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明
摘 要 語用能力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提高新疆少數(shù)民學生國家通用語的語用能力是國家通用語言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本文分析了影響新疆少數(shù)民高職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的因素,并結合國家通用語言教學實踐,就如何有效提高少數(shù)民族高職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進行闡述,提出建議。
關鍵詞 新疆 少數(shù)民族 學生 國家通用語言 語用能力 培養(yǎng)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12.021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Pragmatic
Ability of the Ethnic Minorit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Xinjiang
HU Yanming
(Faculty Training Colleg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02)
Abstract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language learning. It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task to improve the pragmatic ability of the national common language of minority students in Xinjia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national language pragmatic ability of Xinjiang minorit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ounds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ational language pragmatic ability of minorit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Keywords Xinjiang;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national language; pragmatic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ies
0 引言
語用能力是判斷語言使用者的語言習得水平和語言應用能力的主要標準之一。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并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達到交際目的。要達到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無障礙交際,不僅要具備國家通用語言的相關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恰當?shù)厥褂脟彝ㄓ谜Z言。因此,國家通用語言教學不僅要教給少數(shù)民族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在他們的國家通用語言語言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后,語用知識的教學更為重要。因為語用知識和語用能力關系到人們的語言交際能否達到完美的效果,在社會人際交往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筆者多年對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國家通用語言教學實踐,探討培養(yǎng)、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的策略。
1 影響少數(shù)民族高職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的因素
少數(shù)民族高職學生已經(jīng)有十幾年學習國家通用語言語的經(jīng)歷,盡管掌握了相當?shù)恼Z言知識,但由于長期以來國家通用語言教學中教師對語言中的語用知識對于語言教學的意義認識不到位,并沒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有意義的語言交際習慣和訓練語言交際行為,缺乏對學生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與此同時,少數(shù)民族學生在國家通用語言學習過程中對于目的語學習的最終目標并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識,部分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為了應付老師課堂提問和考試過關,并沒有把學好國家通用語言與提高自身素質(zhì)、開闊眼界、實現(xiàn)個人理想和人生價值聯(lián)系起來。因此,無論在課堂會話中,還是在課外實際的交際活動中語用錯誤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非常普遍。那么,影響學員語用失誤、語用能力不強的原因有哪些呢?
1.1 語言負遷移
語言遷移現(xiàn)象在語言習得中具有普遍性。語言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兩種。正遷移對目的語言習得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負遷移指的是學習者自身已經(jīng)習得的一些語言知識、思維習慣對其目的語學習產(chǎn)生的干擾。少數(shù)民族學生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其思維方式、表達技巧以及禮貌習慣等都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受固有模式的影響,說出的話語,造出的句子常常不符合國家通用語的語法規(guī)則。例如將固有的語序形式——主語—賓語—謂語(S O V )遷移到目的語語序中,說出“我一趟烏魯木齊去了”、“ 我這件事媽媽告訴了”、“我心里想說的怎么說出來不知道”之類的句子。因此,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的首要任務和目標就是盡可能消除他們固有的語言負遷移。采用對比分析法可以幫助學員意識到不同語言之間的差別,提高使用漢語的正確率。
1.2 少數(shù)民族學生原有的國家通用語言知識水平
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的高低與學生原有的國家通用語言基礎知識水平有很大關系。語言運用能力就像一座房子,而基礎知識是這座房子的建筑材料,高質(zhì)量的房子離不開好的建筑材料,但好的建筑材料也不一定就能建造高質(zhì)量的房子。首先,學生缺乏對詞匯量重要性的認識,不愿意主動地記憶詞語,而且,記憶詞匯多采用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方法,儲存于大腦的詞匯量非常有限,且用這種方法記憶的詞匯只是雜亂無章地存儲于大腦中,既不利于在使用時及時擷取,又有礙使用各種思維手段擴大詞匯量,所以,學生往往在交際場景中時有話到嘴邊卻找不到合適的詞;其次,一些學生即便掌握了國家通用語言中的詞匯、語法、語音知識,能夠利用所掌握的詞匯、語法規(guī)則生成合乎語法規(guī)范的句子,但往往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不能得體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進行有效交際。究其原因,是學生的理解僅限于字面意義,而對其中所承載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或思維、心理狀態(tài)等,缺乏直接的感悟和了解,因為理解上的偏差,導致在交際中信息的交流和溝通不順暢,在語言實踐中出現(xiàn)錯誤,甚至引起誤會和沖突,產(chǎn)生交際障礙,因此,少數(shù)民族學生一定要具備充足的國家通用語語詞匯和語法知識,還要對語言知識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等寓意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交際過程中避免出現(xiàn)歧義,產(chǎn)生語用錯誤。
1.3 學生的語言學習習慣
學生日常的語言學習習慣是影響其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學生認為僅掌握足夠的詞匯就能有效表達,不重視國家通用語言語用學習技巧。很多學生一提到復習,就是一遍遍地讀詞語、一遍遍地寫詞語,而對包含詞語語義理解、使用語境、銜接方式的課文卻不去重視,往往讀一兩遍就罷了,不愿多花時間通過反復朗讀去理解、思考課文深義,加強自身語感,最終導致無論是口語表達還是書面語表達頻頻出現(xiàn)語用失誤或語用錯誤。事實上,語言學習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在掌握好基礎語音、詞匯知識之后,將字詞、句子、語篇和語境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按照語法規(guī)則有序地展開。少數(shù)民族學生平時不注重遵循語國家通用語言表達習慣,在交際時就會借助翻譯的方式來達到交際目的,或者臨時造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2 提高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的策略
為使少數(shù)民族學生能夠在不同的場合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準確的表達和交流,我們必須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根據(jù)國家通用語言教學實際,結合學員的國家通用語言水平,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
2.1 創(chuàng)設學習語言的環(huán)境
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有助于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國家通用語的興趣,激發(fā)他們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覺主動尋找語言信息輸入與交流互動的機會,從而提高語用能力。在國家通用語言學習中,一味地地依靠詞匯積累并不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的,只有在獨特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體會到目的語中包含的文化韻味,進而充分掌握國家通用語言的特點,從而正確地加以利用。為此,一是要營造校園語言環(huán)境。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是一個能讓學生親身實踐語言的氛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與他人交流的愿望才可能被激發(fā),他們才會主動利用語言環(huán)境,積極參與各種語言學習活動,成為語言實踐的主角。二是語言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并優(yōu)化語言學習環(huán)境,如課堂上師生所有的交流均使用國家通用語言;為學生提供可以模仿的語言表達模式和語言輸入,讓學生能夠充分進行有效模仿,增強學生對目的語的語感,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語用形式;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將建構主義的學習環(huán)境與多媒體技術結合,讓學生在課堂語言學習過程中置身于最佳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使語言學習在師生、生生的語言交流與會話過程中完成意義建構,提升語感。三是教師要充分開展和利用第二課堂,多開展閱讀、寫作訓練和演講比賽等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語言習得環(huán)境,提高學生獲得語言輸入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通過學生的語言實踐表達活動,判斷其現(xiàn)有的語用能力水平,并幫助他們找到問題的原因,進而對其進行強化訓練。課堂內(nèi)外的語言教學活動是語言教學中互相聯(lián)系又不能互相替代的兩個環(huán)節(jié),二者相互結合才能創(chuàng)建富有成效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2.2 拓展語言文化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國家通用語言就像一個浩瀚的海洋,有著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許多學生在學習國家通用語過程中非常重視詞語的積累,但卻忽視語用能力的訓練,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缺乏文化知識。國家通用語言承載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要掌握這一語言就必須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這就是說,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時一定要滲透文化知識,要依托教材,在涉及含有文化意義的字、詞、句時,在解釋其語言規(guī)則的同時認真分析課文語言文字背后的文化,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學生通過這些信息深刻地領會其中的文化涵義,明確不同場合適用的語言形式以及不同的語言表達包含的意思,深入了解文化特點,提高文化理解力,增強文化洞察力。
2.3 增強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認識的過程主要靠知識,語言運用的過程主要靠語感。語感是一種不假思索的語言判斷能力,在言語運用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獲得需要一個長期的語言實踐過程。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課文,通過朗讀、背誦、復述等教學手段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對目的語的語感,讓學生在感受—領悟—積累—運用的語言實踐過程中,熟悉語言結構規(guī)律,學會迅速判斷詞語運用是否準確、語法是否符合規(guī)則、語用是否得體,增強語感,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
2.4 減少語言負遷移
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語言運用中表達的障礙源于思維的障礙。少數(shù)民族學生由于固有思維習慣的影響,不能用完全準確的語言將自己的見解準確完整地表達出來,時而出現(xiàn)語言遲緩、語塞、語調(diào)生硬、詞窮現(xiàn)象,影響正常表達。因此,要教會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會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思維,改變民族語言思維習慣是提高民族學生國家通用語言語用能力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有效途徑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努力克服語言負遷移的影響。例如,在閱讀課上,教師可以利用閱讀課文,明確指出文章的開頭、轉承、銜接、過渡、結局等處一些標識性詞語或語句,引導學生根據(jù)標識性詞語或句子理清文章思路,并以這些詞語或語句為線索復述課文,幫助學員構建思考空間和話語系統(tǒng),學生復述課文的過程成為轉換語言表達方式和思維的過程,逐步減少語言負遷移,降低語用錯誤率。
參考文獻
[1] 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二習得[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蔣永遠.大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