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梅
小時候學語文,記憶最深刻的就是寫字、組詞、造句,字、詞、句基本功還算過硬,起碼寫點東西時錯字、錯句很少。上初中時,印象最深的就是記錄老師念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如此下來,本人從初中開始就越來越覺得語文課枯燥乏味,因此,便不大愛學語文,語文考試成績自然不好。工作后成了一名英語教師,再后來當了英語學科教研員,大概是因為英語和語文同屬語言學科,也或許是因為上學時不喜歡上語文課的遺憾,所以平時到學校進行教學指導時,總是跟著語文老師聽聽各年級的語文課,總覺得還是那樣。直到有幸聽了竇桂梅老師、叢智芳老師、余映潮老師的語文課才興奮地發(fā)現(xiàn):語文課文原來這么美,語文課原來這么動人!有些課文我上中學時也學過,我怎么就從來沒有感覺到“美”呢?那時,我深刻地體會到:我之所以沒有喜歡上語文課,是因為老師從來就沒有帶著我發(fā)現(xiàn)語文的“美”!帶著這樣的體會,我更想多聽聽語文課,總想找回那些失去的“美”。
前不久,我聽了一節(jié)題目為《長城》的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授課教師的教學過程如下:
一、 圖片引入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一幅長城的遠景圖,讓學生說說圖上有什么。
二、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
三、 認讀下列詞語
智慧,城墻,瞭望,屯兵,堡壘,打仗,呼應,嘉峪關,蜿蜒盤旋,崇山峻嶺,氣魄雄偉。
四、 再讀課文
1.朗讀第一自然段,回答用什么方法說明長城的“長”。
2.品讀第一自然段,讀出“遠”和“長”。
學生先自讀,然后教師示范讀,學生再讀。同時理解“蜿蜒盤旋”的意思。
3.閱讀第二自然段。
(1)回答:文章是圍繞什么寫的?還寫了什么?
(2)學生看圖指認垛子等。
(3)思考:長城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什么?
4. 閱讀第三自然段。
(1)閱讀文章,找出表達動作的詞語。
(2)想象:假如你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你會想到什么?
課后反思:這樣的教學過程和活動設計大概是當下很多小學語文老師在教授閱讀課時慣用的模式。聽完這節(jié)課后我認識了一些詞語,知道了長城的基本概況,知道了用比喻和列數(shù)字的方法說明了長城的“長”??晌疫€是感覺不到這篇文章的“美”,這篇文章的“美”在哪里呢?
重新研讀:為了尋找課文中的“美”,我閱讀了這組文章的導讀部分,了解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認定標準,又認真讀了本組文章中的其他兩篇文章,得知這單元三篇文章都是根據(jù)所描述事物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說明。隨后我又研讀了這篇文章,仔細揣摩作者的寫法,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是根據(jù)長城的特點采用具體形象的語言加以說明,美在“語言形象、有力”之處,妙在有“身臨其境”之感,讀后有種“震撼和自豪之情”。那么,課堂上怎樣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美”,品味這些“美”,感悟這種“震撼”,真正體會到言語形式表達的奧妙,進而觸發(fā)表達的欲望?想起曾經(jīng)讀過《內蒙古教育》中曹龍老師的文章《此時,有聲勝無聲》,深受啟發(fā)。文中談到“揣摩表達,才是最后要跨越的關鍵一步——指向語言運用。這關鍵的一步怎樣讓學生跨出去呢?可以用學生的習作和課文的語段進行比較,也可以用增刪換移的語段,和原文的語段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體會”。
我想這篇文章能不能這樣上?
一、導讀了解
學生閱讀導讀部分,補充了解世界文化遺產(chǎn),知道世界遺產(chǎn)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和自然遺產(chǎn)是大自然和人類祖先的杰作。我國已有多處景觀名列其中,本組文章中描寫的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最后,讓學生用黑體字部分概括世界文化遺產(chǎn)。
這樣的做法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長城是“人類罕見”和“祖先杰作”的印象已經(jīng)清晰地映在學生的腦海中,學生探究和驗證的欲望由此形成。
二、一讀課文,整體感知
讓學生自讀課文,概括長城的整體印象(特點)并說說讀完這篇文章后的心情。學生對長城的整體印象可以是:長、寬、高大堅固、氣魄雄偉、奇跡等。此時,“奇”這一特點學生不一定能馬上概括出來,需要教師進一步加以引導。讀完文章后的心情會是:激動、自豪、震撼、敬佩等。此時,文章的兩條主線,即內容線和情感線已經(jīng)在學生腦海中形成。
三、二讀課文,發(fā)現(xiàn)“美”
學生對長城有了整體認識之后,讓學生仔細閱讀文章,說一說從哪些地方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長城的這些特點?然后完成魚骨圖。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描寫長城的具體細節(jié)入手完成魚骨圖,并通過教師的引導認識到用打比方和列數(shù)字的方法能夠使所描述的事物更加具體、形象、逼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初步感知“站”等動詞以及“很、單”等詞的使用對描寫長城和表達情感的作用。此時讓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生成語用知識,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語言形象、有力”之美。同時,在語境中完成隨文識字,融積累和表達為一體,達到音、形、義三者的統(tǒng)一。
四、話說長城,感悟“美”
先讓學生在沒有具體細節(jié)和形象語言的情況下只用魚骨圖中黑色的詞、句解說長城,說說這樣解說的感覺。然后讓學生仿照課文,根據(jù)魚骨圖的提示加入具體細節(jié)描寫并用上打比方和列數(shù)字的方法具體形象地解說長城,再次體會這樣說的好處。此后,教師讓學生用增刪的方法改換表達,進一步品味“站在”等動詞和“很、單”等詞使用的效果,感受身臨其中之境、語言氣勢之美和敬佩自豪之情,也從中體會到長城的“氣魄雄偉”之勢。
五、三讀課文,體驗“美”
學生總結本課文章的寫作特點,首先要抓住細節(jié),用具體形象、有力的語言描述事物的特點,并抒發(fā)情感。然后讓學生說說朗讀時如何體現(xiàn)這些內容和情感,最后由學生朗讀展示并給予評價。
六、解說長城,表達“美”
學生帶著贊嘆和自豪的情感朗讀展示之后,他們的表達欲望已經(jīng)被點燃,接著讓他們看著魚骨圖,模擬導游進行解說,進一步體會文章的寫法并嘗試運用所積累的語言進行表達,實現(xiàn)由積累向運用的關鍵跨越以及知識向能力的華麗轉身。
語文學科是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性課程,學習語文主要是積累和運用。運用是積累的手段,也是積累的目的。積累不能僅靠認識和記憶來完成,記住并不等于會用,只有通過感悟、體驗、理解和運用這樣一個學習過程,所積累的語言才會有生命、有靈性。學生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將所積累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形成語言能力,否則,通過識記積累的語言也只是沉睡在大腦中僵化的知識。代保明老師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每一篇文本,每一堂語文課,都應該以學生生成語用知識、訓練語用能力為價值追求?!睕r且收錄在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美文,其中的構思之巧、運筆之妙、語言之美是需要細細揣摩、體驗,模仿運用才能入腦、入心。另外,語文課除了工具性的特質外,還兼有人文情懷的培養(yǎng)職責,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互融合的,人文性通過工具性來實現(xiàn)。這節(jié)課,學生在品味語言、感受語言、實踐運用語言認識長城、解說長城的過程中,那些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贊美和敬佩之情以及作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感會油然而生。 由此一來,享受了一番美文的同時,語文課程的目的不也達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