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霞,曾鐙瑤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關于比較句的概念劃分,語法學界意見眾說紛紜。馬建忠先生在《馬氏文通》“靜字”一章中,對“比”字做了分析,即“凡色相之麗于體也,至不齊也。同一靜字,以所肖者淺深不能一律,而律其不一,所謂比也。象靜為比有三:曰‘平比’、曰‘差比’、曰‘極比’。”太田辰夫先生沿用了“平比”、“差比”和“極比”的分類,又將“比較”分為絕對的和相對的兩種,認為“絕對的比較是比較的對象在句中不出現(xiàn)的,相對的比較是比較對象在句中出現(xiàn)的?!崩钏{先生將比較句定義為:表示比較關系,且由相關的比較參項(comparative parameter)構成一定格式的句子。從比較句的構成上看,比較句由比較主體(subject,SJ)、比較基準(standard,ST)、比較標記(marker,M)和比較結果(adjective,A)四個語序類型參項構成。
福建方言可以劃分為閩北語、閩南語以及閩東語。福州話是閩東地區(qū)的代表性方言,在福建省內(nèi)具有廣泛影響,其通行范圍僅次于閩南方言。受普通話的影響,福州方言的比較句既保留了原有的類型,又產(chǎn)生了新的比較句格式。以下以太田辰夫先生和李藍先生有關比較句的論述為標準,通過具體的語言事實對福州方言比較句的結構及其特點進行全面的描寫和分析。
福州方言等比句的結構與普通話等比句的結構基本一致,福州方言中的等比句的構成格式為“比較主體+和/跟+比較基準+一樣+形容詞”。在這一結構中,“和”、“跟”為比較標記,“一樣”表示比較主體與比較基準之間所比較的性質(zhì)、程度或范圍等一致。形容詞多為積極義形容詞。例如:
①伊和/跟汝一樣高。
②只架床和/跟許架床一樣張。
③伊寫其字和/跟薛丁偉寫其字一樣好。
④只一頭豬和/跟許一頭豬一樣肥。
⑤前倒其空氣和/跟現(xiàn)在其空氣一樣好。
在這一格式中,形容詞可以省略,不出現(xiàn)在句中,但全句的主語不再由人或物等來承擔,而是由與其相關的高度、長度或重量等詞或短語來承擔。例如:
①伊其身高和/跟汝其身高一樣。
②只架床其長度和/跟許架床其長度一樣。
③只一頭豬其體重和/跟許一頭豬一樣。
④只隻箱箱其重量和/跟許隻箱箱其重量一樣。
⑤伊雖然伓是大聰明其儂,儺裸讀書其事和/跟伊一樣。
等比句的否定形式為“比較主體+和/跟+比較基準+不一樣”,這一格式中不出現(xiàn)形容詞。在福州方言中,這一格式在日常交際中很少出現(xiàn),更多的是直接采用差比句來表達比較主體與比較基準之間的差異。
在福州方言中,差比句主要有五種構成格式。以下是對這五種構成格式的描寫與分析。
(一)比較主體+有/無+比較基準+形容詞 這一差比句格式多用來表示估計性的比較。其中,“有”“無”是這類句式中的比較標記。“有”表示達到標準,“無”表示沒有達到標準。比較基準可分為數(shù)量標準、實物標準和語境補充標準。
1.數(shù)量標準 當比較基準為數(shù)量標準時,差比句的構成格式是“比較主體+有/無+數(shù)量短語+形容詞”。在這一格式中,比較主體可以是具象的物體,也可以是表量的范圍。形容詞多為積極義形容詞。例如:
①只隻箱箱有成十斤重。
②伊其身高有兩米懸。
③只隻桌子有半米寬。
④只條繩子無五米張。
⑤伊其體重無百斤重。
⑥其水無三米深。
上例①-⑥中,比較主體分別是“只隻箱箱”“伊其身高”“只隻桌子”“只條繩子”“伊其體重”“其水”。比較標記是“有”和“無”。比較基準是“十斤”“兩米”“半米”“五米”“百斤”“三米”。
2.實物標準 當比較基準為實物標準時,差比句的構成格式是“比較主體+有/無+名詞/名詞性短語+形容詞”。在這一格式中,名詞性短語多由定中短語來承擔,形容詞多為積極義形容詞。例如:
①只隻箱箱有許隻重。
②只花起先故無許小一株,仱變有甌許大。
③伊寫其字有薛丁偉寫其字好。
④今旦故無昨暝熱。
⑤汝其成績無伊其成績好。
⑥現(xiàn)在其城市空氣故無前倒其城市空氣好。
上例①-⑥中,比較基準為“許隻(箱箱)”“甌”“薛丁偉寫其字”“昨暝(的天氣)”“伊其成績”“前倒其城市空氣”。與普通話相比,在福州方言的這類差比句中,形容詞前一般不出現(xiàn)表程度義的代詞“這么”“那么”。
3.語境補充標準 當比較基準為語境補充標準時,差比句的構成格式是“比較主體+有/無+許滿/只滿+形容詞”。例如:
①只顏乃有許滿/只滿重。
②伊有許滿/只滿懸。
③只床有許滿/只滿張。
④只燈有許滿/只滿亮。
⑤只條路無許滿/只滿寬。
⑥伊無許滿/只滿美。
⑦只雞蛋無許滿/只滿大。
在日常交際過程中,由于聽話者和說話者可以通過手勢比劃來明確比較基準,或比較基準是聽說雙方已知的,因此,這一格式中的比較基準大多可以不出現(xiàn)?;诒容^基準的靈活性,比較基準可以是數(shù)量標準,也可以是實物標準。
(二)比較主體+故+輸/贏+去/過+比較基準 這一差比句的格式中不包含形容詞,即沒有明確的比較結果。但在具體的語境中,這一格式中的比較結果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故”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更”,用來表示比較。例如:
①嘖故贏去/過佪。
②伊雖然伓是大聰明其儂,儺裸讀書其事單倒故贏去/過許一隻。
③伊寫其字是故輸去/過薛丁偉寫其字。
④只一頭豬故輸去/過許一頭。
這一格式中的“故”可以省略不出現(xiàn)。例如:
⑤伊讀書其事贏去/過汝。
⑥儂其樣子輸去/過汝其樣子。
或者“去/過”可以省略不出現(xiàn)。例如:
⑦只一隻故贏許一隻。
⑧汝其成績故輸伊。
這樣的比較可以稱為“一般比較”(general comparison),即簡單的將某一事物與另一事物進行比較,沒有具體指明比較結果。福州方言這類差比句中,謂語核心“贏、輸”本身為表比較的動詞,前加的副詞“故”與后附的趨向動詞“去/過”共同承擔比較標記。如上例⑤、⑥中可以省略“故”,只用“去/過”作比較標記;上例⑦、⑧中則可以省略“去/ 過”,只用“故”作比較標記,但“故”、“去/過”不可以同時省略。因此,這類差比句具備了“雙重標注”。
(三)比較主體+伓比+比較基準 從語義上看,這類差比句是一種“負差比”,類似于差比句的否定形式。在福州方言中,“伓”不單獨出現(xiàn)在句中,需與被否定的詞組合之后才能出現(xiàn),即在差比句中,“伓”需與“比”組合之后才能出現(xiàn),才能成為比較標記。這類比較句中不出現(xiàn)具體的比較結果。例如:
①佪伓比嚽。
②只幫柴料都貴,伓比前倒。
③現(xiàn)在的城市空氣不太好,伓比過去。
④伊其字伓比汝。
在福州方言中,“不如”和“無搦”可以替代“伓比”,意義不發(fā)生變化。例如:
①儂其樣子不如伊其樣子。
②汝其成績不如伊其成績。
③只一本書不如許一本書。
④外國其食物無搦中國其食物。
⑤只顏乃無搦許顏乃。
⑥今旦其天氣無搦昨暝其天氣。
就目前所掌握的語料來看,記載有關“無搦”的土白資料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即自19世紀以來,“比較主體+無搦+比較基準”是福州方言常用的差比句的構成方式之一,但演變至今,受普通話的影響,“不如”常常出現(xiàn)在日常交際中,有取代“無搦”之勢。
(四)比較主體+故+形容詞+去/過+比較基準 這類差比句中的“故”和“去/過”與上述第二種差比句類型中的一樣,是差比句中的“雙重標注”。例如:
①伊其樣子故美去/過汝其樣子。
②只幫柴料故貴去/過前倒。
③現(xiàn)在其城市空氣故差去/過前倒。
④伊其字故好去/過薛丁偉其字。
在這類差比句中,“故”可以省略,“去/過”單獨作比較標記。例如:
①只碗大去/過許碗。
②只一本書好看去/過許一本書。
③只措懸去/過山。
④今旦熱去/過昨暝。
在這類差比句中,“去/過”可以省略,“故”在句中單獨作比較標記。例如:
①伊講話故贏汝。
②其牛肉故嫩許一隻。
③儂其樣子故好看伊其樣子。
④汝其成績故好伊。
與上述第二種差比句格式相比較,雖然形容詞出現(xiàn)在這類差比句格式中的位置與“輸/贏”出現(xiàn)在第二種差比句格式中的位置相同,但是這類差比句格式中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意義和范圍要比第二種差比句格式中的“輸/贏”更明確些,因此,這類差比句格式中的比較結果也更明確些。
(五)比較主體+比+比較基準+形容詞 介詞“比”是比較標記,這是普通話中最常用的差比句式,這也是福州方言新起的差比句構成方式。例如:
①汝比伊好。
②前倒柴料比仱貴。
③只花起先許小一株,仱比甌故大。
④中國其食物比外國其食物好吃。
⑤現(xiàn)在其城市空氣比前倒其空氣差。
在語序類型學中,差比句占據(jù)重要地位,特別是其構成成分的語序,與動賓語序和介詞類型(前置詞/ 后置詞)密切相關,是重要的類型指標。從古代漢語的“輕于鴻毛”到現(xiàn)代普通話的“比鴻毛還輕”,隨著語言的演變,漢語差比句這兩種對立的語序類型完成了句式上的轉(zhuǎn)換。
19世紀的福州土白資料《新約全書》中出現(xiàn)的差比句較多地采用了第四種差比句格式,即“比較主體+故+形容詞+去/過+比較基準”。例如:
①無別乇誡故大去只兩條。(沒有其他的誡命比這些更重要的了。)——(《新約·馬可》12 章31 節(jié))
④主人勿會大去奴才。(主人不比奴仆大。)——(《新約·路加》12 章 23 節(jié))
⑤活命是故欽貴去糧草,身體是故欽貴去衣裳。(生命比食物貴重得多,身體也比衣服貴重得多。)——(《新約·路加》12 章23 節(jié))
在福州土白資料《新約全書》中,我們也可以找到由“比”構成的差比句:
①者窮其寡婦捐錢比眾儂所捐其故亻西。(這個窮寡婦所投入奉獻箱的比其他人的都多。)——(《新約·馬可》12 章 43 節(jié))
②駱駝穿過針鼻,比富儂裡上帝國故容易。(有錢人要成為上帝國的子民,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新約·馬可》10 章25 節(jié))
③當審判其日所多瑪其刑罰比汝更會受的去。(在審判的日子,所多瑪人所遭受的懲罰比那城所受的要輕呢。)——(《新約·路加》11 章24 節(jié))
根據(jù)陳澤平先生的粗略統(tǒng)計,在19世紀福州土白資料《新約全書》一書中,由第四種格式構成的差比句的數(shù)量遠遠超過了由“比”所構成的差比句的數(shù)量。但從這一百年多年來的歷史演變來看,由“比”所構成的差比句格式與福州方言原有的四種差比句格式一直處于語言競爭之中。受普通話的影響,福州方言不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都大量使用由“比”所構成的差比句,因此,這類句式的優(yōu)勢地位也逐漸凸顯出來了。
極差比句是指比較主體在同類的事物的比較中勝出或者不及。比較主體與比較基準在進行比較時,比較基準往往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事物,所比較的對象范圍沒有特定的限制。在福州方言中,表示極差比的格式只有“比較基準+比較主體+第一+形容詞”這一種。在這一格式中,“第一”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最”。例如:
①一個宿舍汝其身高第一矮。
②整個村伊家第一富。
③只幾年今年下其雨第一多。
④只隻家依媽年齡第一老。
⑤只地方伊其家第一大。
福州方言的比較句可分為等比句、差比句和級差比。差比句的結構類型和構成方式要比等比句和級差比的更豐富些。等比句和級差比的構成方式比較單一,其構成方式基本與普通話保持一致,特別是等比句。而差比句共有五種構成方式。我們發(fā)現(xiàn),19世紀的福州土白資料《新約全書》中就出現(xiàn)了由“比”所構成的差比句格式,這一格式與其他四種差比句構成方式并存于福州方言之中。演變至今,其優(yōu)勢地位已經(jīng)凸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