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楊 敏,佟小強,宋 莉,牛國晨,閆子光,張碧輝,鄒英華
(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介入血管外科,北京 100034)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活[1]。下肢血管狹窄、閉塞造成供血減少,常引起下肢疼痛、間歇性跛行,甚至出現潰瘍、壞疽等嚴重并發(fā)癥,可導致截肢、死亡,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2]。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經皮腔內血管成形術通過球囊擴張或支架植入可解除血管狹窄,使下肢血流得到重建[3],已逐漸成為治療該病的首選手段;但對于下肢血管彌漫性狹窄、膝下流出道不佳的患者,目前介入技術尚難以獲得良好療效,癥狀改善不明顯,患者預后差、病死率高[4]。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能夠自我更新,具有多向分化潛能,可參與損傷組織的修復和重建[5]。近十余年來,BMSCs逐漸用于臨床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并成為一種極具前景的治療模式[6],但其療效及安全性仍存在爭議。本文通過Meta分析的方法評價BMSCs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文獻檢索 檢索2018年3月20日前在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數據庫中發(fā)表的BMSCs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相關英文臨床對照研究。檢索詞為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diabetic foot、critical limb ischemia、bone marrow、stem cells及其近義詞。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研究類型為臨床對照研究;研究對象為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干預措施為采用BMSCs進行治療;結局指標包括截肢率、無截肢生存率、踝肱指數、潰瘍愈合率、疼痛評分及無痛行走距離。排除標準:無對照組;無法獲得可分析數據;重復發(fā)表文獻;基礎實驗、動物實驗及病例報道。
1.3 文獻篩選和資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按照納入、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判斷不一致時通過討論或咨詢第3名研究者解決。提取的主要信息包括作者、發(fā)表年、例數、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以及評價療效的指標。
1.4 文獻質量評價 由2名研究者按照Cochrane協(xié)作網提供的偏倚風險評價表分別對文獻質量進行評價,判斷不一致時通過討論或咨詢第3名研究者解決。將文獻質量分為“低風險偏倚” “高風險偏倚”“不清楚”。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RevMan 5.3統(tǒng)計分析軟件。當I2≤50%,P≥0.1時,認為納入的文獻同質性較好,通過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當I2>50%,P<0.1時,認為納入的文獻存在異質性,通過隨機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 RR)及95%CI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差(mean difference, MD)及其95%CI表示。采用漏斗圖對發(fā)表偏倚進行評價。通過逐一剔除納入文獻的方法判斷敏感度,驗證分析結果的穩(wěn)定性。
2.1 檢索結果 初步檢索出相關文獻5 985篇,剔除重復文獻757篇,根據納入和排除標準,閱讀題目和摘要后排除不合要求的文獻5 205篇;進一步閱讀剩余文獻全文,排除18篇,最終納入5篇臨床對照試驗研究[7-11]。
2.2 納入文獻的一般信息和質量評價 5篇文獻中共包含180例下肢缺血患者,其中134例接受經皮肌肉注射BMSCs治療,隨訪時間3~6個月。納入研究的一般資料見表1;納入文獻整體質量較好,見圖1。
圖1 納入文獻質量評價
2.3 Meta分析結果
2.3.1 截肢率 共4篇文獻[7-9,11]報道了BMSCs治療后截肢率,各研究匯總后無明顯異質性(I2=0),具有較好同質性,選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BMSCs組與對照組截肢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9.02% vs 16.04%,RR=0.52,95%CI(0.24,1.10),P=0.09],見圖2。
表1 納入文獻的基本特征
注:#:細胞用量為1×106/kg體質量;*:細胞用量為2×106/kg體質量
圖2 BMSCs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截肢率森林圖 圖3 BMSCs組與對照組12個月治療后無截肢生存率森林圖 圖4 BMSCs組與對照組治療后踝肱指數森林圖
2.3.2 無截肢生存率 共4篇文獻[7-9,11]報道了BMSCs治療后12個月的無截肢生存率,各研究無明顯異質性(I2=0),具有較好同質性,選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BMSCs組與對照組無截肢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89.92% vs 83.65%,RR=1.09,95%CI(0.98,1.21),P=0.12],見圖3。
2.3.3 踝肱指數 共4篇文獻[7-9,11]報道了BMSCs治療后患者的踝肱指數,其中BMSCs組86例,對照組70例,匯總后檢測到異質性(I2=34%),具有較好同質性,選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BMSCs組患者踝肱指數提高0.15,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0.15,95%CI(0.12,0.18),P<0.000 01],見圖4。
2.3.4 潰瘍愈合率 共3篇文獻[7-9]報道了BMSCs治療后患者的潰瘍愈合率,其中BMSCs組50例,對照組52例,各研究間存在異質性(I2=79%),選用隨機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BMSCs組與對照組潰瘍愈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88.89% vs 55.32%,RR=1.42,95%CI(0.82,2.46),P=0.021),見圖5。
2.3.5 疼痛評分 共4篇文獻[7-9,11]報道了BMSCs治療后患者的疼痛評分,BMSCs組86例,對照組70例,各研究匯總后無明顯異質性(I2=0),具有較好同質性,選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BMSCs組患者的疼痛感明顯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1.38,95%CI(-1.65,-1.11),P<0.000 01),見圖6。
2.3.6 無痛行走距離 共3篇文獻[9-11]報道了BMSCs治療后患者無痛行走距離,BMSCs組70例,對照組53例,各研究間無明顯異質性(I2=0),具有較好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BMSCs組治療后患者無痛行走距離明顯增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MD=202.20,95%CI(154.30,250.10),P<0.000 01),見圖7。
圖5 BMSCs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潰瘍愈合率森林圖 圖6 BMSCs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疼痛評分森林圖 圖7 BMSCs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無痛行走距離森林圖
2.4 發(fā)表偏倚 以截肢率和無截肢生存率為例對納入的研究進行漏斗圖分析,散點大致呈漏斗狀,對稱分布于有效線兩側,均在95%的線性范圍內,Meta分析結果受發(fā)表偏倚的影響較小。
2.5 敏感度分析 通過檢測每個單項研究對總合并效應量的影響,發(fā)現截肢率、無截肢生存率、踝肱指數、疼痛評分、無痛行走距離的結果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較為可信。
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廣泛推廣,血管腔內成形術已經逐漸成為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對于嚴重下肢缺血、血管彌漫性病變的患者,介入治療往往難以改善患者癥狀、降低截肢率,采用再生醫(yī)學的理念促進缺血部位形成側支血管可能是治療下肢缺血最有前景、甚至是最后的治療方法[12]。近十余年來,隨著對干細胞治療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干細胞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被認為可以促進血管形成,加速側支循環(huán)建立[13]。BMSCs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細胞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成體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低免疫原性、取材方便、擴增迅速、遺傳背景穩(wěn)定等特點,在組織工程、細胞及基因治療等方面具有廣闊應用前景。隨著對BMSCs治療研究的不斷深入,動物研究[14]證實,BMSCs移植后,下肢缺血癥狀可得到改善;另有學者[15]采用BMSCs治療13例糖尿病足患者,結果顯示患者足部疼痛改善率可達84.6%,保肢率達80%;但由于缺少對照組或安慰劑對照,并不能充分說明下肢缺血癥狀的改善系由BMSCs引起。
本研究對納入的5篇BMSCs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臨床對照研究進行Meta分析,以截肢率和無截肢生存率、踝肱指數、潰瘍愈合率、疼痛評分和無痛行走距離作評價指標,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下肢缺血患者BMSCs治療后截肢率、無截肢生存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踝肱指數、疼痛評分和無痛行走距離改善較明顯,提示BMSCs可更好地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部分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BMSCs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的具體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因干細胞在缺血部位可以分化為內皮細胞,并參與構成新生血管壁;此外,干細胞自身可以分泌多種細胞活性因子,通過自分泌或旁分泌效應來促進缺血部位血管形成和血流的恢復,從而改善缺血相關癥狀。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納入研究文獻的質量不同,部分文獻中未提到具體采用何種隨機方法、是否采用盲法評價等;②各試驗中使用的BMSCs來源不同、細胞量也不統(tǒng)一;③納入試驗樣本量較少,隨訪時間較短,仍需更大樣本、更長時間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以進一步評估BMSCs治療的遠期療效。
綜上所述,BMSCs治療下肢缺血性疾病雖然不能顯著降低截肢率和提高無截肢生存率,但可以改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