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婷
(揚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揚州 225000)
《論語》記載了孔子和其弟子的日常言行,雖話語形式簡單通俗,但其思想涉及廣泛,不僅包含政治、君子之道,還涵蓋社會中仁、禮、德、孝、信等方面,其教育意義濃厚。此書對后世影響重大,即使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佛思想興盛,儒家地位下降的背景之下,“《論語》也得到學(xué)術(shù)界的重視,注釋之作數(shù)量大增,據(jù)唐明貴先生統(tǒng)計共有84部之多”[1]。陶淵明雖然也受到道家思想之影響,但儒家思想亦不可少,從其詩《飲酒》十六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2]189,就可以看出陶淵明少年時代就已精讀六經(jīng)之文,儒家思想在其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為“陪伴陶淵明一生的應(yīng)當(dāng)是儒家思想,這是陶淵明思想的鮮亮的底色”[3]。陶淵明在《榮木》詩里言“先師遺訓(xùn),余豈之墜?”[2]9《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中言“先師有遺訓(xùn)”,《感士不遇賦》中言“師圣人之遺書”[2]298。這些詩文中之“先師”“圣人”乃指孔子,由此可見,陶淵明對孔子是十分尊重的且不敢遺忘其教導(dǎo)。不僅如此,在《飲酒》詩其二十中言孔子之功,孔子死后“洙泗輟微響”,江河日下。可見,詩人對孔子思想之認(rèn)同?!墩撜Z》中孔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4]94(《論語·述而》)朱熹注為:“志道,則心存于正而不他,據(jù)德,則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5],君子所求在于“道”并根據(jù)其仁德以正自己之內(nèi)心,不為乞求富貴利祿喪失自己所堅守之“道”。《論語》給予陶淵明堅守君子之道的決心,更是給予其詩歌創(chuàng)作以啟發(fā),塑造了一個具有君子形象的陶淵明。本文試從陶淵明的詩歌創(chuàng)作出發(fā),從仕與隱、仁與德、貧與窮三個方面來探討《論語》對其君子人格的影響。
“東晉文學(xué)家陶淵明在他六十多年的人生旅途中,仕而隱,隱而仕,在歷史中書寫著自己對仕隱的獨特體驗。他的仕宦思想既深受《論語》的影響又有其獨特性?!盵6]《論語·微子》篇言:“不仕無義?!辈蛔龉偈菫椴涣x,長幼關(guān)系不可廢,君臣之義不能不管,“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4]272。君子做官是為盡自己的一份職責(zé),堅守自己心中之志??鬃幼约阂嘤腥胧酥?“吾將仕矣”(《陽貨》)就是最有力的證據(jù)?!笆硕鴥?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盵4]281(《子張》)讀書是為入仕做準(zhǔn)備,且仕與學(xué)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君子之學(xué)與仕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心中之“大道”,即為國家效力、為百姓謀福?!墩撜Z》之入仕思想激發(fā)以孔子為師的陶淵明遵其遺訓(xùn),飽讀詩書以圓自己“大濟(jì)于蒼生”之志。陶淵明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這在其詩中多有涉及,如《雜詩》其五中說:“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yuǎn)翥?!盵2]241“猛志”“思遠(yuǎn)翥”,可見詩人少壯之年有著儒家入仕的遠(yuǎn)大之志,其十言“閑居持蕩志”就連閑居之時詩人亦不忘其志。陶淵明多次出仕,又多次辭官,為己志在官海里浮浮沉沉?!疤諟Y明從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開始入桓玄幕,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冬辭彭澤令,前后八個年頭。這正是晉末政局最動蕩的八年?!盵7]100可見陶淵明確實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奈何其生不逢時,處于晉末這樣一個政治動亂、官場黑暗的年代,注定詩人之志得不到實現(xiàn)。詩人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言“檢素不獲展”;在《雜詩》其二中亦言“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2]237。詩人的壯志在黑暗的官場當(dāng)中不得施展。
“《論語》中雖然以強調(diào)積極入世為主,但對于隱居其實并沒有強烈反對,相反地倒有一種對‘窮則獨善其身’的鼓勵。”[8]當(dāng)政治動亂、官場爾虞我詐且己之追求又得不到實現(xiàn)之時,陶淵明想起了孔子的箴言:“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盵4]116(《泰伯》)孔子認(rèn)為仕人應(yīng)當(dāng)學(xué)蘧伯玉“邦有道,則仕; 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4]227(《衛(wèi)靈公》)之精神,只有敢于認(rèn)清政治形勢,在政治清明、太平時期出來做官,在政治黑暗時期就隱藏本領(lǐng)、知進(jìn)退的人才是真君子。孔子又說道:“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盵4]61(《公冶長》)若自己所追求的“道”不能實現(xiàn)的話就離開吧,只有“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4]247(《季氏》)來堅守自己心中之“道”。在幾次的出仕、離職之后,詩人意識到這樣的動亂黑暗時期,大濟(jì)蒼生之志終難實現(xiàn),于是詩人謹(jǐn)遵先師之言決定與官場訣別。“陶淵明雖然是一個本性恬靜的人,但畢竟也像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一樣,懷有建功立業(yè)大濟(jì)蒼生的壯志。在晉末政治最動蕩的時期,他自愿地投身于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作了幾番嘗試,知道已不可為,才毅然歸隱?!盵7]106在《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中》一詩中,陶淵明表現(xiàn)出歸隱之念:“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盵2]137詩人不愿再效法寧戚投身于官場,而開始向往長沮、桀溺耕種的隱居生活。《歸去來兮辭》更是把將要歸隱之后的美好閑適生活提前構(gòu)想了出來:“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2]317“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2]318雖然此時并未辭官歸隱,但詩人已經(jīng)下定與官場生涯決裂的決心,除此之外,詩人提到的一系列“歸鳥”意象的詩作如《歸鳥》一首及《飲酒》其四“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2]172,其五“山氣日夕嘉,飛鳥相與還”[2]173,其七“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2]177,《詠貧士》其一“遲遲出林翮,未夕復(fù)來歸”[2]252,《讀山海經(jīng)》其一“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2]271,《歸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2]317都表現(xiàn)出他歸隱田園之意。
辭官歸隱后的陶淵明開始躬耕田園,時時拿自己與長沮、桀溺二人相比較,在其詩《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旱稻》中言“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guān)”[2]160,《扇上畫贊》言“遼遼沮溺,耦耕自欣”[2]348。這兩首詩通過贊揚此二人之隱居生活來表明淵明之心與二人有相通之處。此與《論語·微子》篇“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4]270相呼應(yīng)。不僅如此,詩人對荷蓧丈人也是稱贊有加,如《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2]162,《扇上畫贊》“四體不勤,五谷不分,超超丈人,日夕在耘”[2]348。詩人寫此二詩告訴丈人自己從此隱居之愿得以實現(xiàn)。此幾首呼應(yīng)《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4]272?!翱v觀陶淵明二十九歲出仕,四十二歲歸隱,其或仕宦,或歸隱,這些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大體都是參照孔子的人生設(shè)定來踐行的,體現(xiàn)了他作為一介儒生,堅定的‘奉上天之成命,師圣人之遺書。發(fā)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xiāng)閭’(《感士不遇賦》)的人生奮斗目標(biāo)?!盵9]君子應(yīng)當(dāng)如此。
懷有仁德之心是一個君子所必須具備的道德修養(yǎng),陶淵明遵照《論語》嚴(yán)格要求自己,向仁德之君子看齊??鬃又畬W(xué)生,能受其深愛的獨有顏回,《論語·雍也》篇孔子稱贊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碧諟Y明亦稱顏回為仁者,并在詩文《飲酒》十一中提及:“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盵2]183詩人也在《感士不遇賦》中對“回早夭而又貧”深感痛惜?!墩撜Z》中關(guān)于“仁”的體現(xiàn)還有《雍也》篇:“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盵4]87孔子認(rèn)為一個仁者應(yīng)該具有愛山、喜靜、長壽之特征,縱觀陶淵明之一生就會發(fā)現(xiàn)其亦是這樣。詩人喜歡山,在其詩中就有“性本愛丘山”[2]53,“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2]173,“種豆南山下”[2]59,“山澗清且淺”[2]62等詩句。詩人是“閑靖少言、不慕榮利”(靖,通“靜”)之人,喜歡閑適安靜的生活,如《與子儼等疏》中的“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2]363,《讀山海經(jīng)》“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2]271,《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fēng)于規(guī)林》“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2]135,《歸去來兮辭》“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2]317,《歸園田居》其二“白日掩荊扉”[2]58,《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yuǎn)》“荊扉晝常閉”[2]146等。正是因為詩人有山般包容、寬廣的襟懷和內(nèi)心對名與利、生與死之淡遠(yuǎn)的逸靜心態(tài),才使得他被人列為古代長壽人[注]袁行霈《陶淵明研究》認(rèn)為陶淵明“享年七十六歲,生于晉穆帝永和八年壬子(352),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丁卯(427)”,并認(rèn)為“淵明自有其樂趣所在,達(dá)觀知足,順?biāo)熳匀?此種人最能長壽”。。
孔子言:“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盵4]135(《子罕》)仁德之人抱有樂觀之態(tài)。陶淵明謹(jǐn)遵孔子之教導(dǎo),無論是在出仕為官之際還是在隱居為農(nóng)之時,詩人總是抱以樂觀態(tài)度,如《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中“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2]128及《五柳先生傳》中“簞瓢屢空,晏如也”[2]344。詩人即使身穿粗布衣服,常常食不果腹卻也還是有欣然自得之感,可見其樂觀之至。
《論語·子張》篇言:“博學(xué)而篤志”[4]279,認(rèn)為仁德在于好學(xué)并堅守自己之志趣,陶淵明以《論語》為準(zhǔn),在生活中喜愛讀書,并以讀書為樂趣。如《五柳先生傳》中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2]344,《與子儼等疏》中的“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2]363,《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中》中的“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俗情”[2]137,《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中的“息交游閑業(yè),臥起弄書琴”[2]101及《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中的“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2]128等,這些詩句就是詩人踐行《論語》中君子“博學(xué)”的最好例證。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4]54(《論語·里仁》)作為仁德之君子,不僅要博學(xué)篤志,還要懂得仁義,懷有仁愛之心。陶淵明就是如此,其詩文中也是有所表露,《與子儼等疏》一文,詩人在感嘆家庭貧困之時,又不忘勸誡其子和睦相處,“然汝等雖不同生,當(dāng)思四海皆兄弟之義”[2]364,此句將詩人之仁愛襯托得尤為鮮亮,語言亦真摯感人,詩人在此不僅是勸勉諸子要團(tuán)結(jié)友愛,更是他不分親疏之人際關(guān)懷的一種體現(xiàn)。《祭程氏妹文》與《祭從弟敬遠(yuǎn)文》更是將詩人友愛弟、妹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深厚之情意溢于言表,若不是感情深厚,怎能寫出如此真摯之祭文?除此之外,詩人對于朋友亦是付之以真情,如在《答龐參軍》中,詩人夸龐參軍為“欣德孜孜”,與其感情更是到了“一日不見,如何不思”[2]19的程度,“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2]81。詩人與龐參軍雖然相識時間并不長,交往也不很頻繁,卻有一種相逢已久之感?;蛟S因為二人都有仁德之品質(zhì),因而話能投機(jī)。詩人在詩尾更是囑托友人保重身體,可見詩人對友人感情之摯,《與殷晉安別》中詩人與殷晉安也是時日不長,但在一再對答交談之后便覺得像是親密之朋友,“脫有經(jīng)過便,念來存故人”[2]109一句情真意摯。
《論語·里仁》篇孔子言:“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4]48無仁者不能久居于窮困之中,亦不能久居于安樂之中,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安于仁;孔子欲搬往九夷,有人勸止,孔子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4]129(《論語·子罕》)有德之人不為居處而自擾,甘居于鄙陋之地。陶淵明是一位具有仁德的詩人,因而久居于破陋殘屋之中且自得其樂。“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盵2]344(《五柳先生傳》)就是其真實之寫照。
陶淵明歸隱之后的生活并不充裕,經(jīng)常飽受饑餓之苦,縱是如此,他并未因此而怯怕,反而以孔子和顏回為榜樣,以《論語》中的安貧及“固窮”為參照,堅守著自己的道德準(zhǔn)則,活出了自己應(yīng)有的模樣。
《論語》中關(guān)于安貧與“固窮”在文中多有體現(xiàn)。
君子安貧樂道?!墩撜Z·衛(wèi)靈公》篇言:“君子憂道不憂貧”[4]236,君子不以貧窮為憂,只怕得不到道。陶淵明的《詠貧士》其四“豈不知其極?非道故無憂”[2]256與其五“豈不實辛苦,所懼非饑寒。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2]258及其六“介焉安其業(yè),所樂非窮通”[2]259都極寫陶淵明的安貧樂道,縱使貧困之至,只要不關(guān)乎心中之大道,亦是不用煩憂。詩人認(rèn)為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既貧且憂,心中所堅守的大道因此而受損。
君子雖貧卻也安貧?!墩撜Z·學(xué)而》篇當(dāng)子貢問及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之時,孔子對其說:“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也?!盵4]13孔子在此倡導(dǎo)的是雖貧卻樂之狀態(tài)?!墩撜Z·雍也》篇孔子稱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4]82的安貧之狀,哪怕只有一竹筐飯、一瓢水,住在小巷里,也不改其自有之樂,這樣的人孔子稱之為賢。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與顏回有異曲同工之妙,文中言及“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fēng)日。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晏如也”[2]344,居住在狹小簡陋之所且常無飲食的生活亦能使詩人安然自若?!墩撜Z·述而》篇孔子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4]99吃粗糧喝冷水,以臂為枕也是快樂的,雖貧卻活得安樂。陶淵明亦有“居常待其盡,曲肱豈傷沖”[2]85(《五月旦作和戴主簿》)與之相呼應(yīng)。
君子寧貧??鬃友浴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4]99,通過不正當(dāng)?shù)男袨榈玫降母毁F猶如浮云一般。陶淵明的《詠貧士》其三“豈忘襲輕裘? 茍得非所欽”[2]255與之有相通之處,詩人寧可長久居于貧困之中也不希求違背己心得之的富貴。除此之外,《感士不遇賦》中的“甘貧賤以辭榮”,《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中的“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2]128及《自祭文》中的“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fù)薪”[2]381都表露出詩人之姿態(tài),即向君子看齊,甘愿過困苦之生活以固守心中之準(zhǔn)則。
“固窮”之詞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篇:“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盵4]225君子雖然很窮,但為了心中之信念還可以堅持下去,小人則不然,一旦窮到這種地步便會喪失道德底線而無所不為?!对佖毷俊菲涠伴e居非陳厄,竊有慍見言。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2]254與此篇相呼應(yīng),詩人以所詠之貧士進(jìn)行精神自慰?!对佖毷俊菲淦咭嗍窃娙说淖詻r,“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2]260二句言固窮不難,已有古代的多位賢貧之人為其做榜樣?!叭绻覀兝斫饬颂諟Y明借詠貧士來寄托,來抒懷,我們就會理解他安貧固窮的意義和價值。”[10]除此之外,關(guān)于“固窮”之言,還有《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yuǎn)》“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jié)”[2]146,詩人言高尚的道德情操非己所能攀,只得求其固窮之節(jié)操以堅守;《飲酒》其二“不賴固窮節(jié),百世當(dāng)誰傳!”[2]169詩人甘于固窮以守節(jié);《飲酒》其十六“竟抱固窮節(jié),饑寒飽所更”[2]189;《有會而作》“斯濫豈彼志?固窮夙所歸”[2]214,贊揚蒙袂者固窮守節(jié)之高尚節(jié)操并以為榜樣;《感士不遇賦》“寧固窮以濟(jì)意,不委屈而累己”[2]298,詩人寧愿“固窮”也不委屈事人,表歸隱之決心。這些都是陶淵明以《論語》中君子安貧、固窮為參照所得出之意。“這種固窮安貧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古代的固窮安貧之士,已成為陶淵明的精神支柱,支持他抵制利祿的誘惑,在貧窮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原則;并以貧窮為代價換來心理的平靜,以及精神的高潔?!盵7]116詩人在堅守自己之道德準(zhǔn)則時,雖然物質(zhì)上甚是貧窮,但在其精神上是富有的,非一般人所能體會與比較,詩人用君子的安貧、固窮之道德?lián)Q來了心理的安寧與平靜。
《論語》中知可為就仕、知不可為就隱的君子入仕之道激勵陶淵明滿懷大志出去做官,但當(dāng)政治無道,在看不到實現(xiàn)自己大濟(jì)蒼生之道之時又毅然退而隱居;《論語》中仁德之君子品質(zhì)引導(dǎo)陶淵明時刻懷有一顆仁者愛人之心去對待與之往來的諸位親朋與志同道合之好友;《論語》中的安貧與固窮之君子道德操守鼓勵陶淵明在面對世間的富貴利祿之時不為所動,以心中所信仰的準(zhǔn)則進(jìn)行自律并寬慰己之內(nèi)心,始終堅持心中之道,任世間變化萬千,只想心中之所想,守心中之所念。毫無疑問,《論語》對陶淵明的影響是深遠(yuǎn)的,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對其君子人格的塑造更是讓許多人看到了陶淵明所獨特的一面。學(xué)者黃仲侖先生稱陶淵明:“他不僅對儒家經(jīng)術(shù)造詣高深,而且篤實踐履,安貧固窮,是一位具有‘仁者’襟懷的人?!盵11]陶淵明是《論語》中君子的守護(hù)者與踐行者,以君子之道德安身立命,活在了眾多志同道合的士人當(dāng)中,成為其楷模,其地位千百年來亦不可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