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忠?guī)r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學過程、教材開發(fā)、課程管理、教師培訓等從國家層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調控措施和實施策略,而且也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評價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始終處于滯后狀態(tài)。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評價是為了甄別與選拔,而不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評價方式單一、工具落后,難以全面評價學生諸方面的發(fā)展水平;教師對評價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相對薄弱;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過分重視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知識,而忽視了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綜合素質的考查;過于關注結果,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fā)揮評價促進發(fā)展的功能。由此可見,現階段學生評價中存在的這些問題與當前教育評價發(fā)展的理念很不相符,甚至還會阻礙基礎教育改革的進程。
新課程改革以來,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綜合評價理念,這不僅是評價體系的變革,更重要的是評價理念、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的變革,也是社會評價價值觀的變革。因此,構建符合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要求的評價體系,探究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有效評價方式是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發(fā)展的一項重要課題。本文以“ACTS學生學業(yè)素質能力評價技術”在學業(yè)評價中的運用來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轉變的實踐探索與教育同仁進行交流分享。
二、研究目標
借助于ACTS平臺,在“測、評、研、改”四個方面實現教師專業(yè)成長模式的轉變。
三、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了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與訪談法、行動研究法。
四、評價方法的實踐探索
集測量、評價、甄別、診斷、改進為一體的評價——ACTS學業(yè)素質能力評價技術。
ACTS,是Ability and Competence Test System(學業(yè)素質與能力評價系統(tǒng))的縮寫。ACTS學業(yè)素質能力評價技術緊密結合國際最新的測試發(fā)展趨勢,以多元、分項、多維的方式來評價、診斷和甄別——學生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困難和障礙、未來發(fā)展的潛力。真正實現了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測量和評價以及甄別、診斷和改進。
2018年5月,滿洲里市第十二學校開展了“以ACTS學業(yè)評價技術為核心的教學質量監(jiān)測評估方法”的課題研究,對七年級學生進行ACTS學業(yè)素質與能力評價測量,并對“報告單”進行分析、甄別、診斷、解讀。
(一)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教育部于2013年相繼出臺了《關于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關于做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工作的通知》,這拉開了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序幕?!兑庖姟分忻鞔_要求,要“注重全面客觀地收集信息,根據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判斷”,以及“主要通過測試和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評價,輔之以必要的現場觀察、個別訪談、資料查閱等”。ACTS學業(yè)評價技術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根本目的,以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為導向,以三位一體腦理論、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青少年發(fā)展心理學為基礎,依據國家課程標準,融合教育目標分類學、認知建構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情緒理論、非智力因素理論,借助教育測量、統(tǒng)計、評價理論與技術等形成。ACTS學業(yè)評價技術是迄今為止我們所接觸到的唯一一個能將新課程標準提出的三維目標加以測量,以多元、多維、多層的數據結果呈現出來,并提供充分的學業(yè)診斷信息的評價技術。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借助ACTS學業(yè)素質與能力評價技術在學生多樣化評價中的應用,構建一個以“知識、技能、能力”為顯性維度,以“方法、過程、策略”以及“情感、價值、態(tài)度”為隱性維度的三維多元多層測量評價技術模型。借助于ACTS技術,在“測、評、研、改”四個方面實現教師專業(yè)成長模式的轉變。
(三)具體做法
1.學年組長帶領教師深入學習ACTS學業(yè)素質與能力評價技術的相關理論和測量技術及工具的使用等。
2.北京公眾教育研究院幫助學校完成了試卷及評分標準的轉化,并依據測評結果完成了七年級110名學生的數學、語文、英語《ACTS學業(yè)質量發(fā)展評估報告(個人)》,為對實驗校七年級學生進行ACTS學業(yè)素質與能力評價測量并對“報告單”進行分析、甄別、診斷、解讀、改進提供了科學依據。
3.ACTS學業(yè)素質能力評價成績單與報告單的分析
學業(yè)素質能力評價(ACTS)可以生成學生成績報告單、班級成績報告單、年級成績報告單及區(qū)域成績報告單。這張報告單是專家為學生提供的一張學業(yè)診斷書。下面以七年級學生《ACTS學業(yè)素質能力評價數學成績單(個人)》為例,解讀報告單:
(1)學生基本信息:
滿洲里市第十二學校七年級一班;姓名:錚錚(化名) ;學科:數學;考試時間:2018.7.12。
(2)總分看結果:
此試卷滿分120分,該生的原始分(卷面分)為112.0;百分位是:82.88,在年級中處于82.88的位置,說明在年級中有82.88%的學生在其后面;該生的標準分是:264.24,表明該生在年級中是有競爭力的。
(3)分項看類型:
該生的能力項得分率最高(97.3),而他的知識項得分(93.3),技能項得分(92.8),故該生屬于能力型學生,表明該生具有發(fā)展?jié)摿?。從雷達圖上看,能力項的飽滿度非常好,技能和知識項的飽滿度都不如能力項。
(4)從分數構成看:
在知識項中,相交線與平行線,不等式與不等式組,數據的收集、整理與描述,實踐與綜合個人得分率最高(100),與年級平均水平比,差值(32.2),遠超過年級平均得分率,表明這四項是該生的長板,也是優(yōu)勢。實數(75.0),這項的個人得分率低,故為該生的短板。
在技能項中,操作、推理、問題解決、數學表達個人得分率最高(100),與年級平均水平比,差值(43.45),遠超過年級平均得分率,應用(97.9),也遠高于年級平均得分率,所以這五項是該生的長板,也是優(yōu)勢。短板是計算(77.4)。
在能力項中,數字推理、邏輯分析、空間想象個人得分率最高(100),是該生的長板,也是優(yōu)勢。短板是語言理解(93.8)。
從知識、技能、能力的關聯看:由于該生能力項的“語言理解”不太好,所以其技能項的“計算”不好,繼而知識項的“實數”也就不好。
該生的知識、技能、能力項都沒有出現負值,故各項沒有劣勢。
(四)評價與反思
這張成績報告單,像醫(yī)生的“CT”診斷報告一樣,通過柱形表、雷達圖形和幾十種數據,從知識、技能和能力三個維度,科學、精準地診斷出該生的具體學業(yè)“健康狀況”,以及“病灶”的成因,從而對改進的點位和路徑,做出科學、精準的把控。所以,ACTS學業(yè)素質評價系統(tǒng)被老師和家長們親切地稱為“全面了解學情的CT”,被教育專家們稱為是直至學生心靈靶向的“CT”。
通過ACTS學業(yè)素質能力評價報告單,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在學習中還存在哪些不足,哪些知識點還沒有掌握、掌握程度如何,哪些技能訓練得不夠、訓練程度如何,哪些能力存在短板等,從而可以為調整教學策略提供明確的依據。學校則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結構來判斷學生類型、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形式等,從而為改進學科的教學提供參考。
(五)ACTS學業(yè)素質能力評價技術與傳統(tǒng)評價方式的對比
ACTS學業(yè)評價技術以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的三維目標為基礎,形成了一個以“知識、技能、能力”為顯性維度,以“方法、過程、策略”以及“價值、情感、態(tài)度”為隱性維度的測量評價模型,此評價技術的優(yōu)勢是傳統(tǒng)評價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在“測、評、研、改”四個方面實現了教師專業(yè)成長模式的轉變,也體現了目前的研究成果。
五、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一)問題
高科技手段運用到學生學業(yè)素質評價中,更加科學、精準,但同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化技術手段的運用、大數據分析對教師來講都是一個挑戰(zhàn)。
(二)建議
1. 加強教師培訓,轉變教師思想觀念,適應新的教育環(huán)境。明確評價的目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確性的結論,而是要更多地體現對學生的關注和關懷,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成長。
2. 改革學生評價體系,并不意味著絕對“摒棄舊的評價,只用新的評價”,我們應學會“取其精華”,在新舊融合中找到契合點,構建完善、科學的學生綜合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