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逆全球化思潮波濤涌動,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持續(xù)抬頭,影響范圍逐漸擴大。其中,排外主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思潮交融交鋒態(tài)勢加劇,外溢效應顯著,凸顯出全球化發(fā)展所帶來的收益不平衡性問題。
多元思潮綜合體“特朗普主義”強勢來襲?!疤乩势罩髁x”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面的、混雜的,其中既有民族主義、零和主義、經濟主義,又有民粹主義、保守主義、單邊主義。其盛行不可避免地對世界政治經濟秩序造成沖擊,對全球化發(fā)展造成負面干擾。
全球經濟繼續(xù)減速發(fā)展、通貨膨脹加劇、失業(yè)率升高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民粹主義持續(xù)壯大。特別是法國“黃背心”運動的愈演愈烈,助長了民粹主義的氣焰,并呈現(xiàn)出與民族主義、極端主義等思潮加速合流的態(tài)勢,成為侵蝕西方國家主流價值、抵制全球化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美國作為全球化進程“攪局者”的這一角色尤為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在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背后,美國對華關系的“新冷戰(zhàn)”思維也日益凸顯。美國這種缺乏正當性與合理性的大國經濟霸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既有逆潮流而動的脆弱之處,又有依靠實力而行的強悍一面。未來,這樣的情況或許會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極端化,因而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人類走到今天,站在重要的十字路口,面臨著千年未有之變局;全球化發(fā)展到今天,也面臨著重要轉折。在這個大時代、交匯口,世界各國不僅在政局走勢等方面面臨諸多變數(shù),而且面臨著來自逆全球化、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多重社會思潮的逆風。從更深層次考察,是由于一些重大思潮在推動著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
2018年是全球政治經濟發(fā)展飽受負面思潮干擾的一年,也是飽受考驗的一年,以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極端主義等為代表的負面思潮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對全球化發(fā)展造成了不利影響。2017年12月,聯(lián)合國發(fā)布《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其中指出,雖然世界經濟發(fā)展有向好態(tài)勢,但全球經濟仍面臨風險,包括貿易政策改變、全球金融環(huán)境惡化以及地緣政治局勢日益緊張等。打出“美國優(yōu)先”“美國第一”旗號的美國特朗普政府,更是使國際形勢面臨嚴峻挑戰(zhàn)。在這一背景下,關注全球思潮動向尤為必要。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面對世界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形勢,為更好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事業(yè),我們必須登高望遠,正確認識和把握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倍嗄陙?,人民論壇持續(xù)關注國內外社會思潮的新動向、新趨勢。在承繼以往年度十大思潮評選經驗的基礎上,根據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建構的“社會思潮動態(tài)監(jiān)測指數(shù)”,通過思潮的關注度、活躍度與影響力三個主要指標監(jiān)測評價2018年度社會思潮的變化,以期為應對國際思潮對全球發(fā)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提供參考借鑒。
2018年10月底至2019年1月初,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展開了為期兩個月的國內外思潮調研,進行了兩輪專家訪談與調研,就2018年國際思潮的新表現(xiàn)、新動向、新趨勢等問題聯(lián)系相關領域200余位專家學者進行訪談,并對思潮動向進行歸納整理,最終選出較有代表性的國際十大思潮,進行序位排名。
經統(tǒng)計,2018年最值得關注的國際十大思潮為: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單邊主義、排外主義、極端主義、新自由主義、生態(tài)主義、種族主義、女性主義、普世價值論。(詳見圖表)
多元思潮綜合體“特朗普主義”強勢來襲,震蕩全球政治經濟秩序。2018年,特朗普政府無疑是世界風云的最大攪弄者。特朗普曾一再表示其反對“全球主義”,并自豪地宣稱自己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將其政治意識形態(tài)標簽化。作為商人,特朗普執(zhí)政后幾乎是在不遺余力地追求美國利益的最大化,以本國經濟利益主導政策制定、處理國際事務,不僅頻繁從國際事務中抽身退場,還肆意在全球發(fā)動多輪貿易攻勢,處處顯示出強硬姿態(tài)。武漢大學儲建國教授認為:過去,美國為了成為得到更多支持的領導者,對他國和世界的利益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包容態(tài)度,試圖在增進他者利益的同時增進美國利益。而特朗上臺后,這種態(tài)度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他似乎認為世界已達成的所有多邊主義機制都對美國不利,所以要不斷地退群。退群之后的美國當然不想成為離群索居者,而是打著“公平”的旗號重新談判,尤其是雙邊談判,從而增加美國的獨享利益。在商人出身的特朗普看來,如果美國經濟衰敗,其所祟尚的價值目標也就不值一談。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朗普把總統(tǒng)這個角色簡化了??偨y(tǒng)不再是各種價值的糾結者,而是單一價值的推進者。而這種簡化的角色迎合了美國普通民眾迫切希望改變現(xiàn)狀的心態(tài),使其情緒很容易被煽動起來,趨于激進和盲目。此外,特朗普政府認為,過去的包容政策讓美國社會變得無序、低質以及難以治理,現(xiàn)在需要的是對過于偏離美國傳統(tǒng)的行為和人群說不,尤其要阻擋那些異質的移民不斷流入美國。
“特朗普主義”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面的、混雜的,其中既有民族主義、零和主義、經濟主義,又有民粹主義、保守主義、單邊主義。與一些邏輯自洽的主義不同,“特朗普主義”是由各種主義拼裝而成的多元思潮的綜合體?!疤乩势罩髁x”也并不僅限于美國一國范圍內,而是得到了一定的呼應。2018年10月,被稱為“巴西特朗普”的雅伊爾·博索納羅當選總統(tǒng),他曾多次表示了對特朗普的重視,并同樣喊出了“巴西優(yōu)先”的口號,同樣政治立場強硬,同樣主張退出《巴黎協(xié)定》……博索納羅的當選為世界局勢增添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加劇了西方國家的右傾化趨勢。由此可見,“特朗普主義”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其盛行會不可避免地對世界政治經濟秩序造成沖擊,對全球化發(fā)展造成負面干擾。
逆全球化思潮波濤涌動,排外主義、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思潮交融交鋒態(tài)勢加劇,外溢效應顯著。2018年,逆全球化思潮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持續(xù)抬頭,影響范圍逐漸擴大,不僅體現(xiàn)在多國紛紛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高筑保護主義圍墻,如美國退群、發(fā)動貿易攻勢等,還體現(xiàn)在西方民粹政黨崛起、英國脫歐、難民危機等諸多方面。以排外主義、單邊主義等為代表國際思潮均有擴大蔓延的跡象,且思潮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緊密、互動更加活躍,形成了互為表里的聯(lián)動之勢。比如,逆全球化思潮波及范圍的擴大,不斷刺激著民族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發(fā)酵,加劇了國際社會的極端化傾向。例如,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歧視性關稅壁壘加強;受難民危機影響,一些國家極端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排外主義思潮泛濫;一些西方國家不僅轉向保護主義、保守主義,而且政治極化等現(xiàn)象加劇。在一定程度上,排外主義、單邊主義、極端主義、逆全球化等思潮互為因果,排外主義、單邊主義、極端主義既是逆全球化思潮發(fā)展的動因,也是逆全球化思潮所導致的直接后果。
民粹主義潮流“自下而上”擴張,西方中產階層民粹化趨勢顯著。反精英、反建制一直是民粹主義的鮮明特點,其代表的往往是社會下層平民或弱勢群體的訴求及其對精英階層的不滿。然而近年來,民粹主義“由下而上”地深刻影響了西方中產乃至精英階層。在以人民為旗號的各色群體中,不僅包括了中產階級,甚至包括了各類統(tǒng)治精英。無論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勒龐的支持者,還是意大利五星運動的支持者,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來自于中產階層。對于工作、居住與社會資源分配的不滿和焦慮,讓西方中產階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和不安全感,導致其價值標準出現(xiàn)變化。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叢日云指出,“西方中產階級在經濟上可能屬于上層社會……但他們要求更多的平等甚至弱勢者的特權,更多個人選擇的自由,更多的民主……盡管他們屬于精英階層,但同時也是民粹主義者”。
在一定程度上,中產階級乃至精英階層的民粹化,展現(xiàn)出了他們在全球化發(fā)展浪潮中的無所適從。如今,西方國家橄欖型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改變,中產階級迫切希望提高貿易壁壘、打破既有的分工模式,使中端產業(yè)回流,增加就業(yè),提高生活水平。對全球化紅利分配不均的不滿以及利益訴求,使得他們表達意愿的方式變得激進,仍在持續(xù)法國的“黃背心”運動便是中產階級宣泄不滿的例證。2018年12月25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預測:“2019年世界將出現(xiàn)更多的民粹主義、不斷增長的分裂以及進一步的不穩(wěn)定。”按照目前的發(fā)展趨勢,民粹主義在未來幾年將持續(xù)活躍,并逐步擴大其影響范圍。
生態(tài)主義思潮遭遇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干擾,在資本主義沉疴中越障前行。不可否認,對于人類文明發(fā)展而言,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最大的威脅之一。2017年6月1日,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xié)定》,撼動了各國自覺履約的信任基石。2018年10月,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fā)布報告指出,若2030年前不能顯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世界將會面臨災難性后果。但在2018年12月召開的新一輪聯(lián)合國氣候峰會上,美國、俄羅斯、沙特與科威特對這一報告結果予以了否定。而在法國,生態(tài)主義思潮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考驗,遭遇了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的干擾。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為履行《巴黎協(xié)定》,將柴油稅每公升上調了6.2%,隨即遭到了民眾暴風驟雨般的抵制,釀成了巴黎近50年來的最大騷亂。國際政治氣候的轉變和資本主義制度的沉疴,讓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西方國家在生態(tài)環(huán)保問題上出現(xiàn)了分歧。如何在生態(tài)發(fā)展和各類利益群體訴求中找到平衡點,是亟待破解的難題。
女性主義思潮席卷全球,推動了社交媒體時代女性運動的不斷發(fā)展。在縱橫交錯的國際思潮中,女性主義思潮無疑是2018年度最為亮眼的一大社會思潮。2017年10月,美國女星艾麗莎·米蘭諾等人針對金牌制作人哈維·溫斯坦性侵多名女星丑聞發(fā)起Me Too運動,從而掀起了風靡一時的國際運動。女性主義思潮的風靡,對一些男權意識濃厚的西方政要產生了沖擊。比如,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布雷特·卡瓦諾卷入多起性侵指控,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親自為其辯護,宣稱Me Too運動“對有權勢的人來說非常危險”。
同時,女性主義思潮的影響范圍在2018年有了顯著擴大,其在互聯(lián)網的營勢下開始走出西方國家,在發(fā)展中國家產生了較大影響。女性主義思潮使越來越多的女性產生了維護自身權益的自覺意識,在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對于女性權益的社會觀念,對于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女性權益和尊嚴的維護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一,警惕“以退為進”的單邊主義向多領域不斷擴張,導致“霸凌主義”加速膨脹。全球化和多邊主義合作,是不可阻擋的發(fā)展大勢。然而2018年,特朗普政府逆潮流而動,不斷向單邊主義疾走,呈現(xiàn)出鮮明的“孤立主義”“民族主義”“個人中心”等特征,導致了“霸凌主義”的膨脹。
近年來,美國接連退出TPP、《巴黎協(xié)定》、聯(lián)合國人權理事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伊核協(xié)議、萬國郵聯(lián)聯(lián)盟,威脅退出《中導條約》等,引發(fā)了一系列不良效應。這種“以退為進”、妄圖重塑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向國際社會施壓的手段,為“霸凌主義”進一步在全球擴大影響力提供了溫床。2017年底,美國和以色列相繼決定退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美國更是在巴以對立的敏感問題上大作文章。美國于2018年5月退出伊核協(xié)議,隨即加大了對伊朗的制裁力度,并威脅與伊朗有商業(yè)往來者將無法與美國進行商業(yè)交往,迫使歐洲大企業(yè)紛紛宣布暫停在伊朗的業(yè)務。此外,美國還制造緊張氛圍,渲染伊朗對海灣國家和地區(qū)的安全威脅,使中東再次面臨動蕩局勢。
以實力大國地位碾壓其他國家,以極限策略向其他國家施壓,是美國維護自身霸權地位的強有力手段。這一點除了在經濟上顯著體現(xiàn),在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等方面均有所體現(xiàn)。一方面,這樣的手段侵蝕了國際社會對多邊機制的共識,放大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另一方面,也使得全球化發(fā)展的現(xiàn)實威脅不斷提升,阻礙全球經濟復蘇。
第二,警惕民粹主義的右傾化、極端化擴張趨勢,及其與跨國民粹的加速合流態(tài)勢。在人民論壇每年評選的國際思潮中,民粹主義已經連續(xù)多年上榜,成為對國際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思潮。由于全球化紅利分配不均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社會結構在數(shù)十年中發(fā)生了較大變化。2018年,全球經濟繼續(xù)減速發(fā)展、通貨膨脹加劇、失業(yè)率升高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民粹主義持續(xù)壯大,并且呈現(xiàn)出與民族主義、極端主義等思潮加速合流的態(tài)勢,成為侵蝕西方國家主流價值、抵制全球化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西方政黨在政治上表現(xiàn)出保守主義,在外交上表現(xiàn)出單邊主義,在經濟上表現(xiàn)出保護主義,在社會和文化上表現(xiàn)出排外主義。2018年以來,民粹主義政黨對歐洲各國形成左右包圍之勢,傳統(tǒng)政黨失勢,接連波及瑞典、德國、波蘭、希臘、西班牙、法國等眾多國家和地區(qū)。2018年6月1日,意大利新一屆內閣正式就職,標志著西方國家首個民粹主義政府的成立,該政府隨即重申了驅逐數(shù)十萬移民的競選承諾,推行強硬的反移民政策;在2018年9月的德國大選中,成立僅4年的德國選擇黨異軍突起,獲得近13%的選票,成為二戰(zhàn)結束以來首次進入德國議會的極右翼政黨?!昂谔禊Z”的不斷飛出,使歐洲一體化進程面臨倒退的風險。
此外,民粹主義在西方國家的快速擴張,讓跨國民粹勢力加緊了串聯(lián)、合流的步伐。突出的案例就是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前任政治顧問斯蒂芬·班農在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設立“運動”基金會,打算與歐洲民粹政黨聯(lián)合,助其在未來的選舉中奪取更多的席位。
就當前的發(fā)展態(tài)勢來看,民粹主義背后反映出的是這樣的走向:政治思潮右傾化、極端化的大方向或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難以得到有效抑制,且其具有的強烈煽動性,很可能會繼續(xù)加大社會認同的撕裂、損害國家的經濟利益、激化族群之間的矛盾,為國際社會的未來發(fā)展增加更多不可知的破壞性因素,造成廣泛的負面影響。
第三,警惕國際移民問題加劇民族主義、排外主義的擴散,擴大意識形態(tài)分歧和文化沖突。當前,多元文化主義在日漸龐大的移民潮中展現(xiàn)出了不適與不兼容的一面,使民族主義、排外主義急劇抬頭。近年來,隨著移民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西方國家對多元文化主義的質疑批評之聲開始不絕于耳。比如,自2017年12月美國宣布退出《移民問題全球契約》制定進程之后的幾個月間,匈牙利、奧地利、澳大利亞、捷克、多米尼加、拉脫維亞、波蘭、斯洛伐克、智利等國家也紛紛撤回對契約的支持,凸顯出了移民問題與國家主權、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沖突。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更是明確表示,“美國不會成為一個移民營”。在歐洲國家,“伊斯蘭恐懼癥”以及人們對“歐洲穆斯林化”的擔憂與日俱增,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沖突加劇。美國皮尤中心發(fā)布的《歐洲穆斯林人口成長》報告預測,截至2050年,所有歐洲國家的穆斯林人口數(shù)量都將增加,部分國家甚至可能增加兩倍。2018年以來,歐洲反移民聲浪高漲,民族主義和排外主義情緒被進一步點燃,加劇了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對于這樣的趨勢,我們應當持續(xù)關注并保持警惕。
首先,警惕來勢洶洶的“特朗普主義”對中國未來發(fā)展造成多面沖擊。由美國政府發(fā)起的全球性貿易摩擦,特別是中美貿易摩擦,對世界政治經濟秩序造成了沖擊。從全球化的有力推手,到維護一己私利、遏制別國發(fā)展的全球化阻礙者,特朗普政府日益顯現(xiàn)出“強權即公理”的霸權邏輯和經濟民族主義特征。在貿易規(guī)則的制定上,美國頻頻對中國展開零和博弈,不僅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產品加征關稅,還企圖使中國在國際生產分工體系中被逐步邊緣化。不可否認,“特朗普主義”對中國發(fā)展造成的負面干擾是顯而易見的,其依靠大國實力強行挑起各領域的摩擦沖突,一再觸及中國的底線,為我國的未來發(fā)展帶來諸多風險與挑戰(zhàn)。作為經濟體量排名前兩位的大國,中美經貿關系一旦失控,必將深刻影響當前世界的經濟格局,同時也會將矛盾引向中國國內,對我們全面深化改革造成阻礙。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將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以及更加艱難的選擇。我們一方面要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維護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增強內部活力,提升抵御風險的能力。
其次,警惕單邊主義潮流下的“新冷戰(zhàn)”思維。2018年,美國作為全球化進程“攪局者”的這一角色尤為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在愈演愈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背后,美國對華關系的“新冷戰(zhàn)”思維也日益凸顯。這主要表現(xiàn)為:在尖銳問題和矛盾問題的處理上,美國政治化、戰(zhàn)略化、外溢化的程度在逐步提高,零和博弈的偏執(zhí)思維始終存在。2018年10月,美國副總統(tǒng)彭斯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拋出了所謂的對華“最強硬的講話”,在諸多方面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并表示要“開始對于中國的行動展開決定性的回擊”“繼續(xù)維護美國在印太地區(qū)的利益”,以此來維護美國的利益、安全,確保美國對華全面戰(zhàn)略競爭優(yōu)勢。
相較于冷戰(zhàn)后的美國歷屆政府,特朗普政府有著更加鮮明的“冷戰(zhàn)”思維。在“美國優(yōu)先”的口號下,美國不斷非法使用懲罰性高關稅對待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頻繁挑起國際貿易爭端,特別是2018年對中國加征關稅、嚴懲中興等一連串事件,清晰展現(xiàn)出美國企圖加大力度打壓中國的戰(zhàn)略圖謀,令中美關系進入敏感時期。美國這種缺乏正當性與合理性的大國經濟霸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既有逆潮流而動的脆弱之處,又有依靠實力而行的強悍一面。未來,這樣的情況或許會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因而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再次,警惕全球化發(fā)展中的不平衡性問題被過度放大,并被極端化思潮“綁架”。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全球化發(fā)展所帶來的收益不平衡性問題。無論是不同國家之間,還是同一國家內部的不同社會群體之間,都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不平衡性帶來的心理沖擊,由此產生了與之相逆的反應。2018年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貿易保護主義的增強、極端政治傾向的加劇、民族主義的抬頭等,均表明這種不平衡性給人們帶來了沖擊。
值得思考的是,一些國際性議題明明符合人類的長遠利益,有利于各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得到了世界諸多國家的認同,但是在真正落實時卻遭遇民意反彈,甚至引發(fā)暴力沖突事件。在各種政治勢力的煽動下,民眾的憤怒情緒蓋過了理性思考,事件便開始向極端化方向發(fā)展。例如,被認為從一開始“就被圖謀不軌的極端主義者綁架”的法國“黃背心”運動就是明顯的案例?!包S背心”運動的愈演愈烈,是西方政界始料未及的,其不僅在法國獲得了高達73%的支持率,而且也成為眾多民眾認同的“合理”方式,助長了民粹主義的氣焰。
發(fā)展不平衡帶來的風險不僅存在于國際社會,也存在于國內社會。權利泛化思潮往往傾向于借助網絡傳播,把社會少數(shù)群體的利益訴求泛化、擴大化,鼓動人們打著“民主”和“真相”的幌子,以極端的方式沖擊社會主流思潮和意識形態(tài),從而增加輿論風險、撕裂社會道德。在參與國際事務與深化國內改革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對這種不平衡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深度審視,避免其在極端化思潮的裹挾下不斷發(fā)酵,給社會發(fā)展帶來不可預料和難以逆轉的后果。
其一,不斷完善全球治理機制,增進國際間政治共識。當前,隨著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排外主義等思潮的不斷發(fā)展,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全球性問題和全球系統(tǒng)性風險的產生,對以“國家主義”為核心內涵的傳統(tǒng)治理觀提出了新挑戰(zhàn)。
在這樣的背景下,以某國優(yōu)先、某國第一為旗幟逆潮流而動,不過是飲鴆止渴。在國際力量重組的當下,我們必須也只能順勢而為。我們應推進國際發(fā)展合作,創(chuàng)新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讓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公平地反映大多數(shù)國家的意愿和利益,使各國在經濟合作中享受平等的權利和公平的規(guī)則。
其二,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做好分歧管控。2018年,以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等為代表的一系列來勢洶洶的思潮,清晰展現(xiàn)出了西方國家在全球化進程中逐步加深的結構性分歧,其顯著的外溢效應已經成為影響當代國際關系和國際合作的重要變量,使國際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原則遭到沖擊和威脅,全球產業(yè)鏈遭到割裂。因此,我們應當提升風險防范意識,避免分歧和沖突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等領域不斷升級。
不穩(wěn)定的局勢只會進一步加劇分歧,面對未來發(fā)展中的諸多不穩(wěn)定因素,我們應當加強分歧管控,特別是要處理好貿易保護政策和多邊貿易體系的關系。例如,中國提出以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為特征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但卻遭到一些奉行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的西方國家的誤解和質疑。因此,管控誤解、管控變革中的分歧,要重視多方溝通,并不斷完善危機管控機制,減少合作阻力與風險。
其三,加強對逆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研究分析,引導公眾理性看待全球化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全球化是有利于人類發(fā)展的大趨勢,對于世界的快速發(fā)展功不可沒。然而同時,全球化也帶來了局部沖突、分配不公、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全球經濟復蘇態(tài)勢并未漸入佳境,反而陷入了結構性低迷的境地;公共政策失靈、社會分裂加劇、貧富差距拉大,以及移民問題帶來的一系列安全隱患,讓越來越多的民眾產生了不安全感、忐忑感。這也是為什么全球范圍內會出現(xiàn)大面積逆全球化思潮的根本原因。在此背景下,民粹主義獲得了擴張的機會,不斷裹挾民意,誘導人們將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矛盾和亂象一味歸咎于全球化。
逆全球化現(xiàn)象的存在,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不足之處。然而誠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因此,首先,我們應將目光轉向對世界經濟長期低迷、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等問題的深入研究上來,重點解決經濟領域的突出矛盾,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其次,要引導公眾正確看待全球化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特別是要注重對輿情的分析和引導。在經歷貿易摩擦之后,我國國內出現(xiàn)了“中國崩潰論”“中國失敗論”等以“反思”為由否定改革開放的言論,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造成了沖擊。對此,我們應當尤為注意,并應著力推動更加包容、普惠的全球化,最大限度地減少國際問題對國內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
其四,跳出“獨善其身”的思維定式,增強“命運共同體”意識。全球化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風險,使得越多越多的國家傾向于依賴民族國家力量規(guī)避風險,即只負責本國國內社會,推卸國際責任,以“獨善其身”的方式規(guī)避風險。然而,在當今時代,這樣的思維模式對于解決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等方面的問題乃至危機,都是消極而無效的。從2016年至2018年,民粹主義、單邊主義、排外主義、貿易保護主義等思潮日益擴大的負面影響便是有力的證據。未來,我們需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tài)去解決問題、化解矛盾,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恰逢其時。我們應當在兼顧國內大局、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同時,放眼國際大勢,秉承互利共贏、開放合作、和而不同等發(fā)展觀念,不斷增強“命運共同體”意識,旗幟鮮明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執(zhí)筆:王妍卓)
【參考文獻】
①《法國縱容排外主義將加劇歐洲難民危機》,新華網,2015年9月16日。
②《布魯塞爾恐襲或進一步激起歐洲大陸民粹主義情緒》,《環(huán)球時報》,2016年3月28日。
③《極端民族主義威脅歐洲安全》,《人民日報》,2016年5月3日。
④《全球經濟增長趨強中國貢獻約占三成》,《經濟日報》,2017年12月13日。
⑤《全球首份移民問題政治宣言問世》,《解放日報》,2018年12月11日。
⑥叢日云:《從精英民主大眾民主到民粹化民主——論西方民主的民粹化趨向》,《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9期。
責編/孫渴 美編/史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