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寧 祖國浩 陳招榮 羅新星 曹鑫盛 路斌
摘? ? 要:黑腹狼蛛是我國農(nóng)田害蟲的優(yōu)勢天敵,在生物防治中有著巨大的潛力,但其人工繁育研究尚未見報道。本研究通過對黑腹狼蛛的交配、產(chǎn)卵、若蛛飼養(yǎng)等系列關鍵時期的人工繁育技術進行探究,擬提出一套低成本、高效率、簡單可行的黑腹狼蛛人工繁育技術。結(jié)果表明,黑腹狼蛛雌雄親本成功交配所用時間的長短與產(chǎn)卵數(shù)量顯著正相關(r=0.945,P<0.05),而與雌、雄體長無顯著相關性(P>0.05)。自然孵化溫度(27±1)℃、濕度80%條件下,人工孵化溫度(30±1)℃、濕度75%條件下,黑腹狼蛛孵化率最高,可達80%以上;黑腹狼蛛的若蛛于3~6齡階段,齡期增長對其同類相食率有極顯著影響(P<0.01),5齡進行單蛛飼養(yǎng)能有效增加若蛛存活率;以上條件均滿足的情況下,飼養(yǎng)溫、濕度分別為(26±1)℃和(80±5)%,若蛛存活率高達90%以上。
關鍵詞:黑腹狼蛛;生物防治;人工飼養(yǎng);寵物昆蟲;人工飼料
中圖分類號: S852.74+7?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9.12.018
Abstract: Lycosa coelestis is the dominant natural enemy of agricultural pests in China and has great potential in biological control, but its artificial breeding has not been reported. This experiment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breeding methods of mating, spawning and spider feeding in L. coelestis, to summarize a set of simple and feasible seeding methods with low cost, high productivity i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ngth of successful mating tim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eggs (r=0.945, P<0.05), but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length of male and female (P>0.05);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atural incubation temperature of (27±1) ℃ and humidity of 80%, and artificial incubation temperature of (30±1) ℃ and humidity of 75%, the incubation rate of L. coelestis could over 80%; the increase of spider instar from 3 to 6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annibalism rate(P<0.01), and single spider breeding? of arachnids from 5 instar could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survival rate; when all of the above conditions were met, the survival rate could over 90%? under the feeding temperature of (26±1) ℃ and humidity of (80±5)%.
Key words: Lycosa coelestis; biological control; artificial feeding; insect pets; artificial diet
蜘蛛作為重要的天敵生物可應用于農(nóng)林害蟲的生物防治,是一類重要的潛在生防資源,且其副產(chǎn)品蜘蛛毒液可用于藥品的研發(fā),蜘蛛絲可為軍事、醫(yī)學等領域提供新材料[1]。黑腹狼蛛(Lycosa coelestis L.)隸屬于蛛形綱狼蛛科狼蛛屬,是我國農(nóng)田害蟲的優(yōu)勢天敵[2],在生物防治中有著巨大的潛力,有研究表明其毒液中含有抗菌肽,能夠抑制腫瘤細胞的活性[3]。因此,對黑腹狼蛛飼養(yǎng)方法的探究在生物防治及其毒液的藥理分析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人工飼養(yǎng)繁殖黑腹狼蛛可以快速、穩(wěn)定地獲得大量優(yōu)質(zhì)種源。繁育作為其養(yǎng)殖過程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備受學者們的關注,而黑腹狼蛛的人工養(yǎng)殖及繁育研究尚處于空白階段,目前僅有各齡期形態(tài)特征記錄的報道[4],以及生境片段化對其遺傳多樣性的影響研究[5]。
本研究總結(jié)出了一套飼養(yǎng)簡單、成本低、若蛛存活率高、可投入實際生產(chǎn)的黑腹狼蛛人工繁育方法,為黑腹狼蛛在生物防治上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選擇12只成體黑腹狼蛛(雌蛛、雄蛛各6只),均采自天津市西青郊野公園,采集時間為2017年3月13—15日。將采集到的黑腹狼蛛置于飼養(yǎng)盒中單蛛飼養(yǎng),飼養(yǎng)盒內(nèi)鋪設椰糠、水盤和飼料盤,置入人工氣候培養(yǎng)箱,溫度設置為(26±1) ℃,相對濕度設為(80±5)%[6-7]。
1.2 試驗方法
黑腹狼蛛個體孵化后記為1齡,每次蛻皮則加1齡,未性成熟蜘蛛統(tǒng)稱為若蛛,以此反映各階段研究對象的生長狀況和生長成熟度。
1.2.1 交配試驗? ? 將采集的黑腹狼蛛置于人工氣候培養(yǎng)箱[溫度(26±1) ℃、濕度(80±5)%]中飼養(yǎng),待蜘蛛成體(經(jīng)9次蛻皮)后,將雄成蛛放入裝有雌成蛛的飼養(yǎng)盒中,進行交配。交配試驗中需避免雌蛛的成熟日齡過長,同時避免配對個體體型差距過大[8],交配前將雌成蛛喂至腹部圓潤不再進食,交配結(jié)束及時將雌、雄蛛分離。
本試驗中將雌蛛和雄蛛隨機分配為6組,詳細記錄雌、雄蛛的體長及交配時間。在此期間,試驗選擇蝗蟲、蠶蛹、蟋蟀配合投喂,以保證黑腹狼蛛能攝取較全面的營養(yǎng)[9]。
1.2.2 孵化方法? ? 蛛卵自然孵化期間將溫度設為(27±1) ℃,相對濕度設為80%,經(jīng)8~20 d即可孵化。若發(fā)現(xiàn)抱蛋雌蛛食欲不振且過于消瘦,為避免雌蛛取食卵袋或死亡,可提前將卵袋與雌性分離,進行人工孵化。人工孵化與自然孵化溫濕度稍有不同,進行人工孵化時將卵袋懸置于飼養(yǎng)盒中,盒內(nèi)保持孵化溫度為(30±1) ℃。由于人工孵化無法模擬雌蛛曬卵通風行為,將孵化相對濕度適當降低可避免蛛卵感染病菌的風險,但濕度過低也容易導致部分蛛卵脫水,降低孵化率,因此本試驗將人工孵化相對濕度設為75%。
1.2.3 低齡若蛛飼養(yǎng)試驗? ? 若蛛3齡前靠卵黃提供營養(yǎng),無需取食[10],若蛛3齡后與雌蛛分開飼養(yǎng),飼養(yǎng)密度為每10只若蛛1盒群養(yǎng),按時投喂,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進行單蛛飼養(yǎng),飼養(yǎng)條件與1.1部分所述一致。
為得出若蛛單獨飼養(yǎng)最佳時期,挑選出大小相近的黑腹狼蛛3齡若蛛60只,共設置6個試驗組,其中對照組中10只若蛛從3齡開始,進行單蛛飼養(yǎng);5個測試組每組10只若蛛群養(yǎng),6組均處于相同飼養(yǎng)環(huán)境下。統(tǒng)計若蛛隨齡期增長同一飼養(yǎng)盒內(nèi)所剩若蛛數(shù)量,分析若蛛同類相食行為與齡期的關系。
除繁殖期外的黑腹狼蛛養(yǎng)殖過程中均投喂固體人工飼料,其配方為柞蠶蛹(49%)、雞蛋清(35%)、雞蛋全液(15%)和復合維生素(1%),各成分按比例用榨汁機混合攪拌均勻待凝固使用。人工飼料投喂需遵循定時、定質(zhì)、定量、定點原則[11],每周投喂2~3次,投喂時間設置在17:00—18:00時符合此種狼蛛生活習性,固定投喂地點在離蜘蛛休息地點7 cm以內(nèi)[12],投喂量根據(jù)若蛛的大小進行調(diào)整,避免投喂過多造成浪費及污染,在蜘蛛取食完成后及時清理食物殘渣,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進而侵染研究對象。飲水供給材料為泥炭蘚(Sphagnum sp.),泥炭蘚能儲水且不易霉變,可有效避免蜘蛛溺亡。
1.3 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本試驗采用SPSS 17.0及Microsoft Excel 2010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交配行為
成熟的雄蛛在交配時觸肢上的生殖球充血膨大,生殖球上儲存精液[13]。交配前雄蛛會在地面紡出一層絲網(wǎng),隨后將精液排至絲網(wǎng)上用觸肢蘸取,待交配時從正面緩慢靠近雌蛛,做出求偶行為(如敲擊雌性洞口的絲網(wǎng)),后用步足輕探雌蛛,若雌蛛對求偶行為做出回應(雌蛛展示攻擊姿態(tài),雄蛛便會逃跑),雄蛛便會爬到雌蛛背上,采用頭腹相對的姿勢進行交配,并用步足抱住雌蛛腹部,將觸肢器探入位于雌蛛腹部的外雌器內(nèi),待完成交配后,雄蛛會主動迅速逃逸,以防被雌蛛捕食[14]。
2.1.1 交配時間及成功率? ? 正常完成交配行為,即視為成功交配,本試驗6組中1、2、3和5組成功交配,交配成功率為66.67%,而1、4和6組中的雄蛛被雌蛛捕食,其中1組雄蛛交配成功后被捕食,而4和6組雄蛛在交配過程中被捕食導致交配行為中斷。依據(jù)試驗所設6組雌、雄體長及交配時長(表1)數(shù)據(jù),黑腹狼蛛雌、雄體長與交配時長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213(P>0.05)和0.139(P>0.05),說明黑腹狼蛛雌、雄體長與交配時長無明顯的相關性。
2.1.2 生殖能力? ? 對成功交配的組分別進行飼養(yǎng)觀察(表1),黑腹狼蛛的產(chǎn)卵總數(shù)隨著交配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各組別以組1交配時間(10.5 min)最長,產(chǎn)卵數(shù)最多,共206枚;對成功交配組別的產(chǎn)卵總數(shù)和交配時間進行相關分析,其相關系數(shù)為0.945(P<0.05),說明雌雄親本成功交配所用時間的長短與產(chǎn)卵數(shù)量呈顯著正相關。
2.2 孵化方法
2.2.1 產(chǎn)卵抱蛋行為? ? 雌蛛用蛛絲包裹受精卵制成卵袋,并用蛛絲將卵袋固定于腹部隨身攜帶。在產(chǎn)卵前,雌蛛食量會大增,在其抱蛋期間偶爾會出現(xiàn)雌蛛將卵袋吃掉的行為,為避免雌蛛誤食卵袋,應定期投喂并清理飼養(yǎng)環(huán)境,投喂過程盡可能避免驚動抱蛋雌蛛。抱蛋雌蛛有曬卵行為,此行為可加速卵的孵化及防止病菌滋生。雌蛛交配后需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才將受精卵產(chǎn)出,經(jīng)試驗統(tǒng)計黑腹狼蛛自交配日起至產(chǎn)卵日止,歷時18~92 d(數(shù)據(jù)未在表格中體現(xiàn)),與許樹成等[15]研究結(jié)果相符。雌蛛與若蛛共同生活至若蛛3齡,若蛛便離開雌蛛獨自覓食,雌蛛食量增加,補足養(yǎng)分后即可進行下一次產(chǎn)卵。
2.2.2 孵化率? 在試驗孵化條件[人工孵化溫、濕度分別設為(30±1) ℃、75%]下,黑腹狼蛛的孵化率均可達80%以上(表2)。
2.3 若蛛飼養(yǎng)
2.3.1 哺幼行為? ? 對孵化的若蛛(3~5齡)與雌蛛共同飼養(yǎng),發(fā)現(xiàn)雌蛛在攝食時會將食物與若蛛分食導致其食量會有所下降。
2.3.2 單蛛飼養(yǎng)最佳時間? ? 試驗的對照組存活率100%,不在表中列出。
由表3可知,將黑腹狼蛛若蛛進行群養(yǎng)時,5齡及6齡若蛛的同類相食率高于4齡。經(jīng)方差分析(表4),結(jié)果表明黑腹狼蛛齡期對其同類相食率有極顯著影響(P<0.01),處于3~6齡階段的若蛛同類相食率會隨著齡期增大而上升。若在3齡直接進行單蛛飼養(yǎng),操作難度較大,人工成本較高,而5齡后繼續(xù)群居飼養(yǎng),會造成若蛛數(shù)量的大量損失,故選擇在進入5齡時進行單蛛飼養(yǎng)。應當注意的是,當在群養(yǎng)的若蛛中發(fā)現(xiàn)個別若蛛體型明顯大于其它若蛛時,應及時將其與蛛群分離,進行單蛛飼養(yǎng),避免同類相食現(xiàn)象。
3 結(jié)論與討論
3.1 討 論
3.1.1 交配與產(chǎn)卵的關系? ? 吳俊等[16]研究表明,蜘蛛交配持續(xù)時長及有效交配時長與觸肢器插入次數(shù)都存在極顯著的正相關。本研究中,產(chǎn)卵總數(shù)和交配時間顯著正相關(P<0.05),推斷觸肢器插入次數(shù)與產(chǎn)卵量可能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相關試驗有待于進一步開展。
3.1.2 孵化溫度? ? 大多數(shù)變溫動物的捕食、繁殖等行為都會受到其生活環(huán)境中溫度的影響[17],因為環(huán)境溫度會影響蜘蛛體內(nèi)酶的活性,酶的活性較高時,蜘蛛的消化代謝能力隨之增強,能夠刺激蜘蛛捕食[18]。譚昭君等[19]試驗結(jié)果也明確指出,在光照強度和光照顏色一定時,環(huán)境溫度為26 ℃時捕食率最高。因此,本試驗中人工培養(yǎng)箱所設置溫度為(26±1) ℃,試驗期間發(fā)現(xiàn)黑腹狼蛛產(chǎn)卵前食量明顯增大,通過增大取食量能更好地給受精卵供應充足的營養(yǎng),而捕食和取食會受到溫度影響,故推測溫度會對產(chǎn)卵數(shù)存在一定影響。關于孵化溫度,王娟等[20]研究表明30 ℃更有利于蜘蛛胚胎發(fā)育,但是繁殖期不同階段溫度是否影響產(chǎn)卵量,以及孵化過程中溫度與孵化時間、孵化率的關系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3.1.3 孵化濕度? ? 彭宇等[21]在研究環(huán)境因子對真水狼蛛胚胎發(fā)育的影響中發(fā)現(xiàn),相對濕度主要影響胚胎成形率和卵的孵化率,當相對濕度低于一定值(不同種類的蜘蛛卵對孵化的相對濕度要求不同)時,卵不能孵化。本試驗中,在進行孵化試驗時,曾發(fā)生蛛卵感染霉菌或干癟導致孵化率降低的現(xiàn)象,此現(xiàn)象與環(huán)境濕度密切相關;未成功孵化的蛛卵可能與自然孵化過程中卵囊受溫的均勻程度、空氣的供給、卵囊內(nèi)相對濕度的變化及卵的受精率有一定的關聯(lián)[22-23];人工孵化濕度75%時孵化率較高,這與潘紅平等[11]的研究中所設蛛卵孵化濕度(70%)相比高5%,應該是與蜘蛛品種和地域不同有關。
3.2 結(jié) 論
本試驗在黑腹狼蛛的交配、產(chǎn)卵、若蛛飼養(yǎng)等養(yǎng)殖方法上進行了初步探究,黑腹狼蛛若蛛飼養(yǎng)溫、濕度分別設為(26±1) ℃和(80±5)%可有效提高存活率,在繁殖期增加活餌能彌補人工餌料營養(yǎng)不足,自然孵化溫度(27±1) ℃、濕度80%,人工孵化溫度(30±1) ℃、濕度75%,若蛛進行單蛛飼養(yǎng)的最佳齡期為5齡,在這些條件均滿足的情況下,若蛛成活率可達90%(未在數(shù)據(jù)中體現(xiàn))。
3.3 建 議
在飼養(yǎng)黑腹狼蛛時可能感染的常見病原性疾病有黑腐病、霉斑病。變質(zhì)的食物極易引發(fā)黑腐病,黑腐病的癥狀為腹部發(fā)黑、身體腐敗,患病后可在投喂的飼料中拌入土霉素和四環(huán)素等進行治療[15]。霉斑病有傳染性,由高溫高濕引起真菌寄生,癥狀為蜘蛛體表出現(xiàn)褐色點狀霉斑,若蛛因體型小較難發(fā)現(xiàn),若觀察到蜘蛛呆滯且不取食時應及時隔離觀察,一旦發(fā)病無法治療,故可提前喂食土霉素、酵母片來提高蜘蛛抵抗力。
此外,黑腹狼蛛還可能出現(xiàn)非侵襲性疾病如軟腳病、便秘、蛻皮障礙等。軟腳病在捕鳥蛛上的研究較多,Mn與Ca含量不足[24]、相對濕度過大、溫度過高、維生素不足等均易導致捕鳥蛛軟腳病發(fā)生;蜘蛛便秘通常由缺水和取食高脂肪食物引起,發(fā)病時常常食欲不振,可以通過補充足夠的水分、停止投喂1~2 d進行治療,同時減少投喂高脂肪的食物,或可在食物內(nèi)添加膽堿類物質(zhì)促進脂肪代謝,以避免此疾病的發(fā)生;蜘蛛蛻皮障礙可能由于周圍環(huán)境過于干燥、食物單一以及蛻皮相關激素的紊亂[25-27]引發(fā),通過在人工飼料中添加充足的維生素、保持足夠的濕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蛻皮失敗。
致謝:在此特別感謝祝云斌、強晟在采集黑腹狼蛛時的幫助,以及羅升略對論文寫作上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趙靜娜.蜘蛛絲/聚乳酸靜電紡納米纖維紗的結(jié)構與性能[D].蘇州:蘇州大學,2009.
[2]成曉松,張俊,仇彩云,等.江蘇稻田蜘蛛種群及優(yōu)勢種調(diào)查研究[J].上海農(nóng)業(yè)科技,2010(1):130-131.
[3]唐興.黑腹狼蛛抗菌肽的分離和鑒定研究[C]//中國毒理學會生物毒素毒理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天然毒素專業(yè)委員會.第12屆生物毒素研究及醫(yī)藥應用學術大會論文集,2015.
[4]趙敬釗,馬安寧.黑腹狼蛛和擬環(huán)紋豹蛛各齡期的比較[J].動物學雜志,1991(5):7-10.
[5]羅媛媛,劉金亮,黃杰靈,等.千島湖陸橋島嶼上黑腹狼蛛(Lycosa coelestis)遺傳多樣性及其受生境片段化的影響[J].科學通報,2014,59(19):1851-1860.
[6]王智.擬環(huán)紋豹蛛的生物生態(tài)學研究[J].昆蟲學報,2007,50(9):927-932.
[7]王智,顏亨梅,王洪全.虎紋捕鳥蛛的飼養(yǎng)與繁殖技術[J].激光生物學報,1999,8(4):312-315.
[8]肖榕,陳占起,彭宇,等.擬環(huán)紋豹蛛交配和同類相食行為影響因子分析[J].華中昆蟲研究,2012,8:86-89.
[9]劉鳳想,趙敬釗,彭宇.蜘蛛人工飼養(yǎng)中食物來源和解決途徑[J].蛛形學報,2002,11(1):40-42.
[10]蔣平,卓春暉,肖永紅,等.寡居種悅目金蛛(Argiope amoena)若蛛群居機制初步研究[C]//廣東省動物學會.第五屆廣東、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動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2008.
[11]潘紅平,徐蘊麗,周放,等.蜘蛛的人工養(yǎng)殖技術[J].廣西畜牧獸醫(yī),2003,19(6):271-273.
[12]黃婷,汪波,鄭安妮,等.擬環(huán)紋豹蛛的視覺距離和顏色選擇[J].動物學雜志,2014,49(5):772-777.
[13]陳軍,宋大祥.狼蛛科蜘蛛的繁殖行為[J].蛛形學報,1999,8(5):55-62.
[14]陳占起,焦曉國,陳建,等.擬環(huán)紋豹蛛求偶和交配行為的初步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2009,31(2):176-179.
[15]許樹成,蘭偉,孫連.藥用蜘蛛養(yǎng)殖技術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20(1):43-49,63.
[16]吳俊,焦曉國,陳建,等.星豹蛛求偶和交配行為[J].動物學雜志,2008,43(2):9-12.
[17]CARDELU'S C L, SCULL P, HAIR J, et al.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Ethiopian sacred grove status at the landscape and ecosystem scales[J]. Diversity,2013,5(2):320-334.
[18]王智,顏亨梅.溫度和光照時間對虎紋捕鳥蛛的捕食影響[J].經(jīng)濟動物學報,2006(1):43-44.
[19]譚昭君,汪波,鐘文濤,等.光照強度、顏色和溫度對狼蛛捕食功能的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6,39 (3):22-27.
[20]王娟,趙麗,史怡雪,等.溫度對擬環(huán)紋豹蛛生長發(fā)育的影響[J].中國生物防治學報,2017,33(5):597-603.
[21]彭宇,趙敬釗,胡萃.環(huán)境因子對真水狼蛛胚胎發(fā)育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01,12(1):95-98.
[22]蔣平,呂太勇,肖永紅,等.3種中型蜘蛛卵袋形態(tài)特征與纖維組成結(jié)構[J].動物學雜志,2012,47(5):79-87.
[23]蔣平,吳麗華,江麗琴,等.蜘蛛絲的組成結(jié)構與生物學功能[J].動物學雜志,2014,49(5):778-791.
[24]陳道海,唐純良,劉玥,等.病態(tài)虎紋捕鳥蛛器官元素特點分析[J].蛛形學報,2006,15(1):44-48.
[25]羅榮生.甲殼綱動物的蛻皮[J].水產(chǎn)科技情報,1989(6):186-188.
[26]王菁菁,胡瓊波.昆蟲蛻皮激素受體研究進展[J].環(huán)境昆蟲學報,2017,39(3):721-729.
[27]楊棟梁,郝婧,王彥男.昆蟲成蟲蛻皮激素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2014,26(8):874-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