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奕博,張紹春
(湖南師范大學a.附屬中學;b.歷史文化學院,湖南長沙410081)
跪拜禮俗由跪拜禮制和跪拜風俗構成。從起源來看,最初跪拜只是席地而坐的人們相互致意的一種禮儀,雙方同行此禮,顯示的是雙方的相互尊重。但后來此禮發(fā)生了畸變,交往中只有一方跪拜,彼此間的尊卑、貴賤之別隨之顯現出來。用在人與人之間,它有著強烈的人格侮辱色彩;用在國與國之間,它有著強烈的國格侮辱色彩。清政府規(guī)定,臣民應根據場合的不同來行一跪三叩首、二跪六叩首、三跪九叩首等跪拜禮。跪拜禮俗在中國大行其道長達幾千年,維系著封建倫理綱常、等級制度和專制統治,直到近代才逐漸得以破除。
學界曾有人主張:跪拜禮俗衰廢的起點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駐華使節(jié)不以跪拜禮拜見中國皇帝。但筆者認為,在此之前,中國就已經有有識之士對跪拜禮俗提出了異議。
龔自珍(1792―1841年)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通過考證古代君臣之禮,對清朝大臣必須跪著向皇帝奏事的制度表示了不滿。他在《撰四等十儀》一文中說:常朝(大臣對皇帝的一般的朝見)的禮節(jié)有三種:一是皇帝坐著,大臣也坐著;二是皇帝站著,大臣也站著;三是皇帝坐著,大臣站著。大朝(天子大會諸侯群臣)的禮節(jié)有三種:一是“主立臣立”;二是“主坐臣坐”;三是“主坐臣立”。通行于大朝和常朝的禮節(jié)有兩種:“主立臣拜”和“臣拜起仍就列立”。[1]他找出大量古代“主立臣立”“主坐臣坐”“主坐臣立”實例,來論證不少朝代尤其是漢代及之前君主尚且能夠尊重大臣和善待大臣,不像清政府這樣將專制推向極致,毫不顧及大臣的人格尊嚴。
龔自珍這篇文章反映出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對跪拜禮提出了異議和批判。據此可以斷定,近代跪拜禮俗衰廢的源頭應該是鴉片戰(zhàn)爭前后龔自珍對跪拜禮的置疑。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前,清政府就與英國等西方國家在外國使節(jié)覲見清帝的禮節(jié)上多次發(fā)生嚴重分歧。清政府頑固地堅持外國使節(jié)覲見清帝必須行跪拜禮,而外國使節(jié)則認為跪拜有失國格,不符合國際慣例而一再地反對。
西方列強通過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這種僵局。1858年,受到英、法武力威脅的清政府被迫與之簽訂了《天津條約》。值得注意的是,中英《天津條約》對外交禮制作了如下規(guī)定:“大英欽差大臣作為代國秉權大員,覲大清皇上時,遇有礙于國體之禮,是不可行?!盵2]“有礙于國體之禮”首當其沖的是跪拜禮。
上述條款是清政府不愿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它將外國公使朝見中國皇帝要行跪拜禮的外交禮制打開了一個大缺口。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各國公使正式進駐北京,盡管他們多次要求朝見清朝皇帝,但清政府總以皇帝年幼和太后垂簾為由加以推諉搪塞。1872年10月,同治皇帝大婚,各國公使再次提出朝見要求。1873年2月23日,同治皇帝親政。第二天,英、法、俄、德、美等國公使聯合起來以公使團的名義照會總理衙門,要求清帝召見。此后,總理衙門與公使團進行了多次交涉,雙方爭執(zhí)的焦點在于覲見是否行跪拜禮。公使團申明:“各國臣工見本國君上或他國君上,并不跪拜,均三鞠躬”;這次朝見中國皇帝,為了表達“格外誠敬”之情,可以改行五鞠躬。[3]總理衙門起初再三強調,覲見必須要行跪拜禮,若使用外國鞠躬禮儀,“則中華國體必為百姓輕視,而本署亦必為人譏刺”。[3]經過多番較量,國勢衰弱的清政府最終放棄了外國公使行跪拜禮的要求。同治皇帝于6月29日召見了各國公使,除了日本公使行的是三揖禮外,其余公使一概采用五鞠躬禮。
取消外國公使行跪拜禮的華夏禮儀舊制,表面上只影響到來華的外國人,實際上也影響到了一些中國人,使他們意識到了國格和人格的問題。比如,覲見清帝時,外國使節(jié)不跪拜,而清朝官員卻在旁跪拜,這就更加凸顯了清朝官員的奴性,讓人感到清朝官員仿佛矮外國人一等。這次朝見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跪拜禮儀的權威和根基。
戊戌維新期間,跪拜陋習遭到了維新人士的炮轟。有學者認為,“梁啟超首先提出易跪拜禮為西人鞠躬”。[4]其依據是,梁啟超在擔任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期間明確主張:“今日欲求變法,必自天子降尊始,不先變去拜跪之禮,上下仍習虛文,所以動為外國訕笑也”。[5]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站不著腳的。其一,在梁啟超提出上述主張之前,就已經有中國人公開呼吁廢除跪拜禮俗了。時務學堂于1897年8月第一次招生,9月才正式開學。上面這段話是梁啟超批改時務學堂學生課卷時寫的批語,書寫時間肯定在1897年9月之后。而在此之前,1897年4月22日由梁啟超任主筆的《時務報》發(fā)表了高鳳謙的《論拜跪之禮不可行于今》的文章,已經明確提出要廢除跪拜禮俗。其二,梁啟超這段話雖然明確提出廢除跪拜禮,但并沒有明確講要用鞠躬禮代替跪拜禮。
福建維新志士高鳳謙不僅早于梁啟超提出廢除跪拜禮,而且闡釋的理由也更充分、全面和透徹。他在《論拜跪之禮不可行于今》一文中指出,跪拜禮對古人來說是比較方便的,而對今人來說是不方便的;其錯不在古人,而在今人泥古不化,不會變通;尤其是在中外交往中,朝見皇帝時“吾人拜稽,而西人鞠躬”,打官司時“吾人長跪,而西人挺立”,這顯然是“損國威,挫民氣”的。他得出這種的結論:中國如果不改變跪拜的禮俗,那么“自主之權斷難一朝而復也”。[6]由此觀之,在主張廢除跪拜禮上,不是梁啟超影響了高鳳謙,反倒是梁啟超有可能受到了高鳳謙的影響。
譚嗣同主張廢除跪拜禮的時間也不見得晚于梁啟超?!度蕦W》是譚嗣同于1896―1897年間陸續(xù)寫成的。他在書中將跪拜禮定性為“無謂之虛禮”,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更猛烈的抨擊:其一,跪拜顛倒事理;其二,跪拜有損人的氣節(jié)和才能?!胺卑莨蛑畠x以挫其氣節(jié),而士大夫之才窘矣”;其三,跪拜致使人際關系紊亂,浪費了人們寶貴的精力和時間。譚嗣同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指出跪拜禮俗盛行的根源在于“君主之弱天下也,必為正繁重之禮與俗”。[7]
封建頑固勢力惡毒攻擊主張廢除跪拜的維新派。葉德輝斥責梁啟超“悖妄已極”。[6]盡管如此,維新派的上述主張還是在社會上尤其是知識階層和官僚士大夫階層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正是在其影響之下,清末新政時一些官員在少數社交場合停止了行跪拜禮。
戊戌維新失敗后,辛亥革命興起。革命派對民主、平等、自由更加推崇,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跪拜禮俗的抨擊也更為猛烈。1903年,革命派人士痛斥清廷統治下“乃復有三跪九叩首諸名號,而習其勞者如體操”的現實,指出跪拜是專制政體虛偽的表現。[8]1904年,章士釗痛批評跪拜等舊習俗為“釀造奴隸之風俗”,指出跪拜直接加劇了兩股社會不正之風:一是崇拜有勢力者之風;二是崇拜偶像之風。[9]1908年,革命派揭露封建統治者推行跪拜禮俗是為了“欺愚弱而便私圖”,指出跪拜造成國人“生氣毫無”,阻礙了社會進化,其危害“有甚于洪水猛獸”,因此必須加以摒棄,而代之。[10]不僅如此,革命派還身體力行,在同盟會內部,成員之間不行跪拜禮,而行鞠躬禮或握手禮。
武昌首義得到全國響應后,革命派開始制定禁止跪拜的政策法律。1912年3月,浙江省民政司向剛成立不久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請示是否照舊祀孔。內務部和教育部隨即聯署通知獨立各省,文廟仍可祭孔,只是跪拜禮須改成三鞠躬禮,衣著須改為便服。[11]此后南京臨時政府明令全面廢止跪拜、相揖和請安,改行鞠躬禮。8月17日民國北京政府頒布《禮制》,規(guī)定男子禮為“脫帽鞠躬”,女子禮為鞠躬,但不脫帽。[12]辛亥革命將沿用幾千年的跪拜禮制更替為鞠躬禮制,使人們的精神面貌、人際關系煥然一新,也使平等、自尊、自立、自由等思想觀念開始滲入人心,其功績值得永遠銘記。
前面已經說了,跪拜禮俗包括相互滲透的跪拜禮制與跪拜風俗兩個部分。跪拜禮俗雖然是惡俗、陋俗,卻作為政治倫理和社會文化在中國積淀達數千年之久,因此短時間內辛亥革命廢除了跪拜禮制,但無法完全廢止民間跪拜風俗。民國時期是跪拜舊禮俗與鞠躬新禮俗犬牙交錯和短兵相接的時期。雖然總體上跪拜禮俗的活動空間和影響力逐漸縮小,但卻一度反彈和掙扎得很厲害。
民國時期,有三股勢力竭力維護跪拜禮俗,使得其垂而不死。第一股勢力就是封建軍閥(尤其是北洋軍閥)勢力。這股勢力是封建頑固勢力的政治代表,是新禮俗發(fā)育的最大阻礙。封建軍閥維護跪拜禮俗的目的是捍衛(wèi)封建等級制度和擴大自己的特權。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后,就想方設法地恢復跪拜禮儀。在他的授意之下,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各省學校:孔子誕生紀念日要行三跪九叩禮。[13]1914年9月28日,袁世凱親率文武官員到北京孔廟行三跪九叩禮,各省將軍、巡按使則在各省文廟舉行儀式相同的祀孔典禮。1917年張勛復辟帝制,也曾力圖恢復跪拜禮制。封建軍閥雖然使跪拜陋習橫行一時,但終究沒能撼動和廢除1912年《禮制》。
第二股勢力是文化教育界的守舊組織與人士。最典型的就是孔教會及其會員。1913年春,在上海舉行的祀孔活動中,軍政各界人士行的是三鞠躬禮,而孔教會成員行的卻是三跪九叩禮。全國孔教總會會長康有為居然宣稱,人的膝蓋生來就是用來下跪的。他頑固至極地叫囂:“凡入廟而禮天圣者,必行跪拜禮,以致其極恭盡敬”,否則的話,“不知留此膝以傲慢何為也”。[14]康有為和孔教會的思想主張在新文化運動中遭到了猛烈沖擊和清算,逐漸失去了影響力。但社會上類似的主張卻時隱時現。
第三股勢力是習慣勢力。當時許多中國人雖然在一般場合不再行跪拜禮,但在婚喪嫁娶特別是在辦喪事等特殊場合卻擺脫不了行跪拜禮的慣性。時人記載:“民元定制,只脫帽鞠躬,惟縣人狃于積習,凡婚、喪、祭祀,無不跪拜如故。”[15]1917年,一位官員回到湖南省慈利縣參加其父喪禮,由于不用跪拜禮,而用鞠躬禮,現場鄉(xiāng)親頓時“群聲嘩沸”,紛紛相繼散去。[16]1929年,南開大學一位何姓教授訂婚,大擺庭宴,其間居然出現了“三跪九叩諸教授大禮致賀”的場景。[17]大學尚且如此,鄉(xiāng)下就更不要說了。
1931年4月,鑒于跪拜禮俗“時至今日,一般社會上至城市,下至鄉(xiāng)村,每遇婚喪大典以及四時祭祀,仍奉行跪拜”的狀況,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張詔舞等人上書國民黨中央,請求禁止跪拜:“跪拜禮節(jié)乃封建社會之產物,亦即滿清政府下之惡習。民國肇興,業(yè)已明令廢除,代以鞠躬禮。若長此沿用,殊屬有違功令,且貽外人以莫大之譏。是不能不嚴令禁止者也?!彪S后,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通令全國:“凡舉行婚喪大典及四時祭祀,應依國府新頒法令切實奉行,廢除拜跪禮節(jié),而杜封建惡習”。[18]這是民國成立后,政府第二次大張旗鼓地禁止跪拜。之后,民間跪拜的現象明顯減少了許多。
綜上所述,近代最早對跪拜禮俗提出異議的中國人是龔自珍;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使節(jié)覲見清帝要行跪拜禮的外交禮儀制度被破壞;戊戌維新運動期間,福建維新志士高鳳謙不僅早于梁啟超提出廢除跪拜禮,而且其闡釋的理由也更充分、全面和透徹;辛亥革命廢除了沿用幾千年的跪拜禮儀制度,鞠躬禮俗從此開始在中國大行其道;民國時期,有三股勢力竭力維護跪拜禮俗,使得其垂而不死;1931年,民國政府不得不第二次大張旗鼓地禁止跪拜。總而言之,在中國近代,跪拜禮俗經歷了從橫行一時到黯然失色的變化,這體現了時代的進步。從中可以看出,跪拜禮俗是與封建思想、封建勢力糾纏在一起的。廢除跪拜之聲高漲之時,往往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格獨立等進步思想觀念得到張揚與傳播之時。而恢復跪拜之聲高亢之時,往往是封建逆流一度猖獗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