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蓉,趙新梅
(德陽市人民醫(yī)院,四川 德陽 618000)
神經原性膀胱是由神經系統(tǒng)病變導致尿道、膀胱出現(xiàn)功能障礙(包括排尿障礙、儲尿障礙)的一種疾病,具體表現(xiàn)為尿失禁、排尿困難、膀胱排空不全、尿潴留,對患者生命安全構成極大威脅,及早進行康復訓練對于改善患者膀胱功能意義重大[1]。在上述研究背景下,本文選定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潴留型神經原性膀胱患者130例研究,做出如下報道。
研究時段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選定本院收治的潴留型神經原性膀胱患者13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作為分組原則,分對照組(例數=65)、研究組(例數=65)。研究組女性30例,男性35例,年齡在28-70歲,平均年齡為(49.62f5.14)歲;病程在1-5年,平均病程為(3.06f1.25)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高中、初中及以下例數之比分別是20:28:17;體重在44-80kg,平均體重為(62.52f5.14)k g。對照組女性29例,男性36例,年齡在29-69歲,平均年齡為(49.76f5.04)歲;病程在2-4年,平均病程為(3.07f1.21)年;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高中、初中及以下例數之比分別是22:25:18;體重在45-79kg,平均體重為(62.47f5.04)kg。性別、病程、體重、年齡等基線資料兩組相比,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①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②精神清醒、意識正常者。③均為首次發(fā)病。④患者及家屬簽字“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前列腺增生、泌尿系狹窄、腫瘤、結石等疾病者。②胸12平面以下感覺功能喪失者。③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④存在抑郁癥、精神分裂癥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者。⑥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重大感染者。⑦合并其他膀胱功能疾病者。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采用留置導尿,尿管留置在患者機體中,進行開放引流,2周之后開展間歇性開放導尿管引流,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在30d后拔除導尿管,對于不能自主排尿者,則對上述操作再次重復。
研究組(間歇性導尿結合功能訓練):根據飲水計劃和殘余尿量情況,每4-6小時導尿一次,病人在開展間歇性導尿之前,應做尿動力學檢查,確定患者膀胱功能類型,安全容量要求膀胱壓力在40cmH2O以下,功能訓練之前應確?;颊邿o自主神經功能反射異常。具體操作如下:導尿前采用誘導排尿,如聽流水聲、牽拉陰毛、摩擦大腿內側、男性患者則可擠壓陰莖龜頭部、女性則可按壓陰蒂、熱敷下腹部;導尿中囑患者收縮腹肌模擬正常排尿模式,觀察尿液排出的速度;導尿后囑患者協(xié)助患者進行橋式運動練習,增加腹肌力量??筛鶕唧w情況選擇最佳的訓練方法。
對比兩組康復效果、膀胱殘余尿液量、改良巴氏指數評分、并發(fā)癥。
康復效果:①排尿障礙癥狀消失,膀胱功能恢復,能自主排尿,膀胱容量測量儀檢查:膀胱內殘余尿量小于等于100mL為顯效。②排尿障礙癥狀可見顯著好轉,膀胱功能基本恢復,膀胱排空不全,膀胱容量測量儀檢查:膀胱內殘余尿量小于等于200mL為有效。③排尿障礙癥狀、膀胱功能變化不明顯,膀胱容量測量儀檢查:膀胱內殘余尿量大于200mL,甚有加重為無效??傆行蕿棰佗谥?,除以總例數。
膀胱殘余尿液量:包括護理前后平均膀胱殘余尿液量。
改良巴氏指數評分:包括上下樓梯、活動、吃飯、穿衣、洗漱整理、大小便等,總分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強。96-100分生活可自理,功能缺陷輕度在75-95分;功能缺陷中度在50-70分,功能缺陷重度在25-45分,功能障礙極嚴重,需要他人照顧在0-20分。
并發(fā)癥:包括腎功能不全、腎積水、尿路感染發(fā)生率。
研究組顯效28例、有效3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92%(63/65);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32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80.00%(52/65)。研究組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具統(tǒng)計學差異)(χ2=9.1188,P=0.0025)。
護理前:研究組膀胱殘余尿液量為(150.62f18.06)mL、對照組膀胱殘余尿液量為(151.01f17.96)mL。 相 比P>0.05(t=0.1235,P=0.9019)。
護理后:研究組膀胱殘余尿液量為(31.52f3.14)mL、對照組膀胱殘余尿液量為(68.25f8.67)mL。研究組膀胱殘余尿液量顯著比對照組低,P<0.05(具統(tǒng)計學差異)(t=32.1141,P=0.0000)。
護理前:研究組改良巴氏指數評分為(52.17f7.14)分、對照組改良巴氏指數評分為(52.25f7.85) 分 。 相比P>0.05(t=0.0608,P=0.9516)。
護理后:研究組改良巴氏指數評分為(89.25f10.25)分、對照組改良巴氏指數評分為(76.25f6.17)分。研究組改良巴氏指數評分顯著比對照組高,P<0.05(具統(tǒng)計學差異)(t=8.7606,P=0.0000)。
研究組1例腎功能不全、1例尿路感染,發(fā)生率為3.08%(2/65);對照組3例腎功能不全、3例腎積水、4例尿路感染,發(fā)生率為15.38%(10/65)。研究組顯著比對照組低,P<0.05(具統(tǒng)計學差異)(χ2=5.8757,P=0.0154)。
神經源性膀胱是神經系統(tǒng)疾病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在臨床中分為潴留伴失禁型、潴留型、失禁型三種,其中以潴留型神經源性膀胱最為常見。潴留型神經源性膀胱的發(fā)生是由排尿中樞受損或者傳出支受損而引起排尿反射弧消失的一種疾病。目前我國對于神經系統(tǒng)疾病往往將重點放在了生命搶救之上,忽略了功能障礙訓練,其次大部分臨床醫(yī)師對潴留型神經源性膀胱的認識不足,往往會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康復治療時間。如果潴留型神經源性膀胱處理不及時,極易導致泌尿系統(tǒng)感染或者膀胱輸尿管出現(xiàn)返流。臨床有研究顯示:潴留型神經源性膀胱康復的關鍵是間歇性導尿,目的是建立患者自身自主排尿節(jié)律,改善其生活質量及預后[2]。
本研究示:研究組康復總有效率、改良巴氏指數評分顯著比對照組高,膀胱殘余尿液量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比對照組低,P<0.05、說明間歇性導尿結合功能訓練在潴留型神經原性膀胱護理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分析如下:①傳統(tǒng)訓練及早開放引流,導致膀胱處于一種“空虛”狀態(tài),避免逼尿肌過度疲勞或者牽伸,在7-15d左右進行間歇開放引流,在此期間需等待治療神經系統(tǒng)原發(fā)病,最終恢復患者膀胱功能,此方法往往是被動排尿,長期性留置尿管,極易損傷患者尿道黏膜,導致尿道黏膜的免疫功能降低,引發(fā)尿道內壓瘡,其次還抑制了前列腺液從尿道流出,增加了尿路感染率,因此傳統(tǒng)訓練極易引發(fā)各種并發(fā)癥,其次所耗費的康復時間較長,患者耐受性較低,康復效果一般。②間歇性導尿結合功能訓練中,患者在尿管留置7d之后進行間歇性導尿結合功能訓練,同時進行肌肉協(xié)調功能訓練,可促進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緩解尿道括約肌痙攣,增強膀胱逼尿肌的收縮功能,其次功能訓練還可增加排尿反射的敏感性,進一步擴張血管,改善膀胱局部的代謝以及營養(yǎng),促進周圍神經功能的恢復,有助于患者早日建立自主性排尿節(jié)律,對排尿功能的重塑意義重大,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了患者生存質量,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訓練的不足。其次間歇性導尿結合功能訓練無無創(chuàng)傷、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患者易于接受,但需要注意的時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合理調整訓練模式,使得功能訓練更人性化。
綜上所述:尿潴留型神經原性膀胱患者采納間歇性導尿結合功能訓練,可顯著提高膀胱功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效果顯著,值得臨床信賴并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