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尹 芳,羅貫虹,王海英,鄭洋洋,李 娜,周新民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的基礎(chǔ)上出現(xiàn)的急性或亞急性肝功能惡化臨床癥候群,治療難度大,短期病死率高[1]。目前,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PE)、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和雙重血漿分子吸附(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是國內(nèi)常用的人工肝治療模式,三種方法均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況,控制疾病的發(fā)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2,3]。由于血漿量供應不足和過敏反應風險等使PE的應用受到限制[4-6]。DPMAS可以很好地解決PE缺乏血漿或血漿量不足的問題,同時還可清除體內(nèi)內(nèi)毒素、炎癥介質(zhì)和細胞因子等,其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因其無法有效地改善凝血功能,仍無法完全滿足臨床治療的需要[7,8]。本研究采用PE序貫DPMAS治療ACLF患者,取得一定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病例選擇 2011年1月~2016年12月空軍軍醫(y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yī)院診治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83例,根據(jù)我國2012年發(fā)布的肝衰竭診治指南[9]標準診斷。
1.2 PE序貫DPMAS治療 所有患者接受抗病毒、維持電解質(zhì)和酸堿平衡和對并發(fā)癥的治療。經(jīng)股靜脈行雙腔導管置入,建立循環(huán)通路。血漿置換量為2500 ml,血漿置換速率為20~25毫升/分。普通血漿或新鮮冰凍血漿由本院輸血中心提供。使用陰離子交換樹脂吸附柱(愛爾AR350膽紅素吸附柱)和中性大孔樹脂吸附柱(珠海HA330-II血液灌流器)進行床旁雙重血漿吸附術(shù),治療持續(xù)3 h。根據(jù)病情,間歇序貫進行PE和DPMAS。
1.3 隨訪 對所有患者隨訪90 d。在入院時、血漿置換前后或雙重血漿吸附前后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肝衰竭分期、人工肝治療次數(shù)和臨床檢驗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對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 83例ACLF患者共接受PE序貫DPMAS治療348次,其中29例早期肝衰竭患者進行了112次,34例中期患者進行了146次,20例晚期患者進行了90次人工肝治療。不同分期患者基線年齡、性別、Child-Pugh、血清 ALT、AST、TBIL、ALB、ALP、PLT、Cr、AFP 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而終末期肝病模型評分(MELD)和慢性肝衰竭-序貫治療性衰竭(CLIF-SOFA)評分[10]差異顯著(P<0.05,表1)。
表1 早中晚期ACLF患者基線資料(±s)
表1 早中晚期ACLF患者基線資料(±s)
與早期比,①P<0.05;與中期比,②P<0.05
早期(n=29) 中期(n=34) 晚期(n=20)年齡(歲) 45.0±11.3 41.2±11.7① 40.7±9.9①男性 29(24) 34(22)① 20(14)①②Child-Pugh 10.8±1.2 11.3±1.7 11.2±1.3 MELD 26.6±2.7 30.0±4.2② 33.9±3.9①②CLIF-SOFA 8.6±1.9 10.4±2.9② 10.4±2.9①ALT(U/L) 673.2±743.2 687.9±679.6 757.4±814.5 AST(U/L) 627.5±633.4 564.0±737.8① 462.2±455.5①②ALB(g/L) 33.2±5.9 31.4±4.9① 33.6±5.2②TBIL(μmol/L) 330.0±96.4 365.1±141.8① 380.3±142.0①②ALP(U/L) 155.9±54.4 152.7±47.8 146.8±38.1 INR 2.2±0.2 2.9±0.7① 4.7±1.4①②PLT(×109/L) 115.1±59.2 118.4±53.0 101.1±49.0 Cr(μmol/L)72.7±40.073.2±40.056.8±27.5①②AFP(ng/mL) 201.8±291.5 139.6±324.8① 197.3±294.8②
2.2 療效情況 在治療90 d,ACLF患者生存35例(42.2%)。其中,早期生存率為65.5%,中期為38.2%,而晚期為15.0%(P<0.001,圖1)。在PE序貫PMAS治療前后,早中晚期ACLF患者血清肝腎功能指標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表2)。在治療90 d時,早中晚期ACLF患者發(fā)生肝性腦病分別為6例(20.7%)、18例(52.9%)和12例(60.0%,P<0.05)。
圖1 早中晚期ACLF患者90 d生存率比較
2.3 影響ACLF患者預后的因素分析 經(jīng)Logistic單因素回歸分析顯示,血清 TBIL≥350 μmol/L(HR=2.39,P=0.003)、HE≥II級(HR=4.78,P<0.001)、肝衰竭晚期(P<0.001)、CLIF-SOFA≥10分(HR=3.46,P<0.001)、MELD ≥30 分 (HR=2.53,P=0.002)和Child-Pugh≥10分(HR=2.75,P=0.001)與 90 d患者病死率相關(guān);多因素分析顯示TBIL≥350 μmol/L(HR=2.30,P=0.008)、肝衰竭晚期(P=0.01)、HE≥II級 (HR=3.32,P=0.001) 和 CLIF-SOFA≥10 分(HR=2.08,P=0.043)為患者90 d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表3)。
表2 不同分期ACLF患者肝腎功能指標(±s)變化的比較
表2 不同分期ACLF患者肝腎功能指標(±s)變化的比較
與早期比,①P<0.05;與中期比,②P<0.05
例數(shù)INRCr(μmol/L)ALB(g/L)TBIL(μmol/L)早期入院 29 2.1±0.4 61.1±15.2 33.7±5.2 342.9±122.5 90 d 19 2.1±0.5 57.3±17.1 31.6±5.7 227.8±103.2中期入院 34 3.2±1.1① 77.1±59.6① 33.5±4.7 374.9±115.4 90 d 13 2.9±1.1① 79.2±56.6① 30.4±4.8 235.1±81.9①晚期入院 20 4.2±1.4①② 99.0±132.6①② 32.8±3.7 405.6±157.5①90 d 3 4.0±2.5①② 115.6±166.6①② 30.1±3.8① 261.2±97.4①②
表3 影響ACLF患者90 d生存的危險因素回歸分析
PE是一種采用血漿分離和置換等量新鮮冰凍血漿的體外循環(huán)治療過程,是國內(nèi)廣泛開展的治療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8-11]。血漿置換應用的是高滲透分離膜,孔徑約為0.2~0.6 cm,這個過程不僅能夠有效地補充肝衰竭患者凝血因子,還可以廣泛地清除內(nèi)源性毒素(如內(nèi)毒素、膽紅素、膽汁酸)及與白蛋白和循環(huán)免疫復合物結(jié)合的大分子物質(zhì)[12~15]。但是,血漿置換不能有效地清除在血漿中大量分布的水溶性毒素,也不能改善嚴重的肝性腦病[16-18]。DPMAS是一種組合型人工肝治療裝置,采用的是新型的膽紅素吸附柱(如陰離子交換樹脂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如中性大孔樹脂吸附柱),兩種吸附柱聯(lián)合應用進行的雙重血漿吸附治療。陰離子交換樹脂可與膽紅素高效的結(jié)合,而中性大孔樹脂是相對廣譜性的吸附柱,具有大孔結(jié)構(gòu)和大比例表面積,可有效吸附與蛋白結(jié)合的毒素和炎癥介質(zhì),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細胞介素-6 等[19,21]。采用PE序貫DPMAS治療可兩種治療方法相互協(xié)同,既增加了清除膽紅素的能力,同時又能有效清除水溶性物質(zhì)和與蛋白結(jié)合的炎癥介質(zhì)等有害物質(zhì),改善了肝性腦病患者的內(nèi)環(huán)境,促進肝臟功能恢復。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序貫采用兩種治療可以有效降低不同階段肝衰竭患者血清膽紅素、堿性磷酸酶水平,改善肝性腦病,但對血凝功能指標、肌酐和Na+水平無顯著影響。與既往報道的單純采用血漿置換或血漿吸附治療的肝衰竭療效相比,PE序貫DPMAS清除毒素的作用要優(yōu)于單項治療,與治療性血漿置換的療效相當[8,13]。關(guān)于人工肝治療是否能夠改善預后的問題,不同的研究結(jié)果不盡相同。本研究表明治療90天HBV-ACLF患者整體生存率為42.2%,與既往報道的標準內(nèi)科治療生存率38%~39.5%相比,PE序貫DPMAS治療似乎無法明顯改善患者預后,但仍需相關(guān)研究進一步證實[20-23]。國內(nèi)有關(guān)肝衰竭診治指南指出,肝衰竭患者肝損害或器官功能不全的程度越重,患者預后越差。我們發(fā)現(xiàn)肝衰竭分期不同,患者90天生存率有顯著性的差別。及時進行人工肝治療,可將早中期肝衰竭患者生存率提高至50.8%,而晚期肝衰竭患者因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電解質(zhì)紊亂等,90天生存率僅為15%。PE序貫DPMAS治療可有效清除血漿毒性物質(zhì),提供必需的凝血因子,但仍無法改善患者的預后[24,25]。
除了對比早中晚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之外,我們也分析了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在基線眾多資料中,與患者預后相關(guān)的獨立危險因素包括:TBIL≥350 μmol/L、肝衰竭晚期、HE≥II期和CLIF-SOFA≥10分。因此,具有以上特點的ACLF患者具有較高的病死率,我們應及時進行肝移植治療,以提高此類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