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明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黨和國家歷來都高度重視教師的發(fā)展問題,出臺了諸多相關的政策文件。比如,2017年10月,教育部印發(fā)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yè)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指出:教育見習、實習、研習貫通,并與其他教育環(huán)節(jié)有機銜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規(guī)定:地方政府、高等學校、中小學“三位一體”,協(xié)同育人。以上兩個文件都要求師范生教育實踐最少一個學期。
教育實習在師范生培養(yǎng)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增加教育實踐時間,提升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就成為師范生進入教育行業(yè)的必然要求。隨著國家?guī)煼督逃叩耐苿?,各師范院校越來越重視師范生的教育實習。但是目前教育實習中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尋找實習合作單位難;實習學校不重視;指導老師不盡責;師范生實踐機會少;影響實習學校教學質量等種種問題,導致教育實習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和效果。師范院校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探索出高效的教育實習模式來改善實習教學的質量,提升師范生的專業(yè)技能,是各師范院校必須重視和亟待考慮的一個問題。
本論文所構建的基于PCK 的師范實習生課例研究模式,實質上是教育見習、實習和研習相結合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它可為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學行政部門安排師范生的實踐課程與培養(yǎng)模式提供參考與借鑒,也可為高等師范院校管理者及課程開發(fā)者提供職前教師教育中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實際案例。本模式的建構源自對當前師范院校教學實習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的反思,目的是解決師范生教學實習的現(xiàn)實問題,以促進師范院校實習教學管理的改革和發(fā)展。
本模式的建構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充分吸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科學成果,其直接的理論依據(jù)是學科教學知識和課例研究。
(一)學科教學知識 教師的知識結構由四部分組成,包括通識性知識、一般教育教學理論知識、學科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其中學科教學知識是其核心。1986年,美國的舒爾曼教授第一次提出學科教學知識(簡稱PCK)這一說法。他認為PCK 是“學科知識”與“一般教育知識”交叉,是綜合了學科知識、個人教學經(jīng)驗、情景知識、學生特點的知識、教育目的價值以及課程教學知識而形成的教師特有的知識。其核心是教師根據(jù)自己對學生的預估,將自己擁有的學科知識采用一定的方法,轉化成易于學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識。
之后,國內外眾多學者對PCK 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其構成要素大同小異,一般都涉及如下幾個方面:(1)學科知識,指學科中最核心、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知識;也包括學科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精神等。(2)課程的知識,指的是某一知識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位知識與下位知識的聯(lián)系;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系;所學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1](3)學情的知識,具體指的是調查學情的方法;知道學生理解知識的難易;學生常見錯誤有哪些,解決方法是什么。(4)教學的知識,為達成教學目標,根據(jù)學情,能夠采取合適表征內容的教學策略的知識。(5)評價的知識,指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測、診斷、反饋與評價等方面的知識。
依據(jù)主題的大小,PCK 分為三個層次:普通PCK、學科PCK 和話題PCK。甚至一節(jié)課中還可以分出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話題 PCK。普通PCK 與教育學相比,已經(jīng)具有了針對性的特定主題,這些主題相當于學習領域的范疇,如科學、藝術、語言等。學科PCK 層面的主題更具體,相當學習領域中具體學科的層次,如地理學科。同一學習領域中的不同學科,其學科PCK 是不同的。話題PCK 層面的主題是屬于一門學科的一系列的知識點。不同學科的知識點會要求有不同的教學方法。話題PCK 是PCK 中最重要的部分,與教師教學聯(lián)系最緊密的部分,其核心實際上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關聯(lián)問題。[2]
(二)課例研究 課例研究就是對中小學課堂中每節(jié)“課”的研究。學界在使用“課例研究”這個概念的時候,一般會涉及到如下幾種含義:
1.課例作為研究成果。教師即研究者,但教師的研究與專業(yè)理論工作者不同,教師的研究過程與教學過程一般是合二為一的,一線教師對教學的思考探究來自于課堂實踐,他們的教學主張和理念,也彰顯在他們的課堂教學中,其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是教案或教學實錄。
2.課例作為研究對象。針對一節(jié)已經(jīng)上過的課,從不同的角度或層面分析、欣賞、點評、研討,解決一個或者多個問題。需要動用多種研究課例的方法。作為研究對象的“課例”,就是教學典型案例,成功的課,失敗的課,一類課,一群課,如果它們反映著較為典型的教學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教學的共性問題,都足以作為研究對象。
3.課例作為問題的載體。課例所承載的研究問題,主要來自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碰到的疑難困惑,也有在科學理論指導下,對教學實踐當中真問題和有價值的問題的確認和澄清。這類課例往往要回到教學中加以檢驗,以評判解決問題的成效。
4.課例研究作為學習內容。把“課例研究”作為學習的內容,有兩種不同含義,一種是學習“課例”的研究方法,即如何來研究“課”。它強調“做中學”,在“課例研究”過程中學習“課例研究”。另一種是作為研究方法的“課例研究”,即使用“課例研究”這一方法,以獲得相關問題的答案?;蛘呤峭ㄟ^課例研究,采用歸納的方法,獲得教育教學理論,或者是“課例”作為得出普遍性結論的主要證據(jù)。[3]
5.課例研究作為教學方式。課例研究作為教學方式,指的是運用“課例研究”的形式和方法,組織學生進行相關主題的學習。大規(guī)模的教研活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教研室每年都會組織優(yōu)質課評選,各種專業(yè)學會和研究會也會組織各種教學比賽、教學研討會,這些都會起到培訓或者宣傳的功效。
從課例的性質來看,課例研究有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動態(tài)課例的研究,是在“課”的動態(tài)形成中來研究,研究者直接介入“課”的形成或改善過程?;顒芋w現(xiàn)為過程,過程細化為步驟。日本的“授業(yè)研究”,“香港的”課堂學習研究“和上海的”教育行動“研究,都是從活動的過程及步驟來描述各自的研究方法,是這類課例研究的典型代表。
第二種是靜態(tài)課例的研究,主要是對已完成的“課”進行研究,包括教學現(xiàn)場、教學錄像和教學前后所整理的書面文本,如教案、課件、實錄、作業(yè)等。比如對包含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最有價值的課例形式——教學實錄,就可以采用“名課研習”“課例研討”“課例評析”“課例兼評”“課例綜述”的研究方式。[4]
基于PCK 的師范實習生課例研究模式,是立足于師范實習生的特點構建的,集見習、實習和研習于一體,能夠提升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和科研能力,豐富師范生的學科教學知識。它一般包括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理論學習——問題確定——課題選擇——名課研習——課例綜述——教學設計——說課議課——上課觀課——反思評課——修改教案——撰寫報告。
(一)理論學習 這里的理論指的是學科教學知識,適當精要地介紹一些布盧姆的認知目標分類理論作為補充。在師范生系統(tǒng)地學習了“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的基礎上,簡明扼要的給師范生提供學科教學知識,并在此指導下構建更為具體和富有操作性的課例分析框架,使師范實習生以此為工具進行備課、上課、觀課和反思評課。
(二)問題確定 凡是研究都要解決問題,課例研究也不例外。在開展課例研究之前,首先需要確立一個明確的研究問題,說明解決這一問題的意義與價值。在學科教學知識理論的指導下,發(fā)現(xiàn)教學實踐中的真問題和有價值的問題,如學教評一致性等等。
(三)課題選擇 選擇的課題既要緊扣教學的主題,又要反映教學常態(tài)和常見的教學問題,能由點及面解決一類問題。不能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這就需要實習生向校內外兩位指導老師征求意見,而且要選擇按教學進度計劃中時間比較靠后的課題,使后續(xù)工作的完成有時間保證。
(四)名課研習 確定課題之后,實習生應觀摩同課題名師的課例。實習生沒有教學經(jīng)驗,在實習教學的起步階段,需要模仿借鑒??偨Y名課值得學習的方面,為師范生解答要研究的問題提供一個具有示范性、可操作的理想榜樣。
(五)課例綜述 在一個點上深入地研習了名課之后,還需要從整體上把握該課題的教學狀況。實習生可以在大學的電子閱覽室從中國知網(wǎng)上搜索、下載和查閱該課題的教案和教學實錄,運用綜述的方法,從學科教學知識的幾個維度,對該課題的教學進行透視和掃描,并重點關注要研究的問題,對其作出評議。
(六)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是教學設計的基礎,在做好這兩項工作的同時,也要充分地借鑒采用該課程已有的優(yōu)秀成果。通過前測、學生訪談及分析的方法了解掌握學情,教學就要以此為中心來設計。學生在學習什么、如何學習和學得怎么樣;教師能夠為學生提供什么、“課”怎樣教才能更好地適合學生的需要,等等,解決這類問題就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出發(fā)點。圍繞需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具體詳細的教學方案。摒棄傳統(tǒng)教案的格式,采用復線型教案,要有教學活動設計以及教學意圖說明,預期學生的行為以及教師的應對,預留非預期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應對。
(七)說課議課 擬定教學設計的實習生,向實習學校指導老師、大學指導老師以及同伴實習生,口頭闡述自己的課堂教學方案,依據(jù)學科教學知識,就自己的教學設計主要從是什么和為什么加以介紹和說明。聽者就此評議討論,指出其教學設想與意圖的優(yōu)缺點,并提出改進建議。通過共同研討,實習教師吸取合理有價值的建議,對原設計方案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最后提出優(yōu)化后的新教學方案。其中校內外指導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專業(yè)指導作用。
(八)上課觀課 執(zhí)教者上課,校內外兩位指導老師和同伴實習生都去觀課。課堂觀察并錄像或錄音。根據(jù)研究主題,如果有必要事先準備觀察量表,就要確定課堂觀察的角度和要素,并設計課堂觀察的量表,以此為工具,根據(jù)課堂情況,對各種所需要的信息作準確的記錄。
(九)反思評課 在觀課后的研討中,運用PCK結構框架進行課例分析,整理和解讀觀課的數(shù)據(jù),校內外指導老師和同伴實習生依據(jù)課堂觀察、記錄的結果展開討論與反思,與授課實習生一起診斷出主要問題,并尋求解決的辦法,提出改進意見、依據(jù)和理由,最終得出觀課的結論。[5]其中校內外指導老師要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引領作用。
(十)修改教案 授課實習生根據(jù)大家得出的觀課結論,對原有教案進行修改,這是針對新問題或者是未解決的問題提出的新的教學方案,如果有機會還可以重新上課觀課,再次反思研討,進行第二輪課例研究。一般而言,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這是實習生課例研究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
(十一)撰寫報告 撰寫課例研究報告是對以自己為主角的課例研究的系統(tǒng)反思,需要展現(xiàn)課例研究的過程,綜合集體研討與自我反思的結果,總結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問題。格式不必強求一致,一個完整的課例研究報告一般由如下幾個部分組成。
1.標題,一般是:……課例研究報告。
2.引言,交代研究背景。
3.研究的問題與課題。要解決教學中的哪些具體問題,如何確定,選擇哪節(jié)課作為課例,與研究問題之間的關系,需要闡述清楚諸如此類的問題。
(一)學情分析 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需要掌握什么樣的學情,用什么方法去了解。
(二)教材分析 需要展示鉆研教材的主要過程。
(三)方案設計 圍繞要解決的問題,就教學設想和意圖作概括的說明。
(四)課堂觀察的重點與工具 課前明確觀察什么,準備什么工具,如何觀察。
這部分包括說課、議課、上課、觀課、評課、修改教案等等內容,需要概要式地介紹。這部分的寫作要圍繞課例研究的主題,針對具體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來展開。需要在整體上總結本次研究活動的成敗得失、收獲啟示以及后續(xù)要研究的問題。
實習生的課例研究成效,在關注教學的改進和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的程度的同時,也要指向實習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為此,在總結研究成效的時候,一定要看課例研究活動前后,實習生自身的學科教學知識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需要依照學科教學知識的幾個維度,對其所發(fā)生的變化做出全面深入的梳理和歸納。
為更全面細致地展示課例研究的整體過程與具體細節(jié),課例研究每一環(huán)節(jié)的活動都要有完整如實的文字記錄,附錄的具體內容就是整個課例研究活動的全部詳細的材料。
實習生個人寫出課例研究報告之后,同伴實習生首先相互評閱修改,然后校內外指導老師再批閱,實習生修改。最后的課例研究報告是可以供大家分享的成果,也是實習帶隊老師和校內外指導老師管理實習生的工具,以及考核評定實習成績的主要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