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政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從2004年起,我國離婚率連續(xù)15年上漲,由2004年的2.56‰上升為2018的3.2%,2019年全國離婚人數(shù)仍延續(xù)上升的趨勢。[1]ADR模式可以減少離婚程序的對抗性,有利于維護離婚當事人的友好關系和長遠利益,ADR的幾種主要形式如談判、咨詢、調解都各有特點,在我國離婚糾紛中可以發(fā)揮其特有的作用。在我國深入推進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的背景下,通過借鑒國外ADR機制建設經(jīng)驗和前人成果,結合我國離婚糾紛的實際情況,探求離婚糾紛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機制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離婚糾紛 ADR 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
一、我國離婚糾紛中ADR制度的應用
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是指“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是對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民事訴訟制度以外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或機制的稱謂。ADR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第一,代替性,說明ADR在功能上能夠代替法院訴訟;第二,選擇性,說明ADR在操作中以當事人的自主選擇為基礎;第三,糾紛解決性,ADR的最終目標是解決糾紛。目前,我國離婚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主要包括民間調解機制和行政處理機制。
(一)民間調解機制。民間調解是一種非司法、非行政的調解,我國離婚糾紛民間調解包括人民調解、社會團體調解以及私人調解等形式。人民調解是指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支持下,以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政策和社會公德等為依據(jù),對離婚糾紛進行說服教育、規(guī)勸疏導,促使糾紛雙方當事人互諒互讓、平等協(xié)商、自愿達成協(xié)議,消除矛盾的一種活動。除了制度化的人民調解外,在我國,一些社會團體和單位在調解離婚糾紛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各地婦女聯(lián)合會等社會團體以及當事人所屬的單位組織等,在實際生活中都具有調解離婚糾紛的功能。另外,私人調解的作用在解決離婚糾紛中也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包括鄉(xiāng)里調解、宗族調解、親友調解以及律師調解等,當然,由于離婚糾紛“私”的屬性,在我國律師調解離婚糾紛并不普遍。
(二)行政處理機制。離婚糾紛行政處理機制是指協(xié)議登記離婚,即婚姻當事人達成離婚的合意并通過婚姻登記程序解除婚姻關系。協(xié)議登記離婚的實質條件有三:第一,協(xié)議離婚的當事人雙方必須具有合法的配偶身份且當事人雙方須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第二,配偶雙方就離婚問題達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并且這種意思表示必須真實;第三,協(xié)議離婚的雙方當事人就子女和財產(chǎn)問題達成了協(xié)議。
二、我國當前離婚糾紛ADR存在的問題
就我國離婚糾紛民間調解機制而言:首先,人員配置不專,大多數(shù)離婚糾紛調解員不具備專業(yè)調解員的素質,無法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調解的作用;其次,民間調解程序具有隨意性,調解工作不夠規(guī)范,這樣容易導致調解工作和調解結果的不確定性,當事人的權利難以得到有效保護;最后,調解效力缺失。就社會團體調解和私人調解而言,其調解無法對離婚糾紛當事人產(chǎn)生道德、倫理以外的約束力;就人民調解而言,人民調解協(xié)議只能以民事合同的形式對當事人產(chǎn)生約束力,也不具備與訴訟程序中產(chǎn)生的民事調解書相同的法律強制力,這種效力的非終局性,不利于人民調解的威信的樹立。
此外,我國離婚糾紛行政處理機制也存在不足:一方面,離婚審查過于形式化,對是否真實體現(xiàn)雙方離婚意愿,是否存在欺詐或脅迫等行為等,不作實質審查,不僅可能損害當事人的個人私利,還有可能影響到他人的利益,甚至是社會道德和公共秩序。另一方面,現(xiàn)行《婚姻登記條例》對離婚協(xié)議內(nèi)容實質上是否公平公正、是否有利于婦女權益的保障在所不問,不利于對婦女、兒童權益的保護。
三、我國離婚糾紛ADR的發(fā)展對策
ADR融入我國多元化糾紛化解機制并應用于我國離婚糾紛解決實踐,需要有一個逐步加以推進的過程,最后構建起離婚糾紛的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并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F(xiàn)階段,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離婚糾紛ADR進行完善。
第一,建立專門的民間調解機構。比如在村委會、居委會、街道辦事處等機構建立專門的婚姻調解機構,調解離婚等婚姻家庭糾紛。調解人員可以在上述機構中選擇個人素質較高、具備一定法律知識的工作人員,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和后期指導,使之在調解過程中不僅是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能發(fā)揮較好的主導作用。
第二,充分發(fā)揮律師調解的作用。律師、法律工作者作為第三方參加離婚調解,可以運用其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談判、調解經(jīng)驗,既可以使雙方較為公平的解決糾紛,又可以避免訴訟、節(jié)約時間、降低成本,是一種較好的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
第三,建立離婚調解前置程序。制定相關法律,要求當事人在因離婚糾紛到法院進行訴訟之前,必須經(jīng)過某種形式的調解,調解不成,才能到法院起訴。在雙方當事人走進法院之前,給他們一次冷靜和重新審視的機會,避免草率離婚引發(fā)的不良后果。根據(jù)域外實踐,案件在提交到法院進行審理之前,雙方當事人可以自愿進行咨詢,法院也可以提出相應建議。
此外,在我國構建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還應鼓勵社會組織積極參加,同時制定較完備的法律法規(guī)加以規(guī)范和指導。立法或對法律的修改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但考慮到ADR分流訴訟壓力、緩和雙方矛盾的功能,離婚糾紛中ADR制度的應用就是非常有益且必要的探索。
【注 釋】
[1] 參見《2004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18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局,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
【參考文獻】
[1] 范愉:《非訴訟程序(ADR)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9頁。
[2] 李剛主編:《人民調解概論》,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頁。
[3] 范愉主編:《ADR原理與實務》,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628頁。
[4] 陳葦、來文彬:《和諧社會視角下家事糾紛的人民調解新機制》,《家事法研究》(2008年卷),北京:群眾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240頁。
[5] 王新娟、古雅清:淺議我國離婚程序中的瑕疵與完善,載《法制與社會》,2007年11期,第227頁。
[6] 章武生:《我國大調解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載史德保主編:《糾紛解決——多元調解的方法和策略》,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7] 夏吟蘭:《美國現(xiàn)代婚姻家庭制度》,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頁。
作者簡介:朱姣(1993—),女,漢族,湖南湘鄉(xiāng)市人,法學學士(法律碩士在讀),單位:湘潭大學,研究方向: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