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本報記者 邢曉婧 ●鹿文
謝謝,中國學生不需要這種“優(yōu)待”!1月中旬,英國利物浦大學迎來考試季。經過半個學期的緊張學習,不少中國留學生考前卻被一份考務通知氣得不輕:校方專門針對中國學生做出特別提醒,還在“Cheating”(舞弊)一詞后特意加上中文注釋;接著,學校又以拙劣的措辭強行解釋此舉的“合理性”,再次給人“添堵”。校方系列不當之舉不僅引發(fā)學生們的強烈憤慨,更招來網絡輿論的譏諷。有推特網友諷刺稱:“這都2019年了,怎么還有高校蠢到往種族歧視的槍口上撞?”
考務通知“照顧”中國學生
本月14日,利物浦大學學生服務中心依照慣例為學生發(fā)送考務通知。該通知大體上是告知考試安排、強調考試紀律,提醒考生不要因為升學或畢業(yè)壓力而做出“事后抱憾”的不明智行為。據了解,這份通知本是面對校內全體留學生,但它顯然對中國學生群體予以“重點關照”:郵件末端有一句“陰陽怪氣”的附言:“鑒于我校中國學生往往不熟悉‘Cheating這個詞的含義,特此附上這個單詞的中文翻譯:舞弊?!?/p>
國際青年新聞網16日報道,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則通知引起的反感情緒強烈,校方連忙進行“澄清”:“加入中文釋義的目的,并不是說考試紀律的相關建議是在專門針對中國學生。有關‘Cheating這個術語,我們曾收到過一些中國學生的反饋,認為此處有必要做出解釋,以確保相關信息的明確傳達?!痹谳浾摽磥恚@份追加聲明完全是在火上澆油。
留學生間激起憤怒
利物浦大學在最受中國留學生歡迎的英國大學中名列前茅。該大學目前有2.2萬名學生,2016年大約有3200名中國學生。經中國教育部批準,2006年,西安交通大學與利物浦大學合作,在江蘇蘇州成立西交利物浦(國際)大學。
在學校的官方推特賬號上,不少留學生對校方的表態(tài)予以詬病。一位名叫李文峰(音譯)的學生諷刺學生服務中心:“‘作弊(Cheating)這個詞對我們來說很難理解嗎?照這么說‘歧視(Discrimination)這個單詞更難拼哦?!绷硪晃粚W生凱文留言:“就讀利物浦大學需要滿足學校對英文水平的特定要求,如果有學生連‘作弊這種程度的英文都看不懂,只能說明學校招生體系就有問題?!边@場風波在中國國內的社交媒體上也引發(fā)了強烈反響,有網友模仿校方的口吻進行回擊:“鑒于我校的英國教職工往往不熟悉‘種族歧視這個詞的含義,特此附上該詞英文翻譯:Racism?!?/p>
由于利物浦大學對這場風波應對不力,學生群體發(fā)起了一場集體請愿活動。截至16日,社會公益請愿網站“Change.org”上已經有逾千人參與投票,敦促校方對全體國際生進行公開道歉。據英國媒體了解,利物浦大學副校長雅內·比爾日前已經發(fā)布正式聲明,就郵件的不當內容對學生及家長、以及該校的合作方表達“真心實意的歉意”。比爾在聲明中承認“這是一個錯誤”、相關內容“極其不恰當”。不過她同時強調,這并不能代表校方對中國留學生的高度尊重態(tài)度。網絡輿論對這番表態(tài)看法不一:一方認為還算中肯,另一方則認為“公關痕跡明顯”。
在利物浦大學就讀的陳姓中國留學生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說,校長致歉值得肯定,但希望校方能從根本上理解,絕大多數中國留學生是憑借自己的實力在這所高校獲取學位。陳同學表示,確實曾經在考場上看到有中國同學被抓作弊,因此感到很遺憾?!暗@種行為畢竟只發(fā)生在少數中國學生身上,校方的通知只會增加當地人對中國留學生整體的誤解。” 同樣在利物浦大學讀書的當地英國學生托馬斯認為,被發(fā)現(xiàn)作弊的學生,絕不僅只有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用英語來警示所有學生就夠了。“事件也反映出,校方與中國留學生群體的溝通此前并不通暢。”
易造成“舞弊”誤會的行為
《環(huán)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在這場風波發(fā)酵期間,無論是國外的推特、還是國內的微博,也都有不少聲音批評確有個別中國留學生在海外學習期間存在“劣跡”,如考試作弊、論文剽竊等。比如有微博用戶留言稱:“尊重并非憑空得來之物,得自己奮力爭取?!?/p>
雖然利物浦大學此次行為有欠妥當,但中國留學生確實需要注意易被判定成“作弊”的行為,有時甚至可能并非學生主觀作弊。有中國留學生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最常見的一種“誤會”就是拿同一作業(yè)用于幾門課,“這在有些學??赡鼙辉试S,但另一些學校就對‘一雞多吃嚴格禁止”。還有一種常見情況就是沒有標明引用來源?!坝袝r老師還會鼓勵多引用,讓學生在寫文章時達到大量閱讀、學習的目的?!钡恍W生常常出于偷懶的心態(tài),或者因不仔細忘記注明來源,結果造成作弊嫌疑。
如何避免被誤會“作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18日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光涉及學生個人品質,也涉及到教育體系的評價方法。比如SAT考試曾幾次判定中國考生作弊,并非在考場上抓住,而是通過試卷對比,發(fā)現(xiàn)有一定比例的雷同。而這種情況可能出于中國學生在備考期間的“題海戰(zhàn)術”,平時反復練習試題形成慣性,最后導致寫出來的文章出現(xiàn)雷同。
儲朝暉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為避免發(fā)生類似誤會,首先要改變中國學生和教師固有的教育理念,不要糾結于“標準答案”,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親身實踐和體驗推出結論。同時,應該盡可能改善學校的教育和評價體系,剔除有可能導致對方誤解的因素,縮小中外評價學生的差距。▲