就包涵著繼續(xù)推進國家建構和國家改革的重大任務,把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國家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時代高度,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強的國家基礎和國家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